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FTA时代经济合作发展趋势研究

王昌林 刘 旭 孙 伟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年均增幅超过20%以上的双边贸易创造了中国与单一国家国别贸易年度平均增幅最高纪录。2015年6月1日,中韩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简称中韩FTA),并于同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中韩FTA 的签署丰富了两国经济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合作层次,将有望在两国关系经历短期波折后重新开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新篇章。

一、中韩建交以来经济合作发展历程

(一)中韩建交推动双边经济关系正常发展(1992—2000年)

1.中韩建交前双边经济联系主要以小规模间接贸易为主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中韩两国的经济联系主要形式是间接贸易,香港和澳门作为主要货物中转地,双边贸易规模很小。进入80年代后半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韩国“北方外交”政策的实施,中韩开始逐渐恢复两国关系,两国政府也开始通过民间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由单纯的间接贸易发展到直接贸易。同时,韩国企业面临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开始向东南亚和中国进行投资。两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有了初步发展。

2.中韩建交为中韩经济关系正常发展扫清了障碍

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9月和1994年3月,韩国时任总统卢泰愚和金泳三先后访问中国,与中国高层领导人会晤,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关系的发展。特别是 《中韩贸易协定》《中韩投资保护协定》《中韩关于设立经济、贸易、技术联合委员会协定》以及《中韩科学技术协定》的签署,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全面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障,为加强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到2000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经从建交之初的64亿美元增长到345亿美元,增长了4倍之多;韩国对华投资从1 亿美元增长到15 亿美元,投资合作初具规模。

(二)中国加入WTO 后中韩经贸关系实现快速发展(2001—2014年)

1.中国加入WTO 为中韩经贸合作提供重大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全面推进外贸、外资等涉外经济领域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与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的涉外经济体制。一是按照加入WTO 承诺,分阶段大幅削减进口关税,除个别例外产品,全面取消非关税壁垒,积极扩大市场开放。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9.8%,取消了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极大地刺激了韩国对华出口。二是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允许包括自然人在内的所有经营主体依法从事对外贸易,提高了相关主体发展对韩贸易的积极性。三是按照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落实对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投资环境大幅改善,对韩国企业来华投资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2.中韩贸易实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中韩贸易额自2001年以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其间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波动,但很快逆势上扬。2003年7月8日,中韩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双边贸易额在韩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超过两成。同时,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两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中韩经贸投资关系经受住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2008年,中韩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中韩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国、对外投资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和留学生来源国;韩国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分别占到当年中国全部进口额的9.4% 和9.7%。中韩双边贸易额超过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超过了韩国与美国、欧盟的贸易额之和。

img

图1 中韩贸易进出口情况(1992—2014年)

数据来源:韩国国家统计局网站(1992—1997年);中国国家统计局(1998—2014年)。

3.韩国对华投资进入快速增长之后的相对稳定期

韩国对华投资在建交初期快速增长,在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出现短暂下滑,随后又在中国加入WTO 的刺激下迅速回升,在2004年达到顶峰63.4亿美元,但之后开始经历长期下滑,直到2011年开始缓慢回升。韩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动机包括:进入中国内需市场、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获取海外资源或原材料供给、韩国国内经营条件恶化、改善出口环境和条件等。制造业是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领域,其中,家电、通信设备、汽车、化工、采矿及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投资呈现相对上升的趋势,说明韩国企业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在不断增加。三星、大宇等大企业集团在华设立了研发机构。2005—2010年,韩国对华投资规模下滑,主要原因是中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少韩国企业转向东南亚成本更低廉的国家。

img

图2 中国实际利用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992—2014年)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

(三)中韩FTA的签署标志着中韩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到来(2015年后)

1.中韩经济合作纳入制度性框架

2015年6月1日,中韩FTA 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性框架设计,进入实施阶段。中韩自贸协定不仅带来两国间商品和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也为两国经贸往来制定了规范,提供了制度保障。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不仅局限于贸易投资领域,而且上升到政府规制、环境保护、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中韩FTA 首次涉及了高标准的“21 世纪贸易议题”新规则,如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环境和非关税壁垒等内容,体现了中国对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这是典型的在现有制度背景下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已充分挖掘的情况下,两国政府就进一步制度松绑达成共识,希望谋求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共赢而实现的制度安排。

