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

京西八大刹 俗名八大處

去年四月初間,約會了兩三位朋友同遊西山八大刹。早晨九點鐘各從家裏動身,十點鐘齊集西直門車站。十點一刻票房開門就買了幾張車票,各人拿着行李上車,找了幾個清静座位坐下,開車鈴就響了,隨即放汽開車。於是我們把所帶的麪包、果子醬、黄油、鹹牛肉等等拿出來午餐。剛剛吃完就到了黄村了。車停住了,我們各人拿着各人的東西下車。在車站外頭有十幾匹脚驢、驢夫過來攬客。説完了價錢,各人上驢順着大道往西北走,就看見西山如在面前。我在驢上就問驢夫説:“從這裏到山根底下没多遠吧?”驢夫説:“您看着彷彿是幾步就到了,其實離這裏還有十幾里哪。俗語説‘望山跑死馬’,就是這個意思。”又走了幾里地,就看見一座大廟,修的很整齊。我就問驢夫説:“這就是八大處麽?”驢夫説:“八大處都在山上,那個地方又呌四平台。這是皇姑寺,不在八大處裏頭。”於是又往前走,沿路看見幾個村莊。道旁的麥子都有一點黄稍了,風吹着好像黄海的浪頭一樣,實在好看。又走了幾里就到了山下。在大道旁邊有座廟,門口匾上寫着是“安長寺”。驢夫説:“這就是八大處的第一個廟。”我們都下了驢,一進頭門是個極大的院子。順着甬路到了山門,在山門的左角門上有一架瓔珞樹,根粗似茶碗,枝幹爬在墻上如同千條鐵蛇一樣。進了角門,正中是大殿,兩傍[1]有十幾間配房。殿前有四棵松樹,都有四五丈高,樹皮如同白粉做的魚鱗一樣。據廟裏的和尚説,這是西山特産,名呌白果松。轉過大殿,後頭山上有三間破殿,殿前是一塊平地。因爲没有甚麽意思就下山。出了廟門,上驢順着右邊山道走了不遠就到了靈光寺。因爲這個廟曾經被過火災,所以只有十數間平房。西院有三間水榭,旁邊是山壁,有幾處小泉流在前頭一個大池子裏頭。在池子裏頭養着百十條紅魚,都有一尺多長。池子西邊有一個塔座兒。從塔座後頭順着盤道上山,山上有放鶴亭。亭子北邊舊有韜光庵,今已被火燒平了。下山又到了水榭,和尚送過茶來,各人喝了一碗,給了他一塊錢的香資就出來了。因爲山路很陡,騎驢反倒不好上,所以開發了驢錢步行上山。約有半里多地,到了大悲寺。山門裏頭兩旁有數百根竹子,黄竿緑葉,也頗有趣。又上幾十層台堦是正殿五間,西邊有客堂三間。由客堂後上山,有大殿一層。大殿前有幾百棵百十年的迎春。和尚來請喝茶,我們没喝就出來了。又到了龍王堂,大殿配房也没甚麽可看的。西院有一個小池子,池子上有一個石頭做的龍頭,龍口裏有一道流泉流在池子裏。池子上頭有五間廳房也很寬綽。廳房前頭有幾棵大松樹,高有六七丈,於是我們在松樹底下略微坐了坐,聽那松聲、泉聲,真能使人萬慮全消。坐了一會,順着盤道約走了一里多地,看見一座石橋。過了石橋,没有半里地就到了香界寺。此廟前後是三層大殿,連山門二門一共五層,每層都有數十磴石堦。東院有乾隆的行宫,西院有數十間静室,古木時花甚多。最好者,在後層藏經閣前頭有玉蘭樹一棵,高四丈餘,花大如碗,香白可愛。遊完了正要出門,方丈月潭請到客堂喝茶。於是我們就到了客堂稍坐了坐,天已經黑上來了。月潭留吃晚飯。吃完了飯就住在東院行宫裏頭了。第二天清早起來洗臉、喝茶、吃點心,又跟方丈談了一會閑話,又吃了一頓早飯,送了他五塊錢的香資。出了廟門,由廟左邊順着石路上山。不大的功夫到了山頂,就是寶珠洞。有三間大殿,殿前有敞廳三間,北京的城跟玉泉山、琉璃河皆在眼前。殿后是寶珠洞,洞裏供着一個佛像。洞上頭也有三間大殿,我們都没進去。於是出了寶珠洞,順左邊山路下山。約走了二里多地,是三山庵,又名三善庵。廟甚小,也没甚麽可看的,就没進去。又走了半里多地就是秘魔崖,也是曾經被火燒了的,只有後院還有幾間廳房、二個亭子。在亭子後頭有一塊大石頭,探出兩丈多長。在石頭底下有一個小洞,洞裏有幾個佛像。相傳從前有一個得道的和尚把妖精壓在石頭底下了,所以呌秘魔崖。於是坐在亭子上看了半天山景,就一齊下山,僱驢到車站,買票上車。到了城裏,街上的電燈已經都着了。

