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意识的萌芽——2岁幼儿的心理关键点
- 2岁宝宝的关键教养:2岁,自我意识建立关键期
- 侯魏魏
- 13350字
- 2020-08-12 16:21:24
2岁宝宝与1岁宝宝完全不同了!他们已经会说话,还有了自己的想法,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了一个崭新的模样。长大了1岁,他们脱去了脱离凡尘的天使外衣,变成了一个善良的人间天使,感受到了自我和成长。
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你”
希望有人注意,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
宝宝正坐在门口吃饼干,突然,一只小花猫从花架底下钻了出来。宝宝高兴地跳起来,把手中的饼干放在坐过的小凳子上,就去追小花猫了,他想和小花猫一起玩儿。小花猫可是一种精灵古怪的动物,警惕性非常高,怎么可能让笨手笨脚的宝宝抓到呢,自然跳到更高处,很快就消失在宝宝的视线里。
没能和小花猫玩成,宝宝又回到门口的小凳旁。妈妈看见宝宝放在小凳子上的半块饼干,觉得已经弄脏了,不能再吃了,就顺手拿起来,准备丢掉。宝宝可不干了,嘴里喊着“我的,我的”,小手抓住妈妈的衣角不放,直到妈妈妥协,把饼干还给他。
妈妈觉得宝宝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变得如此厉害,他的东西连妈妈都不能碰了。和从前判若两人,不再那么小鸟依人了。
是的,2岁的宝宝再也不像1岁时那么乖了,因为,他已经有太多的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如果你用老办法去与他相处,肯定会过时,难以和宝宝相处下去。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会表现自己了,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听众或被动地听人指挥,而是要表现,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小心眼儿里悄悄地萌生了自我意识,我们可不能做粗心的父母,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而是要多观察,同这个可爱的小人交朋友。
2岁的宝宝为什么和刚刚过去的1岁时的样子有着如此大的反差呢?其实,这是进步的表现,证明宝宝进步了。同1岁宝宝不同的是,由于告别了躺卧、爬行,随着到处走动和探究,2岁宝宝的视野开阔了,认识了更多的事物,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知道了“我”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立个体,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有时,为了证明他的存在,甚至想出各种闹的办法,以吸引别人来关注他。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访时,活泼的小宝宝会突然心血来潮,一改平时的温顺,变得调皮捣蛋起来,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人来疯”。
许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尴尬的事情,你正同来访的朋友聊得热热乎乎的,在一旁玩耍的宝宝突然钻到你们之间,要么让妈妈抱,要么在客人身上爬来爬去,总之,他会耍出各种令你生气又恼人的花样,扰乱你和客人的交谈。没等你批评他几句,小宝宝就开始哭闹起来,让家长感到很没面子。而客人面对小宝宝的哭闹虽然没有感到不快,却要投入到哄宝宝开心这件事上。在这种场合,父母多是检讨自己教子无方,说着让人见笑的客套话,一再强调孩子不懂事。
其实,这真的不是宝宝的错。他之所以执拗地给大人找麻烦,是因为2岁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高峰,知道了自己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立个体,他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他的存在,迫切地想受到周围人的关注,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可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他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认为通过这种淘气的行为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于是就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当父母只顾着招呼客人,而忽略了宝宝时,他则更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父母和客人的注意。
面对宝宝的“人来疯”,父母不必过于自责,这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不妨多给予他充分的关注,给他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在客人来访时,可以先向宝宝介绍一下来人是谁,让宝宝与客人打招呼,也把宝宝介绍给客人,使宝宝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妈妈没有因为来客而忽略宝宝。然后让宝宝帮着端一些糖果点心,或是让宝宝在客人面前唱首儿歌、跳个舞等,这样宝宝就不会感到被冷落了。受到足够关注的宝宝,由于与客人进行了良好的互动,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反而会变得乖巧起来。