2.中韩经济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考虑到人均GDP 水平较低,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韩国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低于中国,但人均GDP 是中国的3倍,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中韩两国地理相邻、经济互补性强,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建立中韩自贸区后,两国间商业活动和经贸往来会更加自由、便利和规范,这将成为两国进一步发挥经贸合作潜力的重要契机,推动中韩经贸关系实现更大飞跃。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中韩自贸协定将拉动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34个百分点,拉动韩国实际GDP 增长0.97个百分点。

3.中韩经济合作进入FTA时代

在中国已经签署和实施的自贸协定中,从经济规模和双边贸易额来看,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自贸协定伙伴。但是,从单个国别来看,韩国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自贸协定伙伴。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显著提升中国自贸协定的贸易覆盖率,也使韩国成为唯一一个与欧洲、美国、中国三大市场同时签订FTA 的亚洲经济体,[1]使得韩国的“FTA 经济领土”升至世界第二位。[2] 对比亚太地区目前签署的FTA,中韩FTA 的水平涉及议题的广度明显高于韩国-东盟、中国-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双边贸易协定,和韩国-加拿大FTA、韩国-澳大利亚FTA 等发达国家之间的FTA 相比也并不逊色。

二、FTA时代中韩经济合作的变化趋势

(一)中韩贸易进一步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1.中韩贸易规模有望逐步扩大

根据中韩签署的FTA,双方在货物贸易领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关税减让。中韩FTA 签署20年后,所有协议关税减让内容将实施完毕,届时中国将有7498项税目实行零关税,占税目总数的91.51%;韩国将有11312项税目实行零关税,占税目总数的92.48%。这一关税减让水平要高于中国之前所签署的绝大部分FTA,在韩国签署的FTA 中也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中韩之间更低的贸易成本、更大的共同市场和更好的商业环境。中韩自贸区将为两国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良好条件。两国国内市场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性市场。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效益,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区域内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同类企业的竞争力。2017年,中韩双边经贸额为280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中国对韩出口同比增长9.7%,从韩进口额增长11.7%。

2.中韩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不可否认,化工、钢铁、电子、机器设备等韩国优势性出口产品将对中国相应产业产生一定冲击,而韩国的农产品和轻工产品等也将受到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中韩自贸区给中韩相对弱势产业带来的外部刺激将倒逼国内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近些年中韩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结构已由纺织服装类产品和矿产品转向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钢铁等产品。随着中国对先进设备的投资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自韩国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有所下降,转为国内自给。从长远来看,中韩两国企业在信息技术、电子、钢铁等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凸显,将推动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3.中韩服务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根据中韩签署的FTA,中韩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出价均实现了较高的自由化水平。双方以各自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出价为参照,进一步解决了彼此的重要利益关注。主要体现在:韩国在中国关注的速递和建筑服务领域,首次作出超出其所有现有自贸协定水平的承诺。中国也在韩国关注的法律、建筑、环境、体育、娱乐服务和证券领域,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作出进一步开放承诺。同时,双方还就电影、电视合拍及出境游作出相应安排。中韩自贸区建成后,两国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大大提高,将成为韩国向中国出口优势服务的催化剂,也将强化中国对韩国在物流、建筑工程承包、软件信息等优势服务贸易的出口。

(二)中韩两国从单向投资向双向投资方向发展

1.韩国对华投资将呈稳步上升趋势

韩国对华投资自2004年以来呈现减少趋势,但2011年是转折点,韩企对华投资逐渐增加。据韩国贸易协会北京代表处消息,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韩国对华投资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韩国对华投资又现波峰,达到47.5亿美元,同比增加17.8%。2017年,由于受到萨德问题的影响,韩国对华投资回落至36.7亿美元。截至2017年末,韩国对华投资累计达到723.9 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的4%左右,为中国第六大外资来源地。同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结构也呈现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是由纺织、汽车、电子等传统优势行业转向新能源、液晶面板等新兴产业;二是由最终消费品生产转向高附加值零部件生产;三是由面向发达国家市场从事传统加工贸易转向中国本土市场;四是服务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商机的增加以及和保护投资人相关的规定逐步健全,进一步吸引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服务业。

