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汽车行业

一、创新平台

建立新能源汽车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公共检测平台,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建立节能与混合动力总成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享制造平台。

二、基础能力

(一)基础零部件

电控喷油系统、动力总成电子控制、驱动电机、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单体及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机电耦合装置、自动变速器、缸内直喷系统、电控附件系统、混合动力变速系统、机械传动机构、电子传动机构、能量再生制动系统、适用于双面冷却IGBT 芯片及模块、基于SiC 的IGBT 芯片及模块、电驱动高速轴承、整车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双向DC/DC 变换器、高集成度电流传感器、高散热效率平面散热器、发动机专用电控单元ECU、发动机控制系统控制器、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控制系统核心控制器、稀土永磁电机、氢循环系统、Ⅳ型70MPa储氢瓶可变配气机构、发动机后处理器、高品质底盘橡胶元件。

(二)基础材料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隔膜材料(如具有良好导电性、稳定性的正极材料。制备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循环性能好的金属合金负极。开发高电导、宽电化学窗口和高热稳定性的新型液态电解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和无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轻量化复合材料/混合材料、电机用硅钢和永磁材料、特种橡胶、高强度钢、锡代钼球墨铸铁、铝镁合金材料、高端弹簧钢、低摩擦材料与技术、新型耐高温活塞材料、轻质树脂基阻尼材料、轻型低成本耐高温高可靠性塑料、摩擦片材料、变截面少片钢板弹簧等新材料和新结构、铝硼合金材料、低密度PVC 胶、双组分聚氨酯发泡胶。微发泡汽车轻量化模具、高强度板热冲压模具。780MPa 及以上超高强度钢、车用复合材料、车用橡胶技术。

(三)基础工艺

异种轻量化材料连接工艺、复合材料构件成形制造工艺、铝及镁合金液压和冷弯等紧密塑性成形工艺、超高强度钢塑性成形工艺、汽车件近净成形制造工艺、精密激光加工工艺、高功率密度电机扁铜线应用工艺、激光连接工艺、超高强度钢热成形冲压工艺、铝合金热成形和温成形工艺、高精度铝合金冲压工艺、水性漆B1B2涂装工艺。

(四)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碰撞安全性测试服务平台、节能与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测试服务平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技术创新平台、汽车气动-声学性能开发和试验检测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内燃机低摩擦技术工程化应用服务平台、内燃机电子控制模块化系统服务平台。基于用户出行的行驶数据采集和服务平台,基于用户充电数据采集和服务平台,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平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关键升级设备和运营平台;制氢、运氢、储氢及加氢基础设施平台。

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开展智慧工厂技术在汽车整车及电控制动上的集成应用;加快轻型高端柴油机智慧工厂建设;实现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实现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化。

建立智能交通网络平台系统,包括智能交通监控与引导系统、运营车辆调度及监控管理系统、数字化路网管理系统。

开展大批量个性化、可重构的智能制造模式研究、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的建设应用、制造大数据、物联网平台、自适应控制技术、制造平台化技术、工艺过程参数实时控制、设备预测性维护、远程诊断服务及可视化在线支持,以及边缘智能化等技术研究。

鼓励汽车行业生产线,针对传统设备生产线及管理系统的改造,提升产品制造质量,降低生产线建设成本。

利用5G、TSN、工业无线、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设计协同、供应协同、预测性维护等基于工业互联网网络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面向汽车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采集系统,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

建立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行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及产融结合等新模式发展。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针对车辆智能驾驶、指挥导航等场景,建立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可信性评估平台、基于车联网的车辆安全智能驾驶等平台,确保可信、安全、智能的车辆自动驾驶、导航和通行。

四、绿色制造

(一)绿色制造

汽车整车涂装废气VOC 清洁净技术规模化应用。汽车整车焊装节能减排技术规模化应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化。报废汽车绿色智能精细拆解与高效分选回收。热固性塑料及复合材料低成本回收技术。节能减排铸造、锻造技术提升规模化应用。汽车制造全寿命能耗及排放评估标准、数据统计与改善技术。

(二)安全生产

动力电池组装、运输、存储安全技术规范制定及检测设备开发;在线检测与防错装置;冲压设备安全防护装置;乙炔等易燃易爆气体泄漏监测报警与应急处置装置;喷漆车间安全监控与职业卫生防护设备设施,涂装VOCs 治理。

五、质量提升

(一)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全新底盘、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产品;整车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低能耗电动空调系统、电制动系统、电动转向;48伏怠速起停系统;先进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系统;先进混合动力起动发电一体机;高功率充电系统、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站(桩)及换电站装备;高能效锂离子电池;新型高比能量三元类电池;燃料电池。

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测试评价技术平台。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自动化生产设备。驱动电机用旋转变压器。混合动力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产业化。

(二)公共检测环境

汽车低风阻设计技术应用。传统汽车节能、性能测试,产品一致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第三方检测验证环境建设,包括汽车底盘测试、噪声与振动(NVH)测试、碰撞安全试验、电磁兼容(EMC)测试、结构动态测试、排放测试分析、动力总成动态试验、开发对标数据库等。乘用车动力总成测试平台及测试规范。动力电池系统测试。汽车风洞试验室。