此时的宝宝最无法忍受别人对他自我意识的无视、压迫或否定。“不行!”“不可以!”等否定语气的词语,往往会伤害到宝宝幼小的心灵,让宝宝的反抗心和攻击心增强。所以,在宝宝自我意识萌芽之初,一定要对其进行精心的呵护。少对宝宝说些指责和否定的语句,更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惩罚他,否则宝宝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感到羞愧甚至会反抗,变得更加不可理喻。
分清“我”“你”,可是宝宝的大进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这个在我们看来简单又不成问题的“我”,对于幼小的宝宝来说,却是很成问题的。人的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逐渐发展起来的。
对于那些刚出生的小宝宝,他们是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的。在宝宝成长的第一年里,也说不清有什么自我意识,他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他会把自己的脚丫、小手视同玩具。满1岁的宝宝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如他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会滚动。通过这个动作,宝宝知道了自己和皮球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这时的所谓自我意识,实质上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感觉,还不是明确的自我意识。大约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只是名字对于他来说,仅仅是自己的一个信号。当遇到和他叫同名的宝宝时,宝宝就感到有些迷茫和困惑了。
宝宝2岁后,开始掌握“我”“你”等代名词,这是宝宝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进展。可不要小瞧“我”“你”这些极为简单的字眼,“你”“我”之分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哦!这种认识使宝宝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和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独立性日见增长。此时的宝宝,一反过去安静、听话和较强的依赖性,而呈现出一种个性心理的自我发展时期的特征。他往往表现得十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常常爱说“我自己……”“就不……”等充满反叛和挑战语气的词句,倔强的他力图摆脱父母的约束,开始发表他2岁的“独立宣言”。
许多没有经验的父母常对此感到手足无措,觉得他小小年纪竟然敢公然与大人对抗,于是责骂孩子,打孩子屁屁。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在此时对孩子动粗耍横,这导致宝宝不良性格的形成,如情绪不安、脾气暴躁、执拗、任性、对人不友好等。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培养其独立性、主动性、能动性、自尊心等,从而使宝宝的自我意识能力得到更充分健康的发展。
情感更加复杂化,他会思念了
2岁的思念与1岁思念的不同
宝宝2岁了,你会发现一些新的特点,即使是1岁时宝宝已会的,在2岁时也会表现出新的一面。2岁宝宝似乎与妈妈更亲了,前提当然是妈妈一直带着宝宝,或者至少每天都能看到宝宝,并和宝宝玩一会儿的情况下。如果妈妈没有做到这点,而是由奶奶代替的话,那么宝宝可能会表现出与奶奶更亲密的特点来。
2岁宝宝与妈妈更亲的表现与1岁时完全不同。1岁宝宝在妈妈走开时,会咿咿呀呀地叫,告诉妈妈:我不想你离开。但是妈妈一旦走开,并且没有听见宝宝暗示的话,宝宝可能会难过几分钟,但这时如果有人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摇一摇床边的拨浪鼓,或者用其他玩具吸引他,不消一刻,他就会忘记妈妈已经走开的痛苦,开始与逗他的人玩得不亦乐乎,直到有生理需求或者睡意来袭。
2岁宝宝也会这样,在妈妈走开的时候会痛苦,会伸着手大哭大叫,仿佛要抓住妈妈似的,而真的眼看妈妈出了门,并关上了门后,哭得可能会更凶。这时宝宝身边的人对他说:“咦,这是什么?”宝宝马上就会止住哭声,跟随逗他的人的目光去寻找“这是什么”的东西,还会跟着指给他看的人一起思考、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新奇之处,甚至还会跟你搭腔。你以为已经控制了宝宝的情绪,谁知随着“这是什么”结果的揭晓,宝宝又开始哭着找妈妈了。这就是2岁宝宝与1岁宝宝最大的不同。1岁宝宝对妈妈的渴求会随着注意力被转移而转移,而2岁宝宝对妈妈的思念,虽也会随着注意力被转移而转移,但在转移后却又会自动回来。
更令宝宝的亲人们惊奇的是,2岁宝宝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也有可能突然哭闹着想要妈妈,这在1岁宝宝身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就是宝宝会思念了。
妈妈,真的想你
1岁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是因为生理的需求,因为妈妈是维系他原来熟悉的世界——子宫与现代陌生世界的唯一纽带,而且妈妈会给他喂奶,解决宝宝饥饿的问题,所以宝宝依赖妈妈。然而,到了2岁后,宝宝对妈妈的情感则完全变了,由单纯的生理需求开始转变为心理的需求,从情感上依赖于妈妈,并学会了思念。
