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线:1941年的冬天
- 朱世巍
- 18202字
- 2024-11-03 04:55:19
二、大反攻——突破德军防线
莫斯科北面的进攻——加里宁方面军、西方方面军的进攻与突破
按照战前的计划,苏联人并没有指望莫斯科前线的3个方面军能够同时发动进攻。而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在12月5日,只有科涅夫上将的加里宁方面军发起了攻势作战。
但在进攻前,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似乎并没有什么信心,还对领袖列举了一大堆理由来证明他无法发动进攻:方面军所属的每个师据说平均只有两三千人,而且缺乏炮兵支援,坦克也不足。总之,科涅夫强调,即使能得到朱可夫的大力支援,他也只能勉强发动局部性质的进攻。而并非斯大林所希望的那样,对德军纵深实施强大突击。
对科涅夫所列举的理由,华西列夫斯基(当时由他代理11月底生病的沙波什尼科夫总参谋长职务)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他指出,按照11月24日的统计资料,加里宁方面军所属第119步兵师有7200人,第246步兵师有6800人,第252步兵师有5800人,第256步兵师有6000人。另外,在12月1日下午6时,拥有9000人的第262步兵师也开始从西北方面军开来增援加里宁方面军。而且在科涅夫手中还有9个独立炮兵团可以使用。至于坦克,最高统帅部也会想办法予以补充。
从最后核实的统计资料看,华西列夫斯基的说法更准确一些。在1941年12月初,加里宁方面军的实际兵力包括1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步兵旅,加上9个炮兵团和工兵、后勤、航空兵等,共有192200人。不过这个方面军的装甲兵力确实非常薄弱,其第31集团军只有第143、159坦克营而已。但在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的严令下(如前所述,后者还亲自到前线督促),科涅夫也不敢再行推托,硬着头皮开始做进攻准备了。
加里宁方面军当面的德军,主要是施特劳斯将军的第9集团军。共有3个军12个步兵师,约有16万人。略少于科涅夫的方面军。第9集团军编成内几乎全是步兵单位,没什么坦克可用。12月4日,第9集团军的战斗序列如下:
第23军:第253、102、251、256、206步兵师
第6军:第26、6、110步兵师
第27军:第161、129、162、86步兵师
上述单位中,第110、129、161步兵师是当月从第3装甲集群抽调过来的。另外,有资料显示第9集团军在12月6日实力相当于8个步兵师。从这些材料分析,第9集团军当时的战斗部队与当面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大致相当。德国史料中所渲染的“俄军绝对优势”根本就不存在。
德国第9集团军的3个军,大致分布在两个主要地段上。一段位于西面,由第23军防守;另一段则位于加里宁城西南、东南两侧,分别由第6军和第27军防御。这两个军依托在已经结冰的伏尔加河一线,而防线中部的加里宁城本身则是一个危险的突出部。
苏联加里宁方面军的3个集团军,大致上分别面对着一个德国军。其中,方面军右翼是沃斯特鲁霍夫少将指挥的第22集团军,在谢利扎罗沃和托尔诺克地区与德国第23军对峙。该集团军在战役初期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而是担负牵制任务。
实际奉命展开攻击的军团,是方面军左翼的第29、31集团军,他们负责对德军以加里宁突出部为核心的阵地实施进攻。其中,第29集团军(司令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2月11日改为什韦佐夫少将)从加里宁突出部西面展开攻势,当面德军为第6军;而加里宁突出部东南的红军第31集团军则由尤什维克少将指挥,其目标是德军后方交通枢纽图尔吉诺沃,当面之敌为德军第27军。为了获得最大的兵力优势,2个担当主攻的集团军在突破地段集结了8个步兵师,相当于方面军总兵力的一半。
12月5日拂晓3时,德军第9集团军在伏尔加河的防御阵地突然遭到猛烈的炮击,落在地面的炮弹激起了一道道夹杂着钢片的雪柱。在挨过了约30到45分钟的轰击后,德国人匆匆忙忙的进入了战壕。而在他们眼前,成片的苏军步兵正蜂拥而来。
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德军陷入了一片惊慌。他们拼命的射击,但有的却发现自己的武器机件在严寒中已经被堵塞了。更可怕的是,苏联人丝毫也不畏惧他们的反击火力,连续不断地踏着越来越多战死者的尸体发动冲击。而身着白色伪装服的苏联滑雪部队也携带着经过防冻处理的武器,寻找着德军防线上的空隙,并随时准备从堆积着厚厚大雪的密林中穿插过去—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战术:12月4—5日以来骤然降温,整个莫斯科前线天寒地冻,很多德军士兵都躲入便于取暖的居民点和房屋,战线上的空隙是很多的。
