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微控制器与应用处理器简介

嵌入式系统的主要芯片有两大类:面向测控领域的微控制器类与面向多媒体应用领域的应用处理器类,本节给出其基本含义及特点。

1.3.1 微控制器简介

1. 微控制器(MCU)的基本含义

MCU是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机)的简称,早期的英文名是Single-chip Microcomputer,后来被称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或嵌入式计算机(Embedded computer)。现在Microcontroller已经是计算机中一个常用术语,但在1990年之前,大部分英文词典并没有这个词。我国学者一般使用中文“单片机”一词,而缩写使用MCU(Microcontroller Unit)。所以本书后面的简写一律以MCU为准。MCU的基本含义是:在一块芯片内集成了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存储器(RAM/ROM等)、定时器/计数器及多种输入/输出(I/O)接口的比较完整的数字处理系统。图1-1所示为典型的MCU内部框图。

图1-1 一个典型的MCU内部框图

MCU是在计算机制造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使计算机技术从科学计算领域进入智能化控制领域。从此,计算机技术在两个重要领域——通用计算机领域和嵌入式(Embedded)计算机领域都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应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就MCU组成而言,虽然它只是一块芯片,但包含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单元,仍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只不过它们集成在一块芯片内,这种结构使得MCU成为具有独特功能的计算机。

2. 嵌入式系统与MCU的关系

何立民先生说:“有些人搞了十多年的MCU应用,不知道MCU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统”详见《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年第1期.。实际上,MCU是在通用CPU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稳定可靠等优点,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是控制系统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MCU以其较高的性能价格比、灵活性等特点,在现代控制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嵌入式系统以MCU为核心进行设计。MCU从体系结构到指令系统都是按照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特点专门设计的,它能很好地满足应用系统的嵌入、面向测控对象、现场可靠运行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以MCU为核心的系统是应用最广的嵌入式系统。在实际应用时,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要求与应用场合,选用最佳型号的MCU嵌入实际应用系统中。

3. MCU出现之后测控系统设计方法发生的变化

测控系统是现代工业控制的基础,它包含信号检测、处理、传输与控制等基本要素。在MCU出现之前,人们必须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现测控系统中的大部分计算与控制功能这样使得控制系统体积庞大,易出故障。MCU出现以后,测控系统设计方法逐步产生变化,系统中的大部分计算与控制功能由MCU的软件实现。其他电子线路成为MCU的外围接口电路,承担着输入、输出与执行动作等功能,而计算、比较与判断等原来必须用电路实现的功能,可以用软件取代,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与稳定性,这种控制技术称为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嵌入式控制技术中,核心是MCU,其他部分以此而展开。下面给出一个典型的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测控产品的基本组成。

1.3.2 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测控产品的基本组成

一个以MCU为核心、比较复杂的嵌入式产品或实际嵌入式应用系统,包含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开关量的输入、输出,以及数据通信的部分。而所有嵌入式系统中最为典型的则是嵌入式测控系统,其框架如图1-2所示。

图1-2 一个典型的嵌入式测控系统框图

1. MCU工作支撑电路

MCU工作支撑电路即MCU硬件最小系统,它保障MCU能正常运行,如电源电路、晶振电路及必要的滤波电路等,甚至可包含程序写入器接口电路。

2. 模拟信号输入电路

实际模拟信号一般来自相应的传感器。例如,要测量室内的温度,就需要温度传感器。但是,一般传感器将实际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的电信号都比较弱,MCU无法直接获取该信号,需要将其放大,然后经过模/数(A/D)转换变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目前许多MCU内部包含A/D转换模块,实际应用时也可根据需要外接A/D转换芯片。常见的模拟量有温度、湿度、压力、重量、气体浓度、液体浓度、流量等。对MCU来说,模拟信号通过A/D转换变成相应的数字序列进行处理。

3. 开关量信号输入电路

实际开关信号一般也来自相应的开关类传感器,如光电开关、电磁开关、干簧管(磁性开关)、声控开关、红外开关等,一些儿童电子玩具中就有一些类似的开关,手动开关也可作为开关信号送到MCU中。对于MCU来说,开关信号就是只有“0”和“1”两种可能值的数字信号。