玉泉山

北京天然的名勝極多,第一就算西山,所以東西各國以及本國的人士凡到中華來的,若是不遊一盪西山,可算是一個大缺點。所以今年春天三月間,約會了一位朋友,帶着小兒,僱了一輛汽車,出了西直門。道路很平,兩旁的楊柳,好像緑天棚一樣,並不覺得一點熱。不到半點鐘就到了海甸[2]了。海甸是京西最繁華的地方,於是下車進了一個茶館,喝了兩盃茶,給小兒買了點糖食,就出來上車。時候不大,就到了萬壽山底下頤和園了。因爲前二年遊過一次,所以就没進去。自頤和園右牆往北是上玉泉山的大道,全是大石頭墁成的,年久失修了。車到了這個地方極其難走。又過半點鐘,就到了玉泉山。我們下了車,囑咐汽車夫不要遠離,即同友人帶着小兒步行入山。山的道路都是白石頭墁的。過了好些個石橋,末一個橋有閘,名呌玉孔閘。過了閘到山門口,名呌小東門。從前玉泉山有金朝章宗皇帝的芙蓉殿,清朝康熙年,改造了一個静明園。進了山門,有小僮領着過了一個石橋,順着台堦往上走,轉灣往西,下去有個大殿,是龍王廟。裏頭立着一通石碑,上頭刻着四個大字,是“玉泉趵突”。又到泉的源頭,有玉泉神廟,水是從廟前石頭底下涌出來的。各人喝了一碗,泉水既甜而又涼,清可見底,池子裏碎石頭無數。泉上有牆,嵌着一塊石碑,刻着“天下第一泉”五個大字,是乾隆的御筆。另外有御製的玉泉記,大約説水的好處第一是養人,最貴的是味甜質輕。從前用銀斗較量玉泉的水跟中國最有名的泉水,如濟南的珍珠泉、揚子江的金山泉,以及惠山、虎跑、清涼山、白沙、虎邱、碧雲寺各泉,都比玉泉的水每兩或重二三厘,或重五六厘,或重一分,所以定爲天下第一。前數年有人集資在池旁設立汽水公司。再上到石門,過石門向東約數十步,有屋三間。小僮告訴我們説這是華嚴寺,從前很大,因爲被火燒了,所以就剩了這三間大殿了。華嚴寺前頭有個小洞,名叫“資生洞”。牆上嵌着一塊石碑,刻着乾隆寫的《心經》。進去有一個伏魔洞,比資生洞還小。再上即是玉泉山頂,香山跟昆明湖的全景都可以看見。玉峰塔共七層,塔的左邊有破殿,佛像的肢體殘缺不全,可是還坐在那裏,好比亡國的皇帝一樣,甚是可笑。東邊是大功德寺,過去是青龍橋,東南是西湖。功德寺前頭早先有界湖樓,現在只剩了一座牌樓了。我們就順着山道下山,不到一刻鐘的時候,到了華嚴洞,此洞比資生、伏魔就大的多了。洞中四壁刻着一千多尊佛像,或立或坐,雲氣繞身,没有一尊佛像相同的,真是巧奪天工。當中還有一座石台,上頭坐着石佛一尊。洞裏頭極濕,是泉脈所經過的地方。又到了石門下頭,有一座廟。小僮説,是西大寺,後頭有金色琉璃塔。由石門往西北斜行,有座白玉塔,四圍雕刻佛像極多。由塔東南下山,是吕祖洞。洞的南邊是觀音洞。再南有小圍牆,門上有匾,寫着“尋詩”兩個字。由此下山向南走,仍至泉源。轉灣往東過一個石橋,左邊有五間廳房,再左有一條石頭路。往上走有一個佛殿,名呌堅固林。我們又進了山門,有看門的送來一壺茶,每人喝了兩杯,賞了他四毛錢,給了小僮兩毛錢就出來了。上了汽車,赶到碧雲寺去吃午飯,一看我們的表,已經十一點半了。

