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烧心
李某,男,73岁。住邯郸市水厂路滨河小区。2009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患烧心3年余,加重两月。3年前服西藏大补丸后,即烧心难受,以后时轻时重,今夏又因食冰箱冷藏西瓜而加重。其烧心从胃脘上至胸咽,有灼热感,烧热难受如火烤状,时轻时重,夜晚发作则不能入睡,不吐酸水,不时噫气,稍进饮食则减轻。口干不欲饮,食可,大便秘结。检查:右脉弦数偶有间歇,左细弱而数,舌淡红胖,苔黄厚。
辨证分析:此病以胃脘至胸咽灼热感为主症,显系肝胃之热证。肝热犯胃,胃失和降,肝火夹胃上逆,则可形成本病。胃气上逆则噫气,胃气不降则便秘。联系病因,此病系由服西藏大补丸而致,虽未详考该药之成分,考虑必是温补壮阳之品。若阴虚阳亢之人再进温补之药,必至肝火旺盛,肝热犯胃,就可形成本病;本来为肝火旺盛,横克脾胃之病,再突进寒凉(冷藏西瓜),杯水车薪,寒热相激,不仅救不了肝火,反伤脾胃之阳,故而加重。再从舌脉分析,右脉弦数为肝火旺盛,左脉细弱为阴血不足,两手合参有血不养肝,阴不制阳之象;脉见间歇是肝郁气滞之象。舌淡红胖为多有湿,苔黄厚为湿热内蕰。故而本病属肝热犯胃,湿热内郁之证。
治疗: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方选左金丸、四逆散加减。处方:
方解:此方用黄连泻心火,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肝实清心,是为泻肝也。吴萸能入肝解郁,和胃降逆,佐黄连引热下行以平肝,更加杏仁开肺下气以制肝,取金可制木之意。此病的病机是肝热犯胃,湿热内蕰。故又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苡仁、竹茹健脾清热利湿以和胃,更用大贝、海螵蛸、瓦楞化痰敛湿,制酸止痛,以治胃脘之灼痛。不用白蔻、半夏之类是恶其温燥。全方谨合病机,当能取效。
治疗经过:11月14日二诊:前方服5付,服前两付大便轻泻,日两三次,继服则大便转常,烧心噫气减轻,脉如前但未见间歇,舌淡红胖苔白腻稍厚。印象:由于肝郁得疏,气机通畅,故脉之间歇消失;肝不犯胃,胃气得降,浊气得下,故而噫气减轻,大便轻泻而转常,正如张仲景所说,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现象。病既见轻,又以原方加清半夏12g,茯苓15g,令其继服。
11月20日三诊:上方服5付,烧心、噫气均愈。大便转常,脉右弦缓左细缓,舌淡红苔白稍厚。此为肝热已清,湿邪未净,肝郁虽解,脾胃尚弱。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以巩固疗效。处方:
按:烧心是一个症状,也是一个病名,是指胃脘或连及胸咽部有烧灼感而言。此病临床常见。烧心这一病名在民间广泛应用和流传,然而在手头的中医文献中,有嘈杂、吞酸病名,而无“烧心”病名。这个原因可能是认为嘈杂就是烧心,但是笔者认为嘈杂与烧心并不完全相同。虞抟《医学正传》谓:“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非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状者是也。”《简明中医词典》说:嘈杂“指自觉胃中空虚,似饥不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之状。”由此可知嘈杂是指胃脘部一种难以名状的不适感,它的概念广泛,可以概括烧心,而烧心的概念单纯、具体,就指胃脘烧灼感。烧心虽然常和吞酸同时存在,但也可单独存在,本案就是一个例证。
笔者认为在医学名词中,应该给“烧心”一席之地,让它另立门户,专门研究讨论,这样群众也易于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