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铁路旅客运输需求结构

一、铁路旅客运输需求特征

与其他商品需求相比,旅客运输需求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多样性、派生性、时空的不均衡性和部分可替代性等特点。广泛性和普遍性是指旅客运输需求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广泛而普遍存在;多样性是指旅客的需求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派生性是指旅客运输往往是其他事件的附属品,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时空的不均衡性是由地理位置、节假日引起的;部分可替代性则是因运输方式多样而产生的。

另外,旅客运输还具有个别需求的异质性和总体需求规律性等特征。在对旅客运输需求进行研究时,既要掌握不同旅客需求的异质性,也要把握运输需求的市场变化规律,搞好旅客运输市场经营。至于铁路旅客运输需求的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描述。

1.从时间维度看

我国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具有“忙闲不均”的特点。日常以公务、商务客流为主,季节性分布较为均衡;而节假日旅游、探亲、上学、务工客流会出现“井喷”式增长,给铁路运输造成巨大压力。另外,在“十一”长假和春运、暑运期间,中短途、长途旅客都有大幅增长,各类运输产品的需求都呈直线上升趋势;“五一”、端午、中秋节等假期,中短途旅客大幅增长。总之,铁路旅客运输最紧张的时期是春运和“十一”两个公休长假。大量消费者涌向铁路,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2.从运输距离维度看

我国铁路运输可以划分为短途、中途、长途三类。通常情况下,短途是指运输时间在3h以内或距离在300km以内,中途指运输距离在500~1000km的范围,长途指运输距离在1500km以上的运输距离。我国国土面积大,幅员辽阔,再加上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等技术经济特征的铁路目前在中长途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另外铁路快速城际列车的开行以及其与城市交通的紧密衔接,加大了铁路短途运输的吸引力。随着运行距离的增加,中长途旅客对座席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对卧铺、餐饮、娱乐、梳洗等需求更强烈。短途旅客在途时间较短,更注重出行的便捷性,关注的是列车到发时间的方便性、灵活性。同时,由于在途时间较短,短途旅客通常不会在列车上用餐,对娱乐等设施要求也不高。

3.从旅客支付能力维度看

我国铁路旅客需求覆盖低、中、高档消费水平。旅客对铁路客运产品价格的承受力和支付能力是细分旅客运输需求的基本特征,是影响铁路客运产品设计和经营的重要方面。发达国家运输需求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弱,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运输的便捷与舒适性,但我国客运需求对价格的差异性更为关注,所以我国铁路一直以“大众化”运输定位,采用较低定价策略,如既有铁路客运的基本运价率仅为0.0586元/(人·km);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铁路客运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旅客从价格上有了更多层次的选择空间。总体上讲,铁路客运产品体系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群体对价格上的要求,既有线上产品对应中、低档消费层次运输需求,高速铁路上产品对应中、高档的运输需求。

4.从区域通道维度看

我国铁路旅客需求层次、差异大。铁路运输系统属于全国性网络化运营企业,其经营管理体制按条、块结合划分。由于不同地区和干线所处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差异较大,其运输需求也就各有特点。我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和区域化城际圈的网络化规划与建设也正是反映了其客运需求的特性。

一般来讲,铁路干线运输更要符合客运通道上各种运输方式的差异化定位和产品的竞争性,强调铁路运输产品与需求对应性,突出铁路客运安全、准确、迅速、便捷、经济等优势,协调好既有线与客运专线上的产品;在区域内的短途运输要适应与公路运输间的差异性。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铁路客运突显出大运量、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总之,铁路运输企业应该从区域性和通道性上系统分析客运需求规律,为产品设计和经营组织提供依据。

二、铁路旅客运输需求结构

铁路旅客运输需求结构是站在铁路运输企业角度对旅客运输需求描述方式,是基于一定竞争环境中的铁路所能吸引或承担的客流类型及数量的定量化分析,既展现了铁路所能提供各种运输产品的服务能力,又能反映出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性和客运需求的自然、社会属性。铁路旅客运输需求结构可以按旅客的自然属性(如年龄、职业等)描述,也可以从其出行特点(如出行目的、出行距离等)描述。

对旅客运输需求结构的分析,可以从历史统计数据中了解铁路所完成的或满足需求的结构性特点,也可以从旅客客流属性及出行意愿角度了解运输需求结构发展规律。这些均可为预测客运量及产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运输企业经营有着重要意义。

1.铁路客流历史分布特征结构

铁路客流历史数据反映了已实现的运输需求。如前所述,在运输能力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分析历史客流结构更能反映客运需求的规律性。对铁路客流历史数据的分析研究主要从客流的时空分布以及运输产品属性等角度进行,具体包括客流按照线路、区段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运距分布、产品类型分布等。