雍和宫

“請問您,京城裏頭有一個雍和宫嗎?”“有。您問雍和宫作什麽呢?”“因爲兄弟在南邊常聽人説是一個很特别的廟,所以要跟您打聽打聽,這個廟在什麽地方呢?”“在東城北新橋北,街東,是坐北的廟。”“那廟前有什麽呢?”“廟前頭東西有兩座牌樓。大門外頭偏東路南,有一座石頭做的三層石台,最上一層是一個石頭亭子,四面用銅絲綱子蒙着,裏頭塑着一尊裝金的佛像。”“是什麽佛呢?”“不是佛。相傳,從前雍和宫有一個得道的喇嘛,神通廣大。後來死了,就把他葬在那裏,上頭盖上石台,石台上塑了他的一個像。”“也有山門嗎?”“山門是五間殿形。”“怎麽不跟普通的廟一樣呢?”“從前本是雍正皇帝的私宅,後來他即了帝位,就把這宫殿捨給喇嘛,改爲廟,命名雍和宫。所以廟裏的規模完全還是宫殿的形式。”“嘔,是了。進了大門有什麽呢?”“當中有一層大殿,中間供着一尊彌勒佛,此殿呌‘彌勒殿’。兩旁塑着四大金剛。”“這四大金剛是甚麽佛呢?”“佛經上説是護衛佛門的神,所以各廟山門裏都有這四個神像。”“後頭還有什麽呢?”“穿過這個殿去,甬路上擺着一個鼎,花紋工細極了。正中是五間大殿,佛座前頭擺着景泰藍的五供,都有七八尺高。”“怎麽呌五供呢?”“就是佛前的香爐、爉台、花筒五件,就説是五供。”“還有什麽呢?”“兩旁塑着十八尊羅漢。”“兩邊配殿也有佛麽?”“有,就是您所説的,這廟是個特别的,那個特别的要點就在這兩旁配殿裏頭了。”“這到是很要緊的,請您説説吧。”“這個喇嘛教也是佛教的支派,有紅衣、黄衣的分别。所以隨着他們各地的風俗塑造佛像,在東西兩配殿裏有數十種歡喜佛。”“什麽呌歡喜佛呢?”“殿裏有十幾個玻璃佛龕,供着好些獸頭人身的佛。有佛與獸交的,有獸與人交的,還有幾張畫也是畫着這種佛像。”“怎麽喇嘛教這麽野蠻呢?”“這就是他們從佛經上説的‘無遮無礙,皆大歡喜’兩句裏生出來的。”“還有别的地方有歡喜佛嗎?”“再後頭東配殿裏塑着五尊大歡喜佛,用黄綾子圍着下半截。”“那是爲什麽呢?”“他們也知道那種佛像不大雅觀,所以用東西圍着。”“西配殿呢?”“西配殿有達賴、班禪兩喇嘛的畫像。”“後殿是什麽樣式呢?”“後殿是三層佛樓,每層都有兩丈多高,共合有八九丈。樓内有木立佛一尊,高八丈二尺,全身貼金,相傳是從西藏運來一棵大樹雕成的。佛項掛着一串官料念珠,重二百四十多斤,價值數萬兩。”“喇嘛也念經麽?”“他們跟和尚一樣,可是用的法器都比普通的大。”“法器是甚麽?”“就是和尚喇嘛念經的時候用的鐘、磐、魚、鼓,還有他們用的銅喇叭是三節的,抽開有一丈多長。”“他們念的經您懂嗎?”“那怎麽能懂呢?他們全是念的藏字。”“那個雍和宫有多少喇嘛呢?”“從前有一千多人,每月由清政府給米,每人另外還給一塊錢。”“現在民國政府還給錢麽?”“可説是給,大約一年發給兩個月的就算不錯了。”“那是什麽緣故呢?”“因爲這喇嘛教是滿洲人、蒙古人所信的,況且近於迷信,所以政府决不能供給他們,提倡迷信。”“不錯不錯。在北京還有跟這個一樣的廟嗎?”“還有黑寺、黄寺,也是最有名的。改天我再細細告訴您。”“多謝多謝。”“豈敢豈敢。”

