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成功的诀窍

五台山资格老,历史最久。峨眉山在四川,早先是道教圣地,后来才慢慢地变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靠朝鲜王子金乔觉来此驻锡,才成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开山祖师是慧锷。金乔觉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0年)。慧锷生活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唐懿宗年间(863年),还有一说是在后梁年间(907—923年)。无论采用哪种说法,普陀山的历史比九华山短,更短于五台山和峨眉山。

可是,普陀山后来居上,在许多方面比其他名山有过之无不及。小岛面积不大,却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八十八所庵院,号称“海天佛国”。

普陀山之所以成功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善于筹款,特别是敲皇帝的竹杠。只要和皇室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和地方官员自然比较容易相处。

第二,有文化,有名人,在学术上站得住脚。这是和高层搞好关系的必要条件。

第三,能够选好接班人,一代一代传下去。

普陀山的主持和尚很善于经营。他们筹款的主要目标集中在皇帝身上。

史书记载,普陀山在宋、元、明、清各朝都得到皇室大力赞助。

北宋年间,真歇大师将普陀山的佛教定位于禅宗,得到宋哲宗和宋高宗的赞赏。真歇能够直接向皇太后化缘。

1333年,元朝的宣让王捐“钞千锭”给普陀山的宝陀寺。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普陀山主持大智融得到万历皇帝的皇太后金币香幡,并且出钱建塔。

万历二十七年,明神宗派太监赵永、曹奉来普陀山,送《大藏经》678函,《华严经》一部,金佛像一尊。万历二十九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藏经阁。第二年明神宗派太监张随来普陀山,送来金银和佛经。他在岛上八年,帮助修复寺庙。

1689年,康熙南巡,送给普陀山帑金千两,建造寺院。

1691年(康熙三十年)别庵性统重建普陀山,和硕裕亲王送戒衣、袈裟等。请别庵大师为皇上设坛传戒,祝福延寿。别庵大师和皇上诗文往来,皇亲国戚敢不巴结,普陀山财源自然不成问题。

1699年,康熙皇帝一高兴将明朝皇室建筑的南京故宫的黄琉璃瓦12万赏给了普陀山。

雍正九年,朝廷赐帑金七万两,修筑前、后二寺庙宇。并且派前江苏巡抚、户部侍郎前来监工。看起来皇上给的资金不少,可是工程浩大,难免捉襟见肘。主持施工的官员们正在为难,住持和尚梦兰源善不慌不忙,有了皇家的钱打底还怕化不到缘吗?工程持续三年,普济寺和法雨寺“规模之大甲于江南”。

天下寺庙很多,能够从皇上口袋里掏钱出来的不多,无论怎么改朝换代都能够从皇上那儿化缘的就更稀奇了。化缘本领超过普陀山方丈的恐怕没有几个。

普陀山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住持方丈往往是著名学者,在丛林中地位显赫。

《五灯会元》的作者是普陀山的和尚大川普济。

元代,普陀山大和尚一山一宁,著作等身。他去日本之后被日本天皇尊称为国师。

明初,普陀山孚中怀信大师为朱元璋讲经说法,著有《五会语录》。

清朝,别庵性统法师著有《续灯正统》《径山录》《奏对录》等。

潮音通旭主持普济寺,著有《潮音通旭师随录》。

光绪年间,普陀山出了个著名画家竹禅。

民国时,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在普陀山讲经,弘一大师赶到普陀山来拜印光为师。

有些寺庙盛极一时,可是却盛不过三代,很快就被其他寺庙超越。普陀山很注意培养接班人,高僧辈出,后继有人。

例如,潮音大师圆寂后,传给古心,再传自修,再传绎堂心明。绎堂心明的几个徒弟本事都很大,震六源法,中赞源善,梦兰源山接连主持普陀山,干得都不错。之所以普陀山总有能人接班,恐怕和学术环境有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普陀山注意挑选那些肯读书的和尚,培养他们继承法嗣,在学术传承的同时增强寺庙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