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田县志(1990—2010)
- 蓝田县志编辑委员会
- 2739字
- 2024-11-03 11:38:09
第四节 堤防工程
蓝田境内河流均源于秦岭北麓,易涨易泛,洪水灾害屡发,防洪抗灾历来备受关注。唐时蓝田就有滋堤,专人管理。光绪二年(1876),普化镇李有成主持修建红岩子—杨家村马堰堤防,保护农田147.5公顷。民国时期成立灞河堤防协会,负责维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陕西省水利局根据蓝田县政府《关于呈请拨款修建灞河苟家村至白马河堤一事》,派技工夏绍春来蓝同县政府技士勘察8日,拟具《蓝田县灞河改道工程勘察报告》。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田各易洪河流两岸,仍为村民各自为政,随河就势,因害设防,修堤拾地。所修河堤规模小、技术差、标准低,简修易毁,河床游移不定,因而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和“河滩地不成业产”之说。1984年,县政府成立河道管理处,专项负责河堤修建、河道治理工作。同时按照《陕西省河道堤防管理规定》成立蓝关、洩华、焦汤等沙石管理站,管理沙石采挖和堤防修护绿化等工作。1990年以后,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沙石用量骤增,河道乱采乱挖问题增多,河堤建设和桥梁、堤防保护问题呈现。县乡政府每年冬季动员沿河村民兴修河堤工程,分别于1993年、2000年、2006年开展三次重大治理行动,集中修治灞河城区段工程。至2010年,全县修建标准化河堤61千米,保护耕地1333.3公顷,绿化堤防40千米。
一、灞河治理
灞河流经蓝田境内109千米,涉及10个乡镇66个行政村273个村民小组。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大,河道弯曲多。灞河行洪断面为:清峪口—三河汇流50~60米,三河汇流—姚沟河60~80米,姚沟河—罗李村80~100米,罗李村—辋灞汇流处100~150米,辋灞汇流至新街村150~220米,少数断落达400米。
1974年10月,蓝田县成立治理灞河总指挥部,设东川、城关、西川三个战区,范围涉及沿河两岸12个公社51个大队,开展轰轰烈烈“治河大会战”。这次治理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一些河段违背自然规律,打乱了治导线,致河主道紊乱,1983年近半数河堤被冲毁。1993年县政府成立灞辋河城区段治理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由县委书记李少平担任。3月2日由南河桥开工,12月20日竣工,历时294天,修河堤3581.7米,回填料13.38万立方米,修建进退水建筑物16座,安装5吨启闭机及1×1铸铁闸门11套,投工17万个,总投资303.92万元。1996年投资20万元,从灞河南河桥右岸一期末端向东南延伸至白马河入口新筑堤防护砌110米。2000年12月,县委、县政府将灞河城区段二期工程作为蓝田县2001年“十件大事”之一,核定投资162.45万元(省市投资140万元),修标准化堤防720米,2001年5月2日竣工。2003至2004年,西安市分别下达12万元、130万元加固新修灞河堤500米,辋川河河堤26千米。2006年,市、县投资162.53万元,修复、加固灞河三里镇辖区河堤、普化楸树庙村河堤、蓝关镇西寨村河堤共1250米,修铁丝笼丁坝15座。2007~2009年,省、市、县投资1140万元,修筑、加固灞河城区段标准堤防3012米,加固、修复灞河十里铺鱼种场边河堤,提高防洪能力。
二、灞河城区段综合治理
