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人士的领导准则
- (美)史蒂芬·柯维
- 6618字
- 2020-11-21 19:50:54
前言 以原则为核心的方法
在我组织的研讨会上,我经常邀请与会人员描述他们最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无法经由简单方法解决,比如:
面对重重危机和压力,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怎样以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的成功?
如何做到可控的授权?
怎样在员工存在对立情绪的时候,将全面质量管理原则和不断改进原则内化并贯彻到底。
也许在你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时,你曾经问过自己这些问题。本书将帮助你更好的领悟有效领导的基本原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当你领悟了这些基本原则,你就有能力自己解决这类难题,否则就只能靠碰运气和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来面对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
我所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出版以来,我曾经和很多尝试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优秀人士共过事。可是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许多人尝试改善人际关系和追逐希望的梦想都没有成功。
这些导致失败的方法正好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相反,我那位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哥哥约翰·柯维将此称为“无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消极被动:抱怨一切
·盲目工作
·只关心琐事
·患得患失
·依赖他人
·赢不了就妥协
·惧怕变化,拖延改善
高效能人士在成长过程中(maturity continuum)往往会比普通人更快取得成功,而低效能人士在“反成长”的过程中通常也比普通人更快品尝到失败的滋味。也就是说,高效能人士的成长过程是依照“成熟模式图”的轨迹,从“依赖期”到“独立期”再到“合作期”。
怎样才能改掉这些无效能的习惯并以新的习惯取而代之呢?你我如何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重新塑造自我?
这就是本书的宗旨所在。我在前面三个部分讨论如何将有效的原则运用于个人和人际关系,后面四个部分则讨论这些原则在管理和组织上的运用。
看待问题的角度
首先我们先探讨一些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面对的问题,之后我会给出一些以原则为核心的建议。
·有些人用高尚的目的作为暴力手段的借口。他们说“公事公办”,有时“道德”和“原则”必须为了利润而牺牲。他们认为个人生活质量与工作质量无关。他们还认为由于组织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外界破碎的市场,即使滥用人际关系也会能达到目标。
·有位职业橄榄球队的主教练告诉我,有些球员不愿在赛季之外付出努力。他说:“球员们来到训练营地,一个个动作走样,他们竟然以为这样可以骗得过我和自然法则,认为随便组个队,就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色。”
·每当我在研讨会上提出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员工的能力、创造力、天赋、进取精神和机智远远超过现在工作之所需,有多少人同意这个观点?”近99%的人同意这个说法。换言之,我们都承认,我们拥有的最伟大的资源被浪费掉了,低劣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我们的基础造成了破坏。
·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通常就是有钱人,当这样的英雄如演员、艺人、运动员或其他专业人士暗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我们就会盲从;如果社会规范又肯定他们的所作所为时,我们对此就更深信不疑。
·有些父母并未对子女付出心血,有时在公众面前装装样子,但私下里却又吼又叫又摔门。他们居然还会惊讶于自己的小孩靠吸毒、酗酒、乱搞性关系来填补生活的空虚。
·我问一位公司高层,是否可以动员全部员工用六个月的时间写一份企业宗旨报告,他说:“你不了解我们,这点事一个周末就能搞定。”有许多人都试图在周末完成某些事情,比如在周末重建婚姻关系,与子女重建已疏离的关系,或改变企业文化。但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
·许多父母在面对青春期子女时很主观片面,因为在情绪上他们也很在意子女是否接纳他们,于是双方就形成一种共谋关系,即彼此利用对方的弱点证实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辩护。
·在管理上,每件事都被量化。因此7月份属于执行人员,12月份就属于管理者。每年年底,数字都会被修饰。这些原本应该是准确和客观的数字,已经众所周知的被建立在主观的假设之上。
·对于只会以“老生常谈”的逗笑故事刺激听众的讲演者,大多数人都会嗤之以鼻。他们要听的是实质性的内容。他们需要的不只是镇痛剂或邦迪,他们希望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及获得长远的效果。