2.韩国对华投资将进一步向西部地区扩展

近年来韩国企业的投资区域已经逐渐开始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展。然而,韩企在我国西部无论从投资额还是从企业数量来看,所占比重均很低。这也表明,韩国企业在中国西部投资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随着中韩FTA 时代的到来,中方也明确欢迎韩国企业加大对西部的投资,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吸引韩国企业赴西部投资带来难得机遇。当前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韩国主要大企业已经先后在陕西、四川、重庆等地进行大规模投资,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下去。

3.中国企业对韩投资有望迅速回升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企业对韩投资规模很小。近年来,中国企业赴韩国投资的速度不断加快。2015年达到顶峰,约为13.2亿美元。2016年、2017年由于受到萨德问题的影响,中国企业对韩投资迅速回落至11.5亿和4.2亿美元。截至2017年,中国对韩累计投资49亿美元。在韩中资企业分为三类:一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型国企和央企在韩国的区域性总部;二是以外贸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出于在韩拓展业务考虑,在韩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三是部分企业在韩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和技术转化基地。从最新情况看,中国企业在韩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其中在电子游戏、娱乐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化妆品、服饰为代表的消费品行业以及电子技术、医疗保健、金融等领域尤为明显。据公开报道,2014年以来,已有多起中资并购或参股韩资企业。例如,腾讯入股韩国知名游戏企业CJGames,华策影视收购韩国影业公司N.E.W.15%的股份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中国安邦保险集团收购韩国寿险企业东洋人寿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案例。目前,中国资本已成为韩国婴幼儿用品公司阿卡邦、韩国影视制作公司绿蛇传媒等12家韩国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中韩自贸协定中有专门的章节界定有关直接投资的规范化,而随着中韩关系经历了一年多的波折后回到正轨,中韩自贸协定的框架逐步建立,中韩文化的交融,韩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的资金优势与韩国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相结合,中国企业在韩国高端消费品、食品、美容整形、旅游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资有望出现较高幅度的增长态势。

img

图3 中国对韩直接投资净额(2003—2017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部,《2017年中韩经贸合作简况》。

(三)中韩产业合作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

1.双方产业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除传统制造业外,中韩两国在高技术、汽车、能源、旅游、速递、通信服务、金融服务、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合作将持续深入推进。在中韩FTA 中,中方承诺在视听合作合拍、出境游、环境以及法律、建筑和相关工程、证券等具体领域放开,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开放模式,韩国承诺在建筑、速递、医疗等领域扩大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空间扩大。这为双方企业发挥各自的技术、商业模式、人才等优势拓展对方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

2.新兴领域合作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文化创意、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文化创意领域,中韩由于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双方影视作品艺术交流历来频繁。两国开展了大量的合拍电影、文化演出、共同开发文化产品等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在跨境电商领域,2016年中韩跨境电商海运业务正式开通后,中韩已经形成了包括空运、海运、邮运的立体化跨境电商“黄金通道”,跨境电商规模大幅度增长。在智慧城市领域,广东东莞东城中韩智慧城市产业园已经正式运作,目前效益良好。

3.中韩两国产业链之间将实现更加紧密的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的逐渐扩展,特别是区域生产网络的日益融合,促使两国相关产业内生产环节的细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中韩两国建立自贸区对产业界的好处,不仅体现在更低的关税和更大的共同市场,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相互开放市场,进一步促进两国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两国产业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双方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中韩经贸合作进一步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

1.中韩FTA为推进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中韩两国签署FTA,是东北亚地区地缘经济互融互享的重大事件,事件的波及范围将对整个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其一,开放的水平和层次对中国和亚太既是尝试也是标准,为未来中国区域自贸协定的谈判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其二,中韩自贸协定提供了一个未来中国和亚太自贸区谈判和开放的范本;其三,中韩自贸区谈判将对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等起到示范效应。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有助于加快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构筑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2.中韩区域合作倡议对接空间扩大

