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时代青年与群团组织社会动员研究
- 张骞文
- 7303字
- 2021-04-02 16:05:18
第二节 社会动员的内涵及特征
一、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
根据对“社会动员”词源演变做的历史分析,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动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进行学理性研究和本土性阐释,就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动员环境的复杂性、动员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动员内容的内生性,才能使我们科学把握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使社会动员理念从工具维度上升到价值维度。
1.动员文化的特殊性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看,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没有完善的公共领域,而是呈现了“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尽管如此,但我国社会动员仍有着特别的传统和优点。中国社会动员的发展存在着良好的环境,主要表现为具有传统动员文化和动员时代的要求。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忠君爱国、心忧天下”等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具有塑造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众力量的强大社会功能,可以感召、激发并动员广大青年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提供价值引导和伦理规范,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发社会进步。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动员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封建社会时期,更多体现为政治动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等人才理念,充分肯定了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理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优秀人才参与国家建设、管理的热情,为社会动员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动员原则。特别是在隋朝实行科举制以后,许多寒门子弟得到机会来充分展示其才能,使更多优秀的人才在国家管理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并激发了广大民众参与国家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这种独特的重视人才的动员方式,以较低的成本使社会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2)本土的社会动员文化来源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这成为中国社会形成“强国家—弱社会”的动员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封建社会,皇权不受约束,中央集权是最基本的特征,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中央可以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减少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可以通过强制的方式或者激励方式,动员广大民众杀敌立功、保家卫国或者参与到某些大型项目和某种重大活动中来,这是十分典型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政治动员方式,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这种动员方式起到了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作用。采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动员的范围、方式、强度等要素,具有针对性强、行动速度快、动员成本较低等特征。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动员思想是我国社会动员的指导思想,对社会动员具有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动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做了论述,这其中涉及全民动员、全民战争等方面内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员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后产生的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放手发动广大群众,充分依靠广大群众,为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该理论成果是我国独特的动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党必须开展最广泛的动员,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极大地拓展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动员的时代价值、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随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员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这必将更加丰富我国的社会动员文化。我们始终需要不断突破业已形成的动员理念和模式的约束,谋求形成更好的社会动员效果。
2.动员环境的复杂性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社会转型期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动员环境,这就需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牢牢统一起来,形成广泛的共识,统一开展行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动员增加了难度,但是也给我国发展并创新社会动员的理论,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动员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改善既有的社会动员方式,形成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动员模式。从政治体制看,我国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化政府,改善社会治理的方式,有效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不断引导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以上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往只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的社会管理,很难适应目前政治环境的发展,非常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这就为紧紧依靠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动员创造了有力的政治环境。在经济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使得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改变,政企职责不分,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这一实践中来,共享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社会动员体系与动员模式尚不健全,我国社会动员仍然采用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模式,因此,社会这一动员主体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社会主体的参与机制还有待完善,动员效能须进一步挖掘并提升,特别是应在社会动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尤其是应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第三部门等社会动员主体在突发事件处置等应急管理方面的作用,尽最大限度来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预防并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做好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善后工作。在这种复杂的动员环境下,亟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社会动员模式与体制。
3.动员内容的特殊性
目前,中国社会动员的内容根植于社会历史变迁与经济发展之中,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社会动员最主要的内容。
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全国各民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动员的有效促进,这就要我们始终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民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引导广大民众始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而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动员并凝聚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动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基于本土情景,明确界定了社会动员的科学内涵。社会动员就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手段,使广大民众的价值选择和现实需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发展需要相契合,达成思想共识,组织、发动和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会重大活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社会动员,需要在明确社会动员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社会动员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动员的基本特征
1.社会动员具有目的性
社会动员是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等为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等动员主体会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组织发展的需要,提出某种使命和愿景,并将目标通过特定的方式传递给广大民众,对广大民众进行引导、凝聚、带动和团结,使广大民众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重大的活动中来,进而实现动员主体的预期目标。要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首先要向广大民众讲清楚动员的目的,只有明确了动员目的,广大民众才能彻底地为之行动起来。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广大民众讲清了动员的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进而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讲话中指出:“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心甘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这就说明了只有通过社会动员这种方式,来广泛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和意义,才能使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进而汇聚起全民族力量,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依然要向广大民众讲清楚社会动员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此,社会动员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社会动员具有一定的嬗变性
