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油料作物

蓝田油料作物种类不多,面积不大,主要为油菜,兼少量芝麻、大麻等。

油菜主要分布于川、原、岭区,多在坡地和瘠薄田块种植,管理粗放,产量低。之后岭原部分地区开始在地力条件好的田块种植,产量明显增高。1990~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浮动在760~1500公顷之间,其中1994年种植面积最小,为760公顷,2007年种植面积最大,为1500公顷。2003年产量最低,平均亩产51.8千克,总产600吨。2008年最高,平均亩产131.2千克,总产3013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前为传统品种,1995~2000年主栽秦油2号,2000~2010年主栽品种为低芥酸、低硫苷含量的秦油7号、秦油10号等系列品种。油菜种植有直播、移栽,并试行水稻、油菜轮作移栽。播种以人工条播为主,播期为9月12日~9月20日,开沟溜籽,沟深10厘米,行距40厘米,覆土3~4厘米,亩播种0.2~0.3千克。油菜施肥较少,多在整地时采取“一炮轰”,很少灌水。

二、蔬菜种植

蔬菜种植历来,多为自种自食。1955年后,农村生产合作社将蔬菜生产纳入计划,安排一定地块种菜。1967~1983年,在城关、辋川、大寨、李后、普化等公社建立蔬菜专业生产队,有菜田80公顷,国家给菜农供应口粮,所产蔬菜由县蔬菜公司统购包销。1984年后,蔬菜种植不断扩大,1993年种植面积达200公顷。1994年后,县政府把蔬菜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重要产业来抓,蔬菜种类不断增加,并建设以川道、原区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基地和以山岭地区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400公顷,总产14.86吨,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473.3公顷,川原设施大棚192公顷。

普化镇楸树庙村大棚蔬菜

(一)育苗栽培:1960年始采用畦育红薯苗,草帘覆盖保温,继用玻璃阳畦育苗。1970年开始使用农膜覆盖阳畦,用牛粪釀热温床或电炉丝加温育苗。1990年始将早春番茄、黄瓜、辣椒等果蔬类采用塑料拱棚育苗,夏菜育苗推广遮阳网遮荫育苗。1994年在日光温室冬春黄瓜生产中采用嫁接育苗技术,用黑籽南瓜做砧木,提高黄瓜耐寒、抗病能力。推广营养钵(低筒或塑料钵)育苗技术,提高成活率,促进早发、早熟。

(二)温棚栽培:1976年在城关镇采用中小棚生产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80年代在三里镇白羊寨村大面积种植大棚韭菜。1994年从未央区聘请技术员在蓝关镇西寨村、三里镇白羊寨、洩湖镇兀家岩村、华胥镇拾旗寨村示范建设节能日光温室栽培,全县当年建棚83座,栽培黄瓜、番茄等喜温蔬菜,供应冬春市场。2000年后,塑料大棚蔬菜规模性发展,改原来的土墙为水泥拱架式和钢拱架式塑料大棚。2003年在普化镇楸树庙推广日光温室樱桃番茄(圣女果)高效栽培技术,平均亩产5000千克,2010年平均亩产值2.5万元,比普通番茄增收66%。

(三)反季栽培:按照各地区特殊气候,避开旺季栽培以取得好收益。1990年在张家坪乡推广地膜土豆与菜豆套作栽培技术,生产的秋紫豆荚长肉厚、脆嫩无丝,亩产比单种马铃薯增加产值90%~100%。在三官庙乡、金山乡和洩湖镇等岭区推广晚夏西红柿栽培,3月下旬育苗,7月下旬上市,正处于川道露地西红柿生产后期,价格高、效益好。在金山乡、洩湖镇和白鹿原部分地区推广冬葱,小麦收割后挖沟栽植,10月份上市,连续至春节前后,亩收益比种植玉米增加27%~43%。

(四)绿色栽培:1999年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2000年,张家坪乡被西安市菜篮子办公室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认定为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08年省农牧厅认定蓝田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2010年有省级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54公顷,总产1800万吨。

三、西瓜甜瓜

蓝田自古有“一亩园十亩田”说法,说明西瓜经济价值高。1990年,随着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全县种植西瓜20公顷,总产743吨,多分布于川道及半岭地区。1995年推广地膜西瓜,2006年仅前卫镇种植西瓜853.3公顷,全县达2386.7公顷,致西瓜滞销。当年7月4日,蓝田县政府在前卫镇召开西瓜推介会。8月,西安市政府拨给蓝田25万元用于种瓜补助,发动县乡机关购买西瓜10多万元,减少瓜农损失。2007年部分西瓜发生病害,种植面积减少。2008年全县种植面积1493.3公顷,至2010年仍基本稳定在这个面积。

蓝田西瓜分三个产区,一是西川地区,地势平坦,水肥条件好,上市较早,产量较高;二是横岭地区,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西瓜品质好;三是旱原地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光照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西瓜种植,种植大户多。