萬壽山頤和園

“恭喜恭喜!昨天聽見一位朋友説您新近[3]得了頤和園總管的差事了。”“那有甚麽可喜的呢,不過多得幾個錢度日就是了。”“那麽您幾時到差哪?”“已經到差兩個禮拜了。”“公事也很順手吧?”“倒是没甚麽事。”“請問這個頤和園在什麽地方呀?”“在西直門外,過了海甸就是。”“那麽總得騎牲口去了?”“不,坐東洋車或是搭西直門的電車也可以。”“電車通到那裏呢?”“一直通到頤和園的宫門口。”“宫門外頭有什麽呢?”“門口有一座牌樓,上頭寫着‘涵虚’兩個字。園門上頭懸着一塊匾,寫着‘頤和園’三個字,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筆。”“園子裏頭的情形您能對我談談嗎?”“可以可以。一進園門就是仁壽門。兩旁擺着兩個銅獅子,左右都是朝房。門内是仁壽殿,殿前擺着銅龍、銅鳳及銅缸各一對。殿上的匾寫着‘太圓寶鏡’四個字,是前清太后、皇帝延見各國使臣的地方。殿旁有延年井,轉過去往南即是昆明湖。湖中間是龍王島,由岸通島有一座七孔橋,萬壽山就在湖旁邊。從南面逛起,先到文昌閣,順着長堤往南,聽見流水聲即是湖水出口的地方。再南爲新宫門,有一座牌樓題着‘延旭’兩個字。又往前有一個銅牛臥在湖邊,相傳是鎮海神牛,背上有篆文八十餘字。再往南有一個八方的亭子,乾隆的御書極多。由亭子往西,有一座十餘丈的長橋,即是七孔橋。過橋是龍王廟,前頭有牌樓三座。廟西有玩雲門,門内有無數的宫室,據園裏人説,是前清皇子念書的地方。再往北,順着石路是涵虚堂。後頭有個一極黑的石洞,順着台階左右曲折下去,方有一線亮光,就是北洞口。返回仍由八面亭子往南,順着長堤直到繡綺橋。橋洞高七八丈,可通帆船。橋東水面立着木栅欄,是慈禧皇太后坐船出入的要道。橋南能通柳堤,可惜橋板掀起來了,不能過去,所以必得坐船,到文昌閣登岸。往北是玉瀾門,裏頭是玉瀾堂,左邊是藕香榭,右邊是霞芬堂。往左轉過假山是夕佳樓,相傳説是光緒皇帝的讀書處。下樓往西至宜芸門,内爲樂壽堂,左右擺着銅鶴一對,是慈禧的臥室。由堂前到邀月門,西通長廊,長約數里,直通到園的極西。繞廊不甚遠是養雲軒。再順長廊西去,有留住亭、對鷗亭、寄瀾軒。再西即是排雲門,工程極大,門上懸着‘萬象光熙’的匾,前列銅獅子一對,怪石十二堆。再前有一座牌樓,寫着‘雲輝玉宇排雲門’。裏有許多樓閣都在山坡上,一層比一層高。到衆香界北邊萬佛樓就是山頂。排雲門裏有一個池子,池子上頭架着石橋,左有玉華殿,右有雲錦殿,正中是排雲殿,匾上寫着‘太圓寶鏡’。前列銅缸四口,上頭都寫着五個篆字是‘天地一家春’,還有銅龍銅鳳各種陳設。左旁殿是芳輝殿,右旁殿是紫霄殿。再北有石台,甚高,上了台堦是德輝殿。再上即是佛香閣,孤立在山頂上。閣基甚高,前門匾上寫着‘導養正性’。若是用望遠鏡四面一看,二三十里的景緻都能得其大概。閣上的匾寫着‘雲外天香’。據園中人説,要是天朗氣清的時候,可以看見天津。閣内供着佛像一尊,兩旁有立佛像兩尊,别無陳設。閣北即是衆香界萬佛樓的牌樓了。

