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名将篇

出奇制胜,七战七捷

——栗裕大将指挥苏中战役(又称七战七捷)

【生平及趣闻轶事】

无冕元帅

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县坪村乡枫木树脚村。侗族。父亲粟同亭是个落第秀才,对粟裕的教育非常重视。5岁的粟裕就学着背诵古诗文,6岁上了私塾。1925年考进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5月参加叶挺为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任教导队班长。同年8月,粟裕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余部在朱德、陈毅指挥下转战闽赣。1928年4月,粟裕随朱、陈部队上了井冈山。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粟裕先后任连长、党代表。1929年后任红四军支队政委、团长,1930年升任红军第六十四师师长,一年后任红四军参谋长,参加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7月,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这支队伍历时6个月,孤军奋战2800公里,最终在江西环玉山失败,粟裕率仅剩的800多人突围。1935年春节过后,任红军挺进师师长,率部挺进浙南,坚持三年南方游击战争。1937年年底新四军成立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4月,他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开赴苏南茅山地区,6月17日指挥部队在镇江西南韦岗设伏,歼灭日军车队30余人,极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抗日斗志。之后,转战南京、芜湖、溧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道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协助陈毅指挥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指挥部队攻克车桥,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1945年率部进军天目山,进行3次反顽作战,缴获大量美械装备,率先从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

粟裕

日军投降后,粟裕回师苏北,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7月起,指挥所部3万余人,同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12万人作战,获七战七捷,一个半月歼敌5.3万余人。10月,华中、山东两支野战军会合,毛泽东致电,由粟裕负责作战指挥。在他的指挥下,赢得了宿北、鲁南战役胜利。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先后指挥了莱芜、泰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等部。8月,同陈毅一道率外线兵团进行沙土集、挺进豫皖苏边区、破击陇海路、平汉路等作战。1948年5月,陈毅奉调中原工作,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六七月,指挥豫东战役,歼敌9万。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

同年9月,粟裕率先提出举行淮海战役,中央军委批准后,由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战役,先在中野支持下歼灭了碾庄的黄百韬兵团,接着支持中野在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又在陈官庄歼灭杜聿明集团。1961年9月,毛泽东在武汉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谈话中,蒙哥马利赞扬毛泽东是英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毛泽东却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他也是我们湖南人。”洋溢着对粟裕的欣赏和自豪。

毛泽东对粟裕在淮海战役的作用评价基本上符合事实,并非夸大。因为是粟裕首先提出淮海战役建议和许多重大歼敌措施,而且战役三个阶段中的两个是粟裕独立指挥的,中间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时,粟裕派数万人直接配合中野作战。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及江淮军区、豫皖苏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2万人,占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兵力总数的70%,是淮海战场决定性的主力。淮海战役主力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4个兵团、18个军共44.3万人(不包括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直接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歼敌数),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为此,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刘陈邓心领神会,绝妙配合,在紧要处实现了数量变,质量变。”

1949年4月,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并预先作了谋划,将南京、镇江南逃的敌军歼灭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镇江、杭州。5月,指挥部队发起上海战役,将敌军引出城外歼灭,既保全了大都市上海,又歼灭了大量敌人,达到军政双胜。接着担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

1951年,粟裕就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任总参谋长。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粟裕协助中央军委创建完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包括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兵种的建设。

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军衔时,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其中元帅、大将人数受限制,只能各授10位。粟裕自1946年10月起,中央军委指定他有作战指挥权,而一般指挥作战权只有正职才有。而且1948年春天起,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到中原工作后,粟裕作为代司令、代政委,挑起了独立指挥华东野战军的重任。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粟裕先后指挥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多达247万人,居全军第一,占全军总歼敌数807万人的37%,居全军各大野战军之首,对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功勋巨大。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应邀参加元帅授衔典礼后对人说,粟裕总参谋长过去打过多次大胜仗,是可以当元帅的。表示他对粟裕军事才能和功绩的深深钦佩。《人物》杂志一篇回忆黄炎培先生的文章中也提到,黄炎培听说元帅名单中没有粟裕,特意找到毛泽东,力陈粟裕常打胜仗,在华东地区很有名,应该授元帅衔。粟裕的秘书鞠开也回忆,曾看到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在一份材料中有“粟裕应该评元帅”的话。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也说,粟裕可以当元帅。但因种种原因,粟裕未能评上元帅,令无数军民为之惋息。

1948年春天,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时,毛泽东指定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而在粟裕谦让之下,只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为此,《粟裕大将》一书写道:“粟裕是让掉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也让掉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共和国元帅军衔。”

刘少奇在评价新四军各师作战时,说粟裕的第一师作战次数多,歼敌最多。可见,称粟裕为“无冕元帅”,一点也不过分。

1958年,“立有卓越功勋”的粟裕受到了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之后,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4年病逝于北京,按他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华东等地区。

在粟裕戎马生涯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粟裕以3万兵力对抗国民党军12万兵力,在敌众我寡的劣势环境下,采用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的谋略,获得七战七捷,粟裕为此名声大噪。毛泽东亲自推广“造就辉煌战果”的经验,自此,民间流传“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经典战役】苏中战役

粟裕的建议改变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

1946年是中国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的4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了“还都令”。5月3日,蒋介石夫妇飞抵南京。5月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了还都仪式。蒋介石以往着装随便,有时一身戎装,有时长袍马褂,穿着什么要看他的情绪而定。自还都南京那天起,他便整天着军装上下班,连晚上散步也不例外。他为何要如此严肃?在他的日记中曾写着,他要在一年之内消灭共产党。他办公桌的右边放了一张消灭共产党的时间表,上面记着:

6月底48小时消灭中原李先念部;

7月两星期内消灭苏北新四军粟裕部;

8月三个星期打通津浦路和胶济路;

