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
- 贾树枚解读
- 3014字
- 2021-03-25 14:13:28
把你们的见解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
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举办国际人权研讨会,这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就人权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互相学习与借鉴、增进了解与友谊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中国政府完全支持这一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本人任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担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的重大责任。向世界准确介绍中国的人权政策与实践,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相互了解,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首先代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国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20世纪是世界人权取得重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国人民深刻改变自己命运的世纪。中国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枪炮声中带着巨大的屈辱进入20世纪的,也是在国家濒临灭亡、人权遭受空前劫难中步入20世纪的。在此前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由于贫穷落后,中国先后被西方列强强加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和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家财富遭到洗劫,人民的生命和尊严遭到粗暴的蹂躏。饱受战乱、贫穷和没有人权之苦的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发展与人权,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才结束了备受欺压的历史,赢得做人的起码尊严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建设国家过程中产生过失误,甚至遇到过非常巨大的挫折,但是,总的说,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实现享有充分人权的目标,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将生存权、发展权置于首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条件下,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人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在短短20年内,不仅使贫困人口减少两亿多,全国人民普遍实现了丰衣足食,正在迈向小康生活,而且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依法行使和享受公民政治权利的水平。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中国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在与洪水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两亿多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清洁的水喝、有住处、有地方看病,保证灾区学生都能上学读书,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使他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1931年中国水灾的规模比今年小得多,却造成了14万多人的死亡,与现在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政府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促进。
当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人权状况也远非完美无缺。中国受自然、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要实现现代化,使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去年,中共十五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强调共产党执政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将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纳入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之中,这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1991年以来,先后发表了十个有关人权的白皮书。但是,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被国外广泛了解,而一些关于中国人权的不正确信息却被广为传播。
今年6月克林顿访华时带了一支庞大的新闻队伍,使美国民众有了一个比较广泛地了解中国发展变化情况的机会。
用法新社的话来说,克林顿访华的报道,才“使‘新中国’的形象首次深入到美国的千家万户”。至于美国的政治家和新闻媒体则对所接触到的中国实际情况大感“意外”。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有一些人习惯于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眼光看待人权问题,习惯于把一种社会制度看成是人权的化身,而把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看成是侵犯人权的表现,因此,总是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想象为是一个反人权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深深地陷入类似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的“洞穴假象”[6]之中。由于受固有的“洞穴”所蒙蔽,他们无法正确认识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看不到中国的积极变化和发展,甚至把中国促进人权的努力都误认为是侵犯人权的表现。
和平、发展与人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当前正在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这是一项使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充分实现人权的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也是世界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中国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也需要得到各国的最大理解和支持。
两天来,各位专家就人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人权方面的相互了解。相信这有助于中国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在促进人权方面的有益经验,也有助于促进国际人权的健康发展。希望把你们的见解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
·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