萬壽山頤和園二

“請問您,下山還有什麽地方呢?”“由閣右邊下去,穿過石洞,黑暗難行,大約有十餘層台堦至寶雲閣,俗名銅殿。門窗户壁均是銅質,年深日久了都變成了黑緑色。裏頭還有一張銅桌子,閣北有玻璃房子數間,名呌五方閣。再從寶雲閣稍往南是浮嵐暖翠室。再下去有一座石頭牌樓,上頭的對聯極多。從佛香閣往北,下去是轉輪藏,前有兩個小閣,裏頭擺着一個木輪,不知道有甚麽用處,有人説是攪水用的。再往下有一通石碑,刻着‘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碑陰面是《萬壽山昆明湖記》,都是乾隆的御筆。再到佛香閣,從原道走往西,順着長廊,過排雲門,左邊山腰上有觀生意閣、寫秋軒、尋雲亭。又上一層有福蔭軒、含新亭。再往東是自如莊,完全按着鄉下房子盖的,很有意味。排雲門右邊山腰上有緑畦亭、魚藻軒,後頭没有甚麽意思。仍回長廊,到山色湖光共一樓。南邊也有處軒亭。再往北有一個大院子,是聴鸝館[4],是慈禧太后觀戲處。内有戲台一座,做工奇巧,非人民所能夢見。再往西有寄瀾堂。過去有一個石頭做的船,名叫石舫,做工異常精美,船裏都是磁磚鋪地。船的兩面刻成一個極大的石輪,旁邊有上樓的梯子,上樓一看,全湖的景緻都在眼前。這個石舫是慈禧納凉的處所。石舫北邊有杏橋,東西有兩座牌樓。偏西有澄懷閣、迎旭樓。再往北有一個船塢,裏頭停着幾隻杉板船。再返回寄瀾堂,後頭有穿雲殿、斜門殿、小有天、延清堂。又往北乃宿雲簷,是一個城門的樣式,有石梯可以上去。再北有石橋,可以通北宫門。由宿雲簷往東,順着西北小道上山,有畫中遊亭。東有愛山樓,西有借秋樓。遊廊有假山,曲折而下,有假山洞,穿過洞去,有石牌樓一座。往東轉,順着長堦往上,此堦是磚石砌成的,或高或低,直通山頂。登山下看,人小如魚。稍東爲萬佛樓,此樓是用黄緑琉璃瓦蓋成的,滿墻皆是小釋迦佛,所以稱爲萬佛樓。樓北只有幾座殘塔、幾間破屋而己。再往東是景福閣,北望山村,風景絶好。閣北有樂農軒、平安室、土墻茅屋,花木極多。再東則爲諧趣園,裏頭有一個大池子,泉水甚清,是從西北石縫裏流出來的。石頭上題字很多,全是慈禧的御筆。園裏有涵遠堂、蘭亭、知春堂、知魚橋,過橋有石門。又有一個亭子蓋在水中,名呌飲緑亭。又有矚新樓,各處全有對聯,大半都是御筆。出園往南,過一個小城樓,題着‘赤城霞起’,再往南即是頤和園。山旁門進去,正中是頤樂殿,也是慈禧聽戲的地方。對面有戲台一座,建築甚精,分上、中、下三層,演戲的時候就在中層。比方這齣戲應當有神仙,就從上層下來,如同從天降一樣。若有山精水怪,全是從下層上來,一點假扮的痕迹都没有。戲台兩旁爲兩廊,是妃嬪、大臣看戲的地方。再往北,有中、左、右三座殿,前有怪石一塊,銅鹿、銅亭、銅缸各數對。一個聽戲的地方都用這麽些錢財起造宫殿,可見得皇帝的錢是無數的了。”“請問這個園子是怎麽一個緣起呢?”“略略知道一點。大約均係捐自民間及鹽欵的盈餘,預備建立海軍的用項,就移蓋了頤和園了。”“咳,敢情都是民脂民膏哇!慈禧固然是一個偉人,然而到現在已經國破家亡了,還能作威作福嗎?這就是專制帝王的前車之鑒了。”

