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米开朗基罗传(六)

一八五三年十一月,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托尔斯泰初时在罗马尼亚军队中服务,以后又转入克里米军队,一八五四年十一月七日,他到塞白斯多堡(Sebastopol)。他胸中燃烧着热情与爱国心。他勇于尽责,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尤其在一八五五年四月至五月间,他三天中轮到一天在第四棱堡底炮台中服务。

成年累月地生活于一种无穷尽的紧张与战栗中,和死正对着,他的宗教的神秘主义又复活了。他和神交谈着。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记》中记有一段祷文,感谢神在危险中保护他并请求他继续予以默佑,“以便达到我尚未认识的,生命底永恒的与光荣的目的……”他的这个生命底目的,并非是艺术,而已是宗教。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写道:

“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在实现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是创立一种新宗教,基督底宗教,但其教义与神秘意味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

这将是他暮年时底问题。

可是,为了要忘掉眼前的情景起见,他重新开始写作。在枪林弹雨之下,他怎么能有必不可少的精神上的自由来写他的回忆录底第三部《青年时代》?那部书是极混沌的:它的紊乱,及其抽象分析底枯索,如斯当达(Stendhal)式的层层推进的解剖,大抵是本书诞生时底环境造成的。但一个青年底头脑中所展演的模糊的幻梦与思想,他竟有镇静深刻的探索,亦未始不令人惊叹。作品显得对于自己非常坦率。而在春日底城市写景,忏悔的故事,为了已经遗忘的罪恶而奔往修道院去底叙述中,又有多少清新的诗意!一种热烈的泛神论调,使他书中若干部分含有一种抒情的美,其语调令人回想起《高加索纪事》。例如这幅夏夜底写景:

“新月发出它沈静的光芒。池塘在闪耀。老桦树底茂密的枝叶,一面在月光下显出银白色,另一面,它的黑影掩蔽着棘丛与大路。鹌鹑在塘后鸣噪。两棵老树互相轻触底声息,不可闻辨。蚊蝇嗡嗡,一只苹果堕在祜萎的落叶上,青蛙一直跳上阶石,绿色的背在月下发光……月渐渐上升悬在天空,普照宇宙;池塘底光彩显得更明亮;阴影变得更黝黑,光亦愈透明……而我,微贱的虫蛆,已经沾染着一切人间的热情,但因了爱情底巨力,这时候,自然,月,和我,似乎完全融成一片。”

但当前的现实,在他心中较之过去的梦景更有力量;它迫使他注意。《青年时代》,因此没有完成;而这位伯爵雷翁·托尔斯泰中队副大尉,在棱堡底障蔽下,在隆隆的炮声中,在他的同伴间,观察着生人与垂死者,在他的不可磨灭的《塞白斯多堡纪事》中写出他们的和他自己的凄怆。

这三部纪事——《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白斯多堡,——往常是被人笼统地加以同一的来批判的。但它们实在是十分歧异的。尤其是第二部,在情操上,在艺术上,与其他二部不同。第一第三两部被爱国主义统治着;第二部则含有确切不移的真理。

据说俄后读了第一部纪事之后,不禁为之下泪,以至俄皇在惊讶叹赏之中下令把原著译成法文,并令把作者移调,离开危险区域。这是我们很能了解的。在此只有鼓吹爱国与战争的成分。托尔斯泰入伍不久;他的热情没有动摇;他沉溺在英雄主义中。他在卫护塞白斯多堡的人中还未看出野心与自负心,还未窥见任何卑鄙的情操。对于他,这是崇高的史诗,其中的英雄“堪与希腊底媲美”。此外,在这些纪事中,毫无经过想象方面的努力底痕迹,毫无客观表现底试练;作者只是在城中闲步;他以清明的目光观看,但他讲述的方式,却太拘谨:“你看……你进入……你注意……”这是巨帙的新闻记录加入对于自然底美丽的印象作为穿插。

第二幕情景是全然不同的:《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白斯多堡》。篇首,我们即读到:

“千万的人类自尊心在这里互相冲撞,或在死亡中寂灭……”

后面又说:

“……因为人是那么多,故虚荣亦是那么多……虚荣,虚荣,到处是虚荣,即是在墓门前面!这是我们这世纪底特殊病……为何荷马与莎士比亚时之辈谈着爱,光荣与痛苦,而我们这世纪底文学只是虚荣者和趋崇时尚之徒底无穷尽的故事呢?”

