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事创作

第一节 故事创作总论

故事创作主要分为编讲故事和编写故事两种,多用于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是历年来影视编导艺术考试的考察范围之一。

故事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核心,它存在于各种艺术之中。故事存在于建筑和雕塑之中,诸多建筑和雕塑的灵感大都来源于古老的传说。故事也存在于音乐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三段式音乐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存在于多类艺术形式中,人们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承文化,用它来探讨人类未知的事情。评论家肯尼思·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故事以视听的形式呈现时,电影出现了。在电影中,故事占有绝对地位。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与精美的画面相比,进入电影院的观众更喜欢“看”一个精彩的故事。最有力的证明是在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争夺中,凯瑟琳·毕格罗导演的《拆弹部队》打败了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由此可见,故事比技术更重要。纵观中国现当代电影,并不缺乏技术人员,却少有会写故事的优秀编剧。电影作品一旦“故事讲得一般,但画面上还有看头”,那么这便是一部电影最大的悲哀了。再如小制作电影《失恋33天》,讲述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失恋故事。它的首周票房达1.8亿元人民币,它没有特技等花哨的画面,唯故事取胜。由此,也就不难看出艺术类院校为什么会如此重视考生的故事创作考试了。

基于这样的实际需求,各艺术高校在影视编导招生考试时重视故事讲述,并将编讲故事作为影视编导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分析历年影视编导类试题,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越来越倾向于把故事创作作为一项基本考试科目,所以每一位考生都应重视故事写作。

一、什么叫故事

故事创作考试分为面试和笔试。编讲故事一般出现在复试和三试中。编讲故事考试多采用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方法有关键词讲故事、命题编讲故事、故事接龙等。关键词讲故事是指考生以给出的关键词为参考,建立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故事编讲。命题讲故事是指根据既定命题讲故事。故事接龙是指以几个人为一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按照上一位同学的故事发展接着编讲,监考老师根据考生的表现打分。

“告诉我一个事实,我会学会它。告诉我一个真相,我会相信它。但给我讲述一个故事,我会永远记住它……”这是环球影业公司独特的公关传播方法。

故事要有一定的冲突,因此又叫戏剧故事。戏剧故事是指通过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呈现生活事件等。戏剧性要求故事有意想不到的、奇特的、耐人寻味的行为、结构、事件和人物等。关键在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情节生动的、曲折的、通俗易懂的事件。

很多考生在编写故事的时候往往将故事写成其他题材,如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等。事实上,故事与叙事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故事讲述者一般是目击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讲述者是站在客观角度上来讲述的。故事要求将“人物、环境、事件”完整地表现出来,有完整的开始、结尾,它并不一定要有很深刻的内涵,但必须是完整的事件。

故事创作注重情节描写,人物是为情节服务的。故事的情节是动态的。因此在故事中只需简要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即可,不需要大篇幅地描写,也不需大篇幅地分析描述人物的心理,否则会减缓故事的节奏。故事的情节往往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组成,当所有矛盾堆积在一起时爆发事件。只有情节丰富,人物性格才会丰满,故事才有可读性。

故事创作应有明确的线索,如《鸿门宴》中,故事围绕着鸿门宴展开。鸿门宴上项羽自负狂妄的决定,不仅给了刘邦喘息的时间,也为日后垓下之围做了铺垫。

故事创作的立意应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如何写好故事

编写故事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故事创作的题材源于生活,因此要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国外编剧在学习故事创作时,最重要的一门功课便是观察生活,例如他们会到公交车上观察众人的行为、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我们能够从一个好的故事中看到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内容。作为初学者,应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环境和细节。

1.备好生活记录本

在观察生活中人和事的时候,最好能够将这些人和事的显著特点随手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身携带一个生活记录本,将你对看到的人、环境以及新鲜事物的感觉记录下来。事实上,越熟悉的人越不容易把握,因为我们对他们太熟悉,所以他们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闭上眼,回忆一下你的朋友今天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鞋子,梳的是什么发型,你的朋友最喜欢吃什么、最讨厌什么,他有什么样的习惯等。在故事写作中,人物的性格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当中。编写故事时,你可以塑造一个陌生人,但这个人物的性格一定是来源我们的生活当中。

生活记录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记录:

(1)物件。物件是指人们喜欢随身携带的一些小东西,如护身符、耳环、吊坠等。通常情况下,人必习惯于将自己喜欢或重要的东西随身携带,因此这些物件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象征物。如果一个衣着光鲜的人佩戴着一块破旧的手表,那么这手表对这个人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手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可能是情人赠送的,也可能是亲人的遗物等。