黑寺黄寺 五塔寺附

“前幾天,您不是説要告訴我那個黑寺、黄寺嗎?”“對了,您要是不提,我還真忘了。”“那黑寺、黄寺在甚麽地方呢?”“黑寺、黄寺不是在一個地方,並且有兩個黑寺、兩個黄寺。”“怎麽個分别呢?”“在德勝門外三里多地有一個黑寺。在黑寺北邊還有一個後黑寺。”“這個黑寺的‘黑’字是甚麽意思呢?”“因爲這個廟連山門帶大殿、配殿的頂子,全是用黑琉璃瓦蓋的,所以俗名呌黑寺。”“那麽這個廟呌甚麽名字呢?”“本名是慈度寺。每年正月二十三日跳舞布扎,是驅祟的意思,俗名呌‘打鬼’,在前一日演鬼。”“在這個廟會的時候還有甚麽熱閙呢?”“廟的旁邊是一個極大校場,到了這一天,凡是有闊車、有好馬的都到那裏去跑車賽馬,常有把人摔殘廢了的。俗説‘不寃不樂’,就是這些個人的比喻。”“那個後黑寺呌甚麽名字呢?”“呌察罕喇嘛廟。”“這是廟的名字嗎?”“這個廟本没有名字,因爲順治二年有一個察罕喇嘛從盛京來,在北京募化金錢蓋的這個廟,所以就用他的名字作了廟的名字了。”“廟裏有甚麽古跡嗎?”“在前殿懸着一口大鐘,上頭鑄着全部《金剛經》《心經》,是明朝正德十年朱寗造的。前清康熙五十二年,御賜的兩尊無量壽佛,現在還供在大殿裏哪。”“這兩個廟裏也有喇嘛嗎?”“還有幾個,都像要飯的一樣了。”“噯,這就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哪。您不是説還有個黄寺嗎?”“是,在安定門外頭,校場北邊是東黄寺,廟的西邊是西黄寺。”“這個東黄寺有實在的名字嗎?”“從前是普静禪林,前清順治年間,達賴喇嘛領着蒙古、西藏各王公來京歸順,就把這個廟重修了,賜給達賴作駐錫之所。”“廟裏的佛殿還完全嗎?”“都破爛不堪了,只剩了東西兩通石碑還算完整。”“西黄寺呢?”“西黄寺緊靠着東黄寺,中間只隔一道墻,所以又名雙黄寺。順治九年,以達賴喇嘛總理黄教,所以建造此廟,賜給達賴爲辦公的處所,規模很好,有無數的宫殿,現在大半已經倒壞了。廟裏的喇嘛還有數百,也跟黑寺一樣,要是有逛廟的,過一個門他們要一回錢,進一個殿他們也要一回錢,如同要小錢的[5]似的。”“那麽,這個廟既是没甚麽可看的,怎麽還有人逛呢?”“因爲西院有座石塔雕刻的極精,周圍有三重石頭欄杆,塔身大約有五丈多高,刻着班禪喇嘛從降生到成佛一生的始末,各種的人物花鳥極其細緻。塔頂是風磨銅做的,好像古時候戰士戴的金盔一樣。在塔的四角還有四個小塔,上頭刻着梵字跟蒙古字的佛經。”“我常聽説北京有個五塔寺,想必就是這個廟吧。”“五塔寺另是一個廟。”“那個廟在那裏呢?”“在西直門外長河的北邊,是明永樂年修的,廟名呌大正覺寺。”“爲甚麽又呌五塔寺呢?”“在裏頭有黄緑琉璃瓦蓋的一個台,又名金剛寶座,高約五丈。臺上修了五座塔,週身刻着梵字佛經,所以俗名叫五塔寺。”“我們也可以進去看嗎?”“那很容易看了,現在就剩那個臺跟那五座塔了,大殿山門以及圍牆都没了。”“是了,是了,真是‘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了。”“豈敢豈敢。”

戒 臺

我們逛完了潭柘寺之後就打算逛戒臺去。這廟在潭柘寺的東南,有二十多里路,乃是唐朝武德年間建造的,呌作慧聚寺。到了明朝正統的時候纔改了萬壽寺,現在還用這個名字。廟裏最有名的就是松樹,很爲人所稱道的。所以我們這一次逛完了潭柘寺之後也没歇着,就逛戒臺去了。這是因爲甚麽呢?就是因爲那廟裏有好些古松,纔動了我們的游興。我們出了潭柘寺,坐上爬山虎[6],就往東南。走過了剛子澗,又是一道大山嶺,這嶺呌作羅睺嶺,俗名叫羅鍋嶺,最是難走。幸而我們走的是北道,還好一些。可是下嶺之後也就顛的難受了。下了山嶺,又走了半天,纔看見廟的山門。走到廟前頭,我們下了爬山虎,進了廟門就看見一座千佛閣。這閣的建築實在壯麗無比,閣的前頭有好幾棵松樹。我們走到樹底下,那翠緑的松影照滿了我們的衣裳,空氣的清潔就不用提有多好了。這些松樹裏頭有兩棵最大的,一棵是歪着長的,一棵是臥着長的,這兩棵都叫作‘活動松’。爲何叫作‘活動松’呢?聽人説,這兩棵松樹祗要摇一枝,全樹的枝葉都隨着摇動。我們那天到那裏去,打算要試驗試驗,真能動不能動。繼而一想,公德要緊,别試驗了,萬一要給人家損傷了點兒,豈不叫人家抱怨麽?好在那松樹旁邊的石碣上刻着清朝乾隆皇帝御製的《活動松詩》,大概不能假了。看了半天,又到北院裏看松樹去。這裏松樹跟那裏的松樹可又不一樣了。裏頭有兩棵有名的,一棵叫九龍松,還有一棵叫鳳凰窩,這兩棵松樹都是很有意思的。再進一個門就是戒臺了。這臺在一個殿裏頭,是用白石做的,一共是三層,中間是蓮臺,四面滿擺着戒神,宏規麗構,可以説是全國無二的工程。相傳是遼時普賢國師創造的,到了明朝,鵝頭禪師道孚他纔開始登臺説法,我們在那裏看了半天。出殿往南,到了玻璃殿,天就不早了。廟裏的方丈打發小和尚接我們來,請我們歇一歇,明天再逛不遲。我們聽他説的很有道理,就跟着小和尚到方丈院去。我們跟方丈見面之後很是投緣,就請我們吃了一頓素齋。那天晚上,我們就在那裏住下了。第二天早晨起來吃了點兒點心,方丈打發人叫來四乘爬山虎,請我們逛極樂峯。這山很高,到了那裏,看見石頭上刻着“靈鷲峯”三個大字。看完了又到華陽洞。這洞俗名叫龐涓洞,裏頭黑暗的了不得,方丈叫人點上火把,進去一看,没有甚麽,只有好些個蝙蝠兒被火光驚的亂飛,倒很好看。又往西去,過了伏虎巖,看了看觀音洞就回來了。其餘的甚麽孫臏洞啊,太古洞啊,都因爲路險就没去。可是這一趟也就累的了不得了,看看天氣也不早了,就回了戒臺。等到了廟裏歇了一會兒,送了方丈十五塊錢的香資,和尚送我們出了廟門,坐上長辛店的火車,這纔回京。

