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赢在何处才算赢

我也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以那种充满欢欣的心情第一次去接触儿子的目光。儿子的眼睛是明亮的,无时不流露出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好奇。我将所有我能够拿到的东西都递到了他的眼前。我想他一定是乐意接受的。我完全能够想像,他是多么急于想见识一下这个他刚刚见到的世界呀!

我感觉到了他眼中的渴望

现在来谈谈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几岁开始为好。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发育的时间早晚不同,因而难于笼统地下结论。一般说来,从一两岁开始为宜。教育家们听了以后可能马上就会站出来提反对意见了,因为他们总认为,这么早就开始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有害的。但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以我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兹德为例,他从1岁半就开始接受教育,学习语言、书写、数学、音乐等科目,取得的成绩我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对此,有人可能认为,这种教育一定是像在温室里栽培花草那样的教育。所以小塞德兹就像温室里的鲜花一样,因为有人工培育之故,当然就早熟了。亦不外乎是神童的一种,也就是人工神童。所以他的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现象,最终只能落得个“过了二十岁是凡人”的结果。

尽管不想为此作任何的争辩,但我还是想说这种看法纯粹是无稽之谈,因为有很多现成的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虽然我说我儿子小塞德兹从1岁半开始接受教育,但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他的教育从出生那一天已经开始了。

据我所知,人类在婴儿时期的能力极高,只是被我们成年人忽略了。在我和妻子共同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了这一点:即使是刚出生三四天,他已经有了从环境中吸收一切的本能。

事实上,就算在教养方式不充分的情况下,婴儿为了发挥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作出的努力也是惊人的。

我想,只要是细心地观察过孩子的父母,都会与我有同感。不仅如此,孩子那种本能的努力达到的效果也会令人吃惊的,他们能很快而毫不费力地学到许多东西。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我儿子小塞德兹3岁时就能自在地阅读和书写。这件事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也由此而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有些人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也有些人将这一切完全归结于小塞德兹的天赋。

然而,事实便是事实。

这件事不仅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我可以发誓,他的这种能力并非是来自那种所谓的天赋,而是得之于教育。

我从儿子刚刚能够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训练了。在我看来,这种最早的训练便是教育的开始。

我也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以那种充满欢欣的心情第一次去接触儿子的目光。然而,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仅仅是去享受那种初为人父的快乐,而是从那一刻起便立刻着手对他的教育。

儿子的眼睛是明亮的,无时不流露出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好奇。我想,他一定记住了我的面容。既然他能记住我,难道就不能记住其他的东西吗?于是,我将所有我能够拿到的东西都递到了他的眼前。我想他一定是乐意接受的。我完全能够想像,他是多么急于想见识一下这个他刚刚见到的世界呀!

事实证明,我这样的做法对训练儿子的视觉非常有利。由于儿子一出生就见到了许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东西,使他对形象以及色彩有了最早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许多其他孩子所没有的。

我的这一做法,在小塞德兹长到1岁多的时候渐渐发挥了作用。我敢肯定,他在开始学习认字母时之所以能够毫不费力地将它们记住,完全受益于这种最初的视觉训练。

那么对于孩子的听觉呢?我当然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我不停地同儿子说话,也要求他的母亲这样做。我不仅对他说完整的句子和单词,也特意将每一个字母用标准的发音念给他听。可以想像,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多么的重要。这就是小塞德兹之所以后来能够迅速地掌握语言的根本原因。

遗憾的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只对孩子不停地念同一个单词“宝贝、宝贝”,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给孩子留下极有限的印象。虽然,它对孩子们有用,但对于孩子来说还远远不够。

小塞德兹现在被人称为天才,我想他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称谓,而与其他的孩子有如此的不同,恐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他在生命之初就得到了别的孩子所没有得到的训练。在人生的起点上,他学到的东西要比别人多得多。

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在儿子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之时,一切都变得容易许多。虽然年龄只有1岁半,但他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同龄孩子,而他的求知欲望也随着这种能力一天天增长起来。与其说我在儿子1岁半时对他进行教育,不如说在那时我不得不开始对他进行教育。因为在那时,我已经感觉到了儿子的渴望。