一直陪伴宝宝、给宝宝安全感的妈妈离开宝宝之后,宝宝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这带给他一种不适感,而想念妈妈似乎能缓解这种心理不适。当然,我们已经明白这就是思念。但对刚刚体会这种情感的小家伙来说,这种体验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而且每当看见一些长得像妈妈的人,或者和妈妈一起玩过的玩具,甚至只是听别人唱妈妈独有的摇篮曲,都会让宝宝体会这种带给自己不适的情感,也会令他们一再想念起妈妈来。这也是他们经常在其他亲人陪伴下忽然想念妈妈的原因。
其实,宝宝体会到思念的痛楚从6个月时就有了,那时比较黏人的宝宝会在妈妈出去一会儿时,就哭天抢地,甚至把嗓子哭哑。不过,这种情绪并不是完全的思念,宝宝大哭是因为已熟悉了妈妈的怀抱,是由于妈妈上班导致的分离焦虑。这时转移了宝宝的注意力后,除非他看见妈妈,否则他还会想念。
2岁宝宝表达思念的方式很单一,需要构筑与妈妈在一起时的环境。比如听见妈妈的声音、看到妈妈的视频等才能缓解思念,而拿出妈妈经常用的东西,则有可能加深宝宝的思念。
宝宝能够思念母亲,代表着宝宝情绪、情感的成长,因此让宝宝体会思念的滋味并不是坏事。但是这种思念的情绪对宝宝来说,太过于痛苦,如果让宝宝长时间沉浸在思念中,对宝宝的心理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宝宝的成长,一直带宝宝的妈妈不妨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到了该工作的时间就去工作,回家之后,就好好地与宝宝在一起,陪他玩耍。即使宝宝想念妈妈了,这也是正常的,妈妈可以给宝宝打一个电话,告诉他妈妈在工作,或者回家的时间,甚至还可以与宝宝约定回家后的游戏,等等,都可以帮助宝宝缓解思念的情绪。
独立是这一年的主题
2岁,喜欢亲自尝试的年龄
2岁的宝宝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什么事情都喜欢亲自去尝试。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可以不厌其烦,甚至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叫苦,还做得津津有味。比如,搬分量很重的东西,父母怕他累着或是有砸到自己小脚丫的危险,劝他放弃时,他却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来。我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这样的情境,父母越不让宝宝干什么,他越不听话,誓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英雄气概”,总是和家长的意愿背道而驰,惹得大人孩子都是一肚子气。
走在大街上,可爱的2岁宝宝喜欢自己跑跑跳跳,而不愿意再像1岁时那样,让妈妈牵着小手,乖巧地跟着妈妈一起走。摆脱了妈妈牵引的宝宝,就像一只逃离樊笼的小鹿,他忽而蹲下身来捡根树枝当枪使,忽而捡个石子扔着玩,一刻也不得安生。2岁宝宝变得活泼、顽皮、不听话了。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已经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父母要他干的事情,总是爱用“不”来回答。对于自己想要干的事,往往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这个时期的宝宝,虽然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性还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能独立行走,并且逐步获得了运用物体的动作能力,独立行动倾向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宝宝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这就是2岁宝宝的可爱之处,他并非存心同父母做对,而是独立性在逐渐建立。2岁的宝宝由于学会了走路、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并能用双手做事后,一种成就感就油然而生,觉得自己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不再是无能为力了,而是有了支配的能力。因此,宝宝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地增强并突出地表现出来,开始要在家庭中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这种独立倾向可以从宝宝常用的“我自己”这个词上表现出来。对于可以自己完成的动作,宝宝总是喜欢独立完成,而不需要成人的帮忙,如“我自己走路”“我自己拿”“我自己吃”等。这可是宝宝一个可喜的进步,父母不要因为宝宝不再小鸟依人、顺从大人而感到失落。
给宝宝插上独立的翅膀
独立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孩子未来的终身大事。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今,许多父母责怪自己的孩子做事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差。殊不知,这与孩子无关,该反思的是父母。当2岁的宝宝独立意识开始萌芽时,父母往往出于溺爱心理,或嫌弃孩子做不好,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摸,从根本上剥夺了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把宝宝刚刚萌芽的独立意识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也难怪孩子长大后缺乏自信,没有独立能力了。