(2)对话。与人交流的时候,对话是一门艺术。对话的语速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性格,对话的内容可以透露一个人的职业。年龄不同对话方式也会不同,如在电影《蝴蝶》中:小女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她的问题具有原始感,老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回答时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3)情绪。一个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既有沮丧的时候也有犹豫的时候。透过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揣测这个人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公交车上有一个50岁左右的妇女,她双眉紧锁,时不时地用手捂住嘴巴,手中拿着吃了一半的橘子,由此我们推断她有可能晕车。

生活的点滴给予了我们创作故事的原动力,而记录生活则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影视艺术考试中故事写作的时间多为2个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精彩的故事,这就要求考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积累和沉淀。

2.确立主题

确立主题的过程,也是立意的过程。立意应是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创作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价值与意识形态。故事的立意不好,很难写得精彩。“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只有一个好的将领才能够领导一支雄狮之军,没有统帅带领的军队只能成为一群乌合之众。文章亦是如此,只有立意好,故事才能讲得顺畅自然。

由于故事创作者受到的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对世界的看法和社会的态度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创作者会有不同的立意,作品深度也会有差异。但只要创作者能够从自身真实情况出发,从自己所了解的领域出发,如爱情、亲情、友情等,或者从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青年人不给老、弱、病、残、孕等人让座,好心人帮扶摔倒在地的老人反被诬陷为“肇事者”等事件为立足点,就可以通过编写的故事对社会上的丑陋现象进行批判、对人间的真善美进行赞扬。鉴于学生的认知范畴有限,笔者不建议盲目进行军事题材、经济题材、政治题材的故事创作。

故事主题是通过主要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创作意图往往是通过故事主人公的话语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组织故事语言文字、情节的过程中切勿生搬硬套故事主题,而是需要通过场面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例如筷子兄弟工作室制作的微电影《父亲》(父女篇),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父女之间浓厚而又难以言说的爱。整个故事中通过父亲给女儿缝衣服、洗衣服,对青春期女儿的严厉管教等表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爱。而逐渐长大后女儿对父亲虽没有太多的温言软语,但观众都能感受到女儿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观众在观看之后,必定会泪眼婆娑地体会到什么叫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便是一个好故事带给大家的心灵震撼。

3.塑造环境

故事是发生在具体背景下,处在特定环境中的。环境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社会环境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等。环境主要用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人物行为、动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等。环境中的典型环境是指人物性格形成的生长环境和生活背景等。例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要表现了工业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一种压抑和异化。卡夫卡将故事集中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来展开,用家庭关系的淡漠来表现整个社会的冷漠,在这个故事中家庭便是典型环境。

故事要保证事件的完整性,交代事件、地点、环境、气候、季节等。例如,如果女主人公在擦防晒霜,那么故事通常是发生在夏天。

4.人物塑造

人物是故事的重要元素,是故事的灵魂。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是由人物语言和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围绕人物需要而展开的。因此,创作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物需求和内心所想。

人物性格鲜明是故事的一大亮点。塑造人物、安排事件时,最重要的是想人物之所想,做人物之所做。小说家左琴科谈论自己创作时说:“我在作品中模仿想象中的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和环境中的无产阶级作家。当然这样的作家并不存在,至少目前没有。”如鲁迅先生创作的孔乙己形象非常生动。孔乙己是书生,且是个落魄的书生。有钱时,他洋洋自得,“排”出四枚大钱,可见他当时的心态;而没钱时,“抹”字表现出他的窘迫。

人物是故事情节的支撑者与推动者。我们创作一个人物时,可以通过外貌来表现人物性格。例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书中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是“穿上雨靴,带着雨伞”“用棉花堵着耳朵眼”“把头缩在竖起的衣领里”……别里科夫就是一个生活在套子里的人。从外貌上足以看出他“诚惶诚恐,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套中人”形象。通过对外貌描写可以初步判定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