可贵的究理精神

我之所以那么早开始训练和教育儿子,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我的工作是从事心理学研究,所以在儿子出生之前我就对人的心理以及生理进行过各方面的研究。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究理精神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这种究理精神的萌发往往是在两三岁的时候。

可以这样说,我对儿子所做的那些训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为他这种究理精神的萌发做了准备。

两三岁的孩子是最可爱的。他的头脑已经不像在这之前那样一片空白,而是在这两三年之中以惊人的速度吸收了大量的信息。他对这个世界似懂非懂,他虽然了解了一些,但还想了解得更多更多。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这一连串的问号不停地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孩子的究理精神已经开始产生了。

由于小塞德兹在这以前已经接受了教育,所以他的这种究理精神开始得似乎更要早些。他不仅在语言和文字上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想弄明白其他的许多事情。

他常常问我,“那些大山是怎样来的,它们也是妈妈生的吗?”“树林为什么总是成片成片的,为什么总是在春天发芽而在冬天落叶?”“人为什么要穿衣服而动物却不需要?”“为什么冬天会下雪?”“钢琴的琴键为什么有黑白之分?”

这些问题常常让我感到头疼。有时候我真想大声训斥他,让他闭嘴。但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样的话只会抹杀掉儿子的求知欲望以及他那可贵的究理精神。

那么应该怎样去面对孩子这种究理精神的萌发呢?很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地对孩子施行合理的教育。

这里有一个极为恰当的例子足以证明我的说法。

我大学时的同学、现在的同事米盖尔博士和我一样幸运,上帝也赐给他一个健康而聪明的儿子。

米盖尔是个建筑学专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学教授。他的宝贝儿子里特与小塞德兹同岁。

不幸的是,在我儿子小塞德兹已经能阅读那些似乎只有成年人才能读懂的书籍时,里特却仍然一字不识。

为什么呢?

显而易见,正是由于我的这位朋友忽视了对里特的教育,致使这个聪明孩子的究理精神在它萌发之时便白白地枯死了。

米盖尔博士和大多数人一样,既没有在孩子的婴儿时期给他任何的训练,也没有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教育。非但这样,他几乎从不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

当我和他谈到这件事时,米盖尔博士不以为然地说道:“你所说的那些训练,我认为是多余的。你刻意地让孩子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至于你说的孩子在两三岁时就有了究理精神,我当然同意。但这是很正常的事,没有必要再去给他强加什么过多的教育。孩子嘛,让他尽情玩耍就够了。那些多余的东西只会损害他的大脑。”

听了米盖尔博士的话,我大为吃惊。像他这么一位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持这样一种愚昧的观点,那么其他的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米盖尔博士继续对我说:“他的那种所谓的究理精神已经使我够头疼的了,我还敢再给他多余的教育吗?他的问题就像河水一样连绵不断,我回答他一个,他又会产生数个。你说,如果总这样下去,我还能做其他的事吗?”

“什么?”我不解地问他,“你对孩子的问题感到厌烦?”

米盖尔博士没有回答。

“那么,你不关心你儿子的教育吗?”我问。

“当然关心,我只是想在他长大一些之后再开始。那时,他的理性已经渐渐形成,教育会变得有效而合理。”米盖尔博士振振有辞地说道。

事实上,米盖尔博士的观点愚蠢至极,这一点在他儿子里特四五岁时表现了出来。在一次普通的拜访中,我见到了里特。

记得那一次米盖尔家中有很多人,都是我们大学时的同学。当然,也有各自的孩子们。当大家都在感叹时光飞逝,都在回忆大学时代的美好之时,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我儿子小塞德兹正在与其他的孩子们欢乐地做着游戏。这是令大家都感到愉快的事,因为大人们曾是相处得极好的同学,孩子们现今也成为朋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人当然为之欣慰。

然而,只有一个孩子犹如单飞的孤雁。他静静地坐在一旁,似乎对周围的事毫无兴趣。这个孩子正是米盖尔博士的孩子里特。

我走到了里特的身边,对他说道:“里特,怎么不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呢?”

