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
- 贾树枚解读
- 2849字
- 2021-03-25 14:13:27
第二编 响亮地发出中国的声音
【本编导读】世界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
中国崛起,从世界比较边缘的地方,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倾听中国的声音。
但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外界对中国了解甚少。世界人口70多亿,能亲自来中国走走看看的人毕竟是少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外国人编写的书刊、拍的电影和西方媒体的报道。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原因,那些书刊、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常常并不客观真实,夹杂了大量成见和偏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产生误读、误解和误判。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中国与外界信息交流失衡的状况依然非常明显。据2003-2005年前后统计,全世界重大新闻有80%来源于西方几家主流媒体,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讲汉语的人占世界的20%,但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只占4%。中国已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进口的书报刊是出口的4倍,进口的影视作品是出口的14倍[2]。
这种状况说明,中国迫切需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中国的形象,在世界新闻传播和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赵启正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后,以“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己任,用响亮的声音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立场、中国的政策、中国的制度、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进步、中国的不足、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本编收入的案例和文稿,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的经典案例。
·驳《考克斯报告》·
【导读】
1999年5月2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抛出了一份敏感的重量级文件——《考克斯报告》[3]。这份由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众议员牵头撰写的“报告”,诬称中国窃取美国导弹、核弹和卫星等军事技术,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这一报告的发表立即引爆了国际舆论。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世界大国对另一个世界大国的严厉指责,用的是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的名义,涉及的又是窃取机密和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指责,全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美国为炮制这份报告蓄谋已久,而抛出这份报告的时机也可谓用心良苦,包藏祸心。
有专家分析,1999年当地时间5月7日夜间(北京时间5月8日),北约的美国B-2轰炸机发射三枚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炸伤数十名其他人,造成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国际舆论对美国和北约一片指责声,美国的处境十分尴尬和被动。
中国人民在等待美国就这一野蛮行径作出交代的时候,美国国会却抛出这份所谓的调查报告——《考克斯报告》。《报告》一出笼,似乎一夜间转移了国际舆论的视线,世界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盯上了中国,美国人似乎也由被动转成了主动。这份长达872页的长篇报告,指责中国二十多年来在美国国家核武器实验室窃取了七种核弹头和中子弹的机密;说中国从学术交流、旅游观光、接触实验室雇员等渠道搜集核弹头和高性能电脑技术的秘密资料;还说中国目前正利用这些机密资料研发两种陆上机动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一种潜艇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断然否认考克斯报告的指责。
然而驳倒考克斯的指控需要过硬的具体事实才能令人信服。
考克斯报告的指控涉及中国国务院七八个部门的业务,谁来牵头应对考克斯的挑战?这是一个难题。
就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不久的赵启正向江泽民主席提出,应公开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批驳考克斯报告。江泽民主席表示同意,那么谁来牵头做这件事呢?赵启正说:“我来牵头。”
于是,在考克斯报告出笼的六天后,赵启正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名义,召开了批驳考克斯报告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7月15日,又召开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赵启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列举大量事实,把考克斯驳得体无完肤。如果说这是一场拳击赛的话,可说是一击决胜负,把考克斯打倒在地,让他再无还击之力。
新华社记者黄燕这样描写新闻发布会开始时的情况:“赵启正来到会场,打开一台便携式电脑,开始发表讲话。他的讲话不长,约3000字,用播音的速度,大概只需20分钟,留下更多时间给记者提问,尽量满足海内外读者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这是他胸有成竹的表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和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对赵启正的讲话和答记者问作详细报道。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把这一消息登在头版头条,认为考克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美国《时代》周刊把《考克斯报告》评为1999年的“十大国际丑闻”之一。
赵启正通过两次新闻发布会,扭转了国际舆论,树立了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辈出、光明磊落的形象,可说是中外新闻史上的经典。
黄燕在回忆文章中说:“记者会后,赵启正与几家国内媒体的记者交谈,他建议其中一家媒体采写会议花絮。未等他人应答,我主动向赵启正提出,新华社可以写。他略感意外,大概认为这不是新华社的强项吧。获得他的首肯,我马上着手写了一篇《赵启正笑斥〈考克斯报告〉》,文中引用他的话说:建议考克斯把自己的报告送到好莱坞拍电影,并在片头注明‘情节纯属虚构’的字样。稿件不足500字,调子轻松,在雅虎等网站迅速流传开来。与此前播发的《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指出:美炮制〈考克斯报告〉是煽动反华情绪破坏中美关系的闹剧》一稿一道,形成了批驳《报告》的强大声势。当然,这‘正剧’、‘喜剧’相结合的报道正是得益于赵启正软硬兼施的外交技巧。新华社的两篇报道,堪称姊妹篇,包括首次公开披露中国已掌握中子弹制造技术这一爆炸性新闻,垄断了海内外几乎所有媒体的版面、时段,将批驳《考克斯报告》的声势推向高潮。”
回顾这两次新闻发布会,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赵启正作为“中国第一新闻官”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考克斯报告》发布,矛头直指中国,中国要不要回应?当然要回应,如果沉默,不就等于默认了吗?谁来回应?因为澄清考克斯的指责,涉及很多部门,无论哪个部门,单独承担这项任务都有些为难。赵启正挺身而出,主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收集材料,主持会议,承担起了批驳《考克斯报告》的任务。
当然,赵启正并不是贸然承担这项任务,他有他的优势,甚至可以说,他是承担这项任务最合适的人。因为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长期从事核物理工程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是高级工程师,拥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功底。《考克斯报告》把许多基本的科技知识、公开的技术标准作为美国的“机密”,污蔑中国“窃密”,蛊惑人心,欺世骗人,制造轰动效应。外行人不明真相,难免产生困惑,甚至上当受骗。但赵启正作为核物理专家,一眼就看穿了考克斯之流的阴谋诡计。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当场演示把考克斯称为“机密”的资料从美国相关研究机构的公开网站上下载下来,在中外记者面前把考克斯的“皇帝新衣”当众剥光,宣布了《考克斯报告》的彻底破产。
赵启正用他掌握的大量事实和专业知识,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独特的魅力与才华,给中外记者记者们上了一堂“向世界说明中国”和普及高科技知识的课,提供了写好新闻的丰富素材,也为新闻发布会的组织者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这个案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党政机关特别是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者,除了熟悉自身的业务外,多学一点知识特别是现代科技知识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