社会动员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动员主体运用形式多样的动员手段,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来。从社会动员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动员的嬗变性主要体现在动员的环境、动员的主体、动员的内容、动员的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动员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动员面临的动员环境存在差异,也就是说,社会动员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动员主体对动员客体产生作用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改善,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由封建社会时期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传统集权型的政府开始向民主法治型政府转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动员环境的嬗变性必然引起动员主体、内容及方式发生变化。
动员主体的嬗变是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由单一的动员主体逐步向多元主体转变。最初的战争动员是国家采用一定的手段发动广大民众参与军事活动,动员主体是国家。随着动员逐步延伸到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以及政党制度的产生,政党为实现本党派的政治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动员广大民众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政党逐步发展成为动员主体。现代社会中,随着民主政治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治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社会组织、广大民众逐步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各类社会组织、营利组织等团体为实现组织发展目标开始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和带动广大民众参与社会重大活动,社会组织等团体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因此,现代社会动员的动员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党和社会组织,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动员主体。但是,从我国社会动员的具体情况来看,仍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呈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在不同革命时期,有不同的革命目标,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社会动员内容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社会动员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长治久安,能够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题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推翻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进而建立民主共和国,振兴民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起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目标,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我们要明确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才能有效发挥社会动员的最大效能。
社会动员的方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最初引导群众参与社会重大活动,社会动员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命令进行,这就要求广大民众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国家的命令,例如古代征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动员方式日趋多元化,不断涌现出互联网动员、微博动员、微信动员等全新的动员方式。以上新的动员方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民众的心理特征,在动员和引导广大民众参与社会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逐渐改变了以行政命令为主的动员方式,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手段。
3.社会动员具有参与性
社会动员的参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动员主体的参与性,二是动员客体的参与性。动员主体的参与性说的是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等动员主体积极筹划并确定动员的目标任务、动员方式、动员手段,组织和实施动员等过程。动员客体的参与性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一般来说具备一定的规模。因为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根本无所谓社会动员。社会动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响应,这需要国家、政党和社会组织等动员主体采用教育、引导、激励等手段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下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社会动员称之为现代社会动员。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现代社会动员,调动广大群众的发展积极性,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和奠定思想基础。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动员一代又一代青年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如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响应,中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4.社会动员具有适度性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了社会动员的重要性,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中国社会动员发展史。”目前,社会各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蒋满元指出:“适度的社会动员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社会动员亦是如此。过度开展社会动员会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例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由于忽略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发展的高目标、高速度,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大规模炼钢,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社会动员的方式与手段过于激进,容易引起广大民众的心理恐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相反,社会动员不足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则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败与落后。因此,社会动员要准确把握好“度”,不能出现过分动员或动员不足的现象,坚持“适度性”的原则,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动员的重要价值。
三、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动员的定义
对于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动员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把握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对“新媒体”“社会动员”以及“青年”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是研究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动员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社会动员的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于社会动员的含义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理念认同,即社会动员指的是: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总结国内外研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学者们从不同立场与研究视角对社会动员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在特定时间内具有其科学性和指导性。但是,学者们对社会动员的认知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厘清社会动员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其理论内涵、实践特征与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尽管学界对社会动员的认识存在差异、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的认识,那就是社会动员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过程与目的。因此,一般意义上说的社会动员是指动员的主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动员客体来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认识和定义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青年动员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那么,新媒体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等相对应的新兴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当然,本研究主要关注当前新媒体发展中应用最广的网络媒体,包括移动互联网。
还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青年。青年是指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某个阶段。当然,对于青年所处年龄段的划分,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定义。本研究选取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动员的对象。但无论怎样划分,一般都是个体从少年到中年过渡的阶段,其特点是价值观、生活阅历、人生经验以及实践能力逐渐成熟的阶段。因此,对青年进行有效引导,对于青年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以上三个要素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动员的定义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党和国家等社会组织或者教师、大V等社会个体对青年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使青年这一群体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新媒体是这一动员过程发展的环境、平台以及技术支撑,归根结底是对青年进行社会动员的载体。而青年是社会动员的客体,我们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动员的对象是青年。新媒体时代对青年进行的动员既有社会动员的一般特征,又受新媒体的影响,受动员客体—青年的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对青年进行动员又具有其特殊性。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对青年进行的社会动员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