“我不想去玩,只想单独呆在这里。”里特回答道。

“这可不好,你们的年龄都差不多大,应该有很多有趣的话题。”我说道。

“可是,他们说的那些我都不懂,我找不到什么想说的话。”里特难过地说道。

里特的话使我备感惊讶。那些孩子会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事能使这个孩子感到为难?据我所知,那些孩子都是很正常、很普通的。既然这样,问题一定是出在里特身上而不是其他的孩子。

米盖尔博士告诉我,里特一直性格内向,不爱与别人交往。当我问起他其中的原因之时,他告诉我这是天生的。

其实,米盖尔博士并没有真正找到原因,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在我看来,里特之所以那么孤僻、那么内向,并非是因为天生性格所致,真正的原因是他缺乏充分的教育,缺乏足够的知识。这使他找不到与别人交流的话题,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久而久之,他便形成了不愿同别人交往的性格,甚至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孩子最为宝贵的究理精神的丧失。

作为建筑学专家,米盖尔博士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打好建筑的根基。然而,他却忽略了自己儿子基础的建立。

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一睁眼就能看到美好

我在前面谈到了儿子最初的教育状况,现在我想再谈一谈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

尽管我不知道其他的父母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但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只要是有所成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此都极为重视。

另外,就我的经验而论,父母所受教育的程度在孩子天赋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因就在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生长环境,并乐意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

事实上,天才的幼年时期几乎都生长在丰富而有趣的环境中,这可以从任何一位天才或伟人的传记之中看到。

在小塞德兹出生之后(或者说在他未出生时),我就和妻子为他精心地布置了属于他的生活空间。我们尽量让儿子的睡房活泼有趣、富于变化。

我们在他的屋子里摆满了很多书,并用颜色好看的饰物装饰房间,尽力让他在每一次从睡梦中睁开眼时都能看到美好的东西。

可以这样说,为了使儿子在人生的起点能够获得尽可能的训练(或教育),我简直是用心良苦。我竭尽全力为儿子提供连续不断且丰富多变的刺激,目的便是为了他尽可能地获得最多的信息。

由于我的这种做法,使小塞德兹还在婴儿时就已经接触到了鲜亮的色彩、丰富而有趣的形状,当然,还包括声音的刺激。我不停地观察他在这种刺激下的反应,并且随时根据他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

在儿子稍大一些之后,也就是在他1岁半的时候,对于他的生长环境,我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房间或饰物的安排了,而是为他提供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

记得我第一次把那些颜料和绘画工具交到儿子的手中时,他乐坏了,他对这些陌生的东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这里我想作一个小小的声明,我的本意并非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名艺术家,但是这种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说一定对他终生有益。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他们要求孩子这样,要求孩子那样,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买钢琴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成名而为自己带来名望;他们让孩子学画画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卖个好价钱。然而,这种想法是愚蠢的,这种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

起初,我为儿子买绘画用具仅仅是为了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东西,并没有想到他会对此有那么大的热情。可是当儿子接触到这些有趣的用具和夺目的颜料之后,我才发现他是多么地喜爱它们。

听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认为我应该开始请人教儿子绘画了吧。不,事实并非这样。我既没有要求儿子画画,也没有专门为他请教师,只是任其自然地让他摆弄那些绘画用具。

对于绘画,我曾经和一些艺术家以及精通艺术的人讨论过。他们都认为真正的艺术都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本能的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在本质上是不可学的,也就是说艺术本身是无法教也无法学的,能够学的也只是技术和技巧。

既然这样,对于我这个只有一两岁的孩子,学习那些绘画技巧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作用,他也不可能掌握那些复杂的技巧。所以,在这个时期,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严格地让他学习绘画,他需要的仅仅是充满愉快的玩耍。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样做不是把那些绘画用具浪费了吗?你这样做不是在白白浪费孩子的时间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的这种做法并没有浪费什么,而且达到的效果是令人吃惊的。

一天下午,哈塞先生像往常那样来到我这里。当我们坐下来开始闲聊之时,他突然要求看看小塞德兹。

“今天怎么没有看见你的儿子?”哈塞先生问道。

“哦,他现在一定是在房间中画画,”我对哈塞先生说道,“自从我给他买了那些颜料,他就每天兴致勃勃地摆弄那些玩意儿。”

“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能画画吗?”哈塞先生显得很吃惊。“他还不到2岁,这不可能吧!”