9月消灭冀热辽和冀鲁豫刘邓部。

对于蒋介石的这张“时间表”,毛泽东也作出了回应,苏中战役之前,毛泽东原打算出击外线,打几仗来杀杀蒋介石的嚣张气焰。6月19日,毛泽东在致各大区的电报中,分析形势时指出:“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1]当时,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是本着“议和”的指导思想,想通过打几个大胜仗,迫使蒋介石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共同协商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经过反复研究,预定在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两侧的中原地区,打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仗。可是,当他们接到周恩来的电报时,得知蒋介石意欲进攻苏北的情况后,他们又研究了西安、郑州、徐州的敌人动向,于6月22日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1)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打过陇海路,占领开封至商丘一线以南的十几个县城,并相机攻占开封;(2)山东野战军陈毅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津浦路徐州至固镇段各县城,相机占领徐州;(3)华中野战军粟裕以主力对付长江以北苏皖地区之敌,配合刘邓和陈毅两部队作战。计划还提出,在达到上述目的后,如形势有利,可考虑刘邓和陈毅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攻击,逼近南京。

6月26日,毛泽东致电华中分局,提出由苏中地方兵团负责牵制南通、扬州之敌,要求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率领不少于15个团的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一举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彻底破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淮南根据地,歼灭浦口以北之敌;并限于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待命攻击。

这是一个外线出击大打的战略计划,其战役规模远远超过了两年半后进行的淮海战役。因为淮海战役只是从徐州打到淮河以北,而这一战略计划却从徐州打到浦口。这个计划如能实现,将歼灭刘峙、薛岳两个绥靖区近百万国民党军。当时,国民党约有部队430万人,这就意味着打掉了它四分之一的实力,中共中央的意图,仍旧是逼迫蒋介石回到谈判桌上。但这个愿望能否实现呢?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机关部队9万余人,进入东北作战。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北上山东,接替罗荣桓工作,陈毅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军长。留在苏北的新四军,组成了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中央命令陈毅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部队。因此,陈毅接到中央6月22日、26日电报时,立即致电华中分局、华中野战军,令粟裕、谭震林执行中央指示,率主力西进淮南,准备外线出击,攻打津浦路之敌。

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和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接到中央军委和陈毅的电报后,立即电话通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叫他到华中军区驻地淮安开会,研究主力如何西进津浦路作战。

6月28日清早,海安至淮安的大路上,8匹快马一路飞驰,坐在第一匹大白马上的正是粟裕,紧跟在他后面的是参谋长刘先胜、参谋处长夏光及其他随行人员。夕阳西下,他们来到了淮安。这时,张鼎丞、邓子恢两人正在华中军区司令部的大门口等候,见到粟裕一行,笑着迎了上去,张鼎丞打着招呼说:“粟司令一路辛苦,快进屋休息一下。”

粟裕从邓子恢手中接过毛巾,抹了一把脸,匆匆地说:“你们等急了吧?我们来迟了吗?”

张鼎丞说:“你们的速度很快啊!”一行人边说边向屋内走去。张鼎丞向粟裕介绍了华中军区近几天发生的情况。邓子恢待众人落座后,宣布会议开始,他说:“首先请张司令宣读陈军长和舒同主任刚刚发来的电报!”张鼎丞宣读来电,电文中说:

邓、张、粟、谭:

我们认为,7月间非打不可,则王必成、陶勇两师应立即西开,保证7月15日到达,7月20日前后能按时发起战斗,我们认为王、陶两师留苏中无法改变该地严重局势,现滞于该地于全局不利。

陈毅、舒同

邓子恢说:“陈军长、舒同主任的来电,是催促王必成的六师和陶勇的一师火速开往淮南津浦路作战,大家讨论如何执行。”

刚从陈毅那里请示工作回到淮安的谭震林说:“为了执行中央指示,陈军长已从临沂率领山东野战军南下陇海路,准备指挥山东和华中两支主力,向徐州和津浦路出击;刘邓也按计划开始攻击陇海路和豫东一带;他们命令我们华中立即西进淮南。这样,三支大军会战徐州至浦口战场,一定可以实现中央将蒋介石逼到谈判桌上,重新议和的意图,因此,我完全同意中央和陈军长的部署。”

邓子恢兴奋地说:“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战略计划,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如能实现这一计划,就能打开南京的北大门,这对蒋介石的内战野心,会起到极大的威慑作用。”

粟裕一直没有说话,他的想法和大家不同,他认为,指挥作战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有什么条件就打什么仗,而不应该从本本出发。他思索许久后,走到地图前,手指郑州、开封、徐州、南京等地,说:“蒋介石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30万人,此时正是他的顶峰时期,仅南线一面,他的兵力就有100多万人,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挑起内战。和蒋介石相比,我们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舒山东野战军和我们华中部队三支大军,加起来不足15万人,敌我兵力悬殊,我们能否对付得了蒋介石的百万大军,这还是个问号。”他扫了众人一眼,继续说:“我认为我们的胃口太大,发动这场大战的时机也不成熟。《孙子兵法》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毛主席历来主张拣弱敌打。因此,我建议先在苏中打一两仗,然后再西进。”

粟裕还说明三点理由:(1)淮南地区人口仅130余万人,抗日战争后期,该区环境比较安定,转入战时状况需有一个过程。战争初期华中野战军主力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由苏中供给,就连支前民工也需由苏中补给。主力部队加上民工、干部,每天至少需要粮食10万斤,两三个月的粮食将达数百万斤,其他军需供应也相当繁重,将给初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2)苏中当面有敌军9个旅,如我华中主力西进,留守部队难以担任钳制任务,该区有被敌迅速占领之极大可能。苏中地富人稠,人口900万人,占华中总人口的2/5,粮食产量亦占华中总产量的2/5,沿江商业繁盛,税收占华中的一半,这些都是支持战争的巨大力量,一旦沦入敌手,就会为敌所用。而且苏中地近京沪,如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也不利。(3)淮南之敌有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上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来说,苏中之敌较弱。

粟裕的发言出人意料,会场上顿时鸦雀无声,有人默默点头,有人轻轻摇头。粟裕知道大家此时的心情,继续说:“我在苏中坚持斗争五六年,对苏中的一山一水和苏中的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敌人来了,一仗不打拍拍屁股就走了,这对不起苏中的老百姓。但是,我的建议不完全是感情用事,是从战略全局考虑的,是对中央作战计划负责,如果我不假思考,拉起队伍就走,这是服从命令。可我不想盲目服从,所以,在接到中央和陈军长的电报后,我就在27日致电中央,将自己的这个建议呈上,现在中央还没有回电,今天,我又将自己的想法公布于大家,请分局常委们慎重研究。”

华中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曾山沉默许久后,首先表态,他说:“我认为粟司令的建议很好,反映了他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的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中央的这一计划,也是综合全国战场情况,经过慎重考虑而作出来的。我们这样轻易变更中央部署,是否是不严肃、党性不强呢?况且,陈军长已将司令部南移到陇海路的新安镇。刘邓主力也已向豫东转移。我们一改变,他们怎么办?”