·在一次培训课上,我从一群资深主管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并不情愿来上课,是老总强迫他们来这里呆坐四天,聆听一堆抽象的理论。这些人正是家长式依赖文化的一部分,将培训当成支出,而不是一种投资;他们的公司仍缺乏人本的理念。
·在学校里,我们要求学生回答我们讲授的内容,并以教材为标准测验学生。学生们则研究这些规则,参加晚会和拖延功课,然后用集中复习的方式取得毕业证。他们认为生活的其他事都可以同样地走捷径。
一些无效能的习惯来自于整个社会浮躁的氛围,在学校中,很多人依靠这种突击式的方式成功的通过测试。但如果这是在一个农场里呢?试想你能不能两周不给奶牛挤奶,之后疯狂的“补课”?你能想象春天不播种,夏天不耕耘灌溉而仅仅依靠秋天异常努力地劳作取得好收成吗?在农业上我们会嘲笑这种做法,但在学术领域,我们却经常放弃良好的教育,只是为了得到工作职位所要求的学位和学分。
解决方案:返璞归真的自然法则
有些问题我们无法通过一般方法解决,就好像快捷、简便、随意和有趣味性的方法在农场里行不通一样,因为在那里我们受制于自然法则。无论我们报以怎样的态度,建立在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自然法则总是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农场上那些永恒不变的唯一法则就是:我们必须经过耕种、灌溉、施肥、除草,农作物才能成长、成熟。这和婚姻以及帮助青少年渡过认同危机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模式所能解决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没有捷径。农场上的自然法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法则和原理总是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些原则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核心,人间关系活动的核心、合同管理的核心以及我们所处的组织的核心。
如果我缺少人格魅力或者能力亦受到他人质疑,在这样的条件下试图以精心设计的手段,让他人去完成我所要求的工作,我是无法取得最终的成功的。就算有良好口才和善意,若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不信任,成功的条件就不具备;而如果学会管理资源和领导他人的方法,就等于打好了基础,因为那样就可以将团队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出来。
我们一向认为变化和改进是由外及内而非由内至外的过程。即使承认内部改革的必要性,我们也通常只想在这个改进过程中学习新技能,而忽略了健全基本原则。但是重大的变革通常来自内部,是始于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我将此称为“模式转换”。
返璞归真领导方法引进了一种新的典范,也就是将我们的生活以及对公司和员工的领导方针,集中在某些真正的方向上。我将在本书中讨论这些原则以及为什么必须以这些原则为中心和如何达成效果。(这些章节曾以文章的形式首先刊载于由原则型领导学研究所出版的《优秀管理者》杂志。八年多来,约有500人在这家杂志上撰文阐述返璞归真的领导思维,他们代表了美国最优秀的管理思想。)
效率立足于特定的不变原则之上。人性中的自然法则,如同物理学的牛顿定律一样是真实不变的。这些原则已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家族传统和风俗延续的根源。
原则并不是个人或社会发明的,它们是植根于人类关系和人类组织的宇宙法则,是人性、意识和良知的一部分。人类如能信守公平、公正、正直、诚实、信任等基本原则,就能拥有生存与安定,否则就会走上分裂与毁灭。
经验告诉我,人们会凭直觉地信任那些坚持正确原则的人。我们长期与人相处时都会有这种体验。信任是长期的值得信任积累的结果,与信任相比,沟通的技巧相对次要。信任度高时,沟通毫不费力,我们可能出错,但别人仍能掌握我们的意思;信任度低时,沟通就会相当困难,而且耗时伤神,毫无成果。
相比之下一个人的个性比较容易养成,我们需要的就是学习一些新的技巧,调整说话的方式,吸取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和经验,采用积极肯定的方法,或者加强我们的自尊心。但要改变习惯,培养美德,学习基本修养,信守诺言,具有勇气,真正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和信念,就困难多了,这恰恰是判断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准。
看重自己,又能认同更高层次的目标和原则,这是人性的矛盾精髓所在,也是有效领导的基础。
领导指南针
原则如同指南针,依靠它们我们总是能找到方向。如果知道如何解读原则,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困惑或被互相冲突的意见和价值观念所误导。
原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自然法则,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当我们探索外部环境时,它们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方向。
原则随时随地皆可运用。它们以价值取向、思想、规范和教义的形态出现,提升人的水准,让人更加高贵,发挥人的潜能,充实人的力量并激发人的希望。历史给我们的经验是:
只要以正确的原则和谐运作,人类和文明就会繁荣昌盛。违背原则是社会没落的根源。若人类社会采取正确的原则,不知可以避免多少经济危机、文化冲突、政治革命和内战?
