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难题与默会知识

没多久,刚承担了几次任务,小益就有点不适应了。这一天,正和小敏聊着天的他看到山羊胡过来,不禁问道:“您说我来这儿之前,在下属单位的研究部门工作,好歹也是业务骨干,写过不少自认为还不错的研究报告,很多报告还得到了领导肯定。可现在写起公文文稿来,为什么就是那么不得劲儿呢?不但入不了您的法眼,我自己也觉得没找到窍门。您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提高吗?”

一旁的小敏连忙附和:“是啊,我以前写新闻报道得心应手,可现在也是‘压力山大’,总是找不到感觉。您快教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快速掌握公文写作诀窍呢?”

山羊胡笑笑说:“这很正常,一开始从事公文文稿写作,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既是学习任何事情的一般规律,也和公文本身的特点有关。因为在我看来,公文写作就是一项‘三无’工作。”

两人一愣:“‘三无’工作,您为什么这么说?”

山羊胡解释说:“公文文稿第一个‘无’是无明确标准。人们对公文的评价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从客观上说,公文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评价标准,从古至今大家也有公认的好文章的通则,但在实际当中更多的是主观的评价判断,而这又主要来自领导,因为公文的法定作者是领导而不是起草者,公文是要给领导签发或使用的。每个领导的喜好、口味、对文字的评价标准和习惯不同,这就导致同样一个东西,不同人的评价大不相同。也就是说,评价一个公文文稿好坏的标准不是那么明确的。”

小益和小敏想了想,还确实是那么回事。山羊胡接着说:“第二个‘无’是无固定模式。公文的种类众多,每一种法定公文的体例格式、写法要求都不一样。除此之外,我们工作中写得多的是综合文稿,或者叫事务性公文、实用公文,比如总结、经验材料、汇报材料、调研报告之类的,这些文稿还不像法定公文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即便每一个文种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征和大致的写作要领,但具体到每一篇文稿,主题不一样,对象和场合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不一样,就很难用一个模子去套,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山羊胡停顿了一下,小敏连忙追问:“还有一个‘无’呢?您快讲讲。”

山羊胡点头说:“那就是无方法体系。公文写作其实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工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文本理论,但古代公文的很多经验到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外国的文稿撰写方法在我们这里也‘水土不服’。中国现代公文发展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但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系统的传授方法体系。所以,学习公文无法像学习计算机、机械那样,拿着学习指南和操作规程,一步一步跟着做就能学会。”

小益叹了口气:“看来我们比蓝翔技校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多了。”

山羊胡哈哈笑着说:“那是当然,公文写作也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智力劳动,里面有很多的‘默会知识’,不是那么容易讲清楚的。”

小敏一愣:“默会知识?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听到。”

山羊胡说:“这是国外一位叫波兰尼的哲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发现,在关于世界的所有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他把这一类知识叫作默会知识,又叫隐性知识,与那些能够直接说清楚和分享的显性知识相对。默会知识的特点是,它经常被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编码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因为它是附着在个体身上,内隐在操作的过程中的。但默会知识又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很多智慧的创造和重要经验的传承都离不开它。”

两人算是明白了。小益又有新的问题:“既然默会知识很难用语言说清楚,那怎么样才能分享和传播呢?”

山羊胡回答说:“我们看到,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授采取的是‘师带徒’模式,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新手通过近距离观察、揣摩老师傅的做法,加上老师傅的点拨,逐渐掌握技艺。比如中医传承、景泰蓝等工艺品制作、京剧表演、书画创作等,都是如此。其中的一些方法和诀窍,靠的是积累,凭的是感觉,不是完全用语言能说清楚的,也不是听了就能做到,一定要在练习过程中掌握,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很多创造性工作的共同特点。所以,对学习者来说,除了勤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悟性。”

小敏连忙说:“我知道了,公文写作当中一定也有很多的默会知识。”

山羊胡颔首说道:“没错,这就是我想和你们说的,破解公文‘三无’难题——特别是无方法体系的有效途径,就是要重视和用好公文写作中的默会知识。比如我们在一起工作,就类似在一个小作坊,那么我给你们说的东西固然重要,我没有说出来的,你们从我这儿自己感知到、体会到的其实更重要,因为我知道的远比我说出来的多,这是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我没有说出来的,就是默会知识。”

小益和小敏都显得兴奋起来。小益说:“我以前听人说,每个单位都有那么一两个大笔杆子,但一般都不愿意真心实意地教别人,因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都会留一手。您能这样毫无保留,我们太幸运了。”

山羊胡淡然地说:“我知道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在我看来他们是多虑了。胸怀和格局大一点,把经验教给别人,自己并不会损失什么,团队力量强大了,只会减轻工作负担,而且有人接替,自己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再说了,人的知识是在不断增长的,需要吐故纳新,你把东西教给别人了,你自己也在继续学新的东西,教学相长,最后其实是传授者和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总量在增长。”

小敏接过话头:“我这两天还想买一些公文写作方面的书籍,从中学一些方法诀窍,您有什么推荐吗?”

山羊胡摇了摇头说:“这类书要么就是格式加例文,我觉得意义不大,要么就是说一些老生常谈的观点,比如什么观点要鲜明,内容要充实,结构要清晰之类的,这些道理人人都懂。关键在于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方法和思路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做法、工具,这些才重要。但这些很多都是默会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不那么容易说清楚。”

小敏听了觉得在理,她接着问道:“既然这样,那些经验丰富的公文写作者,为什么不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写一些好的书和人分享呢?把默会知识变成明会知识,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不是能造福更多人吗?”

山羊胡叹了口气说:“原因很多。一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大多在体制内,有种种顾虑。二来做这个行当的人大多很忙,估计也没有太多时间写。前面也说过了,很多人有‘货’不愿教,有些人干得很好也想教,往往又总结不出来。”

小敏笑着说:“那就要把您和我们讲的东西记录、整理并出版,让更多人受益。让天下没有难写的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