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常德武陵区三闾大夫祠(唐以前建)

屈原在诗歌中多次写到沅、澧这些地名,《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九章·怀沙》:“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九章·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捐余袂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可见,沅湘是屈原所选择的理想归宿,他晚年在沅湘流域的经历对其思想影响很大。

一、唐哀帝于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在常德地方官的奏请下,首次敕封屈原为“昭灵侯”

文献记载,常德(或武陵、朗州)有多处祭祀屈原的祠庙或古迹,唐哀帝于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在常德地方官的奏请下,首次敕封屈原为“昭灵侯”。事见《旧唐书·哀帝本纪》:“三闾大夫祠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已封昭灵侯。”(111)

二、常德武陵区三闾大夫祠(遗址位于招屈亭后)

常德武陵区三闾大夫祠,遗址位于招屈亭后。文献记载:“三闾大夫祠,在武陵县东二里,每年五月五日竞渡,以祀楚屈原。”(《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112))历史文献所记载的三闾大夫祠,现存遗址,位于今常德市武陵区。当地政府网站旅游景点介绍说:

招屈亭,在市城东日铁街闸口,昔人立此以招屈原,即为屈原庙。刘禹锡《竞渡曲》云:“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袂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三国时魏人常林《义陵记》云:“初,项羽杀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据此,亭当建于屈原死后不久,今仅存遗址。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人物,曾到过我市的许多地方,并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等许多名句。屈原公园原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综合公园,入口道路转弯处正在修建一个牌坊,上书“屈原公园”,屈原雕塑以白色的花岗岩为材料,体现出诗人的高风亮节,形成广场的中心景观。在公园的主道沿线2公里,设立了诗作碑刻,将屈原的部分诗作,如《离骚》、《九歌》等20首刻在汉白玉的石碑上,一路铺展开来,形成一本流动的诗集,游客可一路赏景一路诵诗。(113)

按,该介绍有一个错误,把招屈亭与屈原庙混为一谈了。实际上,历史上屈原庙与招屈亭是两个建筑。《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四载:“屈原祠,在招屈亭后。”

招屈亭的“名气”大于三闾大夫祠,渐渐地,招屈亭成了常德的地标性建筑。元代,一首送朋友到常德担任教授的诗中写道:“伏波祠(114)畔青枫晚,招屈亭前白芷春。莫把新诗教楚女,竹枝歌罢恐伤神。”(115)这里“招屈亭”就被用来代指“常德州”。招屈亭在后世扮演的角色,似乎确已不仅仅是端午竞渡招屈原魂魄的地方,还是当地百姓迎客送往之地。元宋褧《送牛农师北上》中自注:“招屈亭,乃郡人送别之所。”其诗曰:“招屈亭东酒一卮,人生最苦远别离。不须更折路傍柳,君家门外青垂垂。”(116)可见,常德市武陵区的招屈亭,在唐代以后,因为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得到较好的保存。

“招屈亭”作为一种文化遗迹,告诉了我们什么,又传承了屈原精神的哪一个层面呢?“招屈”本义就是人民心里永远呼唤着屈原,但这个词慢慢演化为对屈原沉江意义的追寻。屈原为保持自己的“清醒”,独自与浑浊世俗抗争以致献出生命,这对后人的警醒意义是很大的。宋散文大家之一的苏辙在《皇帝阁端午帖子词》里,用到“招屈亭”的典故,其端午帖子词《皇帝阁六首》(第六)写道:“汴上初无招屈亭,沅湘近在国南坰。太官漫解供新糉,谏列犹应记独醒。”(117)何谓“帖子”?“帖子”是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描述道:“按帖子词者,宫中粘贴之词也。古无此体,不知起于何时。第见宋时每遇令节,则命词臣撰词以进,而粘诸阁中之户壁,以迎吉祥。”(118)粘诸阁中之户壁,供皇帝后妃看乐一笑,祓除毒秽,以迎吉祥,这是端午帖子词的原始功用。但正直大臣们也往往借此谏言,苏辙的这首在皇帝阁的“端午帖子”就属于此类。苏辙说,汴京城虽然没有“招屈亭”,但屈原沅湘殉国演化成的端午习俗却是让人警醒的,作为皇帝身边的谏臣应该在端午时怀念屈原,记住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为人处世品格,保持自爱和清醒。“招屈亭”就是这样成了清醒独立人格的象征。千年来,屈原忠贞爱国的高洁精神,就这样在招屈亭前的迎来送往、端午竞渡中,于民众中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