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半壁店村,位于北纬39.5度、东经116.5度,地处北京南中轴线公路西侧、大兴区区域中心位置,东邻西南研垡村,西邻魏庄村,南邻西沙窝村,北邻南田各庄村,北距永定门27公里。南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0公里,有五条公交线路从村旁经过并设站停靠,交通便利。

村子周围四条公路两两相交,公路两侧高耸挺拔的大青杨、摇曳婀娜的垂柳、冬夏常青的松柏鳞次栉比,与村旁的田间林网、百亩片林、环村林带相连,犹如巨幅绿色轻纱笼罩在村子上空。半壁店村掩映在这林木葱茏的绿色生态园中,阳光和煦,空气清新,充满生机和活力。村西小龙河与公路平行,紧贴村边流过,滋润着岸边密植的花草树木。河岸垂柳依依,花草繁茂,造就了一道千米长的美丽风景线,南北分别延伸至西沙窝、北田各庄。河与公路相伴,两侧原野上也生长着错落有致的风景林,形成南北贯通、笔直平坦、长达六里的林荫大道。

村南、村东南有两个大型月季园,内有亭、廊、台、榭,有小桥流水和湖泊、土山。园中月季品种繁多,其中罕见的古老月季尤为名贵。村东是200余亩风景片林,密植多种树木。村东北的果树园,春天花开满枝,夏秋仙桃、香梨满树,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村西北、村北有立春农业新品种观光推广园、德世伟业观光蔬菜瓜果采摘园和兴月农业观光采摘园,都是高科技创业型的美丽田园。最佳美景在村南临街。那里,纳波湾湖碧波荡漾,湖边垂柳摇曳、芦苇蒲草茂盛,倒影婆娑;湖中莲叶碧绿、荷花粉红,香风阵阵。在湖岸凉亭小坐,美景映入眼帘,鸟鸣蛙唱,轻风徐徐,令人心旷神怡。湖边还有华林芳径,环村南、村东的银杏风景林带,八百米长三十米宽,内建通幽曲径,树下芳草萋萋、繁花似锦,徜徉其中,爽眼舒心,悠然自得。

村中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密植黄杨、碧桃、榆叶梅、丁香、龙爪槐、鸢尾、月季、迎春等植物,各色花朵和绿叶相间,色彩艳丽,错落有致。由民居改造成的低碳泰迪乐园和旅游民宿院外形新颖别致,与诸景相融,构成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村中三季有花,喷香吐艳;四季常青,凝绿滴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养生。全村有多人活到90岁以上,且男女最高年龄都达百岁。

2013年,半壁店村被北京市委农工委、市环保局授予“郊区生态村”称号。2014年,被大兴区评为“环境建设综合管理先进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绿化委员会授予“首都绿色村庄”称号。村庄不仅景色秀丽、环境优美,而且文化气氛浓厚,文明向上。2015年,被首都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文明村”称号,还被世界月季洲际大会执委会办公室评为“最美月季村庄”。由于景色美、环境美、村民精神面貌美,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最美丽的乡村”。

201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亲临半壁店村视察、指导工作。蔡奇同志观看了村容村貌,视察了半壁店村与高科技公司对接引入“泰迪低碳文化”,把普通居民房屋改造成外形新颖、内部舒适的新型文化乐园的旅游工程,还深入四世同堂的村民张殿林家,坐下来与村民亲切交谈。蔡奇同志叮嘱村干部要着眼首都发展全局,抓住新机场建设机遇,为做好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增砖添瓦。2018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共北京市委原书记贾庆林同志来半壁店村参观,肯定了半壁店的发展成就,还单独会见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王绍兰,探讨半壁店村发展远景。

据清康熙《大兴县志》记载,明初,山西移民建立半壁店村。通过考证《明太宗实录》、新《大兴县志》等文献资料可以断定,半壁店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家族辈辈传说:祖先张大金、张大银、张大花三兄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官方移民点来到北京,建立半壁店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三者年代一致,比较可信。

半壁店村从建立就归大兴县管辖。大兴县于金朝得名,此后历属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除1928年至1958年被划归河北,大兴县一直在北京辖下。大兴县没有县城,京城即县城。明代以前,大兴县署(衙门)在今琉璃厂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北京教忠坊(街道)建大兴县署(今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大兴胡同45号院),此后直到1935年3月迁到北大红门,大兴县署在东城区历时565年。1937年9月,日伪大兴县政府成立,县署又迁至南苑。1949年3月,大兴县人民政府设在青云店。1954年5月,大兴县人民政府迁到黄村。

