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研究
- 唐小艳
- 2879字
- 2021-09-10 16:34:04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在国外,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后,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超出企业管理领域,开始渗透至公共部门领域,向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扩散,得到了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关注、借鉴和运用,获得了一系列成果。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执政工党时,即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式作为施政原则与组织模式的主要框架;还有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探讨“市场失灵”等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我国后,最开始大多应用于企业治理、旅游管理、财会管理等领域,后期逐渐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评价、大学治理、产学研合作、集团办学等领域。那么,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领域里能否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呢?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受教育者个人、社会团体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而利益是纽带,是影响以上主体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高职教育的直接因素。接受高职教育是社会民众的基本权利,同时民众可选择所要接受的教育;而当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不完善的情况之下,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团体等利益主体是否参与高职教育、以何种方式参与以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也是具有选择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参与以及举办高职教育,是多元主体的利益及价值选择的过程。从教育属性来看,高职教育属于公共事业领域,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意味着没有人能拥有组织的所有权、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而只有法人财产权,这表明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高职院校的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都不能对其行使独立的控制权,都不能获得学校的剩余利润,而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因而,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人才培养无法回避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高职院校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集聚之地,其运作、经营与企业的营利行为差别很大,其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领域,是将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来理解。但是,高职院校作为利益相关者,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是说不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实,高职教育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看待利益,对利益内涵会有不同的解读。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基本利益矛盾是:个体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矛盾。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些矛盾,调和利益冲突。利益分析是研究高职教育发展问题非常重要的视角。只有从这个视角出发,才能真正深入知晓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质问题,理解和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行为,才能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只有从本质上把握并分析各种利益的分配、平衡,才能理解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各自行为选择、价值选择的根源,从而把握影响高职教育进步或阻滞的关键因素。这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探讨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依据。从政策学角度来看,作为调整、分配、确定利益和资源的工具和方案,国家政策是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本质上说,政策执行就是相关主体基于利益得失考虑而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
作为表达国家意志、落实价值选择的基本形式,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并调整集体利益、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以目标利益为核心,从平衡利益矛盾关系入手实现政策目标。就个体而言,利益既包括与自己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现实存在物,也包括与价值诉求、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精神存在物。利益,具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从总体维度进行利益分析是基础性的、必要的。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与强调高职教育的公益性,也为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学费、联合办学、企业支持、社会资助等部分构成。经费构成也体现出高职教育及其实施机构在事实上成为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体。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双重意义。从理论上可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确认和分类,明确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索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与机制;从实践上,可以应用其指导高职教育管理、院校管理,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参与途径,借此高效率地决策。
在当前教育制度及管理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强调自己“独立、自治实体”的身份,往往出于学校内部教育价值的形成过程考虑发展问题,并依此进行组织管理体制设计。这种思路缺乏对教育产业整体“价值链”的考虑,缺乏从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要求出发改革学校体制的思考。有研究者指出,高职院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规定了高职院校的责任。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特殊“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各类利益相关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国家公共教育权力下放,教育提供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民办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使多种办学主体并存成为现实;学生、家长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选择权。既往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被打破,众多利益主体纷纷提出各自的教育利益诉求与主张。在这一大背景下,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不仅必要、可行,而且紧迫。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更是一种利益相关者概念。本书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研究中来,旨对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在产教融合的需求与责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现阶段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难度在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存在利益诉求冲突。破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瓶颈,关键在于权衡各主体的利益,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各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微观层面的制度和平台建设,明确产教融合中“谁投入”“谁评价”“如何评价”“谁使用,如何使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方式”等问题,构建产教融合的共生共赢机制,达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需求,实现校企产教融合稳定有效地运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困境在于各相关主体并未形成有效的融合方法,政府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不高,企业和学校没有探索出产教融合的有效机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去研究和执行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未按照产教融合的要求来改革;而企业也没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实习计划,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需要探索多元投入、多方参与和多元协助的深度产教融合方法,实现校企设备同步、人员同步、技术同步和资源共享,使参与者获得利益最大化。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在执行层面上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建立相应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深入进行,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