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五月十三

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这一天虽不是什么大节日,但金林人却十分重视。是日,家家户户宰鸡杀鸭,沽酒割肉,大摆筵席,热情招待前来“趁圩”的亲朋好友。俨然茂名、湛江一带的“做年例”,人人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趁圩人”,大体只知道这是远近闻名的“金林一年一圩”。其实不然,农历五月十三,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这一天,与众多神仙有关。相传这一天是下雨节,是关老爷的磨刀日;又是城隍爷、关平太子千秋,伏羲诞辰。

据说,到了明代,才开始确定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公圣诞。从此,全国乃至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会选在这一天举办相关的关帝节祭典活动。


东扶炎汉,西定巴蜀,南拒孙吴,北吞曹魏。在当年费尽了圣武神谋,不想那两朝四百;

义重君臣,情深兄弟,生全节义,殁显威灵。到如今只落得普天率土,共庆这五月十三。


这副绝妙的联语,道出了农历五月十三这个祭祀关帝的习俗,绝非局限于金林或某个特定的地方,而是“普天共庆”。关公,为何能享此厚遇,值得我们探讨。

关公,即三国时代蜀汉的大将关羽,是一位义贯千秋,忠贞不贰的英雄好汉。历代统治者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合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关羽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

明清时期,祭拜关羽的习俗在民间达到巅峰。关羽此时有“武圣人”之称,俨然与“文圣人”孔子并立。

肇庆将军山忠义轩有副门联: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汉封侯明封王清封大帝。


联意直说即关羽受儒、佛、道三家崇拜。

过去,金林的关帝像旁,亦有过一副概述关公生平的对联:


数定三分,扶炎汉,伐魏讨吴,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

志在统一,佐熙朝,伏魔荡寇,神威远震,只完当日精忠。


村中的“讲古佬”(粤语,意为说书人)赞誉关羽,说关圣帝君生平义气贯乾坤,以“仁、义、礼、智、信”著称。千里寻兄为“仁”,华容放曹为“义”,秉烛达旦为“礼”,水淹七军为“智”,单刀赴会为“信”。更有人认为,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故关公的形象被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为此,千百年来,关羽广受民间崇敬。

炮镜

(注:此图为1947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金林村最后一届“关帝节炮会”吉祥物)

村中老者说,旧时,民间还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查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因而每到农历五月十三日,方圆数十里的善男信女,便云集金林,隆重集会,参与“关公出巡”“关帝炮会”“跑旱龙”“舞龙舞狮”“飘色巡游”和“演神功戏”等活动。人们焚香祭拜,敬献供品,奉祀关帝圣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村中祭祀关帝的活动,于1947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办后,至今没有再办过。但人们清楚地记得,末次炮会的夺魁者是余庆门的谢巧南,第二名是四方头的谈遂溪。那面端庄铮亮的炮镜,而今还完好地存放在笔者祖居的厅堂上。透过炮镜,人们似乎听到了隆隆的炮声,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炮火冲天,你争我夺的沸腾场面……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金林的关帝庙会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湮灭了。但那一年一度的“庆安宫拜龙母”和农耕文化产生的“一年一圩”,却得到了传承。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人们还能从中领略到关老爷磨刀水的洗礼。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虽然带有迷信的色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民间信仰和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