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
- 朱世巍
- 11字
- 2021-03-25 13:53:56
二、卡累利阿—维堡之战
1.芬兰人的“新曼纳林”防线
芬军防守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线阵地宽约50公里,进入纵深则逐渐加宽。守军主要是西拉斯沃指挥的第3军和拉蒂凯南指挥的第4军。两个军在前线部署了3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其防御态势为:由西向东,第10、2、15步兵师依次展开。另外,第2、3岸防旅负责保卫波罗的海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
预备队包括3个师和1个旅。其中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在后方构筑工事。“拉古斯”装甲师则部署在维堡以东。总计,芬军在地峡部署了6个师和4个旅。其中前线和预备队各占一半。通过这样的配置,当前线被突破时,守军可以从纵深调来大量援兵。(33)
芬军在地峡的具体实力,目前没有找到准确数字(一说为75000人)。根据苏联的估计,红军的步兵比芬军多1倍,炮兵和坦克多5倍,飞机多2倍。(34)面对优势惊人,宛如巨人般可怕的庞大红军,芬兰人单靠现有的兵力兵器根本不足以应付。
但芬军在卡累利阿也有自己的可靠屏障,那就是著名的“曼纳林”防线。这条坚固防线曾在苏芬战争期间让红军血流成河。自1941年11月开始,芬兰人在修复旧有工事的基础上,又构筑了新的阵地。斯大林格勒战役更促使他们加快进度。到1944年夏季,新的坚固防线已经贯穿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
新防线总防御纵深120公里(相对旧防线纵深90公里,多出了30公里),包括3道地带和维堡防御围郭。
对芬作战中的一辆T-34/76型坦克
前方主要(第一)防御地带,由两条防线构成;
第一条防线,距离列宁格勒北郊35~40公里,防御纵深3~5公里。由一系列坚固工事、抵抗枢纽部、错综复杂的战壕网和交通壕构成。
第二条防线,位于第一条防线后方15~25公里处,防御纵深同样为3~5公里。该防线仅完成了70%~80%,却比第一条防线更为坚固。这里遍布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平均每公里正面有12~14个发射工事和18~20个掩体。
后方主要(第二)防御地带,实际上也就是第三道防线,距列宁格勒西北前线60~65公里。该防线并不完备,甚至被一些资料所忽略。
从维堡防御围郭开始,继续向东延伸,沿武奥克萨河北岸直到泰帕列,构成第四(或第三)道防线,即“维堡—泰帕列”防线(VKT防线)。该防线距离前沿70~90公里。虽然没有构筑完全,但因为依托着武奥克萨地区的复杂水网,依然易守难攻。
另外,沿着1940年的老边界,芬兰人还在构筑第三道防御地带。该防线又被称作莫斯科线。(35)意思大概是:莫斯科所主张的边界所在。
芬军装备的BT-42自行火炮。以苏军BT-7坦克加上一门115毫米大炮而成。1944年6月17—21日,这种战车被击毁了8辆
卡累利阿地峡芬军作战序列(36)
第3军:第15步兵师,第19步兵旅
第4军:第2、10步兵师
岸防部队:第2、3海岸防卫旅
预备队:第3、18步兵师,“拉古斯”装甲师,第1骑兵旅
芬兰人的新曼纳林防线虽然坚固异常,但也面临着一位老对手的严格考验。他就是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这位将军是红军的著名炮兵专家。早在沙俄时代末期,他就进入了炮兵学校,当过初级炮兵军官。以后,从白军到红军,戈沃罗夫几乎始终从事炮兵职业。直到苏芬战争,他以第7集团军炮兵司令部参谋长身份,第一次用大炮和曼纳林防线打交道。
四年过去了,戈沃罗夫再次来到了曼纳林防线面前。这次,他身后还带着十几万大军,并准备了大量的飞机、坦克、火炮和弹药当“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