纪事不复是作者底简单的叙述,而是直接使人类与情欲角逐,暴露英雄主义底背面。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在他同伴们底心底探索;在他们心中如在他自己心中一样,他看到骄傲,恐惧,死在临头尚在不断地演变的世间的喜剧。尤其是恐惧被他确切认明了,被他揭除了面幕,赤裸裸地发露了。这无穷的危惧,这畏死的情操,被他毫无顾忌,毫无怜惜地剖解了,他的真诚竟至可怕的地步。在塞白斯多堡,托尔斯泰底一切的感伤情调尽行丧失了,他轻蔑地指为“这种浮泛的,女性的,只知流泪的同情”。他的分析天才,在他少年时期已经觉醒,有时竟含有病态,但这项天才,从没有比描写泼拉斯古几纳(Praskhoukhine)之死达到更尖锐,更富幻想的强烈程度。当炸弹堕下而尚未爆烈的一秒钟内,不幸者底灵魂内所经过的情景,有整整两页底描写,——另外一页是描写当炸弹爆烈之后都受着轰击马上死了,这一刹那间底胸中的思念。

仿如演剧时休息期间底乐队一般,战场底景色中展开了鲜明的大自然,阴云远去,豁然开朗,而在成千成万的人呻吟转侧的庄严的沙场上,发出白日底交响乐,于是基督徒托尔斯泰,忘记了他第一部叙述中的爱国情调,诅咒那违叛神道的战争;

“而这些人,这些基督徒,——在世上宣扬伟大的爱与牺牲底律令的人,看到了他们所做的事,在赐予每个人底心魂以畏死的本能与爱善爱美的情操底神前,竟不跪下忏悔!他们竟不流着欢乐与幸福的眼泪而互相拥抱,如同胞一般!”

在结束这一短篇时,——其中的惨痛的语调,为他任何别的作品所尚未表现过的,——托尔斯泰怀疑起来。也许他不应该说话的?

“一种可怕的怀疑把我压抑着。也许不应当说这一切。我所说的,或即是恶毒的真理之一,无意识地潜伏在每个人底心魂中,而不应当明言以致它成为有害,如不当搅动酒糟以免弄坏了酒一样。那里是应当避免去表白的罪恶?哪里是应当模仿的,美底表白?谁是恶人谁是英雄?一切都是善的,一切亦都是恶的……”

但他高傲地镇定了:

“我这短篇小说中的英雄,为我全个心魂所爱的,为我努力表现他全部的美的,他不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永远是美的,这即是真理本身。”

读了这几页,Sovremennik杂志底主编纳克拉查夫(Nekrasov)写信给托尔斯泰说:

“这正是今日俄国社会所需要的:真理,真理自高果尔死后俄国文学上所留存极少的……你在我们的艺术中所提出的真理对于我们完全是新的东西。我只怕一件:我怕时间,人生底懦怯,环绕我们的一切昏啧痴聋会把你收拾了,如收拾我们中大半的人一样,——换言之,我怕它们会消灭你的精力。”

可是不用怕这些。时间会消磨常人底精力,对于托尔斯泰,却更加增他的精力。但即在那时,严重的国难,塞白斯多堡底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过于严正的坦白。他在第三部叙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白斯多堡》——中,讲着两个以赌博而争吵的军官时,他突然中止了叙述,说:

“但在这幅景象之前赶快把幕放下罢。明日,也许今天,这些人们将快乐地去就义。在每个人底灵魂中,潜伏着高贵的火焰,有一天会使他成为一个英雄。”

这种顾虑固然没有丝毫减弱故事底写实色彩,但人物底选择已可相当地表现作者底同情了。玛拉谷夫(Malakoff)底英雄的事迹和它的悲壮的失陷,便象征在两个动人的高傲的人物中:这是弟兄俩,哥哥名叫高蔡尔查夫(Kozeltzov)大佐,和托尔斯泰颇有相似之处,另外一个是伏洛第阿(Volodia)旗手,胆怯的,热情的,狂乱的独白,种种的幻梦,温柔的眼泪,无缘无故会淌出来的眼泪,怯弱的眼泪,初入棱堡时底恐怖,(可怜的小人儿还怕黑暗,睡眠时把头藏在帽子里,)为了孤独和别人对他的冷淡而感到苦闷,以后,当时间来到,他却在危险中感到快乐。这一个是属于一组富有诗意的面貌底少年群的,(如《战争与和平》中的贝蒂阿和《侵略》中的少尉,)心中充满了爱,他们高兴地笑着去打仗,突然莫名其妙地在死神前折丧了。弟兄俩同日——守城底最后一天——受创死了。那篇小说便以怒吼着爱国主义底呼声的句子结束了:

“军队离开了城。每个士兵,望着失守的塞白斯多堡,心中怀着一种不可辨别的悲苦,叹着气把拳头向敌人遥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