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的眼泪

大爆炸一个月后的4月17日,两位身穿呢大衣的苏联人来到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洪企鹏副市长和我接待了这两位客人,一位是苏联机械进出口公司的处长马尔采夫,另一位是工程师波波诺维奇。记得在座的还有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总工程师陆耀云、副总工程师程继千同志。

我简单介绍大爆炸事故的情况后,他们急切地希望看看大爆炸现场。当他们看到昔日绿树花丛环抱的厂区变成一片断垣残壁,已经熄灭的大火化成白色的雾气在死寂的废墟上弥漫……这两位苏联人紧蹙眉头,显得十分痛苦,不一会儿,他们的眼圈红了,眼泪顺着脸颊滴落下来。那位身材魁梧的马尔采夫的脸抽搐着,强忍着不哭出声来,谁看了都动容。亚麻厂的两位总工又陪着哭了一场。

马尔采夫说:“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在我们心目中已成为苏中友好的象征。这里的一切都是苏中共同建设起来的,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看到它被毁成这个样子,我难过极了……”他说不下去了,掏出手帕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苏联朋友的眼泪发自内心。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确是中苏友好的象征,它是苏联援建中国的第一座工厂,从设计到施工,从安装到调试,以及管理模式的制订都是从苏联引进的,这里的一草一木渗透着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历史是真实的,记忆可以尘封,而历史不会。

1948年虽然东北已经解放,但关内还是炮声隆隆。哈尔滨作为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担负着支援前线和保证整个东北地区物资供应的任务。当时,东北人民穿衣是个棘手的问题,东北不产棉花。东北人民政府只得向苏联求援,苏联政府当即表示,可以帮助我国建一个大型亚麻纺织厂,以麻代棉。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亚麻产地,日本占领时建立了几个原料加工厂,把我们的亚麻原料全部掠走了。苏联帮助中国援建亚麻厂的意见汇报到了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当即批示:要派第一流的专家为中国设计建设第一流的工厂。接着,来自苏联全国各地的专家集中到莫斯科,组成了以苏联纺织工业最高领导人茹科夫为首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专家团。180名专家中有搞设计的、搞建筑的、搞安装的、搞调试的、搞企管的,甚至有高级操作技工。这支队伍来到了哈尔滨东南的一片荒原上,就是现在的让国内外很多人青睐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原址。他们与中国人一起风餐露宿,艰苦奋斗,用双手托起一座纺织城。在20世纪50年代初,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发达,亚麻厂建设的速度是惊人的。1949年勘察设计,1950年2月1日破土动工,1952年10月1日,这座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年产190万平方米亚麻布的大型亚麻纺织厂正式投产了。

苏联人是认真的,他们派国家的纺织工业最高领导茹科夫坐镇哈尔滨指挥,与中国人同甘共苦,至今,仍感动着亚麻人。

1954年秋天的一个上午,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苏联领导人视察了哈尔滨亚麻纺织厂,但这次访问视察鲜为人知,在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档案中也没有存留,但确实是来了。赫鲁晓夫是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有人尊他为中国人的朋友,有人贬他为共产主义的叛徒。对赫鲁晓夫的再认识已在世界兴起,只要想改革,就不得不承认这个人物的存在,承认他在国际上留下的印记,承认他破除个人崇拜的积极一面。历史是复杂的,赫鲁晓夫也是复杂的,让后人慢慢审视吧!不说这些了,还是说两位苏联专家吧!

两位专家的到来,是应我方的要求。因为,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曾经向苏方订购了关键设备,但尚未到交货期。突然的大爆炸,迫使我们恳求苏方提前交货,不然,恢复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派出陆耀云、程继千去北京会晤苏联专家。当他们见面时,马尔采夫的第一句话:“请告诉我,你们恢复生产需要什么?”“梳麻、前纺两个车间破坏最严重,工厂目前最需要栉梳机8台。”两位老总实事求是地说出实情。“我马上给莫斯科发电传!”马尔采夫说罢转身走了。没有想到给苏方出了难题,苏联只有一家工厂生产栉梳机,不可能短时间内生产出8台。本来刚刚生产出的4台栉梳机是他们国内企业订购的。苏联国家轻工业部部长马上决定,把运走的4台栉梳机追回,重新包装,转运哈尔滨!当马尔采夫转达轻工业部部长的决定时,陆耀云、程继千哭了,他们慨叹道:“你们是雪中送炭的老大哥,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马尔采夫又告诉陆、程两位总工,苏联政府决定派一个专家组,帮助亚麻厂进行技术改造,无偿服务;只要亚麻厂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合同上有的,要提前供货,合同上没有的,只要工厂需要,也要满足;赠送给哈尔滨亚麻纺织厂100万卢布,帮助其恢复生产。这个消息传来,人们意想不到,也不敢贸然接受,甚至想拒绝,因为太突然了。工人出身的时任纺织工业部部长的吴文英同志最讲实际,她说:“我个人认为应该接受这笔赠款!”是啊!拒绝的不是赠送,而是友谊。吴文英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马尔采夫想亲自到哈尔滨慰问,哈尔滨亚麻纺织厂也热情地邀请了他们。患难见真情,马尔采夫和波波诺维奇终于登上了北京到哈尔滨的第17次列车,在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废墟旁洒下了真诚的眼泪。两个外国友人为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大爆炸事故流下的眼泪,让我永远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