一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不要主观地认为,宝宝小,不能累着他,不能任凭他乱来。可别小瞧2岁宝宝的能力,由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逐渐扩大,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也许由于宝宝的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路时容易跌倒,用杯子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撒在身上,但要允许宝宝失败,宝宝就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会独立做事的。不要认为宝宝笨或是宝宝还不能做这些事情,而去帮助他、制止他、替代他,这样会阻碍宝宝独立性的发展。应根据宝宝独立性的表现,因势利导地对他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尽量给宝宝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宝宝体会到自己动脑、动手做事的乐趣和喜悦。
想让宝宝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还要给他足够的爱和自由。充满温情的、暖暖的爱,能使宝宝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只有当宝宝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能得到帮助,他才会放心大胆地去进行探索和尝试活动。而充分的自由,能为宝宝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总是对宝宝的独立行为进行限制和干预,事事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就会挫伤宝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宝宝的独立性培养就无从谈起了。
那些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也都比较强,并且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这是由于孩子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所以,在与宝宝说话时要注意口气和方式,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宝宝,使宝宝感受到你在尊重他。
2岁是宝宝产生独立意识的敏感期,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不一定非要等到他自己有独立意识时才开始。早在宝宝七八个月时,尽量将家中的东西收拾好,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意识到家就是个安全的场所,他可以自由地学爬、学站、学走。这不仅能帮助宝宝形成独立的性格,还可以使他建立起自信。如果周边的环境过于复杂,宝宝叫妈妈的频率一定会很高,也会更加依赖父母。简洁安全的家居环境,宝宝拿取物品比较容易,也就可以自己做主去干什么、玩什么,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宝宝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终究是要脱离父母的羽翼单宿单飞的,因为他不仅属于父母,还属于社会。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这样,当他离开父母,走向社会时,才能从容、自信地独当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业绩和辉煌。
客体我的产生
宝宝2岁时,能认出自己了
当宝宝到了2岁时,妈妈就会发现,小小的宝宝竟然学会了臭美,见到镜子不愿意走开,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总也看不够。要么对着镜子做鬼脸,要么嬉戏傻笑,举手投足,站立蹲下,简直出尽了洋相。宝宝的这种行为,可不是在臭美,他是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认出了自己。
给2岁的宝宝看照片,他也能从爸爸妈妈的照片中区分出自己。当看到自己照片的时候会微笑,有时还会对着照片叫自己的名字。这一切都表明,2岁的宝宝已经产生了客体我。
2岁以后,宝宝自我识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已经能利用某些特定的分类线索来将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一般来说,在面部特征中,与性别、年龄有关的特征较早成为婴儿关于客体我的知识。宝宝最容易从异性和年长的人的照片中区分出自己。
宝宝在几个月的时候,是没有客体我的意识的,即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也认不出来。所以,当他看到镜子中的小朋友时,他会很高兴,觉得有另外一个小朋友在陪他玩。他会对着镜中的小朋友招手、微笑,会伸手到镜子后面,寻找站在后面的那个小宝宝。