此外,对于人物刻画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使人物陷入困境。人物只有陷入困境中才能更突出地体现出其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故事所设定的困境必须是与人物切实相关的,如陷入生死抉择、事业成败、感情取舍等。面对着压力和困境,人物做出选择、采取行动的时候,人物性格特征便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故事情节的设定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人物刻画要有目的性。刻画人物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创作人物时必须明确这个人物“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如何实现”等。“想要什么”是人物的目标,这必定与人物现实所处的地位有一定差距。而实现这个目标会遇到种种障碍,障碍既可能来自自身,也可能来自他人。例如在张猛导演的《钢的琴》中,陈桂林与小菊离婚了,为争取女儿的抚养权,陈桂林决定为女儿造一架钢琴。陈桂林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要造一架“钢琴”。“为什么想要”指人物这样做的动机。动机往往会给故事造成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陈桂林的动机很明确,想要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作为一名父亲,他的动机既很合理又很明确。但是,陈桂林是一个下岗工人,钢琴在他看来更像是一个奢侈品,显然不是以他目前的经济能力能够拥有的。如此一来人物就处在极大困境当中了。悬念设定:陈桂林是否能够得到一架钢琴呢?“如何实现”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人物怎样做,故事情节如何设置,是否出人意料,结局又如何?在《钢的琴》中,陈桂林首先想到的是买钢琴,但因为没钱而作罢;然后是试图偷钢琴,一大帮人跑到学校偷钢琴,却被抓个正着;最后他干起了老本行——和钢厂工人们联手造了一架钢琴。最终钢琴造好了,可结局却出乎意料。众人在废旧的钢厂里听着女儿小元的钢琴声陷入了沉默。而此时,小元的归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3)人物要有个性。人物性格是人物的灵魂,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只有抓住了个性,人物才能活起来。创作故事时,很多考生忽视了人物个性的塑造,造成每个人物都千篇一律。

在一定程度上,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会做什么样的事。我们在创作故事的时候,情节的设定要考虑人物性格和行动,而不是情节拉着人物跑。顾长卫导演的《最爱》中讲述了群体人物的特征,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物都非常鲜活。如琴琴个性单纯,只是希望有一瓶能够将头发洗得黑亮的洗发水。赵得意看到别人都在卖血,所以也卖了,很符合赵得意在娶琴琴之前的那种世俗形象。“大喇叭”每天拿着个大喇叭,将所有的秘密传播出去,死的时候只是沮丧地说:“喇叭没有电了。”“四轮”是个老革命,唯一的宝贝是一个红本本。梁房婶虽然大大咧咧,却对人体贴关怀。

塑造人物性格时,切忌脸谱化,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是复杂的生物,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凶残的罪犯却会在他孩子面前保持着温和、善良的一面。易中天在媒体面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风云人物,在他女儿面前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但是在他妻子面前却是一个连洗衣机也不会用的“笨”男人。所以,在塑造人物时,要注意不同的情境人会有不同的特点。

(4)正确处理人物关系。人永远不可能与世隔绝,总是与他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故事创作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系的为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血缘关系,也叫自然关系,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社会关系,如朋友、同学、同事、邻居、主顾等。

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影视艺术考试中,故事的字数要求是1200~2000字,因此故事中的人物不应过多,一般集中在两三个人:一个主要人物,一两个次要人物。故事的事件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的性格、命运进行展开,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主人公和次要人物之间多是一种冲突关系。一篇2000字左右的故事,不可能详细地讲述一个很复杂的故事,因此在设置矛盾冲突的时候要集中,不宜过多。先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具体写作方法有身份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差异化导致两者不同,进而产生矛盾,故事便围绕两者如何克服差异而展开。

5.情节设置

情节是指故事事件演变的过程,包括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成功的故事,其情节往往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很多考生会陷入“故事是猎奇”的误区。事实上,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应秉着“坚持科学,反对迷信”的原则,虽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非常成功,但这是建立在正常的价值导向基础之上的。好故事是不需要“猎奇”的,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利用悬念、冲突、误会和巧合等方法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例如陈可辛导演的电影《甜蜜蜜》,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因邓丽君的歌曲《甜蜜蜜》相识、相恋与分离。

情节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要特别注重情节的安排,情节要围绕线索展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情节线索要明显,因为人物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线索展开的。例如在电影《宝贝计划》中,故事围绕着“夺宝”大战展开,而不是偏向于刻画人物,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则会走入“讲述人物,忽略事件”的误区中。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包括环境、事件、人物等。很多考生不明白事件和情节之间的区别,我们用英国的福斯特举的例子来说明:“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一个事件。故事情节指“国王死了,王后伤心而死”。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事件强调的是一种结果,情节更注重两个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于事件而言,国家的两个重要人物死了,他们是怎么死的,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但在情节中,“王后伤心而死”,王后的死是因为国王死了,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在安排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几个事项:

