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遗忘记起
近代中国留给西欧列强和东亚日本的印象是极其羸弱的,称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
梁启超深受刺激,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饮冰室主人”为署名,写下《中国之武士道》一书,这一年一代红拳宗师鹞子高三无疾而终,享寿九十三。
梁公启超在书中写道:“若失尚武之精神,一民族欲为强者,实为雾中之花,水中之月。空余美好之畅想……于是乃为《中国之武士道》。”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这样写道:“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并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的尚武主张。
梁公启超还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心自小说革命始,欲新民,心自新小说始。”一时间,民国成为武侠小说的黄金年代,诸如黄飞鸿、霍元甲、杨露禅皆是文人为振兴民族尚武之精神而推出的侠义英雄偶像人物,对这些人物以文学的形式通俗演绎,成功地塑造传播,使其成为几代华人的精神偶像。
1991年,一生很少题词的习仲勋欣然为一代红拳宗师鹞子高三题名。
道咸年间,秦商的生意做到了顶峰。这是西秦商人数百年积累的结果,威名却是鹞子高三打出来的。
鹞子高三是红拳一代宗师,一生痴武,携重资访拳于大江南北,集其大成,为我所用。其一,整合了古老松散的陕西老红拳,创立新意高派红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武学思想;其二,为秦商打出了威名;其三,摒除门户之见,广传红拳。这是他一生做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三件事。
红拳本是皇家武术,帝王皇族习武,请的是天下最好的拳师。宋代皇家设御拳师,分天、地、人三等,陕西大侠铁胳膊周侗位列天字辈之首。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红拳赢得天下。后来流俗,落到民间,叫洪门。如广东火洪、西北土洪、湖北流水洪等。唯独陕西一直叫红拳,这是秦人的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红拳的本色。传承千年,其色不改。
皇家的拳流落到民间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但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在皇家一样高贵,秦地的黄土埋皇上。
红拳躲过了民国国术运动的操化改造,其名声已不复当年。红拳在秦中一直以古老的师承关系,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纯粹得几乎让人遗忘。皇家武术走到这个地步,是传武人的痛。
起初高派新意红拳门传拳,没有门户之见,亦师亦友,见了好东西互相交流,切磋分享,这是高鹞子的遗风。武林讲的是规矩,江湖讲的是宗派仪规,武行人与江湖人只是来往,从不深交。穷文富武,拳师自视高贵,和九流的江湖人黏在一起,掉身份。
现在的师门自清末民国始,脱胎于帮会香堂,与武者之道相去甚远,是画地为牢、自立为王的产物,也是技击退化的开始。
陕西自元明清开始,逐渐远离政治权力中心,昔日的十三朝古都成了偏僻之地,保守禁锢了性格,全无汉唐时的气度风尚。秦商则是另类,他们甘于冒险,有利必往,不畏艰险。伴随而生的是武行的兴起,商人离了武行立不住脚。
秦商借鹞子高三的拳脚名声立威,请他,必往。全然侠者之风,已诺必诚。
民国的舞台拉开帷幕,粉墨登场的是他的徒子徒孙们。一时间风云际会,豪杰辈出。初心不改的英雄、不择手段的人杰、不畏生死的好汉、除霸安良的刀侠……乱世扬名,而他却渐渐被淡忘。
一代宗师鹞子高三的家在光绪年间遭了火灾,所剩物件已是不多。“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烧,他的故事只剩下传说,被风吹散,再难复原。
我在支离破碎的故事里想象着他的模样,体悟他的传奇历程。也许只有小说才能演绎出他传奇的一生。于是我用文字与他神交,向宗师致敬。笔端书写下的一页页章节,弘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爱国尚武的民族精神,鲜活的是宗师鹞子高三和那幕消逝在时光里的波澜画卷。
我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故事在我的笔下完结。红拳宗师鹞子高三的故事却在字里行间精彩上演……
金怀斌
2018年5月18日写于阎良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