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西南部,包括四川、青海、云南在内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大熊猫、金丝猴、雪豹、藏羚羊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然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这些本就数量稀少的野生动物雪上加霜。尽管这些野生动物为很多群众耳熟能详,却难觅其踪迹,仅在动物园能够一窥其容。而野生动物与现实中人工繁育或驯养动物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严格地说,动物园的珍稀动物已不再是生态环境中生物链上的一部分。

我国珍稀物种的生存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一方面合法或非法的打猎、砍伐、开矿等开发活动不断侵占和破坏这些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另一方面,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愈演愈烈,使其受到极端气候、雪灾、冰灾、山洪、泥石流等轮番侵袭。我们都明白,当这个星球上每分钟都有物种在消失时,人类最终也难逃宿命。有人说,破坏生态环境是人类在自掘坟墓,虽然语气过重,却也不无道理,更不是危言耸听。

在我国这些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又脆弱的地区,生存着很多传统的农村社区。这些社区长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现在的城市价值观来看这些社区是山中别墅,只有雾、没有霾,只有清脆的鸟叫声和山间的泉水声,没有汽车的轰鸣声和工厂的嘈杂声。简直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随着外部市场经济的侵入,伴随着乱砍滥伐、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很多农村社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村民对大自然的索取也开始不计代价,慢慢地,“世外桃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比城市环境治理更为艰难的议题。当我们发现有一些贫困、偏远的农村社区仍然在坚守着周边的自然环境、自发地保护野生动植物时,不禁让人心生敬意,希望能够尽绵薄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力量守护自己的家园。这些生存在社区的、原生态的保护力量正是本书的主角。

生态环境保护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面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每个人都可以义愤填膺,而个人面对这些状况时又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跟大自然说完“对不起”,依然做着有损大自然的事情。在冯小刚的电影《私人订制》的结尾有这样一个场景,杨重(葛优饰)面对采访,当他被问到如果有100万、1000万、1亿、10亿元是否愿意捐给那些需要帮助人时,他都回答“愿意”。但当问到如果有一辆汽车他是否愿意捐出时,他却说“不行”,因为“我真有一辆汽车”。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津津乐道的公共话题,尤其在环境问题与如今城市生活、主流媒体、政商学界联系更紧密时,雾霾、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变得每个人都不能回避时。但是,像杨重那样,让私人付出的时候面临着诸多障碍,这里当然存在道德层面的问题,但从社会角度来看,更多的是责任、权利和义务,甚至涉及社会公平正义。

诚然,这个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保护力量,而本书所论述的是那些与自然环境和资源有着天然和直接联系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从事的保护工作正在贡献于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社区保护正在成为一股有效的保护力量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