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
- 张大卫 张瑾等
- 3713字
- 2020-08-26 15:22:40
三、国际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智库在现代社会影响巨大,已成为各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全球智库的发展状况我们看到,能够称得上智库强国的还是英美欧等西方国家。西方的智库发展较早,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和行业规范。在欧洲(包括英国),智库的发展起步较早,美国后来者居上,成为当今世界智库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智库尽管就其规模、影响力而言,与英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智库还存在差距,但对本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潜力仍不可小觑。
(一)国际智库发展经验
1. 恰如其分的功能定位
总体来说,国际智库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功能:为本国政府建言献策、提供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沟通民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全球治理,争夺国际话语权和人才培养。国际知名智库有自己的独特角色和定位及服务对象,非常注重自己的研究特色,并有明确清晰的核心研究领域,它们将这些作为智库发展的生命线,贯彻落实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中。
2. 区分决策与管理的治理机制
从智库本身来说,许多国际智库采取区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治理机制。国外智库一般都采用理事会(或董事会)化的治理机制,由重要捐助者组成理事会,是智库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任命智库负责人、制订智库发展框架和研究计划,筹集资金和拓展智库影响力。智库的日常管理运行由智库负责人(总裁等)负责。在组织形式上,美国智库多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理事会、董事会或监事会作为智库管理机构。美国智库大多设理事会作为决策保障机构,组织机构倾向于扁平化设置,为研究留足宽松空间。如布鲁金斯学会由董事会进行领导,兰德公司则由监事会负责管理。
3. 扁平化的管理方法和矩阵研究机制
国际智库多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分为研究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两部分。研究部门多以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为研究组织单元。研究组织方式有:一是常设的研究部,二是根据项目需求设立的课题组,课题任务结束后自动解散。大多数著名智库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矩阵研究机制,把学科知识与研究课题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兼收了直线主管组织和横向协作组织的长处,有利于整个智库的有效管理。
4. 丰富的成果转化渠道
各国智库通过以下主要渠道来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一是通过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向公众宣传自己的观点,影响社会舆论,提高自身影响力,达到影响决策的目的。二是通过研究和发表研究成果来影响政府决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策简报、专题研究报告、会议报告、期刊、专著等宣传其政策主张,并收集相关反馈意见,指导今后的研究工作。三是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讲座、培训班和答谢午宴等活动,邀请政府官员和知名学者到智库进行演讲讨论,传播自己的观点、立场,加强与各界、各领域专家的联系。四是通过国际合作研究,构筑智库参与全球事务的软实力,通过向国际社会寄送研究成果,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五是通过网络免费向社会提供大量研究成果,使智库成为与学术界、新闻界、实业界、广大民众以及政府官员联系的纽带。六是通过咨询和发表声明、向政府提交报告、参加听证会,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七是采用会员制方式传播研究成果和观点。通过发展会员,邀请会员到智库作报告的方式推销智库理念。
5. 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研究人员是智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际智库的研究人员一般受尊重程度高并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国际智库在智库人员设置中会充分考虑研究人员和辅助人员配比的合理性,实行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条件。
国际智库多采取开放竞争的选拔机制,注重人才的多样性,“以才取人”。选拔录用主要看中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主要选拔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T型人才”。对于新招纳进来的年轻研究人员,通过资深研究人员的传帮带机制进行培养,并且鼓励人才流动,保持合理的人才流动率。
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留住人才并使人才长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美国智库通过以下途径来激励工作人员:一是物质激励,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一般来说,美国智库都采取高薪来留住人才,如兰德公司研究人员的工资比同等资历的大学教授的工资要高出1/3。二是通过晋升进行激励。一些美国的智库也会通过考核,对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职务上的晋升,这也是一种激励人员的方式。三是帮助研究人员提升知名度,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声望。
6. 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