(1)客流时间分布

客流时间分布包括客流月度分布、周内分布、日间分布、高峰期分布。分析项包括月或日均发送量和周转量、高峰期(春运、暑运、十一长假等)日均发送量和周转量等。其中,以发送量(或客运量)分析为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较准确地了解不同时段的客流分布规律,便于调整月间和高峰期、周内各日、日间各时间段客运产品的投放数量,并据此编制旅客运输计划和机车车辆等设施的运用和维修计划。

(2)客流空间分布

客流空间分布包括重点线路分布、经济区域和管理单位(目前为铁路局)分布、主要站分布等。分析内容包括干线别(如京沪、京广线等)客流量、周转量和客流密度及其比例关系等;经济区域和铁路局别的发送量、周转量、平均站距等;主要站别发送量及其比例关系等。通过以上各项分析,可以准确了解客流在不同区域、线路或车站的分布情况,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重点区域、重点线路,据此制定客运计划并协调各区域、各线路的日常运输生产。

(3)客流运距分布

客流运距分布主要是了解客流出行距离范围的分布。分析项主要包括客流发送量、运送量等。通过运距分析,可以了解铁路客流的运距结构。这对开发新产品,优化铁路产品结构,强化铁路客运产品的竞争力,调整运输组织措施具有参考意义。

(4)产品类型分布

产品类型分布主要指客流在各种类列车、席别的分布。分析项包括客流发送量、周转量、客座利用率等。通过对产品类型分布的研究,可以较准确了解铁路既有各种类列车开行情况及旅客对不同产品的选择情况,帮助组织者针对客流实际情况优化配置各类型客运产品。

2.客流属性特征及出行意愿特征结构

铁路客流属性特征及出行意愿结构分析是站在铁路的角度,以多种交通方式竞争为背景,从旅客运输需求的客观性和旅客出行选择的主观性出发,研究铁路产品对市场的吸引程度和规律,从而形成铁路客运产品设计思路和经营决策。前者将客流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在一定社会和市场背景下客流属性的客观性;后者从具体旅客行为考虑,反映了旅客的主观性“偏好”。

(1)年龄和性别分布

不同年龄或性别旅客由于生活、消费习惯的不同,其旅行需求和对客运产品的选择是有差别的。例如,老年乘客对安全性、方便性要求较高,而对时间和速度要求不高;年轻人则更喜欢乘坐快捷的交通工具,对旅行品质有更高追求。当然,这些特点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需要通过不间断的客流调查才能掌握到这些需求上的差别。

(2)收入分布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旅客选择客运产品的首要因素。例如,长途客运需求中高收入乘客大部分会选择飞机,低收入旅客会选择铁路;中等收入旅客的选择则因其出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现有条件下,各方向和区域综合运输市场布局中各种交通方式提供产品相对稳定,其市场份额基本固定在某一结构上。一般意义上,收入层次仅与因私出行旅客选择有关,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个人收入水平又往往与企业的富裕程度相关联,表现为个人出行方式的选择同企业政策基本一致。

(3)职业分布

不同职业旅客对出行的需求是不同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对综合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经商人员、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等对舒适性和快速性要求较高;务工人员对经济性要求较高;学生、军人及较少出行的农民对经济性和方便性要求较高。

(4)出行目的分布

出行目的是旅客选择客运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因公出行更多地考虑出行效率,而较少考虑价格;因私出行则随旅客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多样性,其最为看重的因素还是出行费用。例如,法国TGV的职业型和休闲型产品就是分别针对这两大群体开发的。当然,我国还存在一些中间地带,如个体工商户的商务旅行、城市旅客日常的通勤旅行,很难界定其是因公还是因私,旅客的选择更为多样。

(5)出行意愿分布

出行意愿指旅客在选择出行交通方式时是如何决策的,或者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等,反映了旅客出行对交通方式或产品的偏好。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尤其在高速铁路成网的条件下,客运市场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运输企业推出的每一个产品或营销措施,必须考虑整个客运市场。因此,运输企业应该重视对旅客出行意愿信息的收集和研究,使主管部门在设计新产品或采取新措施前能有依据、后能有评估,从而达到提高决策科学性的效果。

通过旅客运输需求结构分析,可以较准确掌握整个客运市场对客运产品的选择规律,从而有利于针对不同类型旅客采取不同营销措施,开发适销对路、市场定位明确的运输产品,制定铁路客运生产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