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家 庭

“前次聽您説這中國的禮節,我是佩服極了。我還有好些事要請教請教呢。”“豈敢豈敢。”“您别客氣。從前我已經説過,我是從小兒就到星加坡去了,所有祖國的一切風俗、人情是一概不懂。今天我要跟您領教偺們中國的家庭裏是怎麽箇情形呢?”“凡是人的家庭裏,最要緊的要講究父慈、子孝、兄寬、弟忍。婦女們,必須侍奉尊長,和睦妯娌。所以有五世同居的,九世同居的,傳揚出去是一件最美的事情。”“外國可不是這樣兒,父子都應當分居。”“那是爲甚麽呢?”“那就是爲叫人自立的意思。”“中國人不分居,也不是不自立呀。外國人分居的,不是也得有自立的能力麽?”“在外國人作父母的,總得給兒女一箇正當的職業,決不呌他專等着承受祖業,所以没有爲分家産搗亂的。”“這分家産的事,也是中國的習慣。雖然分了家産,也還有同居的。”“我想弟兄們同居,一定是人多心不齊,日子一久了倒不和氣了。”“這類的事,可也要看各人的家庭教育怎麽樣。若是人人都按着法理作事,彼此一定不生意見,不生意見那兒還能不和睦呢?”“您説的這倒是至理。像這有家庭教育的人家兒是怎麽箇法則呢?”“一家無論多少口人,總得有一箇當家的人,主持一切的事情。父母年歲大了,必得加意的奉養,不呌老人家操心。弟兄們一和氣,妯娌們自然也就没有口舌是非了。還有一件最要緊的事我還没説哪。”“甚麽呀?”“就是教訓小孩子。”“怎麽箇教訓法呢?”“無論男女孩子,到了七八歲的時候總要他上學念書。然而這家庭的教育更是要緊。因爲小孩子作事本不懂好壞,所以一舉一動作父母的都要留心管教,慢慢的把他的好習慣養成了,後來無論作甚麽事都不能錯。比方女孩子,也要叫他識字念書,學針黹[1]、禮節以及往來交際。在從前的女子限制的利害極了,没有事連大門都不許出。”“那也未免太過火了罷。現在呢?”“現在也必須有點兒限制。除去在外頭做事之外,要是天天兒走走逛逛,也應當禁止。”“這男孩子也是這樣麽?”“男孩子雖然跟女孩子不同,在未成人以前也必須有點兒限制。倘若縱容壞了,可就不能挽救了。”“您想這們教訓小孩子,後來他的家庭能好不能好哪?”“後來准怎麽樣雖然是説不定,也要看小孩子後來所娶的媳婦怎麽樣。若是門當户對,總還不至於錯到甚麽地方去。”“現在是自由結婚,還講甚麽門户麽?”“門户雖然不論,可也必得才貌相同、性情相似,然後他的家庭纔能和美。夫妻要是和美了,全家纔能歡天喜地的各作各的事。比起那娶了媳婦就閙分家的可强的多了。所以我們中國人的家庭是大家庭制,比起外國人的小家庭制來,自然是不同的了。”“家庭制度雖然不同,也是各有各的好處。萬不能説中國的家庭比外國好;也不能説外國的家庭比中國强。若是把中國外國的家庭制换着用,我想不論那一國,都一定做不到的。”