“这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画画,他只是喜欢那些颜料和用具罢了。”我解释道。

“是这样,这可真有趣,我能见见这位可爱的小画家吗?”哈塞先生问道。

“当然。”

于是,我把哈塞先生带到了小塞德兹的房间。

哈塞先生惊呆了。

他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小塞德兹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是想说明儿子的生活空间是多么地有趣。

儿子的房间中,除了那些我专门为他买来挂在墙壁上的图画之外,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大作”了。

儿子的这些画既无技巧也无特定的主题,可以说这是真正的涂鸦,虽然没有什么好,却很多,很有趣。是啊,他画的人头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他画的苹果就像那些发育不良的品种,他画的房子好似快要瘫塌。尽管这样,他仍然兴致勃勃地一张画完又是一张。

“小威廉,你这是画的什么呀?”哈塞先生指着一团红红的颜色问儿子。

“这是一只红色的大鸟。”儿子回答道。

“那么,这只鸟的头在哪儿呢?”哈塞先生笑着问道。

“这儿,这儿。”儿子指着那块颜色略为凸起的地方说道。

“是嘛,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哈塞先生问。

“噢,是吗?那么我来教你。”儿子认真地向哈塞先生解说起来,“这是鸟儿的头部,这儿是它的眼睛,这儿是腿,这儿是它的翅膀。”

“这个就是翅膀吗?”哈塞先生指着小塞德兹刚才向他解说的一处说,“如果这是翅膀,恐怕它太小了一点吧。这么小的翅膀,鸟儿能飞起来吗?”

“当然,它一定能飞起来。”儿子认真地说,“它现在不是正在飞吗?呆会儿我还要画天空和云彩呢。”

看着儿子那副认真的模样,我和哈塞先生都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为什么笑?难道我画的不对吗?”儿子问道。

“对,对,你画的完全对。”我对儿子说。

“塞德兹博士,你认为孩子做这些有意义吗?”我们回到客厅后,哈塞先生充满怀疑地问我。

“当然有意义,否则我也不会让他那样做。”我肯定地回答。

“可我觉得这种做法意义不大,如果你真想让儿子成为画家,就应该专门给他请一位教师好让他进行正规的训练。”哈塞先生说。

“不,我并没有想过一定要让他成为画家,何况将来的事,也不是我能够决定的。”

“那么,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这件事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哈塞先生不解地问。

“孩子喜欢那样并能全心投入其中,就是这件事的全部意义。”

听我这样说,哈塞先生若有所思地沉默了良久。

正如在前面所说的那样,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并非有什么苛求的意图。

事实上,儿子的这种热情并没有维持很久。他不久就渐渐地对这种随意的涂鸦失去了兴趣,并将热情投入到了其他方面。

在他稍长大之后又重新拿起了画笔,这当然是后来发生的事。那一次,我不仅给他买回了许多绘画知识的书,还专门为他请了一位教师。

请允许我把这些留在以后再做一番叙述吧。

音乐是个绝妙的东西

至今,我儿子小塞德兹一直是个酷爱音乐的人。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惟有音乐才能使他安静下来,使他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说音乐之中有许多琢磨不透的东西,但正是这些给了他智慧及勇气。

可以这样说,音乐已经成为了小塞德兹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音乐也将会陪伴他的一生。我们能够从大量的文献之中看到,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极为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经历。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道:“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我们都明白,他所说的天才已经超出了音乐范畴。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也为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我想,只要是真正接触过音乐的人,只要是在孩子幼小之时对他们施行过音乐教育的人,都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就我的经验来说,音乐的确是个绝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作过多的解释便能使人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之处。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可以是一个字也不识的人,也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那么你就能直接而毫不费力地得到从音乐之中传达出来的东西。

那么,对于一个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对于一个无论在知识和学问方面都极其有限的孩子,音乐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东西吗?当孩子不能理解成年人的思想时,音乐不正是一个向他们表明这种思想的最佳方式吗?