(1)故事需要一个集中的核心情节。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学生安排情节没有一个核心,如:父亲去世了,奶奶伤心了,母亲改嫁了,李明辍学了。

(2)故事需要一个吸引人注意的核心情节。如有的同学这样来构思一个故事:李明和张芳是一对情侣。张芳的母亲嫌弃李明出身贫寒,不能给张芳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李明一怒之下背井离乡。十年后,李明荣归故里,却得到张芳已嫁他人的消息,于是李明再次离开家乡。这样的故事显然很俗套。稍做改动这个故事可以更吸引人,如:张芳被迫嫁给了别人,在一次车祸中她痛失双腿,夫家因此开始嫌弃她,这时候,富贵显达返乡的李明决意带着张芳离开这个伤心地。

(3)故事切忌只有剧情。很多的考生为了设置冲突,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但全篇只有事件而没有人物,人物沦为一种符号。如果没有人物,那么整个故事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4)故事围绕着事件进行讲述。情节是故事的脉络,在故事创作的时候一定要理清情节,把握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节奏紧凑、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5)故事应用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用事件表现人物性格。陈源斌的《万家诉讼》中的秋菊若是一个委曲求全的人,她就不会去告状;村主任若是个轻易认错的人,她也不会去告状。那样故事就缺乏了冲突和矛盾点。然而,正是村主任拒绝认错及县里不公正的裁决,使得这个倔强女子非要讨个说法,从而造就了这样一个坚韧、勇敢的女性形象。

(6)情节最重要的部分是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有不少初学者将故事写成了流水账。如楼底下开了一家烧烤小店,每天都要营业到凌晨两点钟,严重地影响了住在三楼的张三。张三半夜被楼下吵得睡不着,于是扔了个花盆下去。他本想是吓唬楼底烧烤店的老板,没想到却出了人命。张三逃到了外地,烧烤店的老板被抓了起来。十年后,烧烤店老板从监狱中出来,受到一个好心人的捐助将烧烤店再次开了起来。张三看着忙碌的烧烤店老板转身离去。张三与烧烤店的老板有矛盾,但缺乏冲突,这样的故事显得很干瘪,没有吸引力。

6.设置悬念

希区柯克曾这样定义悬念:“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只能拍到一幕十分呆板的、惊心的爆炸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样的场面,但在开始打牌之前,先表示桌子下面有个定时炸弹,那么你一早就设定了悬念,并牵动观众。”法国著名剧作大师贝克也说过,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向前冲,紧张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中国古代便懂得依靠悬念将扇子一合,惊堂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在章回体小说中,往往也采用这种创作方法,甚至在时下的电视剧中也沿用这种模式,在精彩之处突然完结。悬念就是利用人们对事物的难以预料急于知道后面故事发展的心理,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余秋雨先生说过,戏剧作品中的所有元素都可以进行改造,但唯有一种东西不可以改变,那就是悬念。悬念有大小之分,大悬念是针对故事主体提出来的,而小悬念是被包含在大悬念之中,是阶段性的,一般在故事开始不久便会解答。大悬念提出之后,整个故事对它进行剖析、分离,如层层剥茧一般。如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故事首先定下的悬念是:武则天的亲信纷纷自燃致死。查不出真相的武则天只得重新起用狄仁杰。狄仁杰能否成功破案呢?小的故事悬念:陆离大法师神龙见首不见尾,却上书武则天说灾难全因太白日星尚未归位。陆离是谁?狄仁杰遭刺杀,为什么会遭到刺杀?有冤魂彻夜骚扰武则天,是冤魂还是人为?一个个故事悬念的提出,通过逐个解答而揭开了故事的真相。

学习悬念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设置悬念的方法主要有:

(1)疑问悬念法。疑问法多设置在故事的开头,提出疑问,表现一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例如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一开头便设置了三个人物“大惊失色”的表现。观众会想:“兰彻”是谁,他与这三个人物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人能让一个人听完电话后裤子都来不及穿便跑了出去,这个人物为什么能让一个著名摄影师在飞机上装病离开,为什么这个人让年薪百万元的“成功”商人对其恨之入骨?这样一个大的悬念在开始部分通过喜剧的方式提了出来。

