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发生在各个领域、呈现多种形式的歧视现象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平等享有。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有关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措施禁止歧视,但是这一问题目前仍然未能得到普遍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在中国,歧视问题也长期存在,但直到最近十余年才成为学者们集中关注的研究对象。对禁止歧视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的研究至今仍然主要以比较零散、碎片化的方式存在。为更充分地理解歧视问题和构建更有效的反歧视制度,本书采用文献的、实证的、历史的和比较的法学研究方法,对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等各地区的禁止歧视理念、制度和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化的梳理。在分析当前世界各个地区禁止歧视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的特点、有效性的基础上,本书考察了中国的禁止歧视理念、制度和实践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在未来推进更符合时代潮流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歧视事业作了展望。

本书是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平等和反歧视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重新进行整合、梳理、分析、比较后形成的成果。能够写成本书,也多多得益于十多年来笔者在探索平等和反歧视的道路上有幸遇到的各位前辈和先驱们的启发和引导。

笔者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期间,宪法、行政法和国际人权法专业的各位恩师为笔者进入平等和反歧视这一专门的研究领域开辟了道路。笔者的硕士生导师沈岿教授从笔者本科保研时起就鼓励笔者积极参与健康反歧视的研究项目,一手把笔者领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大门,指导笔者完成了有关歧视的基础理论和保障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等受教育权的国家责任的研究,并在此后一直鞭策着笔者在学术征途上不断提高自己。白桂梅教授在笔者进入国际人权法专业学习后,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和交流机会,指导笔者对反疾病歧视尤其是艾滋病歧视中的国家与政府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后的人权研究中也始终激励着笔者不断前进。

笔者在英国华威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对笔者从事的基于健康状况的歧视的研究给予了全额奖学金资助,学院人权法相关专业的各位老师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博士生导师Stephen Istvan Pogany教授不仅尽心尽责地指导了笔者的毕业论文,而且利用其作为欧洲反歧视法研究专家,在欧洲人权法院担任相关案件的专家证人的身份,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笔者在这一时期还加入了英国反歧视法协会等专业组织,结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注于平等和反歧视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与他们的合作,笔者不仅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研究资料,而且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视野。

笔者在开始从事独立研究后,有幸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与刘小楠教授等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作为蔡定剑教授反歧视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刘小楠教授经常组织本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开展专题研讨、访问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交流平台,笔者也由此结识了更多中国反歧视领域的著名专家前辈和活跃的年轻同行。多位专家都对笔者的研究进行过直接的指导或者提出过相关的建议,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周伟教授、刘小楠教授更是非常慷慨地将他们领衔提出的最新版本的《反歧视法学术建议稿》和《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与笔者分享。这两个版本的建议稿是中国未来的禁止歧视立法非常有可能参照的样本。笔者将它们收录在本书的附录中供读者们参考。年轻同行们多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研究经历,在和他们的相互砥砺、互通有无中,笔者也弥补了自己所知所会的不足,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可以说,笔者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中国的平等和反歧视研究做出了一点微末的贡献。

笔者进入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工作后,学校和学院都给予非常细致的关怀,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宽松的研究环境。王健教授、李建忠教授等专家经常关心笔者的研究进展,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各位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许多努力。特别是刘秀芹女士非常认真负责,为本书如期出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笔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最后,笔者还要感谢自己的家人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始终给予的有力支持,没有家人倾注的无条件的爱,本书是不可能最终面世的。

李子瑾
201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