以原则为核心的领导方法是基于我们无法违背自然法则的现实。不管我们相信与否,这已为数百年的人类历史所证明。如果能恪守已经证实的这些原则,个人将更有成效,组织也将更有力量。它们不是解决个人与人际问题的快捷途径,而是一些基本的原则,坚持运用后即可成为习惯,促使个人、人际关系或组织的彻底改变。
原则和价值不同,它是客观的、外在的,依据自然法则运作的,与环境无关。价值是主观和内在的,好像地图一样。地图不是实景,它是用来描绘实际情况的主观意图。价值与正确原则(实际疆域或实际物件)越接近,它们也就越准确和越有用,但当实际情况改变或市场发生变动时,地图也会立即失效。
以价值为基础的地图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描述,以原则为核心的指南针能提供无价的视角与方向。准确的蓝图是良好的管理工具,但永远向南的指南针则是领导与授权的工具。我们所选择的方向与指南针标示的一致,表示与自然法则相符合;但我们若局限于地图上的指引,将导致浪费资源、南辕北辙或错失机会。
价值观念反映基于文化背景的信仰。从小我们就培养出一种价值体系,是受文化影响、个人经历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这些成了我们评价这个世界的标准。我们评估、排序、判断和行事,都是以个人标准作为基础的。
我们通常生活在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之中,是活在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生活中,在那里,我们的行为主要遵循着别人对我们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的期望,例如配偶、父母、子女、公司主管、社区领袖等。因为每一角色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被动的人就会经常发现,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在的环境,有时必须在同一时间满足相悖的期望,以不同的价值观应对。
如果将个人价值观与正确原则相结合,就能从僵化的观点和思维局限中解放出来。领导者的特质之一,就是谦恭。他们能够放弃固有的标准,客观地判断标准的适用性,并对照正确的原则分析自己的价值观、观点、信念与行为。在有差异(偏见、无知或错误)存在时,他们就会以更大的智慧进行调整。正是这些不变的原则,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稳定和力量。
四项基本原则
以正确原则作为生活的中心,是在我们生活中激发无穷潜力的关键。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就能实现许多梦想。正确的原则是一个让你安心、引导你、赋予你能量的核心。就像车轮的轴,能将各方力量结合在一起。原则不但是个人和组织宗旨的核心,也是文化的基础,并且可以将不同的价值、结构和体系整合在一起。
无论占据我们生活中心的是一些什么原则,那都是引导我们生命的主要源泉。这个系统可大致区分为四类基本原则:安全感、指引、智慧和力量。如果想要做到以原则为核心的工作和生活,就必须培育出这四种基本原则。
将注意力集中在另外的生活重心上(如工作、娱乐、社交、竞争、信仰、配偶、家庭、自我、金钱、财物等等),就会削弱我们的力量,使我们走偏方向。譬如,假如我们过于重视社会典范,就会受到环境和他人意见的掣肘、控制。若是缺少安全感和自尊,情感上就容易依赖他人;缺少智慧,我们容易重蹈覆辙;缺少指引,我们容易盲从,而不能有始有终;缺少力量,我们容易人云亦云,对外在条件和内在情绪都会做出反应。
但如果我们以正确的原则作为生活的重心,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平衡、稳定、有序、坚实。对于我们的行为、关系和决定,都会有合理的依据;生活中每件事,包括时间、才能、金钱、财物、人际关系、家庭和健康,也都能善加管理。
以原则为重心,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使我们不会因改变、比较或批评而感到威胁;原则还指引我们发现任务、确定角色和选择目标;使我们拥有从错误中学习、谋求不断进步的智慧;此外,原则还赋予我们面对压力和疲惫的状态也能沟通、合作的力量。
● 安全感。安全感取决于我们的价值取向、身份、感情寄托、自尊和个人力量。安全感有程度上的差异,一端是具有绝对自信的内在价值,另一端则是极度的不安全感,个人的生活即在两者之间摆动。
● 指引。指引是生活的目标,是由影响我们决策和行为的标准、原则或规范所构成的内在监视系统。这个内在的监视器即是良知。处于良知天平最低点的人,容易具有强烈的物欲和情绪上的依赖,往往表现出自私、纵欲或好交际的生活方式;而居于天平中间者,他们的社会良知逐渐成形,开始有了注重人性的特点、尊重传统和关心人际关系;天平最高点是精神良知,来自于启发人心的泉源,即是以原则为重心的指南针式的指引。
