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与国外模式

■本章重点

1.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

2.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

3.三种劳动关系理论

4.国外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5.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探索

■学习要求

1.了解国外劳动关系理论的产生过程。

2.掌握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

3.理解国内外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

引导案例 美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法律机制的形成历程朱海龙,宁丹行,萍彭鑫.美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法律机制的形成与思考——以工人运动为视角 [J].国外社会科学,2016(3): 110-120.

美国工人运动历史进程的更替直接促使美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发展和形成。现如今,美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法律机制已形成一个主体平等、功能制衡、层级广泛、内容全面、均衡共同利益的比较稳定和成熟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对美国劳动关系的稳定及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工人运动的“初始化”促进了“三方协调法律机制”的萌芽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工人运动。1778—1826年,零散分布在各个工厂的工人,开始通过引发冲突和斗争等方式,来争取工资和工作条件的有利改变。如1778年,纽约印刷工人组织集体行动,要求增加工资;1786年,费城印刷工人爆发了美国历史上单一行业最早的正式罢工;1791年,建筑行业举行第一次历史性的工人罢工。1827—1860年,工人运动由简单罢工逐渐转向政治活动,工会联合明显增多,劳工组织在选举方面有一定影响力,且在内容上提出了“立法规定工时”等重要主张。

2.工人运动的“阶级化”促进了“三方协调法律机制”的不断调整变化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期,美国正处于内战和工业化革命时期,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冲突不断,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工人维权意识的提高,工人组织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运动声势浩荡,罢工活动越演越烈。如1863年美国工人发动了八小时工作日运动;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大罢工,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因此而得名;1906年国际排字工人工会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在书刊印刷企业里举行罢工。

3.工人运动的“常态化”促进了“三方协调法律机制”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末,工人运动趋于常态化,以集体行动、罢工及协商谈判等多种方式来寻求解决劳资矛盾。1941—1963年,工人运动趋于平缓,罢工活动明显减少。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在此之前形成的三方协调法律机制从法律上和制度上都为缓解各种劳资矛盾提供了方法,缓和了各方面矛盾。

4.工人运动的“全球化”促进了“三方协调法律机制”的扩张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全球一体化,在大规模罢工运动急剧减少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对企业制度或工资等条件不满的冲突,而此时的三方机制对劳动关系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联合的国际趋势下,美国政府主要从国家法律政策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劳资双方在劳动契约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自履行劳动关系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历史的沉淀,美国如今已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体系和调整机制,但是国际工会维权组织和跨国工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待探索和寻求出路。这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