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经常看到形色各异的毛毛虫,有红头绿身、表面光滑的,有黑色短粗、表皮粗糙的,有浑身长满白刺、毛茸茸的,它们最终不是变成了蛾子就是变成了蝴蝶。记得在杨树叶上经常看到手指大小、身上有白色圆圈的、灰绿色的毛毛虫,它是他们见过的最大的虫子,故乡的人叫它“树虎儿”,意思是毛毛虫里的老虎吧。当时觉得它们好恐怖,现在想来这家伙结茧化蝶后准是那最惹人注目的凤蝶了。
蝴蝶除了给花朵传粉外,最主要的是给这美丽的自然界带来活力,从古至今没人给它们恶评。想想除了它们的卵偶尔造成虫灾之外,还真找不到其他坏处来。它们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是众多感人故事的升华媒介。从《梁祝》中的“化蝶”到周星驰《功夫》中的“破茧”,从词牌名《蝶恋花》到现代歌曲《两只蝴蝶》......不胜枚举。
如果说喜欢蝴蝶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话,那么他们这些芸芸众生不就是随处可见的毛毛虫吗?他们努力付出、期待生活能变得美好,不就跟毛毛虫不停地吃树叶等待结茧化蝶一样吗?
夏日里,多蝉的乡下是孩子们的乐园,村东村西高一声低一声的蝉鸣,兴奋着他们的神经。乡下多树,椿树、杨树、柳树、榆树、桐树、槐树、等,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或者庭院中枝繁叶茂地挺立着。炎热的夏季,多树的乡下是蝉的乐园,从早到晚,蝉们隐藏在浓密的树冠里,不知疲倦地高声歌唱,特别是午后这段时间,它们似乎更加兴奋,声嘶力竭的鸣叫吵得人们难以入睡。
乡下的孩子们是不睡午觉的,午饭过后,几个要好的伙伴就聚在一起,拿上长长的竹竿,穿行在七月火辣辣的阳光里——捉蝉。蝉声诱惑着他们伸长脖子,歪着头,眯着眼,目光努力地在青枝绿叶间搜索;有时候,几个人围着大树转上好几个圈子,却怎么也望不见树上唱歌的精灵,有人就会气恼地用脚狠踹树干,然后,气呼呼地望着惊飞的蝉展翅远遁;有时候,蝉在树上的位置比较高,而竹竿又短,够不着,也会令他们气恼地将蝉赶跑。有的蝉非常“精”,几个人一来到树下,它就马上停止鸣叫,并且在危险来临之前,立即展翅高飞,逃之夭夭。每捉住一只蝉,都会在他们中间引起一阵狂喜的骚动,而每一次的失败,又会令沮丧不已的他们相互指责相互埋怨。
最常用的捉蝉方法,是用面筋——粘。面筋的制作很简单,把和好的湿面团放在水盆里洗,洗到最后,就成了很粘的面筋,涂抹在竹竿顶端上,专粘蝉的翅膀。还有一种方法,是用马尾巴或牛尾巴上的毛,在竹竿顶端挽上一个活扣,套住蝉的头或腿,猛一拉。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不是高手的话,成功率会很低。再就是雨后初晴时,如果树根周围的地面上有小洞,用手往里面一掏,十有八九能捉到还未脱壳的幼蝉;晚上,带上手电筒,往树干上照,能捉住那些刚从土洞里爬出来的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