宝宝在婴儿时代,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从而产生了主体我。他踢球,球滚走了,他知道球和他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也依稀明白妈妈和他不是同一个人,因为当他尿了、饿了的时候,妈妈也不是每次都陪伴在他身边。在他几个月时,连自己这个概念都没有,并不认识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他会吃自己的小手,会抱着自己的小脚丫啃,把身体当成玩具一样看待。以后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才逐渐知道了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就有了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能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这表明宝宝开始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与别人区别开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有关部位,如“宝宝的脚”“宝宝的耳朵”等,还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如饿、痛等。
宝宝潜在客体我的认识,大多是在1岁半左右才出现。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在婴儿熟睡时,在他们的鼻子上抹上胭脂,醒来后让他们照镜子,结果发现,18个月左右的宝宝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宝宝隐约明白镜中的小朋友好像和自己有点儿关系。到2岁时,就出现了宝宝爱照镜子的习惯,这是因为他已经明确地确定,镜子里的那个小朋友就是他自己。
帮助宝宝认识自己
要想让宝宝尽快认出自己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2岁的宝宝不是喜欢照镜子吗?可以陪同宝宝在镜子前观察自己,让宝宝作出不同的姿势与表情,或是在不同穿着的情况下看看自己的样子,使宝宝能尽快熟悉自己。
家中那些宝宝的照片和录影带,也是让宝宝认识自己的好渠道,经常和宝宝一起观赏这些图像,询问宝宝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并请他找出来,或是指着宝宝的照片询问“你猜这是谁”。如果宝宝还不能很好地认出自己,父母可陪他多做练习,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分认识自己。
当宝宝能够快速、准确地认出自己时,就可以带着他进行打扮游戏。给宝宝戴上一顶奇特的小帽子,或者给他穿一件爸爸的西装,在2岁宝宝的眼里,这是个很迷人、很有趣的游戏。这会让宝宝有机会看到改变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的装扮下也能准确地认识自己。
等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成熟后,一家人可以一起玩“你是谁”的游戏。一人问“你是谁”,另一人很快地说出自己的一个特点,然后接着问下一个人,如果谁都说不出来,就要被罚表演节目。开始的时候,宝宝可能会说“我是明明”“我很漂亮”等。等游戏玩得多了,慢慢地,宝宝对自己的描述会越来越丰富和具体,比如“我眼睛大大的”“我能自己吃饭”“我会唱很多歌”等。
宝宝的自我意识很薄弱,他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尤其是他心目中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对宝宝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发现、赞美宝宝的优点和特点,给予他正确的评价,帮助他了解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从而增强宝宝对自我的认识,使他形成较为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
在宝宝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很重要,可以使宝宝能很快认识自己、熟悉自己。在陪同宝宝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偷懒,要积极引导宝宝认识自我,这有利于宝宝心智的发育。
语言开始表现自己的思维
2岁宝宝语言大爆炸
从宝宝第一次能清晰地喊出妈妈、爸爸开始,就预示着宝宝的语言将进入快车道。在2岁以前,宝宝只能简单地同父母对话,语音含糊不清,多数词不达意,需要父母边问边猜测,才能知道宝宝所要表达的意思。宝宝在看妈妈来回推拉窗时,对着窗子喊“大风,小风”,妈妈以为宝宝在说窗外的风大或小。宝宝嘴里不停地说着“大风,小风”,并用手指着半开的窗子,妈妈把窗子关小些,宝宝兴奋地说“小风”,当妈妈又把窗子开大些,宝宝赶紧说“大风”,这时妈妈才明白,宝宝原来要表达的是窗子的缝隙大小。
宝宝到了2岁,妈妈就无须如此费力气地去猜了,和2岁的宝宝进行语言交流,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小家伙。这时他能同你聊天了,尽管有时还词不达意,但大体可以彼此进行沟通。同过去咿呀学语时相比较,宝宝语言上的进步真是十分惊人,跃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2岁宝宝的词汇量呈爆炸式增长,宝宝热衷于学习新的语言,远比学习新的游戏更投入,他的小嘴不肯闲下来,在走动过程中,在小眼睛四处搜寻时,都时刻不忘运用他的嘴来说话。话题有时是自己看到的,有时是自己突然想到的,有时是自己正在触摸的。除了会用“你”“我”外,现在,还会用“他”来表达人称,并开始理解反义词。
