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什么?
医学是以预防治疗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健康为目的的科学。
这个定义本来很清晰,大家也都认可。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一直有人在不停地质问,医学是什么?
问多了,答案也多了;答案多了,事情就复杂了;事情复杂了,人也就更糊涂了。
人体很复杂,人心很难测,大家都这么说。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都这么复杂,医学能不复杂?
医学到底是什么?我原本就没深入想过,更别谈来掺和。我只是在思考,掌握医学知识的医生,什么样的才称得上是个好医生呢?
在我看来,有了好医生,才能悬壶济世,造福芸芸众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没想到,一谈到医生这个话题,就又绕不开医学。
医学到底是什么呢?
上学时,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问爸妈;现在有不懂的,只好找度娘、查资料、问专家,求解答。
我找到专家的专著,打开一看,太高深了!
不想看!其实是太专业。不好看!还是太专业。有时就是这样,专著常常是把可以写薄的书写厚了,专家往往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想想,估计有一多半人不想看,因为连我这所谓的文化人都不想看。
我并不自认为是文化人。因为心里清楚,距离文化人,自己的水平还低点,能力还差点,打肿脸,充其量算个准文化人。但没办法,大家还都叫我文化人!
关于医学,有一句话大家常说,医学就像浩瀚的海洋,深不可测。
大海是什么?有人说,大海是天使,碧海蓝天,给我们送来如画的风景;也有人说,大海是恶魔,惊涛骇浪,曾吞噬过诸多人的生命。
不过,我们来探讨医学,就应该看天使的海,看大美的海。
此时此刻,就让我们驾驶着一叶轻舟,徜徉在风平浪静、水天一色的大海里,茗叙医学,笑谈人生。
我们高考那会儿,还分文理科,理科试卷上就写着理工农医类。以此判断,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一样是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有个特点,研究得越来越微观,物质研究从分子到原子再到质子,生物研究从细胞到DNA再到基因。
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越来越细致,似乎还没有止境。
可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对人体、对疾病,尽管知道得更多了,但问题也越来越多了。
这正常,但有时又让我们很困惑。
那我们困惑什么呢?
人不是个“东西”
“嫦娥号”飞上了月球,“蛟龙号”潜入了深海,量子发生了纠缠,3D技术打印出精密仪器……人类实在是太牛了,自然科学日新月异,如日中天!
一直有人在说,在未来,3D技术能够打印出人体器官。你相信不?我还真不敢相信,打印出来的只可能是像器官的东西,但绝不可能是真器官。
为什么这样说?我一直在想,打印器官实在多余,还要一件一件地组装,太麻烦。既然能这么厉害,还不如直接打印出人来。
俄罗斯举办的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最大的赢家不是冠军法国队,也不是承办赛事的北极熊俄罗斯,最大的赢家是我们大中国!
谁说的?肯定不是我说的,是段子说的。
本届世界杯,几乎被中国人所垄断。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在世界杯开幕式上首次出现了中国旗手,而且一下子就是6名,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比赛用球,纪念币,所有参赛队的国旗和队服,世界杯吉祥物,俄罗斯西伯利亚狼和所有特许商品等,这些物品都是中国制造的。连小龙虾也去了,俄罗斯各比赛城市所有酒吧里都提供中国美食小龙虾,第一次从湖北就紧急运送了10万只。
中国球迷共预订了4.3万张门票,总共有12万球迷到俄罗斯看球;赛场广告,被中国的万达、蒙牛、海信、vivo 等品牌基本垄断;中央电视台用24亿元人民币,买下了俄罗斯世界杯的转播权。
这届世界杯,中国企业出资赞助,国际足联收入53.15亿元人民币。
在赛场外,到处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影。但就一个地方没中国人,对了,就是赛场上!
因为中国足球队没去啊!他们在哪儿?可能是躲在家里看电视直播,那群爷们儿肯定是不好意思出门。
中国确实强大了,像踢足球这么累的事,中国人都不怎么干,叫欧美人踢给我们看,我们喝着冰啤酒,嚼着麻辣小龙虾,看着那些外国人在场上玩命地为我们表演,做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累死球场上的那帮孙子!
唉,咱们中国人许多地方都行,但中国男足确实有点不行!