婦女針線

“一個人生在世界上,這衣食住三樣是離不開的。就以穿衣裳這一件事説罷,那能樣樣都買現成的呢?”“不買現成的,誰會做哪?”“家裏的婦女都應當學着做。比方小姑娘上學念書、認字本是不錯的,可是到了十七八歲,就應該帶手兒學一點針線纔對哪。”“學校裏不是也有縫紉科麽?”“各學校裏雖然有縫紉一門,可是並不十分注重。所以凡是姑娘們都必得在家裏用心學學纔成哪。比如甚麽裁裁剪剪、邊兒[2]、縫縫兒、沿邊兒、縧子。就連自己的鞋、襪子也都得作得上來纔成哪。再遇見心思巧妙的,就是扎拉鎖扣、戳紗[3]、堆花[4]、釘小線[5],跟做件絲棉的衣裳、吊皮襖、馬褂[6]等等的。家裏婦女們做出來的活計,真有比外頭成衣手工好的,真要是横針不知豎線,連綻了縫、破了補都不會,那後來還怎麽自己過日子呢?”“那不要緊,可以都拿到成衣鋪去做呀。”“照您這麽説,難道補一塊補靪都得找裁縫了。”“我又不懂了,甚麽叫裁縫啊?”“就是成衣鋪裏做手工的。因爲做衣裳離不開裁剪縫連,所以呌裁縫。他們在鋪子裏都是按月挣工錢。”“我們到他鋪子去做衣裳得論件數罷?”“那是自然哪。在他鋪子裏,一件衣裳是大家做。您要單把他呌到家裏來做活,得按日子給工錢了。”“這麽一説,既是能呌到家裏來,就無論甚麽活計都能叫裁縫做了。”“不能,不能。比方做綢緞綾羅的講究衣裳可以找裁縫,他們做的平正漂亮,穿上合身兒得樣兒[7]。要是家常穿的褲子、襪子、領子、袖子、小孩兒的圍嘴兒[8]、轉脖兒[9]、小衣裳甚麽的,難道也找裁縫做麽?”“您説的不錯,這些東西外頭雖然也有賣的,可是家裏的婦女年青的時候學針線也是很要緊的事。”

滿 月

“馬先生您大喜呀!”“同喜同喜。”“您的小孩兒很好罷?”“小孩兒倒是很好,就是奶不夠吃的。”“在貴處的小孩兒,奶要是不夠吃的,有甚麽法子麽?”“有法子。可以喂他牛奶、羊奶或是牛奶粉跟糕乾甚麽的。”“請問糕乾是甚麽?”“糕乾是米面作的,裏頭有一點糖。”“是怎麽樣的喂法呢?”“買一點糕乾來,用凉開水和匀了,擱在火上蒸二十分鐘,就拿下來晾凉了,用一根筷子或一把小匙子往小孩兒嘴裏抹。”“吃那個東西小孩兒能結實麽?”“怎麽不能結實?跟吃奶一樣。”“多偺[10]可以喂他呢?”“到洗三開了口兒以後就可以喂他。”“‘開口兒’跟‘洗三’又是甚麽意思呢?”“小孩兒生下來第三天,先請一位外人來給他一點兒奶吃,就呌‘開口兒’。跟着叫收生婆來給小孩兒洗澡,就是‘洗三’。也還必得給親友家送紅雞蛋,親友們得着紅蛋就知道某人得了小孩兒了,趕緊就都送禮來。”“都送甚麽禮呀?”“送缸爐[11]、槽糕[12]、雞子[13]、小米、黑糖、核桃仁,或四盒或六盒或八盒都可以的。”“洗完了三以後就没甚麽事了罷?”“還要辦滿月哪。”“滿月是甚麽意思呢?”“小孩兒生下來一個月那一天,就是滿月。有的在家裏辦,有的在飯莊子上辦。預備酒席,再叫幾種玩藝兒,或是唱大戲,或是唱影戲。”“那們給小孩兒辦滿月,親友怎麽能知道呢?”“必得先下請帖。”“請帖怎麽寫呢?”“比方説滿月要唱大戲,用紅單帖,右邊寫‘某月某日,小兒或是小女,彌月,敬治彩觴,恭請光臨’,當中寫本人的名字。若是在家裏辦,左邊寫自己的住處;若在飯莊子辦,就寫假座某飯莊。親友得着這個帖子就都來道喜。”“那們親友還送禮不送呢?”“還得送禮呀。”“送甚麽禮呢?”“不過是送些金銀做的鈴鐺、壽星、鐲子、鎖、八仙人甚麽的。”“這些東西,有甚麽用處呢?”“都是送給小孩兒戴的。”“還有送甚麽的呢?”“還有送尺頭、鞋襪、帽子的,或是做好了的小衣裳,這也是給小孩兒的。還有送酒席、桃、麪、燭、茗的。或是送錢,裝在紅封套裏,上頭寫彌敬,或寫代鈴。也有送幛子的。”“甚麽叫幛子哪?”“是用一塊大紅緞子,或大紅洋呢,上頭釘上金字。上款寫:恭賀某人弄璋之喜,或是弄瓦之喜。”“‘弄璋’‘弄瓦’,是甚麽意思呢?”“比方這個人得了兒子,就寫‘弄璋’;得了女兒就寫‘弄瓦’。”“上頭還有甚麽字哪?”“當中釘一個大金喜字。下款寫送幛子人的名字。”“本家收下幛子,應當擱在那裏呢?”“應當掛在棚裏或是掛在屋裏。各親友送了禮來了,各家的人跟着也都來道喜。”“本家兒怎麽樣呢?”“請親友們坐席,大家歡聚一天。完了事,本家兒到各親友家去道乏[14]、道謝。”“這就没事了罷?”“怎麽没事呀,還有百禄呢。”“甚麽是‘百禄’呀?”“就是小孩兒生下來的一百天,也有親友來送一點水禮。”“這也總得辦麽?”“總得辦。人常説:‘生日年年有,百禄只一遭’。”“那麽過了百禄還有甚麽呢?”“還有一生日,又説叫‘抓週兒’。”“甚麽叫‘一生日’呢?”“就是小孩子第一個生日。”“甚麽是‘抓週兒’呢?”“到了小孩兒生日的那一天,預備各樣的東西叫小孩子自己拿,拿着甚麽,就知道他後來愛甚麽。”“那是真的麽?”“那都是人造作出來的。我所説的不過還是大概的情形,要往細裏一説,那事情可就更多了。”“貴處的風俗跟敝處的風俗一點也不一樣。‘百里不同風’,真是不錯的。”

