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中午,村里很多人赶着去镇上观看各村的节目汇演。有些人则去县城里看灯会。十六、十七晚上,街上依然很热闹,人们看灯,聚在“积火”旁聊天,谈论当年各村的节目。元宵节也许是村里一年中最欢乐的节日。
村里联系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串亲戚活动集中在过年时候。
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的重要社交活动就是串亲戚。习惯上要在正月十五之前串完,亲戚多的人家这段时间很忙。
家里有出嫁女儿的,每年过年要给女儿、女婿以及没结婚的外甥、外甥女蒸口礼馍馍。干妈家每年也要给干儿子或干女儿蒸口礼馍馍,直到干儿子(干女儿)结婚。口礼馍馍是直径大约二十多厘米的大馒头,大笼里一笼只能蒸一个,每个要蒸大概一小时。给新婚夫妇蒸的,尺寸更大一些。按照传统的风俗,口礼馍馍出笼后必须外形好看,蒸扁了不行,没一条裂纹不行,裂得像蜂窝也不行。这对主妇们的蒸馒头技术是个考验。巧妇们总结出了办法:揉好的球形发面上用绳子勒两道十字交叉的勒痕,形成四瓣,蒸时馒头就会顺着勒痕产生裂纹。出笼后饱满的口礼馍馍顶上裂开四瓣,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口礼馍馍在过年串亲戚时拿走,回家切成片,在火炉边烤成金黄酥脆的馍片,春季在地里劳动时或者从地里回家后,作为充饥的小点心。
需要到娘家或干妈家里拿口礼馍馍的,要在初二、初四等双数日去。去其他亲戚那里,单数日双数日都可以,除了初五,这天一般不出去串亲戚。
这段时间,长辈们都在家里等着招待亲戚。亲戚来了,按习惯要吃两顿饭,中午一般吃扯面,下午吃扁食。家里要准备较多的食材。五花肉切成片,炒一大盆,吃扯面做臊子时加一些;萝卜和猪肉剁的扁食馅也准备两三盆;夏末自家捣的韭花,吃面时作调味品;花生、瓜子、糖、家里炸的茶食或小面果子做零食。用作回礼的小花馍(石榴、桃子、小鱼、小鸡等)放在容易拿的竹筛里,银行里换的一元、两元、五元、十元的新钱,用来给孩子们压岁钱。
串亲戚准备的礼品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80年代,拿的主要是自家蒸的“游圪旋”(形状类似花卷的馍),或者专给老年人的“糖馍馍”(大致呈三角形,顶上包着红糖),再加上一两包点心或饼干。90年代初期,方便面取代馒头、饼干,成了串亲戚的主要礼品,送一大箱方便面成了多数人的选择。90年代末期,花生奶、牛奶(品质比城市里销售的差些)成为新的串亲戚礼品,不过方便面以其保存时间长、经济实惠等优点,仍然在礼品中占有一定份额。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不习惯喝牛奶、花生奶,他们觉得“这些水水儿,喝着没滋少味的,还没方便面好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