事实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

我在儿子诞生后不久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始终把对他的音乐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我并非是想刻意地将他培养成一个音乐家。

由于我妻子曾受到过极好的教育,她从小的那种贵族式的教育方式使她对音乐极为了解。可以这样说,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钢琴演奏者,同时她还会演奏一种极为迷人的乐器——吉它。

每当妻子在客厅中演奏钢琴时,小塞德兹总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他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他哭闹之时,一听到悦耳的琴声便会立刻停止,甚至有时会流露出愉快的微笑。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哭闹时便立刻给他递上吃的,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也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恶习。他们会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哭闹便能换来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好的事。形成了这种概念的孩子必定会变成一个俗物。

在这一点上,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妻子而感到骄傲。她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样,而是常常用音乐去慰藉哭闹的儿子。

由于钢琴的声音过大,妻子便时常弹吉它给儿子听。每当此时,儿子的脸上都会出现幸福的笑容。

妻子的吉它演奏水平很不错,她会演奏索尔、朱里亚尼以及泰勒加的作品。她时常对我说这些大师的音乐极具魅力,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在我国得到推广。她还告诉我,吉它是一种很棒的乐器,如果儿子将来打算学音乐的话,她一定首先教他演奏吉它。

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妻子的确是这样做的。直到小塞德兹在哈佛念大学的时候,他一直将那把心爱的吉它带在身边,他的演奏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但是,在儿子初学吉它之时却遭到了人们的非议,就连我的朋友哈塞先生也是这样。

“小威廉,你喜欢音乐是件好事,可是你为什么选择吉他?”哈塞先生看见儿子正在练琴时说道,“你应该学习钢琴,那才是真正的乐器。”

“我认为它很美,它的声音很好听。”儿子虽然还不能用其他的词汇来和哈塞先生争论一番,但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塞德兹博士,我认为你是不正确的,既然你教孩子音乐,就应该教他正统的东西。像吉它这样的乐器不能用来进行真正的音乐教育。”哈塞先生对我说。

“不。你没听见吗?小威廉觉得它很美。我想这是最重要的。”我向哈塞先生解释道,“小威廉学习的是音乐,至于选择什么乐器并不重要,主要是看他对什么有兴趣。假如他对钢琴的兴趣不大,强迫他去学只会破坏他对音乐的感觉。”

“这个也有道理,可是吉它并不是一件正规的乐器呀!”

“不,哈塞先生,你的这一认识是错误的。”这时,我的妻子插进话来,“吉它现在没有进入正规的音乐学院,原因是由于这种乐器的历史没有小提琴和钢琴那么久远,并且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流传在民间。但是,它有独特的音色和无穷的魅力,这是无可否认的。实际上,从吉它的特性来说,它决不亚于其他的任何乐器。贝多芬就曾经说过,‘一把吉它发出的声音相当于一个小小的交响乐团。’当然,他说的不是音量,而是音乐的丰富性。”

虽然听了妻子的解说,哈塞先生仍然怀疑地摇了摇头。

今天,吉它这件乐器已经以它独特的魅力进入了音乐学院,并被称作为乐器之中的“王子”,与钢琴和小提琴齐名。

在此我并非是想强调我妻子的话有何等的预言性,只是想向那些决心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父母们说一句话:对待孩子的教育不要像女人爱时装那样赶时髦,而要真正地把握住孩子的兴趣所在。

有许多原本很有天赋的孩子被父母们强行拉到钢琴前,使他们的兴趣及才华一天天地耗尽。当然,钢琴是美好的东西,然而父母们那种附庸风雅的心态足以使它在孩子们的心中变得丑恶起来。

如果我儿子小塞德兹能称得上“天才”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便是他成为天才的潜在因素。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样下定论未免太夸张了吧,仅仅是一种业余的爱好,怎么会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呢?”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的说法千真万确。

通常,人们总以为让孩子学习音乐仅仅是为了使他们多一种爱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时光。其实,在我看来,学习音乐正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

我不想在此作更多的解释,只想用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小塞德兹之所以那么小就能读书写字,并对词汇的意义有准确的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都归功于音乐。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小塞德兹学习一系列的形容词。当她讲到“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小塞德兹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在多次讲解之后仍然不能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时,妻子拿起了那把可爱的吉它。

她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它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快乐就像在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后对小塞德兹说道。

“哇,原来是这样。”小塞德兹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妻子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和弦,又在吉它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乐曲。