2岁宝宝喋喋不休地唠叨,说明他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脑瓜里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他已经能理解语言的重要作用,并自觉地加以学习。他开始运用语言来学习新的概念,认识新的事物,把语言作为认识世界、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工具,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宝宝不但能说出自己的行为,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他面对被妈妈禁止去拿的东西时,会大声地告诉自己“不能动,不能动”,不小心摔倒以后,勇敢的宝宝会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鼓励自己说:“勇敢,不哭。”
我的语言我做主
宝宝对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自己未曾听说过的新词,更是乐不可支地奉行“拿来主义”。由此一来,宝宝的词汇量快速增长,几乎每天都能说出令你惊讶不已的新词。这让父母感到很纳闷,真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学来的?因为你从来没有教过他啊。
其实,宝宝的语言并不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即便父母没有说过的话,孩子也不一定不会说。随着宝宝思维的发展,宝宝不但从外界模仿和学习语言,还能够把储存在大脑中的单词、语句进行加工整合,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还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用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来描述事物、表达看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现炒现卖、活学活用也是2岁宝宝的可爱之处,他最喜欢使用刚刚学来的新词和人对话。然而当他笨笨地学习说话时,会闹出各种各样令人惊讶、忍俊不禁的小笑话。例如,2岁宝宝会说“我年轻时……”“爸爸是好蛋”,当大人被他逗得前仰后合时,他依然一本正经地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浑然不觉自己有什么表达失误或出了一个小洋相。
2岁的宝宝还能鹦鹉学舌地数数和背诗,他的学习兴趣超好,尽管他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但当他看到大人欣赏的笑容时,小小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就会更加起劲儿地摇头晃脑、口吐莲花。
这就是2岁宝宝的语言,几乎没有他不能说的话了,而且常常会语出惊人!
欣赏并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从现在开始,宝宝进入了语言表达期,这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能只满足做一个欣赏者,还要参与到他的语言建设事业上来。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虽然宝宝能够使用符合语法习惯的简单句,复合句也不断增加,但句子成分常常不完整,用词也不一定恰当。所以,要多与宝宝互动,帮助宝宝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由于2岁左右的宝宝大脑发育迅速,摄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如果这时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入,就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宝宝能够得到充分的语言信息。无声的环境是最不利于孩子语言智力发展的,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多与宝宝说说话,什么话题都可以。如晚上睡觉前,询问一下宝宝今天都做了些什么,有何感受;或者和他讨论一下明天的计划:“明天我们是去公园呢,还是去奶奶家?”这些信息会储存在宝宝的小脑袋里,一旦他们能够开口说话,将作为软件源源不断地给孩子以支持。
这时,可以教宝宝一些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型了。当宝宝掌握了词组的用法之后,就要教他短句,逐渐增加句子的长度,并给他机会,让他多多练习。为了增加词汇量,也为了帮助宝宝更好地掌握语法结构,应尽量使用规范语言,不要再使用儿化语言,如饭饭儿、狗狗儿等带儿化音的语句。
此外,对于那些存在多种口音的家庭,在宝宝学说话之初,家庭内部应统一语音,让宝宝对一个物品只接受一种读音,这样宝宝不容易出现混乱,可以顺利地掌握语言。待宝宝能熟练掌握语言的时候,再丰富他的语言环境,对他进行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语言的多语言教育。
宝宝的天性就是玩,他们在玩中学习生活技能,锻炼肢体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玩耍有助于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行为能力和大脑智力,给他带来很多鲜活的知识。通过与大人、小朋友和周围人的接触和玩耍,宝宝摄取的信息量会不断增加,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所谓寓教于乐,便是这个道理。因此,与宝宝一起玩耍可是件非常有成就感、有意义的事哦!在这个阶段,宝宝玩得越多,跟别人交流得越多,其词汇量和生活知识也就越丰富。给他讲故事、教他唱歌,与他一起玩语言游戏,甚至交谈都能为他创造很多视听机会,有助于宝宝增加新的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尽管此时的宝宝说话的语序已经很少出错,但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还未具体化,还不能细致地分析事物的特征和细节,当然,也就难免会出现用词等方面的错误。妈妈在听到宝宝语言表达上有错误时,不必马上加以纠正,更不能指责或训斥宝宝,因为这不但会挫伤宝宝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还会令他感到迷惑不解。