曾山发言后引起了一番讨论,邓子恢转脸问粟裕:“部队对主力西进淮南,有什么看法吗?”

粟裕回答说:“我征求过部分师团领导干部的意见,王必成认为,蒋介石在和谈期间,曾经要我们让出苏北、苏中,过陇海路,中央没有同意他的无理要求。现在一枪不放就走,不就是向蒋介石屈服吗?陶勇认为,苏中是鱼米之乡,部队指战员是苏中子弟兵,一仗不打不是让老蒋占了便宜吗?部队工作难做,思想弯子难转。”

邓子恢边听边思考,他觉得粟裕的话很有道理,粟裕大胆进言的态度深深感动了他,他感慨地说:“我认为粟裕的建议是真知灼见,符合苏中战场的形势,他在中央命令时限内,向上级提出建议,这是尽职尽心的表现,也是党性强的表现,更不能说是违反上级命令。”他提高嗓门,强调说:“什么叫党性强?党性强是实事求是地执行上级指示,照抄照搬绝不是党性强的表现,我举双手赞成他的建议,我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学习他这种革命精神。”

“说得对!”张鼎丞也表态说,“我也同意这种看法,粟裕的建议符合两点:第一,符合中央一贯精神和总的意图,表面上看,他的建议与中央外线出击的方针不一致,但他符合中央倡导的积极防御方针,符合中央关于一切以有利于歼敌为目的的精神;第二,他对中央此次的电报命令有不同看法,敢于提出建议,请示中央,一切听从中央最后的决策,这是符合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的。”

“二位言重了!”粟裕对邓、张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我在向中央和陈军长发电报、陈述自己的看法时,是以个人的名义,文责自负。在他们没复电前,我做好两手准备。”

曾山在他们的发言时受到启发,转变了原先的看法,恳切地提出:“粟司令的态度,是中央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的好典范。我建议我们华中分局也发一份电报,对粟司令的建议提出我们的看法。”

最后,会议一致同意曾山的建议,华中分局于6月29日致电中央和陈毅,提出了华中分局的意见,对粟裕的建议表示极大的支持,希望上级在决策时参考。

首歼“天下第一团”

会议结束后,粟裕一行匆匆返回海安贲家巷华中野战军司令部。7月4日凌晨,参谋长刘先胜走进了粟裕的住处,他掀开蚊帐,推醒了熟睡中的粟裕,兴奋地对他说:“粟司令,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中央军委来电了。”

粟裕就像被弹簧弹起来似地从床上跳到地上,接过电报,低头便看。电文中说:

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果如此,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对顽军可能大举进攻情形,望提高注意。

粟裕看罢电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激动地说:“毛主席英明啊!老刘你说,这是不是说明了毛主席极为重视下级的意见和建议?这份电报已将原来的外线出击改为内线歼敌,中央接受了我们的意见了啊!”他急呼呼地说,“你马上通知情报处处长朱诚基,早饭后到会议室召开作战会议,研究我们打第一仗的地点。你要他准备报告苏中敌情。”

在作战会议上,粟裕首先宣读了中央来电,然后强调说:“兵家历来重视初战,第一仗打得好,就能鼓舞士气,而要打好,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选择作战对象。”

刘先胜说:“在一般的情况下,要先打弱敌,弱敌被歼,强敌也就成了弱敌。”

“说得对!”粟裕赞同地说,“为了选择好我们的第一仗,现在就请朱诚基介绍一下苏中的敌情。”

情报处处长朱诚基拿起小木棒,指着地图说:“从我电台多次破译的敌人密电文中得知,敌人整编四十九师、八十三师、九十九旅、二十五师,将在三四天内,分4路向如皋、海安进攻。具体的日期是在7月13日发起攻击。”

粟裕思考着,然后对参谋处长夏光说:“你们考虑一下,准备先打哪一路?”

夏光用手指着地图上各种箭头说:“敌人的动态呈梅花形,他们之间距离大,相互增援都需要两天路程才能赶到。我们如果打南通、白蒲之四十九师,泰州、泰兴、靖江之敌会向东南增援,形成对我东西夹击。因此,我们提议先打宣家堡、泰兴的八十三师十九旅。理由有三:一是宣家堡、泰兴是停战令发布后被敌占领的,我们打十九旅师出有名,是还我根据地;二是十九旅到宣家堡、泰兴才两个月,时间短,没有构筑永久性水泥工事。该旅虽是美械装备,如果无永久性工事,在得不到友军增援的情况下,强敌就变成了弱敌;三是宣泰一带原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有群众基础,而敌人没有群众的支持。况且,我们从1940年至今,一直战斗在这里,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打起仗来,轻车熟路,不用向导。”

粟裕边听边点头,夏光说罢,他走近地图,用红笔有力地在宣家堡、泰兴两处划了个大圆圈,果断地说:“我们不谋而合,就这么定了!”他目光炯炯,看着众位参谋,大声地说:“我们就先敲他李天霞。不过我要补充两点:第一,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骄狂自大,目中无人,他曾扬言说,他的一个师能打遍苏北无敌手,八十三师的五十六团团长和五十七团团长都说,他们是天下第一团,能吃掉他们的部队在全中国还找不到,这说明他们太骄傲了,骄兵必败。第二,打这一路敌人,可以把其他几路调动起来,我们打第一仗是为了打第二仗、第三仗创造条件。”

粟裕的话音一落,正巧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匆匆走了进来。粟裕说:“你来得正好,中央已批准了我们内线先打几仗的建议,我们司令部正在研究,现已确定先打宣家堡、泰兴之敌,希望你们政治部要搞好配合啊!”