20世纪70年代,县内西瓜沿用老品种传统种植方法,产量较低。1990年引进核桃皮新红宝,后陆续又有西农八号、景丰、景农、千岛王、抗病花王等优良品种。2000年后引进黑瓜王子、黑美人、绿美人、金美人、新金兰等礼品西瓜。在原区推广津密5号无籽西瓜等。

西瓜种植多在秋作物收获后留地深翻,来年春播前整地施底肥,亩施农家肥3000~4000千克,磷酸二铵25千克,尿素10千克,硫酸二铵20千克。有灌溉条件地区多采用三蔓整枝,旱地采用多蔓整枝。幼苗期追施催苗肥,坐瓜后施膨瓜肥。旱地瓜不浇水,水地坐瓜后浇水,成熟前7~10天停止浇水。

2006年县园艺站在三里镇和孟村乡试验中小棚覆盖栽培,促使西瓜提早上市。2007年鹿原瓜农采用西瓜嫁接技术,从大荔、长安购进嫁接苗,用白籽南瓜做砧木(耐高温)嫁接育苗,2月中旬在塑料棚播种育苗,播种后10天左右嫁接。此瓜抗病能力强,亩产5000千克以上,比直播西瓜亩增产2000千克左右。

蓝田传统甜瓜为绿色黑纹,圆柱形,称丽瓜,露地种植。20世纪80年代引进新品种白兔娃,地膜栽植,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2004年全县种植面积38公顷。2005年县园艺站引种厚皮甜瓜金蜜在普化镇楸树庙大棚试种成功。2008年全县种植12公顷,占瓜类总面积0.8%,多为薄皮,主要品种有白兔娃、西甜二号。

四、食用菌

蓝田食用菌种类繁多,野生有:毛木耳、中杆菌、多孔菌、蜜环菌、猪苓、茯苓等。人工栽培有:香菇、平菇、黑木耳、鸡腿菇、双孢蘑菇、猴头、银耳、金针菇等。以平菇、香菇、黑木耳较多,产量较高。平菇主要分布在川道地区,香菇和黑木耳分布在山区。1997年县政府将食用菌列为农业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组织19个山外乡镇到河南泌阳参观香菇生产,引进香菇、灵芝、鸡腿菇、双孢蘑、金针菇、灰树花等菌种。2000年3月成立蓝田县食用菌产业化办公室,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朱庆麟为食用菌研究所长,又先后从河南西峡等地聘请30余名技术员指导食用菌生产。2002年以后,实行封山育林,食用菌生产原料受到限制,香菇、黑木耳生产下降。2010年全县食用菌总产1382吨(干鲜混合),其中香菇23吨(干),黑木耳66吨(干),蘑菇1293吨(鲜)。食用菌重点村108个,2262户。

五、药材

蓝田药材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山岭地带,仅植物类就有12510味。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工种植药材很少,随着野生药材资源逐渐衰减,于1970年开始发展人工种植。同年草坪、葛牌、玉川、红门寺等地引进天麻共生萌发菌有性栽培技术,解决天麻种子紧缺问题,产量比无性繁殖增加4~5倍。在灞源街推广猪苓种植,获得成功。1999年全县种天麻50万穴,总产20万吨,销往广州、深圳等地。2000年后中药材生产地区扩大,各乡镇因地制宜实行粮药、林药、果药间套或利用荒山荒坡种植。在玉川乡两河桥村、南北沟村建立丹参种植示范园,是年,全乡种植丹参213.3公顷。2001年7月,玉山镇刘家山村成立药材协会,推广药材种植。2003年,县农技中心从安徽亳州引进28个中药材新品种,在三里镇等地建立中药材科技示范园。2004年4月,焦岱药材合作社成立,300多户会员种植黄芩、丹参、生地、贝母、草红花等10多种,100公顷,年销售药材800余吨,会员户均收入8000多元。2005年底,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近1333.3公顷,总产4154吨,种类70多种,之后逐渐减少。至2010年,药材种植30多个品种,面积604.7公顷。

六、烤烟

1992年2月,县政府将烤烟生产作为发展项目。县农业部门从省农科院引进R326、NC89、红花大金元三个烤烟品种在三官庙新房街试种,从合阳等县聘请9名技术员指导烤烟生产,是年全县种植烤烟77.7公顷。1993年烤烟发展到100公顷,亩产2250千克,高产田块达3000千克(烘干烟叶),总产13吨。之后因技术、质量、气候等因素,1994年种植面积锐减,1995年以后基本不再种植。

七、苎麻

1984年,县委、县政府把苎麻以指令性任务在全县推广种植。1985年成立蓝田县苎麻工作站,给各乡镇派驻专干1名,指导苎麻生产。1986年建设蓝田县苎麻厂。1987年两料,面积分别为167公顷和140公顷,平均亩产29千克,年总产60吨。1988年因技术、气候、产量、价格和农民抵制等因素,全县苎麻大幅减少。1989年撤销苎麻站,同年苎麻厂破产。1990年5月28日,蓝田县农牧局呈报陕西省农牧厅《关于当前麻类生产情况的函》称:“蓝田原有266.7公顷苎麻毁之无几,县办麻纺厂出租转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