嫁 娶

“這位太太貴姓?”“賤姓金。您貴姓?”“姓白。您今天到這兒來,是行人情[15]麽?”“是。我一來是賀喜,二來是看看貴國喜事的規矩。”“貴國是那一國?”“是美國。”“您到中國幾年了?”“我是去年四月到的北京。”“您的中國話實在不錯。”“我是初學中國話,恐怕説不好,您不要見笑。”“府上在甚麽地方兒啊?”“我住在燈市口中間,公理會。您府上在那兒呀?”“我在四牌樓,北頭條。”“您府上都有甚麽人哪?”“我們就是夫妻二人,跟前有一兒一女。”“令郎多大歲數?”“小兒十七歲。”“令愛呢?”“今年二十三歲,十月就出嫁了。”“貴國結婚都是甚麽規矩呢?”“現在敝國最時興的是文明結婚,又叫自由結婚,非常的簡單。要是按着古禮,手續可就太多了。第一要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這兩句話是怎麽講呢?”“不論是男家看女家好,是女家看男家好,都要求出媒人來求親,就爲‘媒灼之言’。再經兩方的父母認可了,就是‘父母之命’。”“兩家的父母都認可了,還有甚麽規矩呢?”“兩家各把男女的八字帖寫好,交給媒人對换,兩家都要找算命的給合婚。合上了,男家就送給女家兩個戒指,或是四個,或是别的東西爲定禮,名爲‘放小定’。”“還有大定麽?”“第二就是放大定。因爲第一次的戒指是臨時的定禮,放大定就是正式的了,必須備辦一對扁方[16]、一對花針、一副鉗子[17]、一對耳挖[18]、一副鐲子,再請兩位或是四位全福人[19]送到女家,當時就給姑娘戴上。”“這一切的首飾是金的是銀的呢?”“有錢的就用金的、珠鑽的、寶石的;没錢的就用銀的,或是銀的包金。”“那麽就用首飾,没有衣裳麽?”“那是通信的時候纔送哪。”“請問怎麽叫作通信呢?”“通信是定准了娶的日子,把婚書和裝新的衣裳抬着送了去。另外還有鵝酒[20]。”“那麽快到了娶的日子還有甚麽事呢?”“女家倒没有多少的規矩,就是收到信禮以後,必須給姑娘預備預備嫁粧。”“甚麽是嫁粧呢?”“就是姑娘穿的、戴的,一切應用的桌、椅、牀、帳。在娶的日子前一天送到男家,那就是嫁粧。到了喜期,男家的轎子來了,打發姑娘上轎,就請送親太太一同送過去,另外還有僱的喜娘陪房。”“男家都有甚麽規矩呢?”“從通信以後,就要收拾新人的房,預備房裏一切的東西。還要給新郎作應用的衣裳、預備酒席、下帖請親友、搭喜棚、請娶親的官客、堂客。到了喜期再發轎娶親。”“新人娶過來,還有甚麽規矩麽?”“新人下了轎,同新郎一齊拜天地。拜過之後送入洞房,喝交盃合卺酒[21]、吃子孫餑餑[22]、長壽麪。第二天一清早拜祖先、見公婆,然後再分大小。”“怎麽叫‘分大小兒’呢?”“就是拜見闔家的哥哥、嫂嫂、兄弟、姐妹,就是姪兒、姪女、孫子、孫女,以及本家、親戚、朋友都要見一見。受禮的人都應當送拜禮。”“都拜見完了,男家就没事了罷?”“還要預備新人的娘家人來看姑娘,又名呌‘吃酒’。”“吃過酒怎麽樣呢?”“到新房裏看看新人,説些安慰的話,然後向親家太太討一個接回門[23]的日子。可是回門不能住下,必須當天回去。”“怎麽不住下呢?”“因爲中國有這樣的風俗,在這新婚的一個月内,不能呌他夫妻離開。俗説是不准空房。”“在敝國也有這樣意思。可是他們兩個人不在家裏,必須找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過一個月的日子,名叫‘度蜜月’。”“您看他們轎子到了門了,我們一同看看去罷。”

