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在长达几百年的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不断地向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索取大量的资源,并不断排放各种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废弃物,使得自然资源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而大自然也对人类的贪婪和无知给予了无情的打击。正是在诸如洪涝、泥石流、森林火灾、瘟疫等一系列人为原因造成的灾害面前的无助和羸弱,人们不得不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度审视和思考,寻求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进行协调的有效途径,避免因前代人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而威胁到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悲剧重演。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而重要的概念是以挪威首相布兰特夫人为代表的环保主义者在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其要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最初的含义侧重于强调资源的代际公平原则,随后,这一概念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尽管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工商界和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在可持续发展核心内涵和要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方面还是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宋国君,张坤民.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6-17.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生态等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研究的深入,在可持续发展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又陆续补充了“代内公平”“民主”“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等原则,涉及经济、社会、资源和人口等多方面,并将“可持续发展”从一种思想上升为一种理论。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达成并发布了《里约宣言》,并在艾肯斯和马科斯尼弗(Ekins和Max-Neef, 1992)提出的生态、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基础上,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延伸至环境原则、经济原则、社会原则、和平原则四大类,揭开了国际社会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我国也是这次会议的参会成员之一,并在会议后制定了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与实施的重要引领并贯彻至今。这也成为我国政府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消除贫困和饥荒的担当和责任体现。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同地域的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即代内资源的平等权利。可持续发展要给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处在不同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把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繁荣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优先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公平法则,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要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与需求,又不能损害人类后来世世代代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获取权利。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同时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均衡,要努力做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适度的规模和速度,以不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前提。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发展,注重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的保护,重视经济和社会活动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消耗,根据资源的可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不能透支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更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3)共同性原则。尽管世界各国会因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发展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持续性却应当被共同遵循。要实现这些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就应当联合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共同行动,坚持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9年6月的联合国教科文专门课题组研究表明,海水温度每上升1℃,海洋生物就会减少5%。如果不能有效降低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到2100年,海洋生物将会减少17%,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能信守共同的标准和理念,按“共同性原则”处理人类自身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定义和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内外已有180多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表述),但是,纵观这些理论的基本精神,最基本的仍然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归纳起来,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既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的基本需求的社会性,也主张在保护地球生态基础上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并不断改善增长的质量的经济性,还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性。

还必须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应当而且必须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首先,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也才谈得上社会和经济的相互协调和其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偿还生态资本赤字、清洁生产和提供防止生态环境损害所需的雄厚资金和新的科学技术等途径来优化生态环境,使人们有能力改善卫生条件并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更多的人也才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即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2.1所示。

图2.1 生态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

在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会日趋恶化,而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态环境状况停止恶化并开始好转和优化。有实证测得:人均收入达到800~1200美元时,毁林破坏环境的情况停止,倒U形曲线进入拐点。但是污染物排放影响生态环境进入拐点的人均收入是3000~5000美元,大大高于前者。最后,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才可能消除贫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在我国努力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应当包含而且必须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