(2)倒置悬念法。这种方法是打破故事的讲述顺序,将最有悬念性的部分放在开篇吸引读者。最为成功的莫过于加斯帕·诺的电影《不可撤销》。影片的开始在一个色彩昏暗的同性恋酒吧里,两个男人冲了进来并与另一个男人打了起来,冲进酒吧的其中一个人将消防栓举起打伤男子的头。这时,观众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两个男人会厮打酒吧中的男子?有什么样的仇恨?其后通过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

(3)误会悬念法。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妨利用人物之间的误会、猜疑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章家瑞的电影《迷城》,讲述了一个大学生因情绪压抑最终精神崩溃的故事。其中有一场戏便是利用误会法:男主人公赵坡带着洗头妹与两个男同乡去庙里烧香,途遇大雨而到破屋里躲雨。其间赵坡离开捡柴生火,当他返回时看到三个人衣衫不整地滚在一起而受到了刺激,导致精神出现问题。赵坡看到三个人滚在一起,误以为三个人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实际上这只是他的误解,但这个误会直接导致赵坡的精神崩溃。

(4)巧合悬念法。“无巧不成书”,故事中的事件都是独立的个体,巧合将这些散沙般的事件串联起来。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偶然、巧合的事情。例如你试图回避某个人,而与此同时此人正在门外准备敲门。例如在电影《两杆大烟枪》中,充分地利用了偶然、巧合的手段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艾迪、“肥皂”等四人偶然同时发现邻居是运毒团伙,趁其不备,他们四人将毒品偷走。艾迪将毒品卖给贩毒集团,贩毒集团对这个偷走自己的毒品还在自己面前讨价还价的人火冒三丈。贩毒集团找艾迪试图抢回毒品,却阴差阳错与真正的偷盗者打了起来。这便是利用巧合将故事情节连接起来。

巧合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技巧,强化矛盾冲突,但在利用巧合时要注意安排事件需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例如伟大的戏剧作家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充分地利用巧合来讲述故事。如互生爱意的四凤和周萍恰好是同母异父的兄妹,鲁大海与周萍是亲生兄弟。鲁大海恰好来鲁公馆讨债,而他的到来将原本的平和全部打乱,一个个真相伴随着他的到来而得到呈现。

7.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最早出现在戏剧领域,后随着艺术的发展,各门艺术之间相互融合和浸染,其范围也渐渐地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故事中的戏剧冲突主要分为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等。可以这样说,故事本身就是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提出冲突,继而解决冲突的过程就是故事的发展、高湖和结局。

(1)人与人的冲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作为社会范畴内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势必会因经济、物质、精神和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而产生矛盾冲突。正确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通过冲突刻画人物,才能将故事创作得有声有色。

(2)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是心灵交战的过程,就像两个人在不停地打仗一样,比如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菜坞》中,拉杜到校长“病毒”的门口撒尿,第二天校长“病毒”把拉杜叫到办公室并让拉社在8分钟内做一个选择:是被开除还是与兰彻决裂。这时故事展示了拉杜的内心冲突过程:一方面是救了父亲的好友,另一方面是未出嫁的姐姐。处在内心交战中的拉杜选择走向了窗口……这样的内心刻画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其内心的矛盾。内心冲突的设定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完善,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表现在人的利益与自然的平衡上。如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后天》、冯小宁导演的《超强台风》等,讲述的都是人类为了追求工业快速发展而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平衡性,最终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一系列动画片《龙猫》《百变狸猫》《幽灵公主》等,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对大自然带来的破坏。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因人类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及后果为社会敲响了警钟,让环保意识得到更广的宣传。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是指个人命运在社会环境中的改变与冲突。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的爱情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个人命运与社会抗争的悲剧。例如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上演了生活在大院中的女人们与封建制度抗争的悲剧。电视剧《霍元甲》 《精武门》《陈真》等系列,通过抗日卫国表现了人在特殊环境中的斗争。

在创作故事时,要把握住最基本的抗争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正面人物形象的行为动作往往会代表创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而负面形象则代表的是一些落后的社会现象。

(4)矛盾冲突的特征。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中的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两个人处在极端的矛盾之中,一边是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边是家族的仇恨。那么,两个年轻人将会怎么做呢?明显的故事冲突让故事更有吸引力。在创作故事时,人物不要太多,两三个即可,矛盾冲突要集中。将所有矛盾集中在他们身上,并不断地设置障碍,使他们陷入困境。故事不必太深太复杂。故事考试中,考生只需要将故事讲述完整,言之有理即可。