“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妻子一边演奏一边对小塞德兹说道。

这时,小塞德兹的眼中充满兴奋的目光,“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说着,他从母亲的手中抢过了吉它并有力地弹奏了几个和声,“我现在很兴奋。”

从此以后,小塞德兹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轻松起来。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形容词的意义还能够把它们用音乐表现出来。

有一次,调皮的小塞德兹在玩耍中不小心将我的一本书撕破了。那是一本很珍贵的书,我一直非常爱惜。当时我气极了,真想狠狠地训斥他一翻。

可是,小塞德兹却抱起了吉他并弹奏了一段乐曲,我注意到他是在低音弦上演奏的。

“爸爸,我很难过,就像它一样。”小塞德兹一边弹一边对我说。

我仔细地听了听,儿子演奏的那段音乐既低沉又忧伤,当时,我简直被他那种准确把握音乐情绪的能力惊呆了。

面对这样聪明可爱的孩子,我还能有什么不可消解的怒气吗?

虽然我还小,但我想了解更多

“塞德兹博士,你不觉得你对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了吗?他还只是个3岁的孩子啊。”当哈塞先生听说我又准备教小塞德兹物理知识时,有些不满地对我说。

“是吗?你觉得是我在向他施加压力吗?”我问哈塞先生。

“当然。我觉得小威廉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这是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无法承受的。”哈塞先生说,“他已经在学语言、数学,还有音乐、绘画,这些都是需要花很大精力的。他能够把它们一一学好吗?”

“是的,我教会他许多东西。但我认为,这些对他是远远不够的。”我说道。

“这为什么?我儿子格兰特尔只学一样就已经觉得吃力了。”哈塞先生好心地劝告我,“你千万别累着孩子,这对他的将来会有不好的影响。”

“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教育格兰特尔的,但对于小威廉,我对他没有丝毫的强迫,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

“自愿?”哈塞先生不解地问。

“当然,如果他不想学,我肯定不会强行要求他学。”我说,“况且,每学一样知识,小威廉总会觉得快乐,并主动要求学更多的知识。难道面对孩子的求知欲,我能拒绝他吗?”

“是呀!格兰特尔以前也是这样,随时都在给我提要求,他也想学这学那。”哈塞先生说。

“那么你是怎样对待他的要求的呢?”

“我当然不会一切都依着他,要知道,一个孩子能够做好份内的事就已经不错了,学得太多只能使他的心思变得越来越花,到头来一事无成。”哈塞先生说道。

“格兰特尔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想学这学那吗?”我问哈塞先生。

“不,他现在一心一意地学语言。见他这样我很高兴。”哈塞先生回答道。

“什么?你竟然为此而高兴?”。

“是的。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快乐的童年最重要,我可不想让他变成个没有生气的小学者。”

“快乐的童年?对,快乐的童年。你认为还有比获得知识更快乐的事吗?”我问哈塞先生。

“这个……”哈塞先生无法回答我的问题。

像哈塞先生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许多,像格兰特尔那样成长的孩子同样也有许多许多。当然,这样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好之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然而,为什么有的人能取得过人的成就而有的人只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我想,差别就在于此。

一些人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生命而被人称为“天才”;而大多数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一事无成,终究只能成为“俗物”。

我在此并非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天才,人人都有超人的成就。只是为像格兰特尔这样的孩子而感到可惜,为他们没有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命而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而可惜。

当然,我们生活之中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的童年在忙碌中度过,丝毫也没有快乐可言,正如哈塞先生所说的那样。

我曾认识这样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使他丧失了学习任何东西的热情。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亲给他安排了许多学习内容。据我所知,这个孩子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几乎天天都被关在房间中啃那些无趣的书本。他的父亲不许他与别的孩子接触,也很少带他到外面玩。读书、学习,几乎是他惟一能做的事。这位愚蠢的父亲以为这样便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兴趣的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才怪呢!