中国男足不是差那么一点点吗?如果3D打印技术真那么厉害,就直接用打印技术,打印出11个C罗、11个梅西,组成两支中国队,都去俄罗斯,一支比赛,一支观看,一雪多年之耻,一吐多年闷气,中国男足问题就解决了。
男足的问题其实没这么简单,我们还是放弃幻想,老老实实承认差距,切实解决问题吧。
道理是一样的,科学研究也如此,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个道理永远不会错,这个方向永远不会偏离。
问题是,当我们用自然科学的眼光来看医学时,就会发现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觉得医学的水太深了,怎么也看不透。
比如说运动,人和汽车、火车、飞机都是能够运动的东西,都能够动起来、跑起来、飞起来。
人和汽车都是能够运动的东西,是东西就会出毛病。汽车出了毛病,就要到4S店去修理;人出了毛病,就要去医院看病。
这是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之处。
单说这一天,4S店接到了一批单子,有几十辆车需要修理。经过检测,其中有5辆车是发动机的火花塞有毛病。
检修师傅一扬头,说了句,需要换火花塞。
那就换吧。
换好火花塞,一打火,车辆正常启动,客户很满意,5辆车相继被开走。
也在这一天,医院收治了一批病人住院。经过检查,其中有5个病人是肾衰竭引发的尿毒症。
医生抬起头,又摇了摇头,缓缓地对病人家属说,是肾衰竭引发的尿毒症,病情很重。
那怎么办呀?
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考虑换肾。
只要能救命,那就换吧。
换肾绝不是换火花塞,反正是非常复杂,会出现手术适应证的问题、肾源的问题,还有术前的准备,术后治疗环节的护理、康复等问题。
此处省略很多很多字。
6个月后,5个病人相继换肾。
可最终只有4个病人走出医院,因为有一个病人因麻醉意外,连手术室都没有走出来,死在了手术台上。
一年后,又一个病人去世,可能是由于严重的排异反应。
目前,5个病人中只有3个病人还在世,但不能用健在来称呼,因为他们需要终身服药,终身都是病人。
问题就此来了,如果人真是个像车一样的东西,那么换个零件,拔腿就能跑出医院。
这样看来,人不是“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绝不是一般的东西。
换个火花塞,问题马上ok(好)了。可换个肾,不能解决问题。
人类是越来越聪明,科技是越来越发达,“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对自身的许多疾病却常常束手无策。
人类可以把机器人造出来,从理论上讲,甚至可以把人克隆出来;可为何在自己身上换个器官至今还不成熟?
自然科学讲究精准,可用数学式表达,用计算器算出来;可医学无法用数学公式表达,无法进行精准的计算。
自然科学研究可以重复,重复一千遍、一万遍都是这个结果;可医学治疗的手段和效果,为什么许多时候无法简单复制?
人体很复杂,个体有差异,这是最“粗暴”的解释,也是最合理的解释。
骨科医生不是木工
我曾当过两个月的木工学徒,使用过木工的常用工具,比如锯、锤、钻、剪、钳、凿、锉、螺丝刀等。
实际上,木工使用的工具,比以上列举的多得多。
在大三的见习期,我走进了手术室,亲眼看到了不少骨科手术,发现了骨科医生常用的手术器械,比如锯、锤、钻、剪、钳、凿、锉、螺丝刀等。
这不都是木工师傅使用的工具吗?
不错,骨科医生使用的器械,在木工师傅那里都能找到。
还真有这样的一件事。
一次,我的老师要做一台脊柱手术,因为医院刚开诊不久,手术器械还不齐全,在准备手术器械时,发现差一把骨凿。
没有了这把骨凿,患者的手术只能延期;一延期,就可能会耽误患者的病程。
因为一把骨凿,老师急得团团转。
老师,木工房里有凿!
我话刚出口,就后悔了。
看我这猪脑子,怎么能这样想呢?
土里吧唧的木工工具,高大上的手术器械,两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我这句话,可能会成为一个永久的笑话!
没想到,绝对没想到,老师一抬头,眼睛都亮了。
对,木工房有!
老师兴奋地用手指着我,真聪明!你去木工房借把凿!明天的手术,你进手术室!
没搞错吧?还真能用木工的工具做骨科手术?!
这下我抖了!不但受表扬,而且有奖励,能够进手术室看手术了。
手术室是无菌场所,是尽量控制人出入的,老师能让实习生进手术室,是实习生倍儿有面子的事。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经常在同学聚会时讲,目的是刺激刺激那帮小子,别以为当了专家、当了主任、当了院长就很牛!
你们这些骨科医生就是一木匠!
觉得很刺耳吧,你们还别起哄,别不服气。
不错,这是同学们之间在闹着玩,但仔细想想,骨科医生还真跟木工有许多相似之处。
骨科医生是在“修理”人,木工是在修造家具。
骨科医生干好了,就可能成为医学家。
木工干好了,就可能成为科学家!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鲁班是木工,但谁说他不是一名科学家?
牛顿很牛吧,是个大科学家,他小时候就喜欢做木工活,是个小木匠。
我要是大学毕业不弃医从文,说不定也能这样写自传,书名就叫《从小木匠到医学家》。
没有当上骨科医生,现在真的很后悔,觉得当初的选择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不过,说实在的,我还真没觉得骨科手术有多么的高大上,有多么的高不可攀;相反,我也真没觉得骨科手术跟木工活差距有多大,只不过,医生面对的是人,不能有任何的闪失,毕竟是人命关天。
当然,这么恶毒地蔑视骨科医生,肯定有同门兄弟反驳,认为我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是信口开河、满嘴胡呲!