4. 其他输入信号或通信电路

其他输入信号通过某些通信方式与MCU沟通。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异步串行(UART)通信、串行外设接口(SPI)通信、并行通信、USB通信、网络通信等。

5. 输出执行机构电路

执行机构中通常有开关量和模拟量两种执行机构。其中,开关量执行机构只有“开”“关”两种状态;模拟量执行机构需要连续变化的模拟量控制。MCU一般不能直接控制这些执行机构,需要通过相应的隔离和驱动电路来实现。还有一些执行机构,既不是通过开关量控制,也不是通过D/A转换量控制,而是通过“脉冲”量控制的。例如,控制调频电动机,MCU是通过软件对其控制的。

1.3.3 应用处理器简介

1. 应用处理器(MAP)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应用处理器的全称为多媒体应用处理器(Multimedia Application Processor,MAP)。它是在低功耗CPU的基础上扩展音视频功能和专用接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MCU相比,MAP的最主要特点是工作频率高、硬件设计更为复杂、软件开发需要选用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计算功能更强、抗干扰性能较弱、较少直接应用于控制目标对象。此外,一般情况下,MAP芯片价格也高于MCU。

应用处理器是伴随着便携式移动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而产生的。手机的技术核心是一个语音压缩芯片,称基带处理器,发送时对语音进行压缩,接收时解压缩,传输码率只是未压缩的几十分之一,在相同的带宽下可服务更多的人。而智能手机上除通信功能外,还增加了数码相机、音频播放、视频图像播放等功能,基带处理器已经没有能力处理这些新加的功能;另外视频、音频(高保真音乐)处理的方法和语音不一样,语音只要能听懂,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即可,视频要求亮丽的彩色图像,动听的立体声伴音,目的是使人能得到最大的感官享受。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另外一个协处理器专门处理这些信号,它就是应用处理器。

针对便携式移动设备,应用处理器的性能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1)低功耗,这是因为应用处理器用在便携式移动设备上,通常用电池供电,节能显得格外重要,使用者给电池充满电后希望使用尽可能长的时间。通常MAP的核心电压为0.9~1.2V,接口电压为2.5V或3.3V,待机功耗小于3mW,全速工作时100~300mW。

(2)体积微小,因为主要应用在手持式设备中,每一毫米空间都很宝贵。应用处理器通常采用小型BGA封装,引脚数有300~1000个,锡球直径为0.3~0.6mm,间距为0.45~0.75mm。

(3)具备尽可能高的性能,目前的便携式移动设备具备了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蓝牙耳机、无线宽带(Wi-Fi)、GPS导航、3D游戏等功能,新的功能仍在积极开发中,这些功能都对应用处理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应用处理器(MAP)与微控制器的接口比较

应用处理器的接口相较于MCU更加丰富,除了MCU常见的接口,如通用I/O(即GPIO)、模数转换(A/D)、数模转换(D/A)、串行通信接口(UART)、串行外设接口(SPI、I2C、CAN、USB)、嵌入式以太网、LED、LCD等外,因应用处理器的场景通常与多媒体、PC互联等需要,因此其接口通常还包括USB、PCI、TU-R 656、TS、AC97、3D、2D、闪存、DDR、SD等。

3. ARM应用处理器架构

ARM公司在RISC CPU开发领域中不断取得突破,所设计的微处理器结构从v3发展到v8。2004年之后为避免名称混乱,统一采用Cortex命名,Cortex又分为M、R、A系列,人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应用处理器都是基于Cortex-A系列内核的。

Cortex-A系列处理器主要基于32位的ARM v7A或64位的ARM v8A架构。ARM v7A系列支持传统的ARM、Thumb指令集和新增的高性能紧凑型Thumb-2指令集,主要包括高性能的Cortex-A17和Cortex-A15、可伸缩的Cortex-A9、经过市场验证的Cortex-A8、高效的Cortex-A7和Cortex-A5。ARM v8A是在ARMv7基础上开发的支持64位数据处理的全新架构,ARMv7架构的主要特性都在ARMv8架构中得到了保留或进一步拓展,该系列主要包括性能最出色、最先进的Cortex-A75、性能优异的Cortex-A73、性能和功耗平衡的Cortex-A53、功耗效率最高的Cortex-A35和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Cortex-A32。

视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