“粟司令,昨夜听刘参谋长说后,我就连夜写了第一仗政治动员令,拿来给你过目。”说罢将动员令递给粟裕。

粟裕非常高兴,他表扬说:“很好,你的动作很快嘛。”说罢低头便看,只见题目是《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关于开始打的指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他拍着手说:“很好,提法很好啊!不过,我还要补充一下,增加要为保卫苏中人民生命财产而战,首战必胜、反对轻敌等内容。”他一边将动员令交给钟期光,一边说,“你可以下发了。”

“丁零零!”电话铃响了,粟裕抓起电话,是负责支前的苏中军区政委陈丕显打来的。粟裕大声地说:“阿丕啊,我正要找你呢!现在我们已研究确定首仗打宣家堡、泰兴的八十三师了,枪声一响必有伤亡,而且和他们交战伤亡还不会小,你要有充分的估计,在筹集粮食的同时,准备好民兵、担架,要做到及时抢救伤员,不许丢掉一个伤员,你听清了吗?”

陈丕显的声音很大很坚决,连在场的人都能听到话筒里传来的声音:“粟司令,你就放心吧!部队打到哪里,我们的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一定让指战员们满意!”

粟裕放下电话对夏光说:“作战对象、政治工作、支前任务都落实了,下面就是精心组织实施。驻宣家堡和泰兴的是十九旅的两个团,我们以一师、六师共12个团去打,这就是六比一,你觉得兵力够不够?另外,下午召开各师、纵队干部会议,你觉得应该向大家提醒些什么呢?”

夏光考虑了片刻,激动而又十分慎重地说:“兵力够了。此战是在苏中甚至在华东的第一仗,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看来,我军今后的作战特点是进攻性的运动战,是大兵团的运动战,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加强对运动战的学习和研究,才能适应新的战略形势啊!”

在抗日战争中,夏光长期坚持在苏南阳澄湖斗争,是36个伤病员中的指挥员,京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就是以夏光的斗争事迹为原型而创作出来的。

粟裕听罢夏光的话,感慨地说:“你说得很对,现在已不是当年在阳澄湖上打游击的形势了,我们要同分散的游击战告别,要适应伟大的战略转变,打好运动战,要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不要怕跑路,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在下午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粟裕向各部下达了作战命令和任务,并着重提醒大家要首仗必胜,要在两天之内拿下泰兴、宣家堡,以防敌人的援兵赶到。最后,他用力挥动着手臂,激动地下令:“请各部按时到达指定位置,13日晚发起战斗!”

7月13日早晨,陶勇率一师从如皋出发,王必成率六师从黄桥出发,途经之地都是老根据地。乡亲们听说新四军去打国民党,一个个拥到路边,摆下了茶水摊,还拿来了西瓜、香瓜、菜瓜和大饼、烧饼,还有煮熟的鸡蛋,直往战士们的怀里塞。儿童团的小朋友们在路边挥舞着小旗帜,唱着《黄桥烧饼歌》,向过路的部队欢迎致敬。浩浩荡荡的部队后面,是民兵支前大军,他们推着独轮车,抬着担架,紧跟在战士们的身后。黄昏时分,两支队伍分别接近泰兴、宣家堡。

泰兴城是长江沿岸的一个县城,有7米高的城墙,外有30米宽的护城河,工事比较坚固。这里公路可通往靖江、扬州、泰州等敌人据点,是国民党军向解放军进攻的出发地之一。防守泰兴城的是整编八十三师十九旅五十七团和配属的一个山炮连。担任主攻任务的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和十八旅五十二团。晚上9时,战斗打响了。敌人当时不明情况,不知来了多少解放军,显得十分惊慌,一个劲地向城外打炮。拂晓时,解放军扫清了外围据点,逼近城垣,城内敌人拼命顽抗,大炮、机枪从城头上向下猛烈还击。早上6时,指挥员便下达攻城命令,解放军从南门发起猛攻,仅20分钟就打开了突破口,机枪连班长、华东一级战斗英雄胡宗林带着一个班,首先登上城头,击退了反击之敌,掩护全营向纵深发展。五十三团、四十七团也从北门突破,冲进了城内,占领了东西大街,一直打到敌五十七团团部庆云寺门前,歼敌大部。

攻打宣家堡的一师,战斗打响后,打得很不顺利,敌人利用各种武器,组成交叉火力网,犹如一道道密密移动的火墙,压得他们前进不得。

战斗打响后,粟裕坐在电话机旁,处理来自各方的情况。当他了解到一师的情况后,拿起话筒,对陶勇说:“你找原因了吗?我问你,你安排了几个团担任主攻?……什么?就一个八团?那怎么行呢?你马上停止攻击,重新部署,按野司的六比一兵力发起攻击,……什么?六团进攻地方太小,兵力展不开?”粟裕考虑了一下,又说,“那就按三比一兵力,你们明天一定要拿下宣家堡!”陶勇放下电话,赶到宣家堡阵地,调整了部署,兵力增加到三个团,一举突入,歼敌大部,逃窜之敌被打援部队全歼。战至15日晨,宣、泰战斗结束,歼敌两个团3000余人。此时毛泽东来电询问,此仗打的是不是整编八十三师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实践证明,由美国训练的,又是美械装备的军队,也是能够战胜的。第一仗就让毛泽东摸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底牌。

奔袭如南

第一仗接近尾声时,粟裕正谋划第二仗在哪里打。这时,朱诚基气喘吁吁地来报告说,宣、泰战斗打响后,南通、白蒲、泰州、李堡、扬州的敌人都纷纷向宣、泰两地增援。粟裕听着,眉毛一扬,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面对地图,思考着:几路援敌,该先打哪一路?怎么打?