你可别逼我急,我还有更恶毒的。
有屁快放!
好吧,这可是你们逼的。
骨科医生手术时,打根钢针,拧个螺丝,歪点偏点,只要固定牢靠,就算是手术成功。要是换上木匠师傅,谁都不敢把螺丝拧歪拧偏,否则就无法混饭吃。
一般的四肢长骨骨折,如果骨折端错位,复位三分之二就没问题,因为人体的再塑能力很强,很快就能够长齐整。
也就是说,还有三分之一的长骨是错开着长的,如果是成年人,错开的至少在10毫米。
木工干活能这样吗?你家请木工做张桌子,如果桌面的接缝处有一毫米的空隙,有一毫米的不平整,你就可能淡定不了,甚至可能连工钱都不愿意支付。
怎么样?没错吧!
说你们是木工,我这是说得客气。如果你们都像木工那样干活精细,每例手术肯定是解剖复位,都能成为精品手术。
如果不客气地说……
算了,不说了。
说呗,只管说,反正都是难听话,我们医生听多了。
我可真说了?
说吧,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你们这些骨科医生就是一堆粗糙的木工!
你!你!你!
几句话就把几位好兄弟彻底打蒙!
这些都是酒桌上的话,上不了台面,今天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只是供大家思考,也许会有所启发。
虽然在胡说,但又在说大实话,又在说不好听的话,又在说得罪人的话。其实,我很清楚,好听的话往往不是实话,实话往往很难听。
不过,请大家放心,尽管我在本书中提到的人和事都是真的,但千万别对号入座;如果有哪位老兄实在觉得有的话不好听,惹你生气了,就当那几句话微不足道,是在胡说八道。
骨科医生当然不是木工,那像木工一样的医生有没有呢?还真有!
有一家三甲医院的骨科,住了一位股骨干骨折的病人,需要牵引治疗,就是在膝关节下的胫骨上打上一钢针,然后牵拉,把骨折端牵开、复位。
这工程还真是像木工一样,医生一手拿钢针,一手握锤子,一锤一锤地把钢针钉进去。听说后来有一种医用射钉枪,当然木工也有这种相似的东西,貌似在临床上使用得不普遍。
管床的三级医师对一名住院医师说,小王啊,去打个牵引,就那股骨干骨折的44床。
小王一听,乐了,激动了。为啥?主任对小王放心啊,又给了他一次单独历练的机会。
就这样,小王屁颠颠地去打钢针。一看片子,是左侧股骨干骨折,就开始打钢针了,真的很顺利,钢针一点都没歪,都快赶上木工师傅的水平了。
小王很高兴啊,就开始指导起病人来。以前,是跟着主任,只是主任说,自己听。今天好不容易有表现的机会,就得抓住机遇说两句。
44床,你的左腿骨折了,右腿可没问题,应该多伸伸这条好腿,多活动活动。
大夫,我骨折的是右腿。
什么?那就活动左腿。
不对呀!小王的心一咯噔,一掀被子,心凉了半截,打错了!
本应该是右腿牵引,小王把钢针打在了患者的左腿上!
不知道小王怎么会看错片子,估计是拿错了,那张片子可能是另外一名患者的,也是股骨干骨折,只是一个是左腿另一个是右腿。
这下麻烦就大了,这可不是技术问题,是严重的责任事故。
道歉,赔钱,小王还被医院开除了。
像这样极端不负责任的医生,我还真觉得应该早开除!
不过,像这样的木工医生还是罕见;我们绝大多数骨科医生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不是修理家具的木工。
看病其实是看人
有人把骨科医生分成三类,是根据医生看病的习惯来分类的:
三流骨科医生——只看片子,不看病人。
可能就像小王那样,一看片子就下结论。这类医生基本上不会独立看病,完全依赖检查报告。如果哪天拿错了片子,病人就倒大霉了!