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呈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总体战略,以国际产能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主要抓手的新特征,区域合作领域明显扩大、深度明显增加、主动性明显增强。韩国提出“欧亚倡议”,扩大与亚欧大陆经济体合作,推行新时期的贸易战略路线图。“一带一路”和“欧亚倡议”在多个方面相契合,中韩已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和“欧亚倡议”对接的备忘录及系列文件。两大倡议实现对接,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联通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助推中韩两国更加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将激活欧亚大陆的经济增长潜力,并进一步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3.中韩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孕育亚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当今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拥有世界中端的工业生产线和装备制造水平,韩国处于较高水平,而亚欧大陆许多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初期。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而言,存量资产因此得到盘活,促进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对韩国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出口与就业;对第三方市场则意味着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装备与工业生产线,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目前,亚洲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需求很大,而中国很多装备和产能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韩国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中国与韩国都有这种合作需求,一旦携手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将会产生1+1+1>3 的合作外溢效应,进而孕育出亚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016年萨德问题的出现短期内对中韩政治经济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韩经贸合作呈现断崖式下跌。不过,随着2017年12月文在寅总统成功访华,标志着中韩关系正从低谷中走出,双方在经贸、绿色生态产业、环境、卫生、农业、能源、冬奥会等领域双边合作进一步拓展。一年多的低潮期给中韩双方如何在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基础上更好开辟两国关系未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双方未来更好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增长空间。

三、FTA时代的中韩经济合作重点领域

(一)服务贸易合作

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服务贸易已成为发达经济体的主要引擎,也是新兴经济体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的重要抓手。从国际上看,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渠道,全球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业投资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中国国内看,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新动力和新引擎。从产业发展趋势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中韩两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未来五年,服务型消费将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韩国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以及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旅游、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和成熟的管理经验。2016年6月,烟台-富川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在中韩(烟台)产业园区揭牌。积极推进中韩动漫体验馆、中韩动漫学院、韩国KBS电视台中国孵化中心、中韩设计学院、中韩版权保护交易中心等项目,将园区打造成中韩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的制高点。此外,中韩FTA 取消了多项医疗用品的关税,不仅将使得中韩两国医疗产品进出口贸易更加活跃,同时也会有更多的韩国医疗器械企业与中小医院进军中国。可见,双方的互补性经济需求将拉动两国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合作水平。

(二)产业合作

中韩FTA 的签署必然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程度的提升,未来中韩之间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都会增强,产业合作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中韩两国于2014年7月签署了《中韩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主要关注汽车、钢铁、船舶、机械、石化、平板显示等传统领域合作。随着中韩两国领导人分别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业革新3.0”计划,双方的相互投资与合作将进一步向高新技术产业拓展。2015年10月,中韩双方签署 《中韩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革新3.0战略”交流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合作开展在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改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机器人开发、应用和标准化、工业设计等领域的未来发展和战略研究,推动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领域的合作开发、示范推广及经验交流。

在创新型产业方面,中韩双方领导人分别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和“创造型经济”的概念。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希望“双创”成为推动经济继续前行的“新引擎”,并希望与其他国家的创新彼此对接,实现合作共赢。韩国政府希望通过创新型经济应对经济的持续低迷、内需市场不振、缺乏风险创新能力、企业活力不足等挑战,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重塑经济增长模式,引领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韩国已经在IT 和新能源等领域进行了创新性实践。2015年,中韩两大战略成功对接,并在“中韩企业合作创新中心”基础上,在中国成都成立了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园,将对双方的合作产生示范效应。此外,中韩在“互联网+”领域的合作空间也十分广阔。

(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韩共同关注的重点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韩国“欧亚倡议”关注重点是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东北地区。中韩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备互补优势,可以通过强化在第三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带动工程机械、建材、电力等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

