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教育,拥有未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表明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出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作人民的朋友。我仍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从古至今,教育向来被视为国之重器。良好的教育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改变个人及家庭命运、重塑个体精神品格的一把钥匙。

不管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民族而言,教育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路径,突破自身局限迎来别样的风景。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制度,如果没有那么多老师辛勤无私的培养,连幼儿园和一、二年级都没有上过的我怎么可能考上川大?如果没有考上川大,又怎么可能会有我的今天?

如果没有教育,一个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不会有北大的文学梦,不会有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强烈愿望,不会一路得到那么多贵人的帮助,也就不可能成长为一位青年企业家。

当自己一有能力回馈社会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教育,希望通过捐赠,为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子孙后代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尽绵薄之力。我对社会的捐赠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上。未来,我带领企业转型所要从事的传媒事业也是和文化教育挂钩的。或许,在冥冥中,我和教育事业早已结下了一种特殊的缘分。

国家和民族很需要教育。只有教育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能激发出人的潜力,民族复兴、国家崛起才有真正的希望。中国需要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去传承伟大历史使命,去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教育事业需要有识之士的接力,需要更多有条件的青年企业家们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并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未来才有真正的希望。

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各类学校51.89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

今天,每年近2000万的新生儿童成为中国最了不起的资源。我国只有把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学习型社会,丰富孩子们的脑袋,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上下倡导“知识就是力量”。14亿人的脑袋里有了东西,口袋里也有了东西。毋庸置疑,教育仍然是目前最有价值、最有成就感的公益事业。未来,我也会一直坚持于此。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其中最大的功劳之一就是教育和人才。恢复高考之后,通过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无数的城市人和农村人发奋学习,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新时代青年。

然而,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于是,很多人开始感叹阶层固化,认定“寒门难再出贵子”。

这个问题要辩证地来看待。一方面,一部分条件优越的家庭确实会占据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另一方面,草根出身的人反而较以往更有机会。从求学方面来说,我相信,教育环境将会越来越公平。随着国家政策及相关资源的倾斜,随着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将会有相当程度的提升。

再从高考制度来说,我仍然相信,这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场考试。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每一年都有很多的优秀学生考上大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因此,上升的通道是一直存在的。

高考之后,国家还有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一系列上升通道。将来,上升通道可能还会更加完善合理。出身并不是阻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本障碍。

一个人只要脚踏实地、勤奋好学,无论他选择求学、就业还是创业,都必将有所作为。而在这些过程中,教育就很好地担负起了弥合人与人之间出身及各种差距的社会功能。

1922年梁启超先生在一场演讲中问道:“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促使每个人都能拥有完善健康的人格、丰沛真诚的情感、高贵正直的品德以及超越自身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