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淼杰谈中美贸易:全球经贸新格局下的大国博弈
- 余淼杰
- 2字
- 2021-04-05 00:50:29
导论
“十三五”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图景
2011—2015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金融危机重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国,使其经济发展一蹶不振,进口需求骤减并持续疲软。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美国试图通过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控制亚太地区经贸秩序。遗憾的是,我国并未获邀加入TPP谈判。另一方面,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要素扭曲、地方政府债务飙升、全社会杠杆率偏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凸显。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上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依旧保持着年均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水平,远高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3.28%)。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至10万亿美元(美元现价),并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至7 924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进展,第三产业附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参加多边自贸区建设,并在国内自主开放多个地方性自贸区试点。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国内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改革要求将更加迫切。因而我国“十三五”规划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这不仅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将以“创新”为核心,并着力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四个方向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
以创新为基点
“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战略以创新为基点,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则在于科技创新,并力图将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这里所倡导的“科技创新”和“万众创新”既包括生产工序上的创新,也包括产品创新。如何创新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问题。“十三五”规划表明未来我国将主要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及宏观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提升国内的创新能力。
首先,以对内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对内改革旨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环境的改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能力的提升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企业的研发行为。
其次,以对外开放增加创新收益。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的贸易市场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潜在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企业进行研发的单位产出成本,进而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最后,以政策支持促进创新。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万众创新”和“科研创新”的政策。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力求为推动企业创新扫清障碍。同时,政府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取得诸多成效,为鼓励“万众创新”建立了良好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创新工作有序推进,一系列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和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发明陆续面世。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展开。对内改革行业资源配置方式,旨在将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新兴和高附加值行业转移,从一些低效的国有企业、“僵尸企业”向活力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的中小企业转移,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对外开放则是进一步增加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程度,加强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产业融合程度,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一些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帮助我国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工厂向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基地转移。
以下将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和“对外直接投资”四个方面详解“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
2016—2020年,我国对内改革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工和一般贸易三个方面。
首先,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逐步缩小,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将提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导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使得我国原本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则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使得我国在一些资本密集行业上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将劳动密集型工序外包给非洲和东南亚等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2014年,我国对非洲和东盟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直接投资存量达366.5亿美元。
国内企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优势逐渐增加。一方面,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包行为使得部分劳动力得以流转到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这些行业资本的边际产出,而这又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到资本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腾飞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资本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增加,促使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转变。
其次,制造业逐步升级,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制造业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步升级。2015—2016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长期在50附近徘徊,部分时期甚至低于50(50以下表示恶化)。不少人开始担心我国将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事实上,我国的制造业正处在调整阵痛期,并非彻底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低效、落后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资源逐步向高效高质的企业转移。同时,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两极分化现象也将增强。一方面依靠政府补贴存活的“僵尸企业”短期内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诸如华为等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迅速崛起,并在国际竞争中逐步胜出。
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并在吸收就业上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整体经济发展中,还是在对外贸易中,服务业的影响力都在逐步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国际消费市场,对各项服务——“海淘”“全球购”“境外游”等的需求也迅速膨胀。
最后,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一般贸易重要性提升。加工贸易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早期,加工贸易有效缓解国内幼稚产业受外国企业的冲击,有效吸收我国的剩余劳动力,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贸易的弊端——人均工业增加值、资本劳动比及生产率较低,生产波动性更大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外贸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了我国一般贸易企业重要性提升。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不确定性下降,缩小了加工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关税待遇差异。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兴起是我国低生产率企业融入国际分工的结果。而如今我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了其从国际代工向自主出口的转变,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
生产率和质量提升
我国“十三五”创新发展战略的另一个重点是着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和逐步融入全球产品供应链,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出口企业面临的竞争都更为激烈。这一方面淘汰低效企业、促使国内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这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不断攀升,出口产品质量也有望提升。
首先,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
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和国际分工的加快,一国的企业不仅面临本国竞争对手的竞争,还将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生产效率是关系一个企业能否屹立于国际市场的核心因素。要实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要继续扩大开放规模,引入竞争。其次,企业研发创新是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来源。无论是智能手机帝国苹果、搜索引擎老大谷歌,还是智能电动车新贵特斯拉,无一不是靠持续不断的创新才得以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其次,从低附加值企业向高附加值企业转变。
从来料加工向进料加工转变。加工贸易占我国外贸比重超过1/3,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指我国企业从外国合作厂商进口原材料经过组装加工后再出口给原厂商的过程。而进料加工企业的进出口合作商则可以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来料加工的附加值低,而进料加工的国内附加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来料加工贸易的份额不断下降。
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尽管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初期作用巨大,但其生产效率和附加值通常较低,不符合我国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方向。通常,一般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远高于加工贸易企业。因而,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将会促使我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提升。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的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下降,一般贸易重要性逐步提升。
最后,从低价竞争向高质量和高技术产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主要依靠低廉价格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价格优势逐步降低,这迫使我国未来将从依靠低价竞争向依靠高质量和高技术产品上转变。事实上,加入WTO以来,我国贸易品质量情况逐步改善。2000—2011年我国燃料和润滑剂行业的出口品质量显著提高,食品和饮料、工业供给品的出口质量也小幅提高。
区域性自贸区建设
过去15年中,我国的贸易自由化主要集中在融入世界性贸易组织,并通过与发达国家构建良好贸易往来,融入全球分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而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因而,未来5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于区域性自贸区及与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建设上。我国将逐步建立多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和“东盟+中日韩”自贸区等。作为“东盟+中日韩”自贸区的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也在陆续推进,并有望在下一个10年内达成。
RCEP具有巨大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在区域方面,RCEP谈判有助于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产业整合。在国际影响方面,RCEP将成为构建亚太贸易新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并与TPP相抗衡。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突破点。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将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对外投资策略的核心内容。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随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相继宣布成立,以支持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连接43个亚洲国家和其他19个中东欧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规模效应。首先,“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产业效应,能够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双赢。其次,“一带一路”涉及铁路、公路、通信、发电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行业,能够有效扩大这些行业的出口市场规模。再次,“一带一路”从我国的西部、西南地区出发,有益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和崛起。最后,“一带一路”提升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助于冲销我国未加入TPP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通过渐进地改革开放,逐步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紧密融入国际分工,并实现了工业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产业链的逐步升级,最终成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对外贸易以不断深入的贸易自由化和产业整合为主要特征。2001年我国加入WTO,随后还主导并参与了多个双边、多边自贸区协定。在产业整合方面,我国充分发挥在劳动密集行业的比较优势,为海外企业代工劳动密集型部件,并学习和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
然而“十三五”期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为我国持续高速发展造成了压力。我国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中的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享有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树立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机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依然是我国抵御外部环境风险挑战,为国内经济争取长时间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方略。通过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参与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四个方面不断拓展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我国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从注重总量规模向更加注重效率和质量的转变。
所以说,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依然是我国抵御外部环境风险挑战,为国内经济争取长时间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方略。
(本文载于《财经》杂志,2016年9月26日。合作者:崔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