这时,夏光来了,他告诉粟裕说:“粟司令,毛主席来电报了!”

“哦!”粟裕一听,从他手中接过7月15日发来的电报,电文如下[2]

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仗,才能解决问题。为着在连续战斗中取得胜利,你们须征集几个补充团,补充老部队。

粟裕读罢,眼睛里闪着兴奋而又激动的光,抬头对夏光说:“你看,这份电报说明了毛主席是非常支持我们苏中的,他要我们考虑的不是打一仗两仗的问题,而是要开辟南线战场,一直把敌人打怕为止呢!”

国民党军首战受挫,蒋介石也慌了手脚,急派参谋总长陈诚到南通为部队打气。李默庵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家堡、泰兴,急令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率部占领如皋后,向泰兴增援,还命令七十九师、八十三师和由江南增援的六十五师进占泰兴向如皋开进,企图用4个师夹击华中野战军。粟裕得知此情,便开始筹划第二仗怎么打。他觉得如果就近打前来增援之敌,可以就近用兵,部队不至于太过疲劳,但援敌警觉性高,很有可能一打就逃,或者相持不下。这样,敌四十九师可占如皋,使华野主力侧翼和后方受到威胁。而如果远距离奔袭四十九师,则既能解如皋之危,又可大量歼敌,而且四十九师不会想到华野会来奔袭,对我毫无防备。所以,他决心采取后一个方案。接着,他便命令一师、六师、七纵向如皋方向行动。

王必成和陶勇分别率一师、六师,如脚踩风火轮,向如皋方向奔跑。粟裕等也亲随指挥。不久,便听到了隐约传来阵阵锣鼓声和喧闹的人声。粟裕举起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告诉大家:“那是海安县的民众在慰劳过路的队伍,我们加快点。”

说话的工夫,他们就到了欢迎的队伍跟前。这时,从人群中跑出几个小伙子和姑娘,一边跑一边喊:“粟司令,刘参谋长,钟主任,你们快下马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再走吧!”

粟裕一勒缰绳,翻身下马,笑着问站在前头的一个小伙子:“三伢子,你奶奶的头痛病好些了吗?”粟裕一口海安方言。

三伢子上前拉着粟裕的缰绳,回答说:“谢谢粟司令关心,奶奶的病好多了,她正在家里杀鸡等你们呢,她叫我无论如何都要把你们拉到我家去,喝点鸡汤补补身子,再去打国民党。”

粟裕摆摆手说:“三伢子,时间来不及啊,告诉你奶奶,下次我一定去看望她老人家。”

这时,一个干部模样的女同志跑来,往粟裕等几人手中塞了许多馒头、糕饼,又有几个小姑娘给他们递上茶水。刘先胜看见其中一位干部,大声地说:“这不是小梅吗?你们乡离这里50多里路,你们也跑来啦?”

小梅点点头,说:“上面通知说你们昨晚要路过这里,所以,我们昨晚就到了,结果等了一夜呢!”

大家正说着,朱诚基骑着快马飞奔而来,翻身下马,向粟裕报告说:“四十九师二十六旅已到达如皋东南的鬼头街、田肚里地区,七十九旅已进至宋家桥、杨花桥了。”

粟裕立即将地图摊在马背上,掏出红蓝铅笔,在这几处作了标记,然后对刘先胜、钟期光、夏光等如此这般说出自己的打算,大家频频点头称好。粟裕见状,转身对夏光说:“你们参谋处马上分头向一师、六师和七纵传达作战命令,越快越好!”

夏光走后不久,突然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声,不知谁喊了一句:“快隐蔽,敌机来了!”

粟裕抬头一看,果然,从东南方向飞来七八架飞机。当飞机飞临头顶时,经验丰富的战士们早已钻进了路边的高粱地里。敌机呼啸着飞过。战士们又从高粱地里钻了出来,继续向前赶路。一位战士望着远去的敌机,随口编了一首顺口溜:

高粱秆子长又长,纵横万里青纱帐;

敌人飞机头上转,我们歇脚乘风凉。

不出粟裕所料,部队接近如皋时,一师陶勇派人向粟裕报告,说他们在七纵的配合下,已将四十九师师部和二十六旅包围在鬼头街、田肚里。六师的王必成也派人来报告,说他们将七十九旅包围在杨花桥、宋家桥地区。如南两军激战之际,朱诚基跑来向粟裕报告:从电台侦听到李默庵派20架飞机,对四十九师当面我军进行轰炸。

粟裕高兴地竖大拇指,表扬说:“你们侦察处有功,奖励你们每人两斤猪肉。”说罢,吩咐夏光打电话给各部队,注意防空。

果然,不出几分钟时间,敌机已飞临上空,战士们隐蔽在密密的青纱帐里。飞机没找到目标,仰起头飞走了。战士们又钻出青纱帐,继续向敌人发起攻击。经19日、20日两夜攻击,如南战斗胜利结束。如南战斗歼灭四十九师师部、二十六旅及七十九旅大部,共计歼敌1万余人,活捉少将旅长胡琨。

4个团阻击7个旅

如南战斗结束那天,粟裕在海安收到南京国防部内线送来的情报,说蒋介石在庐山避暑时,风闻宣泰、如南战斗吃了亏,气得打电话给陈诚、何应钦、白崇禧,将他们狠狠地“熊”了一顿。陈诚又打电话给李默庵,命令他采取兵分两路战术,解决苏北问题:一路是整编七十四师和新五军,由浦口出发,向天长、盱眙、淮阴进攻;另一路是一六〇旅、一八七旅、一四八旅及四十九师残部,向海安进攻。

