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处理好“博”和“约”的关系

“概论”课学时长、体系大、内容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详细阐述每一部分内容,无论是从课时安排还是从教师精力方面都不现实,而且学生也会因为重点不突出而产生倦怠感;如果只选几部分内容讲,又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既能让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性,又把握重点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协调好的。

(一)把握整体性,讲清楚理论架构、逻辑体系和精神实质

“概论”是一门具有鲜明整体性特征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之间的界限,综合运用多学科多方法,搞清楚基本的问题,包括:

其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理论架构。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这是理解这门课的敲门砖和钥匙。教师应立足教材,吸收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并注意学习和领会党的最新文献,抽丝剥茧、鞭辟入里,将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基本架构讲透彻、讲明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其二,逻辑体系和精神实质。把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例和原则,将平面的教材体系转化为立体的教学体系,向学生阐释清楚基本的逻辑关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及演进历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等,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让学生从整体和宏观层面领会教学内容。

(二)把握理论难点热点问题,体现现实关切、问题意识和学术思维

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2页。,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原则和方法,也是“概论”课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要让学生学“精”、学“管用”,老师首先要教“精”、教“管用”,这就需要有重点地阐述相关内容,让学生真懂、真用。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是信息对称,教师希望教“精”的内容与学生希望学“精”的内容相契合,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首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要求设计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章节以及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并梳理、归纳、总结,确定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次,结合中宣部定期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选择具有时代特征、攸关人民利益的理论热点问题;最后,将大纲要求重点讲授的内容、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和社会理论热点结合起来,最终确立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重点讲授内容。

具体问题确定以后,将之上升为可以解答的、明确的理论问题,然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要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个案性的统一,按照讲座的形式依照基本的学理将理论推演魅力和现实指导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实现“问题”的解答带动“主义”的崇尚,学理性的推演激发内心的认同,从而使学生真正实现由知识性学习到坚定信仰的转化。

(三)统筹详略、主次之间的关系,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楚面上的知识,又要突出重点难点,教师就必须学会统筹教学内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需要详细和重点讲授的问题来自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重点问题;其二,大学生普遍关切的焦点问题;其三,中央力图释疑解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其四,近期重要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基本遵循,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重要内容讲精、讲透,一般内容讲简、讲新。

想要统筹得当授课内容,就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目前很多教师采用了专题讲授形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个别教师仅把教材章节重组,就称之为专题讲授,还有教师根据自己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随意设置专题,完全不顾及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这背离了“概论”教学的宗旨和要求,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是必要的,它是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可以这样做:首先根据教学重点、学生兴趣和最新提法,将教材内容创造性转化为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个教学面;其次,在每个教学面设置1—2个重点讲述的教学点,然后将之转化为具体理论问题;再次,把具体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具有问题意识和学术意蕴的专题;最后,在专题讲授过程中,先将面上的知识概要性、逻辑性地阐释清楚,然后重点阐释点上的内容。这样做的优点是既能照顾内容的全面性,让学生总体上有了解,又能突出重点问题,让学生记忆深刻。

因为教学方式、方法变了,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变革。将教师主导讲授部分、课堂多种形式教学部分(包括讨论、视频等)与社会实践教学部分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结课考试注重启迪思维、锻炼能力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弱化或者避免知识的重复性记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尊重和突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深化对旗帜、道路、制度的认识。此外,还要及时汇集学生的优秀作品,构建“概论”课教学资料库和成果库。

另外,上面讲的是授课内容的“博”与“约”问题,还有个讲课语言表述的“博”与“约”问题。一般教师的授课大致有四种情况: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最高明的是第三种情况,最糟糕的是第四种情况。教师协调好课堂教学语言表述的“博”与“约”的关系,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做好深入浅出的论述。中国人讲大道至简、大乐必易,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上课高手,不一定满堂的“慷慨陈词”,也非直白的“灌输说教”,而应如画家吴冠中,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色,以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描绘,寥寥几笔,看似不经意,却是整个江南,给人以灵魂深处的冲击、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