故事在设置矛盾冲突时,务必要使整个情节陷入一种紧张氛围中,如在讲述一个营救的故事时,需要将整个故事讲得惊心动魄;讲述一个母爱故事时,一定要讲述得细腻感人;讲述爱情故事时,一定要讲述得缠绵动人。切忌在编写故事时,明明是一个惊险万分的故事,却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编写矛盾冲突时切忌啰唆,若故事缺乏必要的情节,就会索然无味。

(5)构建矛盾冲突。法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说:“戏剧所表现出来的是人的意志与神秘力量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它将我们之中的一位放在舞台上,在那里,他反抗命运,反抗社会规律,反抗他的同类之一,反抗他自己,反抗他周围人的野心、兴趣、偏见、蠢行和恶意。”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的。但在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都想别人能够服从自己的意愿,于是冲突产生了。在众多的性格冲突中要有一个占据主要地位的冲突,所有的事件围绕这个冲突进行展开。这个主要冲突的依据便是主要人物的性格,人物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著名的美学家黑格尔曾说:“冲突既要以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目的的方式生产出来,又要使矛盾得到解决。”

在创作故事时,首先要明确所谓的“欲望”,而这个“欲望”的实现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构成了事件的发生、发展,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则决定解决障碍的方式。但这样还是缺少了点东西,那便是“情”。人并不是独自地生活在世上的,而是与周围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人的利益与周围的人产生关系的时候,感性因素必然会体现在其中,感情在不断地破坏、调整中实现其价值。有了情的故事才能“有血有肉”。

设置障碍就是为主人公设置陷阱,彼此之间为了各自的目的不断争斗,双方在一个名叫“故事”的棋盘上拼得你死我活。担任操盘手的创作者注意两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矛盾不断地升级,就像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首先摆出的是两家世仇,接着是罗密欧的朋友被朱丽叶的哥哥杀死了,罗密欧又杀死了朱丽叶的哥哥,两大家庭的矛盾继续升级,最终爆发。

8.故事语言

故事语言应通俗易懂,不宜用晦涩难懂的话语来讲述故事。编写故事时,讲述的是他人的事件,应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描述。

编写故事不等于编写对话,很多故事创作者在故事创作时总是描写大段对话。大段的对话或内心独白会使故事显得拖沓,不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但主人公是个活生生的人,他不可能不说话。这就要求故事中的对话简洁凝练,同时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同样观看一幅山水画时,植物学家会推断它属于哪个科目,商人会评价它有多大的价值,艺术家则会推测它属于哪个流派的画风。

故事的语言同时要求有一定的能动性,对话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短片《天堂没有狗》中,犯人刑满释放后,询问是否有火车通往莫斯科,片中男主人公拉着女主人公从餐馆中出来,到达购票处,这时女主人公说:“我不能跟你走,我必须看到你的证明。”于是他到一家首饰店,挑了一枚钻戒送给她,之后两人买票上车。创作故事的重点不是构思怎么说得好,而是怎么做得好。一个成功的故事,情节是在不停地流动的,人物、事件在故事中不停地流转,这样的人物才能够鲜明立体,故事才能精彩。

9.动作

动作是人物活动的方式。人物的动作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目的和性格等。比较细心的人可以发现,想要去了解一个人,外貌是个人部分特征的外在呈现,但要深入了解这个人的最好办法却是观察其动作。一个人的走路方式、说话方式、工作方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而成的。因此观察一个人的动作就能够看出其性格特征。如在电影《PTU机动部队》中,警官穿着花衬衫,头发上打着发蜡,边走路边用梳子梳头的形象,能够让观众看出,这是一个不务正业、玩忽职守的警官。果然在下面不到5分钟的片段中,这位警官在面对工作方面显得应付了事,甚至干脆扬长而去。

为展示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动作在故事中的分量不容忽视。如电影《公民凯恩》表现人物内心时不是利用大段的对话而是运用动作呈现,终于厌倦了“上都”生活的苏珊决定离开凯恩,凯恩没说一句话,但观众看到他的手在发抖。之后,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疯狂地砸摔东西,最后他拿着一个水晶球离去。动作在这里比台词更传神,凯恩从小就失去了“爱”,因此,他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渴望被爱,但曾经被“爱”抛弃的他却没有学会如何去爱。

讲故事看似很容易,但是将故事的要素,如主题、环境、人物、情节、动作等按照完美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无论是写故事还是讲故事,都要顾全大局,有所统筹,有所计划,从细节着手,做好细节,才能把握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