妙峯山

“您從那裏來?”“我剛從妙峯山回來。”“您多偺去的?”“我前天去的。”“這妙峯山離北京有多遠哪?”“離北京有一百來里地。”“出那一門近哪?”“出西直門近。”“您坐甚麽車去的?”“坐洋車。”“坐火車不成麽?”“坐火車也成,坐到三家店,下火車還得僱轎僱驢。”“坐洋車能坐到妙峯山麽?”“坐到海淀再换驢。”“過了海淀還走甚麽地方呢?”“路過頤和園、青龍橋、洪山口、黑龍潭、温泉等等的地方。”“您没逛逛温泉、黑龍潭麽?”“因爲天晚了我們没逛。”“您到妙峯山去住在甚麽地方哪?”“住在大覺寺。”“這大覺寺好不好?”“這個廟的規模倒很好,山門前頭柏樹很密,廟裏也很寬綽。每到開山的時候,有許多燒香的人都住在那裏。”“甚麽時候開廟哪?”“現在正是開廟的時候,從四月初一到十五開半個月哪。”“那麽這廟的香火也很多麽?”“這廟没甚麽燒香的。”“那麽您説四月開山的時候,燒香的人很多。”“嗐,你聽錯了,那不是這個廟。”“是那個廟哇?”“是娘娘廟。”“娘娘廟在那裏呢?”“在妙峯山的山頂兒上,俗説娘娘頂。”“您没到那裏看看麽?”“去了,所有上山的都得去朝頂。”“山路好走不好走啊?”“山路很直,不甚好走。上山的時候,後頭走的人可以看見前頭人的脚。”“喝,那可不好走,人再多了更不容易走了。”“人倒不多,因爲上山的路有四條哪。我走的這是中道,南道是從三家店,走北道是從北雲豁走,老北道是從石佛殿走。這四條道就是從北道走的人多。”“您從中道走,是一直的走着上去麽?”“不是,我從大覺寺出來就僱了爬山虎兒了。”“甚麽叫爬山虎兒啊?”“就是兩個人抬着一把椅子。”“您從這條道上去,都經過甚麽地方呢?”“經過陽台山、金山寺、瓜打石。”“甚麽叫瓜打石呀?”“在道旁有一塊石頭,刻着‘瓜打石’三個字,所以那地方就叫瓜打石。過了瓜打石就是廟兒窪、澗溝、松嶺。”“這幾處熱閙不熱閙?”“處處都有茶棚、燒香的,真是人山人海。”“這些茶棚是賣茶的麽?”“不是賣茶的,是助善的。”“甚麽叫助善呢?”“就是有人預備茶白送給行香走會的人喝,那就是助善的。”“走會又是甚麽呢?”“走會分好些樣子,有五虎棍[7]、秧歌、開路獅子、中幡等等的。這些會也是燒香去的,到各茶棚喝完了茶,在佛像前要練會子纔走哪,一直練到靈感宫。”“這靈感宫是甚麽廟呢?”“就是我纔説的那個娘娘廟。這個廟是坐北向南的,出門外頭古樹極多。對過是東嶽廟,裏頭有喜神殿、觀音殿、伏魔殿,北邊有回香亭。這都在妙峯山極高的地方。”“這山有多高呢?”“大約有三千來尺。”“從下到上有多少里呢?”“有四十里地。”“一天可以打來回兒麽?”“可以,我們就是當天下的山。”“您今天從甚麽時候動身囘來的呢?”“今天早晨起的身,這纔到京,不知道現在是甚麽時候了。”“現在七點鐘了。”“我要囘去了。”“您在這裏吃飯罷。”“您請罷,明天見。”