粟裕看完情报,反剪着双手踱步思考。当天晚上,在作战会上,粟裕说:“两次战斗后,我们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伤亡较大,当务之急,要解决续战能力;第二是敌人就要兵指海安。”他提高嗓门说,“同志们,海安从1940年起,就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曾设在海安,苏北著名的和平老人、前江苏省省长韩国钧的家就在海安,我们的华中野战军机关也设在这里,因此说,海安是苏中的首府,是苏北的重要名城,一下子被敌人占领影响很大。”他顿了顿,接着又说:“我考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办法有两个:一是通过华中军区,将五旅和军区特务团调来苏中前线,可以解决续战能力问题;二是放弃海安,这就要说服华中军区领导和陈军长,大家统一认识。”

“这两个问题可是大问题,不是一份电报能说清楚的啊!”刘先胜提出问题。

“是啊!”粟裕点点头说,“所以,我决定立即去淮安一趟,向华中局当面说清楚。”

粟司令要亲自走一趟淮安,刘先胜想了一下,对他说:“你骑马去吧,我立即派一个连护送你去。”说罢,他转身要走。粟裕叫住他说:“不需要,不需要,现在兵力十分紧张,关键时刻多一个兵都非常重要。黄异不是会开摩托车吗?就请黄参谋送我一趟吧!”

刘先胜点点头,说:“那也行。”

粟裕临行前,又找管文蔚、姬鹏飞谈话,要他俩以七纵4个团兵力,在海安组织运动防御,掩护一师、六师和十纵,在海安、东台地区休整、补充兵力。他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才带上几块锅巴上路了。摩托车飞驰在大路上,就要到盐城时,下起了大雨,同时刮起了大风,风雨交加,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脸上,狂风呼啸,摩托车犹如航行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一阵狂风扑来时,人倒车翻。幸好两人有准备,身子没有伤着。他俩站起身,好不容易扶起摩托车,十分艰难地前进,出了盐城不久,到了射阳河,小桥被洪水冲垮了,粟裕和黄异只得弃车涉水,蹚着河水,过了河。他们又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到了益林镇,雨越下越大,雨水就像从天上倒下来似地,向他俩身上倾泻。两人只好避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暂避暴雨。粟裕站在门前,这家紧闭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毛主席当家家家富,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他愣了一下,便举手要撕,说:“仗是大家打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黄参谋一把拉住他的手说:“这不妥,这对联是歌颂解放军的,你是作为解放军的代表,你不能撕。”

粟裕考虑了一下,摇摇头没再说什么,但心里总觉得不安。雨渐小,很快就停了,他俩继续上路,这时迎面碰到了王县长,他在淮安听过粟裕的报告,所以,一眼就认出了他。王县长招待粟裕吃了一碗面条,并派出两辆黄包车,送他俩上路。

粟裕坐在车上被人拉着,觉得浑身不自在,就像自己骑在老百姓的头上似地难以忍受。于是,没走出多远,他就打发黄包车回去了,继续和黄参谋走路。在复兴镇军区兵工厂,他俩借到了一辆自行车,两人轮流带着对方。当黄异骑时,他总想多带一会,可是,精明的粟裕拿着怀表说:“快停快停,时间到了,该我带你了!”

他俩赶了一天一夜,赶了300多里路,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到第二天晚上,终于到了淮安。华中分局听了粟裕关于苏中前线情况的报告和建议后,一致同意了他的意见。邓子恢说:“粟裕同志,我和鼎丞是你的参谋和后勤部长,你放心大胆地在苏中干,我和鼎丞会坚决支持你的!”接着,他们将粟裕的建议变成华中分局的意见,上报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

7月30日,中央军委回电:同意。并指出:“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总以打胜仗为原则。敌以十万大军向我进攻,我损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们应有对付恶劣环境之精神与组织准备。”[3]军委同时还批准将五旅和特务团调往苏中前线。

粟裕在返回时,管文蔚正指挥七纵的4个团在海安打防御战。粟裕冒着弹雨来到海安城七纵指挥所,管文蔚说:“我们已经打了三天三夜,只要全局需要,我们就坚持打下去。”

粟裕高兴地说:“你们打得顽强,打得出色,4个团4000人顶住了7个旅5万敌军的疯狂进攻,而且,你们原来都是地方武装,刚上升为主力,能打成这样,出乎我的预料。”他举着望远镜观察了许久,然后对管文蔚说,“你们再坚持打一天,然后撤出海安,看看敌人占领海安后的动向,再打第四仗。”

此时,华中野战军指挥所从东台移到海安的小村子。粟裕一到指挥所,刘先胜、钟期光、夏光就迎上前,询问情况。粟裕从刘先胜手中接过茶杯,喝了几口凉开水,抹抹嘴说:“分局领导对苏中前线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中央也支持我们,谭震林政委过几天就率五旅和特务团到苏中前线来。”

“报告!”侦察科严科长前来,向粟裕等领导报告说,“七纵从7月30日至8月3日,顶住5万敌军,歼灭了3000人后,已按计划撤出海安,李默庵和王懋功坐着吉普车,随六十三旅、一〇五旅、一四八旅占领海安后,正在开庆功会呢,说他们消灭了我军5.5万人。”

钟期光大笑:“他李默庵吹牛不用交税,我们一共才3万人,什么时候多出了2.5万人马!”

这一仗捉了两个将军

华中野战军在海安防御战后,主动撤出海安,而李默庵派兵占领如皋、海安后,他以为实现了国防部和蒋介石的进攻苏北战略目标,高兴地狂呼,在大会上说什么共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已命令部队沿泰州、姜堰、海安、李堡及角斜至海边,建立东西防线。他们计划下一步是分兵“清剿”,频繁调动部队,将出现相互调防接防的动向。8月5日,情报处向粟裕报告,新七旅从海安调到李堡接替一〇五旅防务。六十五师要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二十五师和九十九旅的防务。

“太好了!”粟裕一拍桌子,对刘先胜、钟期光说,“歼敌良机已到。我们第四仗有目标了!”他手指地图上李堡的位置说,“我们就在这里奇袭敌一〇五旅和新七旅。你们意下如何?”