明至清初时期,大兴县辖区包括现在的东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北大红门镇、南苑镇,昌平区东南部燕丹乡地区,以及黄村城镇(不含芦城地区)、魏善庄镇(含半壁店村)、礼贤镇(不含大辛庄地区)、青云店镇、安定镇。采育镇、长子营镇至清朝乾隆时才划归大兴县;芦城、北臧村、庞各庄、定福庄、榆垡、大辛庄地区1952年以前属宛平县,1953年才划归大兴县。半壁店与东城区一起,长期同属县衙在城里的大兴县管辖,不是远郊区。

北京的建城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但几经变化。现在人们通常说的“北京城”,是指从明朝初年(1369年)开始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成的内城,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的外城。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大兴、宛平为“附郭京县”,即这两个县由首都直辖并负责管理北京城事务。

大兴县得名于金朝贞元二年(1154年),至今已有八百六十多年,其源头可追溯至秦之蓟县。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蓟北县,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名析津县,金时始改名大兴县。2001年撤县设区,定名为北京市大兴区。

半壁店村1949年以前归大狼垡乡管辖,建国初期由礼贤区(一区)直接管辖。从1953年起,又先后由魏庄乡、北顿垡乡、庞各庄公社、魏善庄公社、半壁店公社、半壁店乡管辖。现由魏善庄镇管辖。

根据祖辈口传和建国初期还存在的张姓建村人坟墓以及黄、路、傅姓家族的祖坟推断,半壁店村最早的村民是张氏族人,由山西晋南移民至此。之后,黄氏家族祖先由山东省高唐县迁来,路氏家族由山西古县到此,傅氏家族来得也很早,但不知祖籍何处。其他姓氏,周姓人家,从本县大臧村迁来,距今一百多年;侯氏人家,山西榆次县人侯定权随父经商,于上世纪30年代与半壁店村张氏之女结婚,落户于此;王瑞贤家,上世纪40年代末,由本县前大营村投亲来半壁店落户;另一王姓人家,不知何时从何地来到半壁店;上世纪60年代,邱朝英家由北京西城区来此落户;70年代,马恩礼家从唐山来此落户,本县安定镇后辛房村人刘文祥与半壁店村张春敏结婚落户于此;80年代,本镇北田各庄村人刘国常与半壁店村张秀荣结婚落户于此。目前,半壁店村民由张姓、黄姓、路姓、傅姓、周姓、侯姓、不同祖先的两个王姓,以及邱姓、马姓、不同祖先的两个刘姓,共十二家族构成。现在,全村共215户,常住人口731人,其中农业人口477人。张姓、黄姓一直是半壁店村人口较多的两大家族。全村都是汉族,民风淳朴,相处和谐。

1949年以前,半壁店村大部分土地是沙丘、大岗子或洼地,风、沙、涝、旱四害俱全,如民谣所说:“刮风沙漫天,下雨水横流,连年旱涝灾,十年九减收。”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十分落后,村民生活非常艰苦。据新《大兴县志》记载,1949年,大兴县全县夏粮秋粮两季合计亩产平均仅106斤。半壁店村土质差,粮食产量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每亩不满百斤。解放之初,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大兴县人民打响了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战斗。经过兴修水利、植树治沙防风,昔日的风沙涝旱四害得到初步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倡科学种田,推广“小垄密植”技术,改进农具,加强田间科学管理等。1955年,全县夏秋两季粮食合计亩产提高到平均240斤,半壁店村粮食亩产也超过200斤,增长了一倍多。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播种及时,精耕细作,施肥、浇水适时适度,改垄植为“畦田”,进一步提高密植度,管理逐步科学化。1990年,全县夏秋两季粮食亩产平均高达1458斤,半壁店村粮食亩产也突破千斤。村民还可以外出打工经商,搞多种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变单纯以种粮为生的思路,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现在村民衣食无忧,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

重视文化,追求知识,热心传承和传播,是半壁店村的村风。解放前半壁店村就重视教育。清朝末年,半壁店村在冬闲时设有私塾。20世纪30年代末,半壁店村创办初小国民学校,有1至4四个年级。村民们渴求高层次的文化知识,20世纪初,张振生到东研垡村长年私塾念书,念到18岁,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四书”、《诗经》;20年代,黄振华到百里外的卢沟桥现代教育初级师范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求学;30年代,黄宝恒兼学儒家经典“四书”和现代教育知识,1946年成为半壁店村第一个小学专职教师;40年代中后期,黄宝义、黄宝昆、黄宝善、黄宝彬到北京城里、黄村等地上高小、初中。他们为半壁店村民求学、追求知识树立了榜样。