喪 事

“請教,這北京辦白事,都是甚麽規矩哪?”“您要問白事的規矩可多了。從一倒頭起,直到出殯止,這其中的手續是很多很多的。”“請問您,倒頭以後該當做甚麽呢?”“先出報喪條。”“上頭寫甚麽呀?”“就寫某人于某月某日病故,某日接三[24]。”“不寫那一天出殯麽?”“那是出訃聞的時候纔寫哪。”“既是有訃聞,爲甚麽又印報喪條呢?”“這是因爲至近的親友得着信,就可以趕緊來探喪。訃聞印的慢一點兒,可以第二天再送。”“那麽訃聞上應當寫甚麽呢?”“訃聞上寫死人的姓名、歲數、死的日子,再寫上接三、起經、送庫、伴宿、發引等等的日期。”“接三是怎麽回事情哪?”“就是死的第三天晚上,得預備紙糊的車、轎、頂馬跟騾,並且有和尚或喇嘛打着法器念經。把這些燒活[25]送到大街上燒了,那個意思就是,死人的魂得着車馬,可以回家來。”“叫他回來做甚麽呀?”“這個意思也是虚無漂渺[26]的事情。據説,人死了,他的魂魄無所歸宿,所以到了三天叫他回來,請些高僧、高道超度他的靈魂得歸樂土。”“是了。我再問您,這‘起經’又是甚麽哪?”“就是頭一天念經,就呌‘起經’。”“是甚麽人念經哪?”“請和尚喇嘛或是道士這些人念經。”“都在一塊兒念,倒是很熱閙哇。”“不是在一塊兒念,是一樣兒念一棚。”“甚麽是一棚呢?”“或三天或五天念一囘經,就爲一棚。到了末一天就是送庫。”“甚麽是‘送庫’哇?”“就是用紙糊的一樓、二庫,您没看見大街上常常有的。”“這庫是擱甚麽的呢?”“是擱紙錢的。”“伴宿是甚麽禮節呢?”“就是在出殯的前一天,死人的兒女以及眷屬都在靈柩旁邊。伴宿就是捨不得跟他父母分離的意思。”“那麽朋友就可以不去了?”“也得去,出分子[27]。”“甚麽是分子呀?”“就是朋友們送一點兒錢去買些紙錢燒了,當作死人靈魂的路費。”“怎麽送去呢?”“用米色封套、藍籤兒,把錢擱在裏頭,籤上寫‘奠敬’兩個字。下邊用小字寫明多少錢。在封套右首下邊還要寫出分子人的姓名。”“只可以送錢不可以送别的麽?”“也可以送紙錁[28]、花圈、輓聯、花盆、祭席、紙糊的一切冥器,還有用松枝作的各樣東西,還有幛子等等的。”“是睡覺的帳子麽?”“不是。這是用一塊綢子或緞子或洋呢,上頭掛四個大金字。”“寫甚麽字哪?”“死的若是男人,就寫‘壽高德重’‘福壽雙全’等等的;若是女人,就寫‘駕返瑶池’等等的。上款寫死人的行號,女人寫門氏;下款寫送幛子人的姓名。”“發引是甚麽意思呢?”“就是出殯。”“是了。我在街上也常看見出殯的。前頭有好些人,拿着好些樣東西,那都是朋友送的罷?”“那不是朋友送的東西,那是執事。”“抬棺材的人也不少罷。”“有用三十二個人的,有用四十八個人的,有用六十四個人的。”“出殯的那天,朋友們去不去呢?”“也得去送殯。若是至親近友,還要送到墳地,看着下了葬纔回來呢。”“您這麽一説,跟敝縣的白事規矩可差的太多了,真是‘百里不同風’。”