“我没意见,”钟期光说,“敌人交接之际,思想麻痹,秩序又乱,这是我们出击的最佳时机,粟司令善于捕捉战机,这个机会不可失。”

“我也同意。”刘先胜笑着说,“粟司令的大树下好乘凉啊,作战方针粟司令考虑十分周详,作战计划夏光搞得很好很快。”

刘先胜说得不错,文思敏捷、笔头快的夏光,在大家议论之际,已将作战计划拟好,交给粟裕审定。粟裕看罢,说:“再观察一两天,等敌人行动了,我们通过电话下达作战命令。”

8月7日晚,新七旅从海安东进,接替一〇五旅在李堡的防务。消息传来,粟裕果断下达命令,令陶勇的一师攻歼李堡、角斜的一〇五旅;王必成的六师十六旅攻歼丁家所的一〇五旅一个团;管文蔚的七纵及十旅位于贲家巷东南及西场,合力求歼海安东援之敌新七旅。

夏光和参谋处的同志们正忙碌着向各部下达作战命令,门外传来了谭震林的声音。粟裕急忙奔出门迎接,与谭震林撞了个满怀。谭震林拉着粟裕的手说:“毛主席和陈军长已批准我率五旅和特务团赶来,参加苏中作战。”

“欢迎,欢迎!”粟裕激动地握着谭震林的手说,“谭老板真是及时雨啊,我们有你这支强大的预备队,心里踏实多了。”

两人正寒暄时,新二师副师长成钧、五旅旅长宋文、政委邓少东进来了。他们向粟裕敬礼,认真地说:“粟司令,我们来向你报到,请分配作战任务吧!”

粟裕和他们一一握手,热情地说:“你们一路辛苦,还是先让部队休息休息,养精蓄锐,我让刘参谋长向你们干部介绍一下情况,苏中的仗还刚刚开始,你们别担心没有仗打。”

正说着,夏光跑来报告说:“粟司令,敌人已开始调防,西起扬州,东到海安300里地段上,处处可见敌人调防。而且都是一字形长蛇阵,头尾不相顾,成了我们的活靶子。一师、六师、七纵都已出发,他们绕开大路专走小路,越过几十道小河,估计晚上可以全部到达指定位置。”

粟裕胸有成竹地点点头。

李堡之敌,原是一〇五旅的三一四团,这天午后,刚刚移驻李堡东面的杨家庄。新七旅少将副旅长田从云率十九团来李堡接防。一〇五旅少将旅长金亚安正在旅部门口向田从云办交接,一人拿一张表格,核对营房和通讯器材。参谋人员进进出出,士兵们来回搬运东西,一片忙乱,队伍乱糟糟的,士兵三五成群地站着、坐着,天南海北地侃大山。交接部队的晚饭吃得迟,士兵们刚端起饭碗,突然四周枪声大作。顿时,李堡镇一片慌乱,十九团刚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弄不清工事在哪里,只得拿起枪仓促应战。田从云抓起电话,向海安呼救,可是电话没有声音,线路断了。陶勇带着部队杀进镇子,将慌乱的敌人分割成七八块,战斗持续到后半夜,金亚安、田从云两将军和士兵们已无力抵抗,打起白旗,举手投降了。

第二天拂晓,陶勇又带着部队攻打杨家庄的三一四团。敌人被围,孤立无援,半小时后就全部缴械。海安的新七旅不知李堡发生战事,第二天上午9时,率二十一团按计划东开李堡。中午到达洋蛮河时,就被埋伏在路边的六师和七纵全歼。此战前后仅20个小时,歼灭一个半旅8000余人。

李堡战斗后,粟裕带着指挥所来到海边小镇角斜,迎面押来一队俘虏。夏光说:“这俘虏群里有金亚安和田从云,你要不要审问他们,了解一些敌人情况?”

粟裕点点头说:“正合我意。”

夏光走近俘虏,带来了一高一矮两个俘虏,夏光向粟裕介绍,矮的是一〇五旅少将旅长金亚安,高的是新七旅少将副旅长田从云。

粟裕看着这两个三天前还不可一世、耀武扬威地骑着大白马进犯李堡的敌少将,此时如丧家之犬,低垂着脑袋瑟瑟发抖的样子,不禁轻蔑地笑了一声,问道:“金旅长、田副旅长,你们怎么一下子把兵力分得这么散呢?”

金亚安不敢不答,沮丧地说:“海安打得正热闹,贵军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各部上报战果,说消灭共军……不,不,不,”金亚安不安地望了粟裕一眼说,“他们说消灭贵军四五万人。李默庵说共……不,说贵军打得差不多了,残部都逃向海安了,他要我们巩固占领区,来了个大分散。”

粟裕缓缓地点着头,又问:“那我们此次到李堡,你们怎么一点情报也没搞到呢?”

田从云说:“情报不灵,老百姓新四军化了,他们跑得远远的,我们找不到一个人带路。而且,你们的民兵太多,解放军、民兵我们也分不清,我们成了睁眼瞎,能不打败仗吗?”

金亚安和田从云被带走了。刘先胜跑来说:“粟司令,中央来电了。”粟裕示意他读电报。电文中示:

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如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4]

钻进敌人肚子里打

李堡战斗后,粟裕分析敌人态势,认为敌人已被分散,如皋以南交通线上,敌人兵力薄弱,他决定避开正面,向占领区腹地开刀。8月14日,粟裕召开作战会议,向大家传达了中央指示。他说:“李堡战斗,战果颇丰,歼敌8000人,而我军却无什么伤亡。根据中央军委提出打分散之敌和交通警察总队的指示,我提议缩小进攻正面,不攻白蒲,从丁堰、林梓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具体部署为:以七纵袭击海安、立发桥,第一军分区佯攻黄桥,第九军分区围攻南通。我们四面出击,主力南下,一师攻打丁堰,六师攻打林梓,五旅打东陈。拿下丁堰、林梓后,各路敌人必将来援,尔后再择其一路歼灭之。”