灞河蓝田城区段综合治理是蓝田县“十一五”期间较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该工程从南河桥、西河桥起,北至西蓝高速出口,全段右岸5.135千米,左岸4.915千米;辋河右岸0.712千米,左岸0.718千米。河床宽度:灞辋河交汇以下220米,灞河河床宽160米,辋河河床为220米。预算总投资1.85亿元。建设内容有:新建橡胶坝3座,新修标准化堤防5.2千米,兴建竹里、欹湖、辛夷坞3个大型城市全功能广场,新修宽15米沿堤公路和5.135千米绿化带。3座橡胶坝蓄水75.52万立方米,形成水面70.7公顷和40公顷湿地。灞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于2008年4月开工,至2010年底,河堤及橡胶坝基本建成,开始蓄水,绿化和景观建设正在进行。该工程具有防汛、生态、景观、旅游休闲、人居、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体现服务社会等8大功能,实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分期实施。一期侧重修堤防,二期兴建3个广场,三期完成配套绿化等。堤防设计迎水坡为复式断面,坡面进行砌护,砌护基础为M7.5水泥砂浆砌块石,基础埋深2米,顶宽0.6米,底宽1.5米。背水坡坡比为1∶2,采用草皮护坡。按照《河堤设计规范》大坝回填土夯实后无黏性土,相对密度不小于0.7(黏性土压实后不小于0.92)。
三、辋川河治理灞河右岸
由南河桥向西北568.25米段大坝顶宽11米,坝顶中间铺宽7米G20混凝土路面(厚0.24米),混凝土路面与坝顶内外侧之间各设宽2米景观带。灞河其余河段与辋河大坝堤顶宽度均为20米,坝顶中间设11米混凝土路面,路面外侧为3米景观林带,路面靠河设6米景观林带内设1.8米宽的卵石路面,采用曲线布设,坝顶内侧设置栏杆及路灯。左岸堤防迎水坡用复式断面,高程476.5米,至坝顶之间设浆砌石踏步,坡比1∶2,浆砌石踏步C15砼,浆砌石踏步基础墙高1.3米,顶宽0.5米,底宽1.12米,以下为宾格网内填石护坡底,网厚0.5米,坡度1∶10,下部依次为0.15米厚的碎石垫层、复合砼膜,上部铺0.5米厚卵石。其余迎水坡横断面为复式断面,坡比1∶2,临河侧设5米宽平台,平台高程比橡胶顶高0.5~1米。平台采用20厘米厚料面护面,以上护坡采用50厘米宾格网护坡,上面覆盖80厘米土层,植草护坡,以下护坡采用水泥砂浆砌石,护坡下部为0.15米厚碎石垫层、复合砼膜防渗。
工程级别为5级。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灞辋河交汇口以上,灞河洪水量按1390立方米/秒,辋河洪水量按1125立方米/秒,交汇口以下洪水量按1850立方米/秒设计。该工程总投资18587.75万元,其中河堤改造工程9018.21万元,橡胶坝工程2969.02万元(三座),排污管道铺设427.69万元,机电、金属构件及设备安装费585.99万元,基本预算预备费1039.39万元,临时工程费563.04万元,水土保持投资费163.89万元,环境保护费61.26万元。共动用大型机械4200台班,挖填土石123.9万立方米。
1953年开始,辋河两岸的辋川、草坪、玉川、红门寺、葛牌等乡镇沿河村庄群众即在各自范围修坝筑堤。至1990年,共投资4.05万元,修河堤7.95千米,投工11.4万工日,移动土石6.94万立方米,造地216.7公顷,保护耕地386.7公顷。1991年以后,市县对河道治理投资逐渐加大。2007年,市县水利部门给葛牌镇投资851.97万元,修堤4.808千米。2008年,市县两级水利部门两次给玉川街河道治理拨款43万元,修筑加固河堤400米。2010年水利部门向辋川河投资80余万元,治理辋河漂流两岸和上游部分段落共1080多米。
四、焦岱河治理
焦岱河出山后水流湍急,左右摆动,毁堤冲地经常发生,沿河群众有修堤护地的习惯。1962~1965年,先后进行了焦岱街、柳家湾、樊家坡等修堤防洪工程。20世纪70~90年代对已有河堤进行了多次维修、加固。2006年,市县水利部门给焦岱河支流洋峪河投资20万元,加固河堤160米。2007年给洋峪河投资40万元,修筑河堤550米。
五、汤峪河治理
1973年汤峪水库建成后,沿河各村大力垒石筑堤,扩展河滩耕地。尖角、赵家碥,梁碥等村村民自发治河,加窄河道断面,自修丁坝,致使纠纷不断,洪家寨与赵家碥、汤峪胡家坡与侯家碥、高堡村与圪垯村等为修坝滩互相斗殴,直到1990年统一治河后方解。2007年市县两级给汤峪河投资10万元,修堤200米。2008年三次向汤峪河石佛寺段、石坡村段、蓝汤公路边沿段投资50万元,修筑河堤22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