中韩两国在区域内合作的潜力很大。亚投行正式启动后,将很可能刺激亚洲地区出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韩两国分别为亚投行的第一大和第五大出资方,且和新兴经济体产业高度互补,共同开展第三方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一方面,中亚国家、俄罗斯、蒙古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薄弱,而中韩两国能源需求较多,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等领域,中韩两国与上述国家间区域性合作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受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足等因素影响,相互间缺乏合作。中韩两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对接,推动中韩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在第三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带动工程机械、建材、电力等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三方合作新范式。此外,中韩两国可依托G20框架,积极推动建立新老多边开发银行的合作机制,并推动国际机构投资者、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四)跨境金融合作

中韩跨境金融合作相对于双边贸易合作而言是一个短板,有望在中韩FTA的刺激下取得重点突破。比如,中韩FTA 中约定为彼此的金融企业进军对方国家或开放资本市场时,双方都应努力提供互惠待遇。这将有利于提升双方金融机构跨境设立的分支机构发展本地业务,改变“客户跟随”导向,而更多分享所在国经济增长收益。

中韩双方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资本市场合作方面依然有较大潜力。2014年12月,人民币—韩元直接清算市场正式启动,中韩金融合作的基础由此确立。2015年,李克强总理访韩期间,两国商定在上海建立韩元对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允许韩国政府直接发行人民币债券。同年,首尔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正式运行。尽管如此,中韩跨境金融合作依然面临汇率制度安排滞后、离岸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合作程度不高等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两国贸易投资本币结算、经常性货币交换等方面依然有较大合作空间。两国应通过扩大双边金融开放、提供互惠待遇等方式,促进金融资源跨境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通过完善汇率制度安排、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等途径,降低双边贸易投资成本,共同促进东亚货币地位提升。

在区域金融开发合作方面,亚投行于2015年末正式成立,韩国是第五大出资国,这体现了中韩双方对于共同开展区域内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积极态度,双方有望通过亚投行这一平台创新投融资合作形式,以影响区域性金融合作规则的制定,共同抵御金融风险。

(五)地方经济合作

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中韩FTA 首次包含了地方经济合作的内容,明确提出“缔约方同意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的成果,促进地方经济合作,将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IFEZ)作为实施合作项目的示范区”。这是中韩自贸协定谈判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也是中国十多年来对外商谈自贸区的重大创举。协定规定,威海和仁川自由经济区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探索和实施合作,如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为两国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这将有利于地方政府通过充分发挥整合吸纳两国优质资源,促进中韩要素高效流动,探索建立中韩产业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优势品牌,辐射中韩两国互联互通的大市场。

对此,威海地方政府反应迅速,已出台 《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形成商贸流通业优势特色为先导,以扩大市场开放、发展高价值服务业为重点,以探索深入合作发展国际前沿产业为战略,以培育潜力中小企业成长为己任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威海市 《加快推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第一批实施方案》中,重点推动旅游业合作先行先试、打造韩国商品交易集散平台、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深度开放合作等七大领域,服务业主要涉及医疗健康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韩国优势领域,同时规划建设中韩合作产业园、中韩现代服务产业园、中韩文化旅游产业园、中韩健康养老产业园、中韩综合保税物流园等特色园区。威海的成功实践将为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沿岸城市开展对韩合作提供示范。

此外,中韩双方还有望尝试建立经贸合作特区,在韩国仁川、胶东半岛等双边经贸往来密切的区域建立经济合作特区,在服务业、制造业、港口等领域加强合作,促进两地双向投资持续增长,并尝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合作,带动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领域。

四、加强中韩经济合作的若干建议

(一)多层次对接四大战略,提升中韩经济合作水平

在经济增速趋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韩两国政府近年来分别推出多项经济增长计划,并在两国领导人的关注下签署了四大战略对接协议,包括中国“一带一路”同韩国“欧亚倡议”,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韩国“创造型经济”,“中国制造2025”同韩国“制造业革新3.0”,以及中韩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四个方面,将对确立新时期中韩经济合作重点领域具有引导作用,也将有利于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为两国企业进行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提供条件。