粟裕的意见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刘先胜立即向各部下达作战命令。8月20日晚,粟裕、谭震林指挥一师、六师、七纵和五旅向南开进,21日晚,三支部队如三把钢刀,向敌人的腰部砍去。一师接近丁堰镇戴笠亲自培训的交通警察总队时,除了哨兵外,士兵们全都进入了梦乡。一师的七团、八团从东北和西北方向,杀进敌军阵地,敌人从梦中惊醒,仓促还击。清一色美械装备的敌人,武器虽精,战斗力却极差。拂晓,丁堰之敌被全歼。

六师于21日下午接近林梓后,指战员们摩拳擦掌,他们相互鼓励,盼望着多缴几支美国枪,换一换自己的装备。晚9时,六师发起攻击。他们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同时向林梓攻击,但是,连续攻了三个小时,却收效甚微,一时间和敌人形成对峙局面。天已破晓,王必成派人抓来两个俘虏,审问后才知林梓原本只有一个交警大队和一个保安团,21日午后,交警三大队从如皋开来换防,原来的没走,又增加了一个大队。而且,敌人的工事外强中弱,最强点是东南方向的三个大碉堡。根据新情况,王必成调整部署,首先集中兵力突破粮行和东南方向的大碉堡,下午2时,王必成下达攻击命令,他集中了全师的迫击炮,摧毁了大碉堡,在炮火的掩护下,4个团呐喊着同时冲锋,如暴风骤雨,气吞山河。那些交通警察们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解放军,吓得弃枪而逃,有的干脆举着枪跪在地上等着缴械。战斗不到两小时,共歼两个交警大队和二十六师残部一个营5000人。

送上门的两块肥肉

丁堰、林梓战斗后,粟裕、谭震林接到朱诚基报告说,李默庵发现解放军主力在如皋附近,以为解放军的目标在如皋,便令黄桥的九十九旅东开如皋增防。同时,还命令黄百韬率整编二十五师沿运河大堤北上,向邵伯进攻,配合进攻淮北的国民党军夹击淮阴、淮安。

粟裕和谭震林商量后认为,防守邵伯是重点,为解邵伯之危,决定采取“围魏救赵”战法。于是,遂命令十纵和第二军分区坚守邵伯,以七纵佯攻海安,主力一师、六师及五旅和特务团由丁堰、林梓西进,准备围攻泰州,调动进攻邵伯的二十五师回援。

8月25日早晨,各部按计划行动。中午,主力部队走上了如皋至黄桥公路。侦察员向粟裕报告说,前面发现由黄桥东开的九十九旅和护送九十九旅的一八七旅、七十九旅一个团。

粟裕机智地应对这一情况,一份就地歼灭两个半旅的计划产生了。他笑着说:“谭老板,李默庵送上门的肥肉我们吃不吃啊?”

谭震林和粟裕是井冈山时期的老熟人了,他不仅了解粟裕的为人,而且熟悉他的战法,对他更是佩服有加。听到粟裕问自己,便不假思索地说:“平时打着灯笼也寻不到,今天遇到这么好的良机,岂可错过?”

一旁,刘先胜却皱着眉说:“送上门的肥肉虽好吃,可是太多了,我们的肚子恐怕吃不下啊!你们算算,两个半旅是1万多人,我们主力也只有万把人,怎么吞得下去呢?”

粟裕不以为然地说:“刘参谋长,我这人肚子大,只怕不够吃,不怕多呢!我是多多益善呵。”说罢,收起笑容,如此这般地托出自己心中的歼敌计划。

听到粟裕的计划,大家都觉得可行。于是,夏光立即下达命令。敌我双方立即交火,经短促激战,六师将九十九旅迅速包围在分界;一师将一八七旅和七十九旅一个团包围在加力。为迅速歼灭被围之敌,粟裕命一师先派一个旅协助六师吃掉了九十九旅,尔后两师合力,夹击加力之敌。结果,敌两个半旅被歼1.7万余人,无一漏网。

好事成双,如黄路战斗一结束,粟裕、谭震林就接到十纵关于邵伯战斗的详报。

8月23日,黄百韬指挥二十五师向邵伯、丁沟、乔墅一带进攻,邵伯是水网地区,河流港汊纵横交错,地域狭窄。二十五师进入邵伯,犹如水牛落入井底,有劲无处使。战斗进行了4天,除了在阵地丢下大批尸体外,什么也没捞到,26日又听说九十九旅、一八七旅、七十九旅一个团在如黄路被歼,吓得缩回了扬州。

苏中战役始于7月13日,终于8月27日,历时一个半月,此役七战七捷,歼敌6个旅5个交警大队5.3万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

【战役点评】

整个苏中战役,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的兵力,抗击12万国民党军,在49天之内,七战七捷,歼敌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余人,占国民党进攻苏中解放区全部兵力的2/5,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和声威,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此役又被人们称为“苏中七战七捷”,对于扭转整个华中解放区南线战局的形势,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计划,并对尔后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中战役是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法的成功战例。“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介绍并推广华中野战军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5]

9月8日晋察鲁豫野战军取得定陶战役的胜利之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蒋军必败》的社论,进一步指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定陶战役“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七战七捷对全军各部队是一个大鼓舞,也是一个大鞭策。在西北、中原、东北的解放军中掀起了学习苏中战役的经验。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是东北战区最高首长,毛泽东推广华中经验的电报,他自然会看到,据说林彪反复看了两三遍后说:“粟裕打的是神仙仗。”

苏中战役七战的多种多样,精彩纷呈,但第一战和大多数战斗在谋略上是主动打上门,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发起战斗。

弱势军队如何打胜仗,军事家各有绝招,但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发起战斗,也是一个高招。敌人虽然兵多将广,武器先进,但缺乏思想准备,面临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攻击,便顿时惊慌失措,乱成一团,溃不成军。优势顿时成了劣势,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怎么可能不失败呢?粟裕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指挥部队打了数十次胜仗,而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发起战斗,是他常用的战法。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指挥的奇袭官陡门、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宿北、鲁南、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都采用了这一战法。为此,粟裕常在干部大会上,要大家记住:谁先发制人发起战斗,就有战斗主动权,谁就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