作为知识型机构,智库的核心是人。在知识产生层面来看,智库像一个封闭的圈子,现有的研究人员即使学识渊博、认识深刻,也难免会产生认知偏差。于是很多智库从人员流动方面加以调整来抵消这种影响。智库人员流动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横向是指智库间的人员流动,纵向是指智库与其他机构的间人员流动,这些流动都是双向的。国际智库的显著特点是人员的高流动性,外国智库常常鼓励人员的流动来促进智库本身“吸纳吐新”以及人才的“充电”。人才能进能出方能为智库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新的血液。如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ODI)的研究人员平均在ODI工作时间约5年,人才流动率约20%。国外智库还充分利用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手段,为研究人员创造短期“外出”机会。
7. 多种资金筹措机制
智库作为一种非营利机构,融资能力是智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拥有长期稳定的多渠道资金来源,是智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外智库融资渠道主要有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收益、PPP模式和委托研究项目经费等,不同经费来源采用不同管理办法。国际智库接受这些经费的前提是捐赠方不得干预智库开展研究工作的有关事项,包括选题和选人,此举是为保障智库研究的独立公正性。国外知名智库融资模式多样。美国智库主要资金来源于PPP、委托研究、捐赠。英国智库主要收入来自PPP、委托研究和出版物费用。比利时智库主要融资模式是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德国智库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但政府无权干涉智库开展的研究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一些运作性基金会和慈善基金会以及少数家族基金会开始资助智库研究。
国外税法规定,如果企业或个人捐款数额超过应缴税收的一定比例,可以减免或全额抵扣应缴税款。
(二)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
1. 培育适合智库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规范行业管理
智库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特定决策主体特别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咨询需求,因此要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首先要突破和建立政府科学决策咨询的制度和法律,将各种政策问题决策前、政策执行、评估、反馈的研究与咨询纳入常态化制度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思想产品的力度,通过政策导向促进智库产业的发展,使智库与我国改革建设紧密关联,发挥其作为综合研究机构的最大潜能,为智库发挥“资政”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 优化智库布局,发展多元化智库体系,创建智库生态体系,促进智库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多类型智库平等竞争的环境
激励支持智库独立性和多元性发展,大力推进民间智库建设,允许民间智库平等竞争。同时改革创新官方和半官方智库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智库差异性作用,选准各自“生态位”,实现中国特色有影响力新型智库的崛起发展。
明确研究领域、清晰研究方向,形成智库政策影响力的基础。加强智库专业化建设,对专业性问题开展综合性、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形成智库特色产品。同时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智库领军人才,扩大智库影响力。
3. 建立政府与各类智库间公平畅通的沟通渠道,创新智库研究成果与公共政策咨询之间的沟通渠道
政府在做出重大政策前、评估检验政策执行效果或是听取民意时,可通过“咨询会”“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各类智库的智力作用,使决策科学化成为可能。智库在研究问题时坚持政策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机制,想政策之所想,开展有针对性、前瞻性、预见性研究。为使这些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发挥“资政”作用,我们需要建立不同类型智库向上级政府不同部门便捷报送研究成果和咨询建议的畅通渠道和制度化机制,实现智库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
4. 建立现代化智库管理体制机制
智库的价值在于“思想产品”以及生产“思想产品”的人,智库管理根据类型不同采取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方式。智库建设的重点是探索适宜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重点是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薪酬体系、职称评审制度、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特别是科研经费使用机制。改变“重物轻人”的做法,使经费更多地倾斜到人的投入和支出上,体现人的价值。
建立指导性分类评价体系,引领多类型智库差异化发展,保障研究成果质量与咨询贡献。通过规范的评审标准、评审流程、发布机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不同类型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创新规范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研究领域数据库和知识库,对各类智库实行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强智库独立性。完善智库法律政策支持,加强智库融资风险管理。
5. 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增强智库全球意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掌握国际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
我国智库应积极走出去,加强国际化合作,如互派访问学者、建立国外分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主动前瞻性地设置国际重要议题,组织研讨,引导话语方向,发出我国智库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智库在发展中要善于展现自我,重视自我宣传,努力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