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主要依托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效率提升支撑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世界上跨过这个门槛的国家并不多。我国走到了这个转型的十字路口,恰好遇到了产业革命。科技革命、信息革命、能源革命、交通革命交叉融合,构成了当下这场百年不遇的波澜壮阔的产业革命,而产业互联网则是这场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准备地抓住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邀请五位专家学者,围绕战略、技术、组织、效率、连接等方面阐释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论认识。

从战略看,我们已经走过了经济发展追赶期,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化基础。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对这一轮产业革命有更强烈的需求、更大的动力、更高的渴望,也有更强的能力。在《产业互联网是产业升级的宽平大道》一文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指出,产业互联网使我们超越“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局限,并把“互联网+”具体化,为各个产业的结构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在他看来,传统产业、服务业与新型互联网融合,为我国产业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条宽平大道。同时,他也强调,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实施需要三类主体的协同,产业、服务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三类主体的知识结构、看问题的视角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必须互补协同,各自扮好自己的角色。

《问路产业互联网》一文首先介绍了产业互联网的技术组成,它包括三层基本结构:底层对应车间一级,中间层对应工厂级,最上层对应企业级。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产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通信网,还融合了物联网和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和功能。虽然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涉及很多技术和领域,但发展产业互联网并没有某种特定的详细步骤。邬贺铨建议,企业应紧密结合自己的业务和工艺流程,从实际出发,发展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能力”。文章最后,邬贺铨强调,产业数字化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础,数据驱动是抓手,产业互联网需要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可以在产业互联网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产业互联网更需要信息技术行业和垂直行业的紧密合作。

从组织看,产业组织平台化是一个新特征。在《产业互联网: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中平台经济新阶段》一文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提出,平台经济是产业范式变迁、新产业革命背景下一个非常突出的、综合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的新产业组织形态,作为新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持续发展将助力中国的产业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赵昌文认为,产业互联网逐渐成长和发展是未来的趋势,而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将会是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在现有的基础上,基于自身实际,如果能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主动顺应和引领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就可以成功地完成新的产业范式变迁。

从效率看,产业互联网的先抑后扬是一个合理预期。在《产业互联网:新工业革命下的范式变迁与创造效应》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杨丹辉教授提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作为信息化革命的通用技术和主导产业,在生产率提升方面不够给力或者说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让人们担忧智能化革命通用技术会复制索洛悖论。在杨丹辉看来,现阶段智能化革命的“创造效应”远未实现,其辐射带动作用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替代性,而新经济创造的新财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对传统产业和传统就业岗位的挤出和替代。然而,长远来看,通用技术更迭始终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发动机。杨丹辉认为,通过不断凝聚高质量的要素、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智能化革命下通用技术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将会刻画出先抑后扬的“√”形曲线。

从连接的实质看,产业互联网是给实体经济赋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李晓华教授在《产业互联网及其实体经济赋能》一文中指出,产业互联网的出现增强了信息技术的“赋能力”,为实体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契机。同时,他也通过分析最早启动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示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循序推进,而不能希冀一下子达到产业互联网理想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