二流骨科医生——先看片子,再看病人。
看完片子有了初步结论,然后再看病人的症状来印证。这类医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经验不足,心里没底,需要继续努力。
一流医生——先看病人,再看片子。
这类医生一般是有经验的医生。他们看病通常是先把片子放一边,亲自动手检查,询问病人症状,在做出初步判断后,再看看片子印证,几乎都能做出准确诊断。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是旷世才女、煽情神人,寥寥数语,就写出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愁肠百结的哀婉,被称为千古绝唱。
在这里,我们不是欣赏诗词,是想借用一下“物是人非”这个词。
物是物,人是人。
“物是人非”还有更多的新解:物质是固定的,人是会改变的;静态的是“物”,动态的是“人”;不会变化的是环境,会变化的永远是人。
人体既然这么复杂、神秘,那么医学自然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修理这么高深的东西,木工当然不行,普通人就更不用说。因此,在当医生前,要读医学院校,很多人读到了硕士、博士。
为什么要这么高的学历?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医学涉及的知识太深奥,掌握的熟练程度要求太高,毕竟医生面对的是人不是物。修理家具时,一斧头下去,砍偏了,没关系,换一根木头再来;“修理”人时,一刀下去,切偏了,把不该切的切了,能再换吗?轻则导致病人伤残,重则要人性命。
二是高学历的人一般养成了认真负责的好习惯。学习是掌握知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你不认真、不努力,当然考不了好成绩,没有漂亮的分数,凭什么读硕士、博士?好习惯才能成就好医生。
因此,医学生读硕士、博士就很有必要。
除了这两点,还有一点格外重要,不读不行,形势逼人。
现在的医院,特别是有点名气的医院,如果不说医院有几百个上千个博士,那就太不上档次,太没面子了。对医院来说,博士还是一种门面。
医院招聘,如果需要本科生,报名者数万人;如果需要硕士,报名者上千人。这还不行,找院长的人太多了,都得罪不起,怎么办?不如提高门槛,要博士,要211高校的,要985高校的,先把大多数挡在门外再说。
对医院来说,博士还是挡箭牌。而对博士本人来说,博士学位至少是一块敲门砖。
一家大医院招聘收银员,财务处长拟了份报告,条件是大专学历,处长觉得大专生(学历)就足够了,可院长看了一眼,就把报告扔到了一边。
你脑子没毛病吧?当我们医院是建筑工地?现在搬砖的都是大学生。如果这消息一发布,熟人都找来了怎么办?我们还怎么工作?至少本科学历!
要不都说领导水平高,消息一发布,乖乖,报名网页都爆了,应聘的太多了,别说本科生了,硕士、博士都报名1000多人。
够牛了吧?不过,还有牛上天的,招人要求泰晤士世界大学当年排名前30位的毕业生,我一看最后公示的名单,好家伙,除了有少数几个如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学生,其他的学生都来自中国内地的两所“牛校”——北大、清华。
我很好奇,就查了一下当年的泰晤士高校排名,不错,肯定是从第30名往前看,结果我笑了,第30名是清华大学,第29名是北京大学,不用看了,再往前不会有中国内地的高校了。
已经很清楚了,在这家单位的眼里,中国内地的名校只有北大、清华,只有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才是优秀人才。谁这么牛?牛有牛的资本,肯定非富即贵,不是“名门”就是“豪门”,太有钱了,太任性了。猜对了,他的名字叫“垄断”!
博士、医生的英文单词都是doctor,最开始时,我就想,是不是在英美国家,当医生的都必须是博士,后来一了解,还真不是这样。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不知道,可能是认为医生与博士一样学识渊博、受人尊重吧。
再看看doctor这个词,它涵盖的几个工种里还有如下几种含义。
巫师: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可医巫同源,医生的祖宗并不光鲜,就是一群跳大神的巫师。
修理:外科医生干的活。身体有地方出毛病了,那就准备手术吧,似乎离开手术刀就看不了病。
修造:生殖科医生干的活。不孕不育的先修整,实在不行的就制造,用试管婴儿技术,总能造出一个小人来。
造“假”:骨科医生干的活。缺胳膊少腿了,装上义肢,有时能以假乱真,估计老前辈们也是拜鲁班为师。
掺杂:牙科医生干的活。牙掉了,牙缺了,总得补上吧,现在是技术越来越先进,掺杂很难发现,假牙都能以假乱真。
修改:整形科医生干的活。胸部不挺,屁股不翘,多不性感!那就修改吧,完全可以实现丰乳美臀。
修饰:美容科医生干的活。不美的可以变美,美的可以更美;没有最美,只有更美。许多影视明星都是这样修饰出来的。
这样一演绎,doctor的意思似乎都与医学、医生相关,颇耐人寻味。
不过,医学毕竟面对的是人,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因此,我总在心里想,如果我们把医学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的自然科学,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医学,那就真没把人当人看!
韩启德院士说:“目前看来,医学无法完全依靠现代科学的实证与量化分析,仍然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经验性方法。”
大家对韩启德不陌生吧,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不仅是大科学家,也是大领导,还特别敢说真话!
不只是韩启德院士,钟南山院士也是特别敢说,也是一位特有个性的科学家。
在抗击“非典”中,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认为“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这是来自最权威机构的声音,意味着盖棺论定。
可钟南山院士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勇敢地予以否定;并带领他的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成效的防治经验。这套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
钟南山院士也曾说:“我们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说到这儿,我还是要坚持,医学是自然科学,不过,好像又不全是。
但我确信,大家一定会认可,医学真的像波澜壮阔的大海,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