1948年底大兴县解放,1949年初半壁店村人民小学建立。1952年1月,贾克仁老师教出解放后半壁店村第一批初小毕业生8名。这批学生毕业前参加东研垡学区(8个村)集中统考,取得了学区前三名的优异成绩,8人全部升入高小。当年半壁店等7个村都只有1至4年级的初小,高小位于东研垡,在全学区8个村招录五年级学生约40名,升学率低,竞争激烈。1954年,半壁店村有1人考上采育初中。当年全县只有采育、青云店两所初中,招录初中生300名,录取率仅约30%。1959年,半壁店村有3人考上高中。当年全县只有黄村中学一所高中,只招高中生100名,平均3个村才有1人能上高中。1962年,半壁店村1名黄村中学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名牌大学录取。当年全国只招收大学生11万名。1994年,半壁店村1名学生由清华附中保送北京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2001年获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之后赴美国留学,2006年获美国博士学位。经过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追求,半壁店村民的最高学历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升学率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半壁店村民不断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一级学校。从1962年至今,全村已有多人考上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名校罗切斯特大学等。

解放初,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半壁店村办起“农民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自编乡土教材,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授课,结业时在上级统一安排下,进行比较规范的考试,由邻村魏庄的教师监考。通过这种方式,解放前没读过书、识字很少的村民——多为中年妇女——认识了常用字,有的还能算账、记账。文盲、半文盲得以扫除。

村民们热衷于传承和传播文化知识。从1946年村民黄宝恒任半壁店村小学专职教师起至今70多年间,全村有大约80人做过教师,分别从事自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其中很多人被评为学校、县(区)优秀教师和大兴区十佳教师,获得北京市级“教学优秀奖”等奖项。

村中人才辈出。抗日战争时期有三名青年参加八路军,其中一人为革命英勇牺牲,一人曾任河北省廊坊地区行署办公室主任。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人才中,包括大兴县副县长、大兴区副区长、大兴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大兴区纪检委副书记、大兴区住建委党委书记、礼贤镇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研究员、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级军官,大兴县人大代表、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大学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学校长、小学校长、乡镇教委领导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以及木匠、瓦匠、银匠等能工巧匠和种田能手。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六名村民受到北京市级的表彰奖励,其中三名是长期在半壁店村从事生产劳动的普通农民。半壁店村堪称人杰地灵的宝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民积极支援前线、参加革命斗争,没有一人当过汉奸,没有一人是“反革命”。八路军多次来半壁店村开展革命活动,有时就住在村子里,没有一名八路军因村民告密而被捕被杀。这与淳朴正义的村风有关,与八路军引导下的“轮班儿保长”管理形式有关,还与八路军培养、依靠革命村民骨干有关。半壁店村一直是敌占区,但村民中无一人愿意当伪保长,反动势力没有办法,只好规定:保长由家有土地30亩以上、本人有一定能力者轮流担任。当时全村符合这个条件的有16户,于是每4户一组,一个月一轮换,人称“轮班儿保长”。经过八路军做工作,轮班儿保长“白皮红心”,表面上应付反动派,暗中给八路军办事,并保护来村工作的八路军安全。所以,解放以后这16人没有一个被扣上“伪保长”的帽子。同时,路金铭被培养成为八路军依靠的村干部,积极组织群众挖地道、挖交通沟、支援八路军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后,半壁店村民当家做了主人,政治上不再受压迫,经济上不再受剥削,努力发展生产,积极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4年秋后,半壁店村初级农业合作社成立,张振生任社长。1956年秋后,魏庄高级农业合作社(包括八个村)成立,张振生任副社长,不再负责半壁店村的工作。张凤维任魏庄高级农业社半壁店、魏庄联村生产大队大队长,成为村里的主要干部。1956年起,半壁店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批年轻人挑起了半壁店村工作的大梁。担任过半壁店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张凤维、张凤瑞、张振宇,担任过主管行政和生产的大队长、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有黄宝贵、傅景儒、张兴森、张殿忠、孙启贵、黄维栋、黄宝丰、张振强、张洪波,主管财务工作的有张殿臣、侯俊杰、张丽华(女)。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为王绍兰(女),财务专管员为黄维增。

解放以后,半壁店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变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虽然有些曲折,但总体上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村民生活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自主权扩大,半壁店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粮食亩产超千斤,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半壁店村领导班子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党建,更新思路,与村民们一起,在政府领导下进行土地流转,对接高科技企业,打造“北京市最美丽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十年来,半壁店村能够由穷变富、由后进变先进,是因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两委”村干部在魏善庄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共北京市委、大兴区委的要求,引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秉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立足职责、用心用情、求真务实,突出针对性,强调有效性,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半壁店村党支部连续八年被魏善庄镇党委评为“五好党支部”,被中共大兴区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被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半壁店村多项行政工作受到镇和区的奖励,半壁店村民委员会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