行动的无序性
2岁宝宝不会想好了再行动
爱冲动的2岁宝宝,像一头莽撞的小豹子,横冲直撞,为所欲为。他这种唯我独尊、天马行空的无序性,贯穿在整个2岁时期。有时候他正在搭积木,却突然跳了起来,对花架上的花盆产生了兴趣,过一会儿又跑到鱼缸前对着游动的小金鱼吹气;或者正在翻看图画书,猛地将书一摔,又把自己的玩具箱翻个底朝天。对于宝宝这种做事缺乏目的性和条理性的情况,许多父母很是担忧,觉得宝宝过于淘气或是没有耐心,开始担忧以他这种猴子的性格在今后的生活中难以做成大事情。
其实,没什么好担忧的,2岁宝宝行动上的无序性是正常发育使然。虽然此时宝宝的意志活动已经开始产生,能按照大人的吩咐去执行一定的动作,开始能凭借自己的语言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在行动中也能克服一些简单的困难。但他的自控能力是很差的,行为富于冲动性,往往干起事情来有头无尾。
这是由于2岁宝宝的思维还处于一种最初级阶段,在做事情前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他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2岁宝宝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当问宝宝怎样才能把桌子上的玩具拿下来时,他并不能及时回答你,而是马上跑过去拿;让宝宝画张画,他也不会先动脑筋想一想,打算画什么?怎么画?而是大笔一挥就开始即兴创作,宝宝是边画边想的。2岁宝宝游戏后,一手提着小椅子回室内,当他走到门前时,会毫不犹豫地将身体与椅子并行进门,结果折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进去。后来,在一次次地尝试错误后,宝宝改变了拿椅子的方式,双手端着椅子放在前面,轻松进了活动室,愉快地坐到了座位上。
这就是2岁宝宝。由于此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他对周围的事物、成人提出的任务以及自己的行动目的缺乏认识,所以行动的自觉性比较差。风风火火的2岁宝宝,常常不假思索就开始行动,行动的无序性和缺乏条理也就在所难免了。由于做事之前没有预先给自己提出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宝宝的行动往往是由外界的影响和当前感知到的情境所决定的,随兴所至,随兴所止。
帮宝宝确定一个目标
对待2岁宝宝,不能苛求,由于他的行动无序,缺乏应有的条理,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和支配。对爸爸妈妈提出的指示和要求,他可能难以服从,或者干脆忘到了九霄云外。不要责怪和训斥宝宝,随着宝宝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他会逐渐改善这种行动的无序性,应该给宝宝思考和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宝宝才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面对2岁宝宝的行动无序,不妨在活动前帮助宝宝确定一下行动目的。如宝宝在动手画画前,请他说说想画什么内容;在搭积木前,问问他打算搭一个什么建筑。同时鼓励宝宝为实现这一目的努力坚持下去。这样一来,有了行动目的,宝宝就有了做下去的动力,不再把心思轻易放到其他事情上。
当然,即便宝宝明确了行动目的后,有时也不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这除了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局限性外,还和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有很大关系。宝宝想用积木搭个小房子,可怎么搭也搭不好,这让宝宝失去了信心,自然他就没有兴趣做下去了。所以,除了帮宝宝明确行动目的以外,还要经常不断地教宝宝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教给他们一定的技能技巧。这样,掌握了技能技巧的宝宝,在遇到困难时,就能够自行克服。这会让宝宝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和快乐,于是,再进行这项活动,甚至其他活动时,有了成功体验的宝宝会努力把事情进行到底,也不会半途而废了。
做事冲动、易受外界干扰是2岁宝宝的典型特征。所以,当宝宝做事时,给他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不受干扰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生活作息,都可以帮宝宝学会自主有序地做事。
培养一个做事井然有序、富有条理的宝宝,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心愿。在等待宝宝长大的同时,多给宝宝技术上的指导和引导,使他从小养成有序生活的好习惯。
动作成为一种表象符号
宝宝的雷人动作,让妈妈迷惑不解
当和2岁宝宝相处时,你会为他一些突如其来的动作感到莫名其妙。正在吃饭的宝宝停止了进食,拿起一只筷子放在唇边,像模像样地做起吸烟状,那副神态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小烟民,这着实引来一家人的惊讶。当他坐在床上,很认真地把一条枕巾折叠成多层,然后一只小手摁在上面,用另一只手的侧面,在折叠的枕巾上切来切去,这些行为更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宝宝这是在干什么?哦,原来他是在模仿奶奶切面条呢!