小兒玩物

天生萬物,惟人最靈。可是在初生的時候一點兒知識没有,就知道餓了要吃,困了要睡,不舒服就哭,這都是小孩子們天然的知識。趕到周歲以後,他的知識就漸漸的加增了。作父母的必得按着他們年歲給他們買點玩物。比如纔能坐着的小孩子,可以給他們布作的人,布作的貓、狗、牛、羊、虎、象、駱駝等等的。還有一樣不倒翁,俗名叫“搬不倒”。這種玩物非常有趣,因爲是用紙作的半截人形,上輕下重,小孩子們無論怎麽搬倒了他,愰愰悠悠的還是立起來。小孩子們初學走的時候,可以給他一個三個輪子的小推車,他自己推着就能走,不但練走道兒,並且不能跌倒。後來自己能走了,可以給他一個琴車拉着玩兒,因爲車箱裏頭安着一個小鋼琴,車輪子一轉,鋼琴就響,是小孩子們非常歡迎的。還有一種琴球,是用紙作的圓形球,裏頭安上鋼琴,小孩子們扔的時候,裏頭發出種種好聽的聲音,也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到了能跑的時候,就可以給他們買一副兩段的紙馬繋在腰間,再給他一個小鞭子,叫他來回跑着玩,這個名子叫“跑竹馬”。還可以給他們買些個木頭作的刀、槍、劍、戟,各樣的兵器,叫他們隨便玩耍。這些兵器都是古時候打仗用的。還有商務印書館新發明有益兒童的玩物實在不少。類如兒童教育畫、兒童歷史畫、六面畫、兒童日曆,還有木頭作的各種輪船火車、飛禽走獸等等的。還有一種積木能夠改變好些個樣子。近年來又有東西洋各國興出來的皮球、汽鎗等等的玩物,這都是他們玩耍的東西。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小孩子的知識日開,力氣是一天比一天强了,作事也有一點次序了,就該給他大點的玩物。比如到了春天放風筝;七月十五點蓮花燈;八月節,又説中秋節,擺兎兒爺[29];正月燈節,又説上元節,放花炮。以上這些個玩物,都是按季應節應當有的。還有隆福寺、護國寺賣的影戲人[30]、傀儡人[31],甚麽小桌子、小椅子等等的。説起來小孩子們的玩物是極多極多,可是各人所玩的東西不能一樣,都是跟他們性情相近的。要買這些個玩物,有的是洋貨店賣,有的是耍貨[32]攤子上賣。現在所出的玩物日漸精彩,不用説小孩子們看見喜歡,就是成年的人看見也是愛的了不得。因爲材料原不要緊,就是工夫實在費的不小。雖然是不要緊的玩物,然而也可以看出是中國的工業進步來了。