可能有人会问,你不也是这样的吗?其实这是对我教育方法的误解。虽然我儿子小塞德兹同样在学许多不同的知识门类,但对这些知识他都是充满激情和兴趣的。我不但不把儿子关在房间中,还时常带他到大自然中去。

可以这样说,小塞德兹的教育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无论是数学、生理学还是物理学,他都在那种近似于玩耍的状态中逐渐掌握。

在一次旅行中,小塞德兹就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

“爸爸,我觉得那些树木在飞快地向后面跑。”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小塞德兹指着窗外说道。

“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我笑着对儿子说。

“不,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房屋都在向后跑。”儿子天真地说。

“为什么呀?”我问。

“因为我都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小塞德兹若有所思地说。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小塞德兹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我问。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兹充满疑问地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我笑着对儿子说。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我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作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这就跟太阳与地球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去,便以为太阳是在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把地球作为参照物的缘物。”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小塞德兹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我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小塞德兹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我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事实上,这样类似的讨论在我和小塞德兹之间发生过许多许多次。也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他在轻松和有趣之中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

哈塞先生认为让孩子学习多种门类的知识会使孩子产生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在我看来,只要采用妥当的方法使孩子产生兴趣,这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孩子们宝贵的生命;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天才。

一鸣惊人,而后失声

哈塞先生曾说他只让格兰特尔学习一门知识,他的意思一定是认为学得太多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他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显而易见,我们的哈塞先生并没有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

在我看来,各种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仅学一门,只能使孩子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过了二十是凡人”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仍有它的道理。但这种结局并非由教育造成,而是起因于片面的教育。

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有一些“过了二十是凡人”的神童。他们是怎样的人呢?

据我所知,这些在孩提时代就一鸣惊人的神童,往往是片面教育的结果。他们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全部的宝贵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一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

虽然这种突出的表现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赞誉,这样的孩子被人们称为“神童”或“天才”,但是,这却是一种错觉。由于这样的孩子在一个领域耗费了整个童年的时光和精力,使得他们在其他方面犹如白痴。

难道,这样的孩子能够称得上“天才”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这是人们对天才一词的误解。

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天才”在本质上是俗物,是父母为了哗众取宠而培养出来的典型的俗物,是一种伪装成天才的俗物。

十多年前,报纸上报导了一个“神童”的事迹。据说这位名叫里斯米尔的小男孩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报纸上称他有可能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准确的把握。并称,里斯米尔在其他方面表现得极为平庸,只有绘画有如此突出的表现。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天才,足以证明他的绘画才能来自于天赋,而不是得之于后天的训练。

一时间,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人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我的教育思想将会面临一次打击。众所周知,我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这个孩子的才能真是来源于所谓的天赋的话,那么这将会是我教育思想的一个反证。

由于这样的原因,我特意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

我的到来使那位“天才”的父亲高兴极了。他谦卑地把我迎到了他儿子里斯米尔的“画室”里,并一再诚恳地要求我指导他的儿子。

里斯米尔的“画室”还真有些像模像样,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

那台高大的画架前坐着一个身材矮小的小男孩,这便是里斯米尔。

“塞德兹博士,您的到来真令人兴奋。”这位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小本子,“这些都是里斯米尔的参展证书以及获奖证书。”

“是吗?这很不错呀。”我看了看那些证书,全是些儿童美术大赛的参展证明,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

我在夸奖这个“天才”儿童的同时,注意到了另一个奇特的现象: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并且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石膏像。

“他在干什么?”我奇怪地问这位父亲。

“哦,他一定是在思考。”这位父亲向我解释道。

“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塞德兹博士,您是心理学专家,又精通教育。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他向我解释道。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里斯米尔还在学习什么?”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他向我解释道,“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听他这样说,我大为震惊。这时,我明白了为什么里斯米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

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

我暂且不说要将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仅就艺术来说,在那种方式下里斯米尔根本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些博学、有丰富知识的人。他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充满智慧;他们有思想也有生活的乐趣。至于那些创作手法只是他们表现自己的一种手段罢了。

然而,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我能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事实证明,我的说法一点也没有错。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据我所知,里斯米尔后来真成了一个白痴,一个大脑发育不良的白痴。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着力于对孩子本身的培养,应该以合理的方式开发出他们潜在的能力。那种为了使孩子一鸣惊人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的成长坠入到畸形发展的轨道。片面或着眼于一处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成为俗物,甚至比一般的俗物还要糟糕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