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临床疗效是根基,深入科研求发展

徐景藩长于总结经验,亦重视科研,强调中医科研应以临床为基础,并为临床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带领研究生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客观化、脾虚证、食管炎、残胃炎症、慢性结肠炎等展开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勤求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慢性胃病病因多端,徐景藩带领研究生进行了近千例病因学调查,找出其中几种主要的病因,并研制了动物模型,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确认了这些致病因素。为了对中医“证”的实质进行研究,徐景藩和病理科、胃镜室密切合作,进行了“胃脘痛证型与病理”的课题研究,该成果获1988年江苏省卫生厅科技进步甲级奖。由于在中医发病学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他又与病理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开展了慢性胃炎中虚气滞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应用组织病理学、幽门螺杆菌特异的生化反应——尿素酶试验,观察到中虚气滞证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感染程度、侵犯深度及幽门螺杆菌所在部位黏液细胞的坏死崩解、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均与其他证型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证”与“菌”及“菌”与组织学变化间存在一定联系。此外电镜下直接观察到幽门螺杆菌对寄居上皮细胞微绒毛、紧密连接及进入细胞内引起的损伤性变化,也进一步证实了它对该证型的致病作用。普通人群中约有50%的感染率,但仅有少数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大多数人无症状,甚至组织学检查也正常,提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研究其致病性时,不仅要重视细菌的作用,还要发挥中医特色,注意宿主整体免疫反应及局部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在病因治疗时,除选择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外,还应通过中医“扶正”,达到清除或抑杀幽门螺杆菌的目的,这一研究结果,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他与放射科的同事们开展了X线征象与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共收集1000余例病人,研究显示有92%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X线表现。中虚气滞证病例的胃动力功能呈亢进征象,同时伴有胃张力偏高,中虚气滞的主要病机是脾虚,与以往多数学者发现脾虚患者的胃肠功能亢进一致,均认为是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而肝胃不和证者却完全相反,胃动力功能表现为减弱的征象,同时胃的张力也偏低,肝胃不和型的主要病机涉及肝、胃二经,由于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属于“木克土”范畴,与多数学者对肝郁、肝阳的临床研究结论相符,均认为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由此可见胃肠的动力功能状况可作为中医两大主要辨证分型时的一项重要客观指标。湿阻证病例空腹胃内潴留液明显多于其他型,可以此作为有无湿阻证的一项参考指标。从西医对胃癌所描述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中血瘀证所列举的主证颇为相符,受此启发,徐景藩常常告诫学生,若患者舌质暗紫,胃痛日久,当注意复查胃镜,有无恶性病变的可能。
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脾虚证与唾液淀粉酶活力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力差多为负值,而随着脾虚症状的好转,酶活力差可上升为正值。因此,酶活力差的检查对于脾虚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一些脾虚证不典型,或有他证夹杂不易辨认时,可提供辨证的参考。此外,有助于观察疗效,患者随着病情的好转,酶活力差可由负值上升到正值。脾虚症状明显改善,提示方药对证。否则,可根据证情,考虑进一步调整方药或药量。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开展的这一研究,对临床诊断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徐景藩根据《灵枢·五癃津液别》“脾为之卫”及《灵枢·师传》“脾者主为卫”的记载,认为“卫”指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抗病能力密切相关。证诸临床,凡脾虚之人,若不慎寒温,常易感受外邪。曾开展了血液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如IgG、IgA、IgM、C 3等的研究,获得了客观的数据,证实经补脾治疗后,病情好转,这些数值增加,说明脾气健旺,抗御外邪的功能亦相应提高。从而提示在外感疾病的预防措施中,应重视维护和提高脾胃功能。在复杂或重症外感疾患的病程中,亦应注意勿使脾胃气阴受损并及时予以调治,脾正气充盛,邪气自祛。在热病恢复期的善后调治中,如能重视脾胃功能,有助于早趋康复,避免复发或再感外邪。
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徐景藩认为,慢性结肠炎病位主要在脾,可涉及肝、肾,而形成脾肝肾三脏同病,治疗慢性结肠炎当采用三脏同调,温清并用,对部分临床病人尚需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创立“连脂清肠汤”和“菖榆煎”灌肠液,申报了省级课题,从临床、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动物实验证明,该方对肠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由于该方能缓解肠痉挛所致的腹痛,抑制肠肌活动,使肠蠕动减弱,食糜停留时间延长,水分吸收增加,从而使大便变干,起到止泻作用。这与临床疗效完全相符合。连脂清肠汤具有拮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对肠管的兴奋作用,也呈量效关系,提示可能通过阻断神经受体而解除肠痉挛,而且对肠平滑肌还具有抑制作用。实验还证实,酚妥拉明能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抑制作用,但不能解除连脂清肠汤和中药灌肠液对肠平滑肌的作用,说明其作用并非通过兴奋α-受体而起作用的,该研究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临床为基础,结合动物试验、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重视开拓中医诊疗研究工作,这是提高中医科研水平和中医临床疗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