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708年~约765年),字号不详,籍贯不详(一说邢台人或说长安人),唐代诗人。他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至唐代宗大历年间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放浪形骸,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鄂渚(即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招王昌龄、张偾共同隐居。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1]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2]去,西山鸾鹤群[3]

【注释】

[1]清光:这里是指清亮的月光。[2]谢时:辞别俗世之累,这里的谢是谢绝之意。[3]群:指为群、相伴。

【语译】

清澈的溪水啊深不可测,隐士的居所只有一片浮云。松树梢上露出一点明月,这清亮的光芒似为你而倾洒。茅草为顶的亭中鲜花如眠,种药的院落苔痕滋生。我也想辞别了这凡尘而去啊,愿与西山的鸾鸟、仙鹤为伴。

【赏析】

常建老年后曾招王昌龄等来鄂渚共隐,但此诗当作于此前,所谓“王昌龄”隐居,不是在鄂渚,而是在今天安徽省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上,王昌龄青壮年时代曾隐居于此。但王昌龄当时的隐居并非真隐,而只是为了闭门读书,以求仕进而已,所以常建写下此诗,以“余亦谢时去”为结,期盼王昌龄可以重拾初衷。

全诗不仅写隐者居所,也隐约透露出当时王昌龄并不居此,此“隐居”只是旧居而已,并且顺笔称颂了王昌龄等隐士的高贵品质。“隐处惟孤云”,正是以白云以比隐者,是那样纯洁而又孤独,卓然飘荡于长天之上。继写明月如同为王昌龄而洒下光芒——“清光犹为君”,称颂之意便更明显了。“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一联极工整,炼字亦精。结句“西山鸾鹤群”,鸾鸟、仙鹤本是传说中仙家的坐骑,故此被看作是禽类中通灵而纯洁的象征,诗人欲以鸾鹤为伴,也正是说隐者的高洁,隐者的超凡,如同天上的神仙一般,深切表现出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殷璠所编《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此诗,说“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确实不是谬赞。

【扩展阅读】

鄂渚招王昌龄、张偾

唐·常建

刈芦旷野中,沙土飞黄云。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常建作此诗以招王昌龄和张偾来共同隐居,诗中写得很清楚,隐居的原因是“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因为对坎坷宦途的失望,才召唤“二贤归去来”,以躲避“世上徒纷纷”。可见士人而转为隐者,大多出于现实的不如意,隐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逃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