● 智慧。智慧代表生命中富于哲理的一面,是一种平衡感,一种对生命各部分相互配合的深刻了解。它包括判断、分辨和理解。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整体,一端是抽象的地图,使人们的思路建构在扭曲、不和谐的原则之上,另一端则代表正确完整的生活指针,所有的零件和原则都配合得恰到好处。随着智慧的增长,我们对理想(事情应当如何)了解得愈多,对事实(事情的现状)也愈会采取敏锐、务实的态度。智慧有能力帮助我们分辨真正的喜悦和短暂的乐趣。
● 力量。力量是行动的能力,是做一件事情的精力和勇气,是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推动力。它也代表有能力克服根深蒂固的习性,并培养更好和更有效的习惯。在力量的弱侧,我们看到被外在事物操纵,显得无力和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们依赖环境或他人,只能反映他人的意见和方向,不了解真正的愉悦和幸福;在另一端,我们看到有远见、有原则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个人决策而非外在环境影响的有效产物。他们推动事件发生,他们是主动出击类型的人;他们根据不变的真理和普世标准对事情做出反应。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情绪、态度以及思想、行动负责。
安全感、指引、智慧和力量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感和正确的指引带来真正的智慧,而智慧又是释放和导引力量的触媒。当这四大因素共存共荣时,就会创造一种伟大力量,塑造具备高尚人格、均衡个性、表里一致的个体。
组织的核心
以原则为核心领导方法包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及相关的法则、应用案例和操作流程。由于这种领导方法注重根本的原则和程序,因此通常能产生根本意义上的组织文化转变。
一旦贯彻以原则为核心,你的内心就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威胁,即使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你仍能保持前瞻眼光和判断力,内在的潜力使你不断迈向更高的境界。
原有的组织重心(利润、供应商、员工、老板、客户、计划、政策、竞争、形象和技术)与以原则为核心的观念相比较,就显得漏洞百出。如同个人生活一样,以原则为核心的组织拥有更多的安全感、指引、智慧和力量。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的安全感来自它的公众形象、现金流、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或客户的青睐,那么公司领导人对于每日的新闻和事件就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更有甚者,他们更容易将生意(或生活)看成是“零和游戏”,不时受到他人成功和知名度的威胁,对竞争对手的失败又暗中窃喜。如果我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他人的弱点之上,那些弱点将加倍地影响我们。
当一个公司上下都了解并自觉使用以原则为核心的方法,这样的公司才真正具备实力。方法相当于“做什么事”,也就是适用特殊环境的特殊手段;原则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也就是做法和应用所依据的因素。训练员工时,我们通常只教给他们特定任务所需要的特定技能与做法(做什么事和怎样去做),如果我们没有同时传授原则(为什么要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就会使员工陷入一种被动工作的状态。
以原则为核心的领导人物能兼具“思想和方法”在组织管理上施展才华,他们还将这些原则融入他们的生活领域之中,融入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融入协议和合同之中,融入管理过程和公司宗旨之中。
对于领导者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成为一名指导者而不是评判者,如何成为榜样而不是挑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