(三)整机产品

电控机械自动变速箱、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无级变速器(CVT)、8档及以上自动变速器差速器总成、汽车变速箱用单向离合器、应用电子离合器的手动变速器。轿车动力总成及传动系统旋转密封产品。汽车发电机单向滑轮总成。高集成度的多合一电驱动总成。

(四)汽车零部件

高密度、高强度、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高性能汽车铸件:缸体、缸盖、曲轴等。蠕墨铸铁、等温淬火球铁(ADI)、非铁合金铸件等。新能源驱动系统用铸件:电机、电控、减速器壳体,总成产品壳体。轴承产品:轿车轮毂轴承单元,轿车变速箱轴承,汽车用柔性轴承,汽车转向系统轴承与滚珠丝母集成单元,汽车蜗轮增压器轴承,重型汽车下推力杆用向心关节轴承,汽车ABS 偏心圈轴承单元,长寿命水泵轴连轴承,载重汽车轮毂轴承单元,轿车第三、四代轮毂轴承关键零件自动锻造单元。铝合金传动轴;低地板大型客车专用车桥、空气悬架;吸能式转向系统;低泄露电磁阀;直喷喷油器。

(五)智能控制产品

汽车电控系统及设备,发动机控制系统(ECU)、变速箱控制系统(TCU)、动力总成控制系统(PCU)、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智能驾驶域控制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车道保持系统(LKA)、智能车联V2X 域控制系统、智能车联通信模块、汽车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汽车多传感器融合控制系统、汽车智能高精定位导航系统、汽车自动巡航系统、智能泊车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ASR)、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车身控制模块(BCM)、主动减振系统、网络总线控制系统、车载故障诊断仪(OBD)、多域控制器、电控智能悬架、电子驻车系统、自动避撞系统、电子油门、车用功率器件、随动前照灯系统、电涡流缓速器、大中型客车变频空调、LED 车灯。汽车用微控制器芯片、汽车座舱域控制系统、车内感知单元、车对车与车对物通信模块(V2V,V2X)、车身总线通信芯片、车用传感器与模块产业化。镶嵌式车载信息智能单元及系统。车载智能互联TBOX 系统。车载人工智能系统(AI)。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

开展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三元电池材料研究,开展高容量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防护材料研究,实现先进电池材料合理配套。开展新型6000系、5000系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满足深冲件制造标准要求,开展高强度7000系铝合金挤压型材技术攻关,开展1000MPa 以上汽车冷冲压钢板、1800MPa 热冲压钢板、1300MPa 等截面及3D 辊压技术、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半固态及粉末冶金成形零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在汽车仪表盘及座椅骨架、轮毂等领域应用,提高大丝束碳纤维性能及质量一致性,开展长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连续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零部件产业化及批量应用研究,扩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范围,支撑汽车轻量化发展。

六、服务型制造和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鼓励汽车行业服务型制造不断创新业态与模式,支持促进汽车行业服务型制造中关键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加大对汽车行业的基础信息技术投资,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不断提升汽车行业服务化水平。

鼓励汽车行业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成果展示库、工程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汽车及周边企业研发设计工具和软件,结合具体应用,丰富基础零部件代码库,研发、推广工业App 应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关键领域设计突破。推动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充电系统设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系统设计,乘用车及冷链物流车、消防车等专用汽车设计等。

鼓励汽车行业有关企业联合建设制造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闲置资源信息共享和对接,突破资源约束和空间约束,平衡供需匹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共享制造工厂,共同使用生产设备、工厂生产线、办公空间、工人等资源,推动平台接单、订单共享、协同生产,推动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开放共享,实现企业间协同和社会制造资源广泛共享。

引导汽车制造业企业实施从需求分析到淘汰报废或回收再处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在线监测/诊断、健康状况分析、远程维护、故障处理等质保服务。支持汽车行业开展产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绿色环保服务,建设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建立产品信息质量反馈机制,促进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支持产业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再制造修复技术、再制造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与虚拟检测技术等再制造技术群。推动完善汽车行业再制造工艺技术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产品认证标准,建立系统、完善的再制造国家标准体系。

鼓励汽车行业利用软件和信息通信技术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生产领域增值服务,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研发设计具备个性设定和动态更新功能的产品。鼓励汽车制造企业加快产品、装备的智能互联升级,面向行业与用户使用场景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系统,拓展融合“硬件+平台+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创新高附加值服务,鼓励企业从单纯硬件竞争向应用服务竞争转变,增强客户黏性。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支持和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创新按服务计费模式,健全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面向制造全过程的计量检测等服务,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鼓励汽车行业不断创新模式,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提升利润空间,如提供租赁、物流运输等服务,推广按服务计费模式;拓展配套金融业务,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提供金融服务等。利用并发挥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优势资源与作用,研究分析可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经典案例与方法,以点带面促进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