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一枝花,全凭肥当家,村里要总动员,积肥,烧肥,沤肥。”
积肥是要求每家人对圈里的家畜粪便,特别是猪圈进行一层沙土一层粪,等积到一定程度,全部出到圈旁空地上,堆成或圆或四方的粪堆,再在上面培上土,让太阳晒着发酵。烧肥是把废弃的泥土圪垃,放到户外砌好的大土灶里,在底部放了柴禾薰煨,等发黄发黑如煨熟的土豆时,取出来打成碎块,堆成四方形土堆等用。而沤肥则是让人们在劳动之余,到野外拔苦豆和臭蒿子回来,挖一处大坑,一层层浇水培土,让在地下慢慢地去沤。
当然了,这一切都和劳动工分挂着钩,谁家积的肥多,肥的质量好,等到第二年春天队里使用时,由队长亲自认定,会计一车车的记数。
积肥运动在官庄村搞得热火朝天,也搞成了整个大队的典型,在全公社都有了名气。领导进村来视察,看见家家堆放的大粪堆,特别是集体畜圈边的肥堆,高如一座房子,面积足有二亩地。领导们站在这样的粪堆上,都要交头接耳好半天。视察的领导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张大海的脸上荣光是亮了一次又一次。到了送肥进地的季节了,张大海还一推再推不让人们动,一直逼近年关,上面无人再来看时,才组织社员突击送肥入地。
一时间,村里所有牲口都派上了用场,牛车,驴车,骡子车,马车排成长长的一溜,拥挤在一家又一家粪堆边,长长地行进在村子和田野之间。拉到地里的粪土都被培成无数小坟堆,整整齐齐,斜看成行正成排。这一场积肥运动,也积出了官庄村一名历史性的模范人物。此人姓陈,名果然,生得个头挺高,肩踊背驼,一张长方脸,两道平板眉,眼晴眯离,常给人要睡着的感觉,嘴唇好象谁用毛笔随便涂上去一般没个规则的形状。鼻子有点歪,鼻头红肿,两腮无肉,两耳外翻,头发在青年时就开始秃顶,一把年纪后,更是光如葫芦亮如水瓢。
作为外姓人,陈老汉的父辈在解放前就已经搬到了官庄村。可惜一直代代单传,这么多年家门没能壮大起来。陈果然娶妻生了四个子女,前三皆为女,最后总算生了个儿子,取名陈向东,可惜无人称呼,只因人们顺口了陈四的叫法。陈四娶了一个眼有点斜视的老婆,头一胎就给陈家生了儿子。这可高兴坏了陈老汉老两口,把孙子当宝贝看待。然而好景不长,老伴一病不起,早早离世,剩下陈老汉成了一个儿女孙子齐全的鳏夫。
陈老汉生来口呐,从不与人计较,只有一个爱好就是积肥拾粪。都说他从三十岁后开始,一年四季,除了雨天,每天早晨鸡一叫即起炕,腰上扎一条布带子,背着自编的红柳筐,拿一柄粪叉,在村里村外拾粪。
队长张大海在一次公社的积肥会议上,上台领奖状和荣誉证书后,应要求介绍了村里的积肥经验。他脑子里一忽悠,想到了陈果然老汉,顺口就说了名字。再应要求,介绍了一下老汉的积肥事迹。张大海本就是个大话王,忘乎所以地把老汉平常又平常的一些表现给夸张出去了。下了领奖台,人们议论时,才发现自己所说的陈果然,那些个平时司空见惯的行为举动,居然成了公认的最生动先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