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
- 杨雪
- 1860字
- 2020-08-26 15:10:00
水口记
川黔交界处的水口,是古蔺县的一个古镇,与贵州茅台隔赤水河而望。作为川黔盐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历史上的水口有过太多繁盛的记载和辉煌。明嘉靖年间建镇前,曾以彝族、苗族聚居为主,建镇后,随着汉民族迁入、融合,最终形成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汉民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传入和影响,使水口商贸繁荣、人丁兴旺,种养殖业迅速发展。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水口,逐渐成为以酿酒业闻名中外的茅台的后花园。
我到水口时,正逢雨天,夏雨的降临,驱散了酷热,让人感觉清清爽爽、精气神十足。来不及放下旅行包,我们便驱车来到两江沟,烟雨迷蒙中,轰鸣的瀑布坠入深潭的声浪远远地灌入我们的双耳。站在观瀑亭上,看200米高低落差的瀑布,气势恢宏,确有震人心魄之感。四围青山幽静,只有流水和瀑布的声音,仿佛万马奔腾不息的声音,将我们的思绪和联想凝固、静止,清新怡人的空气让我们深深呼吸,雨水落在我们的头上和脸上,有种滑腻舒适的感觉。森林的茂密,水质的清澈,让我们久久盘桓不愿离去。
入夜,喝了不少当地自产杨梅酒的我醉倒在镇上一家私人旅馆的床上,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醒来,雨根本没有停的意思。按事前安排,我们冒雨前往离镇不远的柏腊村参观,确切地说,是去看村里的万亩野生杨梅。到达柏腊村,在与野生杨梅树亲密接触的时候,我惊呆了。我先前的怀疑,被满山满坡的杨梅树洗涤了:水墨画般的杨梅林,绵延数十里,远看,犹如墨绿色的森林,近瞧,错落有致的野生杨梅林让人怦然心动。树大者,有千年寿命;树小者,也有几十上百年树龄。无论树大树小,枝上都挂满了猩红的杨梅果,而通往杨梅林的每一条路径,都落满了熟透的杨梅,让人不忍踩踏,无端生出一丝哀愁。尽管在雨中,树的主人仍旧挑选树上熟透乌红的杨梅果让我们尽情品尝。水口的杨梅酸甜可口、味正汁浓,属于典型的原生态果品。据《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可见,多食野生杨梅妙处多。有“果中玛瑙”之称的杨梅除鲜食外,还可以泡制杨梅酒。杨梅酒初饮醇和,但后劲大,每日少饮,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的功效。柏腊村成立了杨梅合作专业社,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在雨中的杨梅林里,与主人边走边品边叙,其乐融融,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啊!
尽管我由怀疑到释然,到心生爱怜,直至有在此落户与杨梅林厮守的念想,但这念想恐怕此生纯属非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大概就是这意思吧。细雨中,与主人道别时,我转身面向水墨色的无尽的杨梅林,一份思念便留在了记忆深处,久久挥之不去。
雨已经下了两天,依旧在下,仿佛在考验我的耐心,抑或在考验我对水口感情的深浅度。而我对夏天的雨,有种说不出的感情。在水口的雨中行走,大约也是一种缘,这种缘至少是600年的缘吧。在水口,整个夏天连续下两天雨的日子恐怕也不多吧。我相信这种缘分,与我下面的行程有关。因为下雨,当地主人建议大家别去碧云寺了,而我对当地佛教文化颇感兴趣,便说,不想去的就不去,而我一定要去看看。午餐时,我不敢饮酒,虽然我对当地产的杨梅酒喜爱有加。主人说,啥意思?我说我要进山门拜望佛祖。众人觉得我说的话有点儿玄,也就不劝了。餐毕,沿泥泞道上碧云寺朝拜山门的人络绎不绝。原来昨天是观世音菩萨的生日,方圆百里,川黔交界地,庙门几何,数碧云寺的名声最响亮。史料记载,明嘉靖建镇之时,便在碧云山上建庙。这碧云山,乃水口坝中央兀然挺立的一座山峰,在此山建庙,确有其独到的眼光。几百年来,碧云寺的香火不断,也可看出碧云寺承载了当地善男信女的朴素愿望。这种愿望延续了几百年,在清明繁盛的年代,还将延续下去。我到碧云寺,不是因为对寺庙建筑、石刻、年代等感兴趣,而是因为发现了碧云寺的包容性。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间传说在此相融共生,供人朝拜。不大的碧云寺,山脚和山腰是佛教进香朝拜的场所,山顶则是道教和民间传说供奉的神圣之地。据说,建庙之初,就考虑到了当地民众的习俗和愿景,才有此多种寺庙文化和当地民间传说和谐共生的场景。几百年来,此种包容性深得川黔民众的赞许和热爱。教义和民间传说有时共通,但更多是互相排斥的,而碧云寺的包容性,既促进了两者的融合提升,又不损伤它们各自的特性和价值,这种和谐的催生总是利大于弊。这使我想到当下的水口为了走出自身发展、造福于民的独特之道,结合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主动提出对接贵州茅台,争做“国酒茅台”后花园这篇大文章。这种包容性,与几百年前碧云寺的包容性有着相同之处。当代水口人的气魄、胸襟、思维、眼光令我佩服,走水口,受益良多,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