2岁宝宝的一些动作,常常会令你感到迷惑不解。许多动作,你并没有教给宝宝,宝宝是如何学会的?又是从哪里学来的?
对于2岁的宝宝来说,他在这一年里有许多飞跃性的进步,如语言爆炸式的增长,如行动上更加敏捷。这些进步在父母眼里是天天可以观察到的,因为宝宝每一天的成长都尽收父母眼底。而宝宝时常在人们面前作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即使是同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时也弄不懂,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宝宝随意玩耍呢!可是,当你仔细观察揣摩就会发现,宝宝的这些看似随意的玩耍动作,都是在生活中存在的,如模仿吸烟、切面条、搬动物品,等等。
2岁宝宝的这些莫名其妙的动作,的确不是空穴来风,是宝宝对于他周围的生活观察和思考后模仿而来的,他可不是一个没有心机的小家伙。此时,宝宝的模仿已不再单纯地像一个回音壁,你说一句,他说一句,你做一个动作,他也立刻将你的动作照搬下来。由于他的观察能力越来越强,记忆力越来越好,平时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情境,无形之中印在了宝宝大脑的深处,当时宝宝可能无动于衷,可过一段时间,这些暂存在宝宝脑海中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宝宝突然想到了这些动作,他就默默地、认真地表演起来。宝宝此时做这些动作,可不是刻意在表演给他人看,即使他不在人们面前,只要他想起来了,就会通过动作进行演练,只是在他独自做这些动作时成人没有看到而已。
这种对不是发生在眼前事物的模仿,叫作延迟模仿。它是对以往具体形象的回忆和联想,是一种比直接模仿水平更高的思维模式。延迟模仿大约在宝宝2岁时出现,因为2岁后,宝宝的记忆时间延长,可以记住一两个月前的事情,所以,能将一些之前看到的动作,在新的条件和时间下重新表现出来。这种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宝宝开始使用表象符号来建构思维。
其实,宝宝的这种模仿能力,早在1岁半左右就能进行了。当一个16个月的宝宝看到小朋友生气、叫喊和跺脚的情境时,在这个小朋友离开1小时后,他便模仿起来,并把自己逗得笑出声来。两岁的宝宝,出现了更多的延迟模仿行为,且延迟记忆的时间也较以前有所增长。
模仿,宝宝成长的必要途径
宝宝喜欢模仿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活动,这不仅是为了玩耍,而且是他们学习生活本领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宝宝3岁前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然后把经验变成自己的本领。如果父母善于利用宝宝这个年龄的积极模仿性,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就能使宝宝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当然,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学习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模仿,他还有自己的创造。宝宝能把从外界学来的词、句、动作加以改造,按自己的意愿组合成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这是比模仿更为高级的智慧。
能够延迟模仿,说明宝宝的长时间记忆能力比较强,动作协调能力也在增长。否则,他是很难把记忆中的动作变成现实动作的,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
宝宝不是机器,不可能按照他人的意愿或要求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是一个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兴趣的人,对当前不感兴趣的事情不会去模仿,即使是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情,如果没有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一触发点作媒介,也不会随时来个即兴表演,这是宝宝的发育特点所决定的。
宝宝模仿的对象多是父母和身边常出现的亲人,尤其是父母,由于与宝宝相处时间长,又最具有权威性,所以其行为举止、语音语调及对食物的喜好等都会成为宝宝模仿的对象。对父母来说,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所收敛,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管是有意的行为还是无意的举动,宝宝都会模仿,还会在某个时间表现出来。所以,一些不雅之举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来,否则一不小心就成了宝宝模仿的样板。没准儿哪天,心血来潮的宝宝会在众人面前给你表演出去,使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更主要的是,父母的一些恶习若被宝宝长期模仿,就会成为他的习惯之举,从而使他养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