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八斗才子曹植

曹植,字子建(192—232年),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操对曹植的聪慧很欣赏,一度想立其为太子。

曹植塑像 摄于亳州曹操运兵道

人生经历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一批文人,与诸子登台为赋。曹植作名篇《铜雀台赋》,曹操大为高兴。

建安十六年(211年),被封为平原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徙封为临淄侯。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

然而,曹植文人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酒无节制,任意妄为,因建安二十二年出行私开司马门一事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曹植因酒不能受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贬爵为安乡(今河北晋州侯城)侯,邑八百户;当年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东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植上书,试图施展才能,未果。

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徙封东阿王,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今河南周口),同年病逝,时年四十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一代诗宗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作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诗笔力雄健、词采恣肆,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后编入《四库全书》。曹植的诗歌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创作种类丰富多样,使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

王士祯曾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后又评清代吴雯为“仙才”,见《吴徵君天章墓志铭》)。

曹植自幼颖慧,年十余岁便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他思路敏捷,谈锋甚健,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应声而对,出口成章。

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找人代作呢?”再加之曹植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不追求华艳、富丽的车马、服饰,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

诗歌是曹植文学创作的主要领域。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主题,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十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八十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

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书法

《宣和书谱》记载曹植少年聪慧,记忆力惊人,万言不忘,“胸中磊落,发于笔墨间者,故自不恶尔”。曹植以章草书写的《鹞雀赋》乃书法极品。

画论

曹植著有《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

《画赞序》主张绘画在“教化”方面应具有功用。这当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但曹植在这里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肯定了绘画艺术的地位,同样是很重要的。

曹植明确提出画是“存乎鉴者”。而且这种“鉴戒”还不是图解式的进行,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而产生的。他谈到绘画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反应,有“仰戴”“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这是不同人物画像所引起的丰富多样的感情反应,这就触及了绘画艺术的特征。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论及这一问题。它在重要性上与曹丕《典论》第一次讲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两者在理论上都可说是开启文艺自觉时代的先声。

梵音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记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即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又至魏时陈思王曹植……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现代人释永悟有《释迦大赞》填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也就是说,佛教音乐的创始人是曹氏的曹植(正史当中并无记载说曹植与佛教有什么联系,曹植与佛教的关系多出自宗教相关文本中)。

曹植妻子和儿女

曹植妻子崔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早逝;继妻谢氏,召陵县(今河南郾城县东)人。

长子曹苗,封高阳乡公,早夭。曹植次子曹志之子为曹苗嗣。现安徽歙县雄村、浙江富阳上村等地曹氏都是曹苗后裔。

次子曹志,初嗣陈王,后迁封为济北王。入晋改封鄄城县公,后出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又迁祭酒。太康九年(288年)卒,谥曰定。

三子曹臣,继父职,博士、祭酒。元康中为中郎,封关中侯。

长女,曹金瓠,夭折。幼女,曹行女,夭折。

曹植墓地

现在有记载的曹植墓地有三处:一处是山东省东阿县鱼山曹植墓。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在东阿时常登鱼山游览,有安寝于此的愿望,死后其子遵嘱将其葬于此;第二处是河南淮阳城南三里之“思陵冢”。曹植晚年以陈四县被封为陈王,食邑3 500户。当年即卒在这里;第三处为河南通许七步村曹植墓。曹植两度被封为雍丘王,在雍丘生活时间最长。此地也是著名的《七步诗》诞生地。

曹植墓(位于山东聊城鱼山曹植墓)

顾恺之《洛神赋图》

(参考资料:《三国志》《富阳上村曹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