潭柘寺

每年夏季,青年會必要舉行夏令會。有的會員,要到西山臥佛寺去赴會,等到會完了,有的人到碧雲寺去,有的人到香山去,也有到八大刹去的,玉泉山、萬壽山也都有人去逛。這些地方從前我都去過,只没到過潭柘寺。去年六月初間,趁着夏令會的時候,就約會了兩三位朋友同到潭柘寺閒遊。定規第二天早晨六點鐘,從臥佛寺起身,僱了幾頭驢着行李。我們坐上山轎,順着大道往西走,遠遠的就看見石景山,好像就在面前。那個山的景緻也很有意思。又走了十幾里地到了山根底下,抬頭再一看,一點景緻也没有了,盡是亂石頭。俗語説“遠看山,近看水”,這話是一點也不錯。過了石景山就是渾河,水勢很大,聲音響的可怕。過了渾河又往西北走,就見大道兩旁莊稼長的很好,大約收成一定錯不了的。又走了十幾里地就到了栗園莊了。栗園莊有潭柘寺的下院。到了廟門口,我們都下了山轎,把行李搬進廟去。進廟一看,只有三層大殿。和尚妙修出來,把我們讓到禪堂裡喝茶,我們就跟和尚打聽山道好走不好走。和尚説:“不甚難走,您若是走不動,可以坐爬山虎。”我們就求和尚僱兩頭驢着行李,又找了幾乘爬山虎來。我們當時就起身上山。那山道很直,實在不大好走,我們一邊兒走,一邊説閑話兒,不知不覺的就到了羅睺嶺了。嶺上也没有甚麽可看的,只有兩個小廟。下了羅睺嶺,不到十幾里路纔到了平原村,潭柘寺也就不遠了。我們一路都没走道,所以不顯着很遠。後來纔知道,從北京到潭柘寺有八十多里地了。我們到了廟外,下了爬山虎,開發了錢,慢慢的走到廟前,就見廟門外頭有座牌樓修的很好,兩旁有幾個茶棚,當中是山門,門上的匾寫着是“岫雲寺”三個大字,乃是前清康熙年改的名字。進了山門就是大雄寶殿,殿的周圍都有石頭欄杆。殿的上頭有一掛風磨銅的鏈子,相傳着説是金的,可不知道是不是。進了大殿,當中有一座佛龕,裡頭並無佛像,只有個石頭池子,池子裡頭養着兩條蛇,一條名叫大青,一條名叫二青。殿後還有四層大殿,一層比一層高,是隨着山勢修的。東西都有配殿,院裡有松樹、柏樹、菩提樹。殿東邊有棵銀杏樹,那就是俗説的帝王樹。這廟裡真有千八百年的古樹,所以北京有個諺語説,“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我想不過因爲這個廟年陳,纔有人説這個話。那廟裡的亭榭都很好,我們都很愛看的。廟裡還有兩樣古蹟,一是古柘木,一是元朝妙嚴公主的拜佛磚,這兩樣古蹟是很有名的,凡是逛潭柘寺的人都要看看。廟外還有個摩和尚洞,相傳是個肉體成神的和尚。洞裡有好些松枝、竹葉,聽説凡是有病的人,到那裡禱告禱告,吃點松枝、竹葉,病就能好了。廟後有一個泉,名叫龍潭。潭的前頭有一個池子,這泉水從山上流進這池子裡,從池子裡又流到廟外,泉水流的時候跟一條白蛇一樣。我們把這些個古蹟跟景緻還都没看完全,天已經就黑了。方丈請我們在西院客廳裏住下了,還給我們預備幾樣素菜。吃完了晚飯我們就睡了。第二天,我們起來洗完了臉就動身。臨走的時候送給和尚十塊錢的香資,又僱了幾乘爬山虎,逛戒臺寺[8]去了。

[1] 兩傍:兩旁。

[2] 海甸:海淀。

[3] 新近:最近。

[4] 底本作“妒鸝館”。

[5] 要小錢的:向行路之人討要錢財的乞丐。

[6] 爬山虎:山行時乘坐的轎子,用椅子捆在杠上做成,也作“扒山虎”。

[7] 五虎棍:一種民間雜技。

[8] 戒臺寺:戒壇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