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常德市澧县三贤祠(清嘉庆己卯年建)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121)王世舜注:“澧水,有南北中三源,三源会合后,由桑植城西,东南流,然后历大庸、兹利、石门、澧县,入洞庭湖。”(122)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北连荆襄,南接武陵,西通巴蜀,东濒岳州,素称“九澧门户”,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驻澧州)。中华民国二年,废州为县,始称澧县。(123)1949年7月27日澧县解放,一直隶属常德地区。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县仍隶属常德市。

澧州是楚文化进入湖南的首站,屈原诗歌中曾多次提及他行吟此地的足迹:“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九歌·湘君》)“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九歌·湘夫人》)

一、文献载宋以前澧县建有屈原庙

据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宋代以前,澧州澧阳郡军事有:“古迹:屈原庙。”(124)澧县建屈原庙年代久远,北宋时已被称为“古迹”。《大清一统志》记载,湖南澧州有“三闾大夫祠,在州东北二里。祀楚屈原”(125)。清《直隶澧州志·祭祀》:“溪东屈原、贞烈、彭山等祠坛各二祭,共银二十八两四钱。”(126)但,据《直隶澧州志·祠庙》:“三闾大夫祠,在溪东。今废。”(127)可知,澧县屈原庙遗迹清代已废。

二、澧州三贤祠(清嘉庆己卯年建成)

《直隶澧州志·寺观》载:“三贤祠,蜚云塔下。嘉庆乙卯,州牧安佩莲建修。奉三闾大夫、车武子、范文正公。”(128)据此,清嘉庆己卯年(1819年),澧州“三贤祠”建成,供奉屈原、车胤、范文正三人。

三贤祠位于今澧县城东三公里处、澧水北岸二圣滩上,坐东朝西,祠宇呈四合院式,有大殿、前门、厢房、庵堂等建筑。据澧县当代媒体称:“澧县多安桥东端的垸堤上,原来立有一块‘三贤碑’,‘三贤碑’东面旧称‘三贤乡’,因境内有祭祀楚屈原、晋车胤、宋范仲淹的三贤祠(蜚云塔南侧)而得名。”(129)

历史上,众多澧县当地书院都提及屈原应作为“学人楷模”。如清顺治七年(1650年),澧县人龚之茗《延光书院记》曰:“澧居洞庭西灌,志称神仙窟宅,柳子厚亦称南州之美莫如澧,则以气节、文章,若屈,若宋,若车武子,代有伟人,后先光映,数千年不敝。……清河汤钧右先生(130)以宇内名硕来守是邦,……且构书院于澹津。先生之言曰:‘澧之先屈宋尚已读书博雅,又有武子允其人者,能使千年后澧人士犹称囊萤故事不衰。其光可延,是宜名延光。’”(131)清光绪末年,澧州学正李瀚昌《澧阳书院学约》文中赞:“澧故屈、宋游眺地,子弟秀美而文。”(132)倡导教者和学者都要收放心,临大节,平大难,不失君子风范。可见,屈原之忧国忧民、好修自爱,车胤之勤奋好学、忠直敢言,范仲淹之关心时政、锐意进取等精神倍受重视,澧县修建“三贤祠”的目的正是以祭祀先人、传承屈原等人的精神的方式来教育后代、振兴澧县和中华。今天澧县修建了屈原公园九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