童子歌

“李姐,少爺醒了。你哄着他玩一會兒去,我好梳頭洗臉。”“少爺,您睡醒了?咱們到花園子裏玩玩去罷!那裏的空氣很好哪。”“李姐,您看桂花都開了,有多麽香啊!我們到亭子上坐一會兒去,您給我説一個笑話聽聽。”“我的笑話都給您説完了,没有甚麽可聽的了。我教給您一個童子歌罷。”“甚麽是‘童子歌’呀?”“童子歌您都不懂。就是小孩語麽。”“好,您説罷。”“我説您記着。小小子,坐門墩兒,哭哭啼啼要媳婦兒。要媳婦兒作甚麽,吹燈作伴兒,點燈兒説話兒,第二天早晨梳小辮。”“真不錯,再給我説一個罷。”“誰跟我玩兒?打火鐮兒。火鐮花,賣甜瓜;甜瓜苦,賣豆腐;豆腐爛,攤雞蛋;雞蛋雞蛋搕搕,裏頭坐着哥哥;哥哥出來買菜,裏頭坐着奶奶;奶奶出來燒香,燒了姑娘鼻子眼睛。説完了。”“你再説一個罷。”“别讓我一個人説呀,少爺也説一個給我聽聽。”“我的小孩語可短[33]哪。”“不要緊,您説罷。”“我要説了,您聽着。説的不好,可别笑話我呀。”“誰笑話您哪。”“小耗子,上燈台,偷油喝,下不來,吱兒吱兒呌奶奶。”“這個説的很好,您再説一個長的我聽罷。”“我不説了,我累的慌了。”“得了,我給您請安了,再説一個罷。”“我可就説一個,我説完了,還是你説。”“是了,您説罷。”“黄狗黄狗你看家,我到南邊兒採梅花;一朶梅花没採了,瞧見親家到我家;我家媳婦會擀[34]麪,擀到鍋裏團團轉;公一碗婆一碗,案板底下藏一碗;耗子過來吃了麪,狗兒過來砸了碗,貓兒過來鋸上碗[35]。我説完了,又該你説了。”“我再説一個,我們就回去吃早飯了,省得太太等着我們。”“是了,您説罷。”“小大姐,小二姐,你拉風箱我打鐵;挣了錢,腰裏掖,買個餑餑哄哄爹。”“説完了麽?”“説完了。”“太短,不行,你再説一個罷。”“我不説了。我破一個悶兒[36],您猜罷。”“您快説。”“老大老大,四角拉叉[37],嘴裏吞人,肚子裏説話。”“我猜着了!”“甚麽?”“房子。”“對了。”“您再説一個。”“大頭大,大頭大,人人大頭都朝下。你不信?到家問你媽,你媽大頭也朝下。”“這是甚麽哪?我可猜不着了,您告訴我罷。”“我若是告訴您,我們可得回去吃飯,餓的我肚子都呌唤了。”“您告訴我,咱們就回去。是甚麽,你快説罷。”“鼻子。”

[1] 針黹:指縫紉等針綫活。

[2] 邊兒:縫紉時(給布料)鎖邊。

[3] 戳紗:刺繡針法的一種,用素紗作底,用彩色絲綫戳納成圖案花紋。

[4] 堆花:把紗堆紮成花的工藝。

[5] 釘小線:傳統刺繡針法之一,用較粗的絲綫釘成圖案,通常是各種幾何紋形,又稱“釘綫秀”。

[6] 褂:底本作“掛”。

[7] 得樣兒:好看。

[8] 圍嘴兒:圍在小孩子胸前使衣服保持清潔的東西,用布或塑膠製成。

[9] 轉脖兒:圓形的圍嘴兒。

[10] 多偺:多咱,什么時候。

[11] 缸爐:老北京的一種甜味糕點,也説“缸烙”。

[12] 槽糕:也叫“槽子糕”,用模子製成的蛋糕。

[13] 雞子:雞蛋。

[14] 道乏:通過口頭或宴請等方式表示謝意。

[15] 行人情:指向親友家送禮物或到親友家賀喜、吊喪等。

[16]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横插在髮髻上的扁平一字形髮簪,像尺子一樣。

[17] 鉗子:耳環或耳墜。

[18] 耳挖:掏耳垢的工具,亦指頂端帶挖耳勺的簪釵。

[19] 全福人:公婆健在、夫妻和睦、兒女齊全的妇人。

[20] 鵝酒:男方送給女方鵝、酒作爲聘禮。

[21] 合巹酒:古代新人結婚時飲的酒,“巹”是一種瓜,將其剖成兩半裝酒,夫妻二人各持一半,寓意夫妻二人合二爲一。

[22] 子孫餑餑:給新人吃的煮得半熟的小餃子。親友問“生不生”,新人説“生”,取其早生、多生之义。

[23] 回門:女子結婚後第一次回娘家,一般和新郎同回。

[24] 接三:人死後第三天晚上,爲了迎接死者靈魂歸來,燒些用紙糊的車、馬、人等。

[25] 燒活:用紙糊製而成的燒給死人的用品。

[26] 漂渺:縹緲。

[27] 出分子:出份子,爲慶吊等事送人禮物或現金。

[28] 紙錁:紙錠,用錫箔糊製成銀錠狀的冥錢。

[29] 兎兒爺:泥塑兔面人身像,多在中秋節供應,兒童以其作爲玩具。

[30] 影戲:皮影戲。

[31] 傀儡人:木偶。

[32] 耍貨:玩具。

[33] 短:缺少。

[34] 擀:底本多處作“趕”,依文義徑改,下同。

[35] 鋸碗:鋦碗,用專門的工具將碗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

[36] 破悶兒:猜謎,也説“猜悶兒”。

[37] 底本作“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