为有效对接四大战略,建议两国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效对接,形成合力。首先,两国政府作为制定政策的宏观主体,为两国企业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宏观环境,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多项政府管理体制和市场化改革举措对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中韩两国还应促进形成稳定的东北亚局势,与东北亚各国建立深层次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中韩企业间应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在今后的经济贸易交往中减少摩擦。最后,两国民众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深彼此的互信与理解,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

(二)加快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以提升中韩自贸区水平,并推动RCEP、中日韩自贸区和FTAAP谈判

过去30多年,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确切讲是主要货物贸易,未来经济增长空间将很大来自服务贸易。相比中国此前参与的FTA,中韩FTA 水平最高,尤其是在服务贸易上采取“负面清单”模式,在投资协定谈判上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在此基础上,中韩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将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水平最高的FTA,所以有必要加快推进第二轮谈判。同时,中韩FTA 的签署已经对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15年11月,三方宣布重启谈判。2016年6月,中日韩自贸区第十轮谈判如期举行,三方均认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有助于充分发挥三国间的产业互补性,挖掘提升三国贸易投资水平的潜力,促进区域价值链进一步融合,符合三国整体利益,有利于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建议中韩探索服务业双向开放模式、路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金融、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物流等行业开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营商环境,以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推动中韩自贸区上一个新台阶,为双方完成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负面清单谈判打好基础,并以此推动RCEP、中日韩自贸区乃至FTAAP谈判的开展,提升两国在亚太地区FTA 中的影响力。

(三)建立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为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外贸易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国务院在2015年5月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13个行业作为重点领域。由于受到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发展也遇到困境,迫切需要寻找新兴市场消化过剩产能。鉴于彼此的共同需要,两国在2015年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韩期间,确定了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研究成立合作基金、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建议中韩双方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充分利用韩国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FTA 网络,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原则,由政府合作制定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双边行动计划,对两国企业在第三国合作投资提供政策激励,并围绕中国国际产能合作计划涉及的重点行业以及韩国优势行业,参考中国已经比较成熟的“两国双园”模式,用好中韩第三方市场开发合作基金,在相关国家合作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形成中韩合作开发“组合拳”。

(四)建立PPP政府间合作机制,提升中韩双向投资水平

PPP是中国当前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模式,也是中国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新定位的标志,或将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领域。PPP模式的推广有利于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控制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符合公共财政和政府治理的内在要求。由于PPP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健康养老服务等,这些公共服务领域亟待包括私人资本、外商资本在内的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由于PPP模式在中国刚刚兴起,在政府管理制度、市场接受程度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尚不成熟,需要借鉴国外经验,这也就为引入国际资本和先进经验提供了前提。

韩国在民间资本投资方面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经验,与日本、印尼等6个国家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并且正在采取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因此,中韩双方可以尝试建立政府间PPP合作机制,将其作为中韩双方提升投资水平的突破口。中国可考虑引进韩国在PPP项目上的管理、融资和运营经验,以实现优势互补,带动企业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

王昌林,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刘旭,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研究员

孙伟,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科研部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郭锐,杨端程.FTA 时代的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机遇、挑战与思路[J].当代韩国,2015(3).

[2]韩爱勇.中韩自贸区建设的多重意义理论视野[J].2015(7).

[3]朴英爱.中国“一带一路”与韩国“欧亚倡议”的战略对接探析[J].东北亚论坛,2016(1).

[4]朴胜赞.中韩自贸区对中韩两国及企业的影响[J].经营与管理,2015(10).

[5]张琳.国际经贸新规则:中国自贸区的实践与探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5).

[6]周密.加强中韩合作,由此进入更为广阔自贸空间[J].中国经济周刊,2015(22).

[7]权小星.中韩开启12 万亿美元经济共同体[N].第一财经日报,2016-1-5.

[8]陈红娜,许宏强.中韩自贸协定将产生多重共赢效应[J].中国发展观察,2015(6).

[9]汤婧.中韩自贸区背景下双边贸易趋势研究——化解困境、开拓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5(4).


[1]另外两个是秘鲁和智利。

[2]郭锐,杨端程:“FTA 时代的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机遇、挑战与思路”,《当代韩国》,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