在苏军不顾死活的冲击下,在呼出的气似乎都可以结成冰、火药的效能也变得不稳定的严寒中,完全没有做好防御准备的德国人终于抵挡不住,其防线逐渐动摇起来,且很快就漏洞百出,任由大量苏军渗透到后方,造成被切断后路甚至被包围的危机。这迫使博克元帅在苏军进攻第一天的12月5日就考虑撤退问题。可是战况在不同地段也有所不同:
在苏军进攻的右翼,苏联第29集团军的2个步兵师越过了结冰的伏尔加河上游河段,却遭到德国第6军(弗尔斯特工兵上将指挥)的猛烈抵抗。一番猛攻后,苏军仅仅突入对方阵地大约1到1.5公里,此后就难以继续前进了。
科涅夫左翼的红军第31集团军,却在司令尤什维克少将指挥下取得了很大进展。第31集团军是加里宁方面军的主力,其所属部队得到了特别加强,拥有较大的兵力优势。依靠这些优势,红军采取反复冲击和滑雪部队的渗透穿插战术,进攻第一天就在德国第27军阵地上打开了突破口。同一天,德军博克元帅得到紧急报告:第162步兵师已被苏军突入10公里,其他细节暂时不详。实际上,苏联第31集团军这天已经攻入德军阵地6——23公里,深入图尔吉诺沃地区。经过几天的苦战,到了12月9日日终,第31集团军先遣队已经控制了加里宁—图尔吉诺沃之间的道路,几乎切断了加里宁方向德军的全部交通线。
这样,科涅夫已经在德军第9集团军的南部侧翼打入了一个楔子。紧接着,与加里宁方面军毗邻的西方方面军也要在同一个地段再打入一个楔子。就在加里宁红军发动进攻并取得突破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6日,西方面军也在朱可夫指挥下发动了规模更为巨大的进攻。作为反攻主力,西方面军在进攻当天就摆开了极为宏大的阵势,一举将右翼的4个集团军投入进攻。这些部队展开于莫斯科的北面和正面,由北至南分别为:第30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20集团军、第16集团军。为了支援他们的进攻,苏联航空部队投入了700架飞机。在上述4个集团军外,红军第5集团军还在莫斯科河一线实施一些牵制性进攻。
面对朱可夫声势浩大的攻击军团(包括担任牵制任务的第5集团军),德军的迎战部队主要是第3、4装甲集群。前者的指挥官是莱茵哈特将军,后者则是赫普纳大将。根据德军的战斗序列,这两个集群在12月4日共有19个师。其中包括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9个步兵师,但不包括当月派去支援第9集团军的至少3个师。这是德国人在莫斯科前线最强大的一个重兵集团,兵员总数不少于30万人,而且拥有中央集团军群一半的装甲兵器,约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但并非都可以使用)。
1941年12月4日,德军第3、4装甲集群战斗序列
第3装甲集群 莱茵哈特将军
第41摩托化军:第1、6装甲师,第23步兵师
第56摩托化军:第7装甲师,第14、36摩托化师
第4装甲集群 赫普纳大将
第5军:第2装甲师,第106、35步兵师
第46摩托化军:第11、5装甲师
第40摩托化军:第10装甲师、党卫军“帝国”师
第9军:第257、87、78步兵师
第7军:第267、197、7步兵师
不久之前的莫斯科进攻战役,第3、4装甲集群是德军的攻击主力,坦克先锋几乎随时都可能闯入莫斯科。现在,德国人也只是刚刚才停止进攻,尚未完全转入防御。其战役布局还是摆成攻击态势,大量兵力依然盘踞在莫斯科前沿的重要据点内。后方却基本没什么预备队。通过这些前线据点,德国人只要略略休整一段时间,挨过冬天,得到足够的兵力兵器增援和物资保障,修理好大量受损或故障的坦克,就可以再度发起进攻,挥师进军苏联首都。也因此,这个重兵集团可以说是斯大林和朱可夫的眼中钉肉中刺,绝对不能给予喘息休整的机会。为了击退这个庞大的德国重兵集团,朱可夫定下的基本进攻意图是:
以最北面的第30集团军进攻德军第3装甲集群右翼,切断克林以北的加里宁—莫斯科公路,与在其北面进攻且已取得突破的加里宁方面军第31集团军一道,斩断德军第3装甲集群与第9集团军的联系。这个集团军的指挥官是列柳申科少将。
第1突击集团军则受命夺回莫斯科北面的重要据点亚赫罗马,消除德国人据此对莫斯科的威胁。然后在克林东南面展开进攻。集团军司令为库兹涅佐夫中将。他手下在11月29日编有7个步兵旅,12个滑雪营,第701加农炮团,第123坦克营,其后又编入了第126、133步兵师。负责支援该集团军的有3个航空师,编成为彼得罗夫航空集群。第1突击集团军的架构很庞大,可是如前所述,这个集团军的真实火力还远不如一个德国步兵师。
弗拉索夫的第20集团军奉命拔除德国人在红波利亚纳的据点;而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的第16集团军则负责消灭克留科沃的德国人,然后向伊斯特拉进攻。
从苏军所承担的任务来看,朱可夫并没有打算对当面的德国人实施大规模围歼战役。他所投入的4个集团军中,只有第30集团军奉命深入德军后方,以此迫使德国人后撤,而其他3个集团军则只是受命把德国人赶走,铲掉那些直接威胁莫斯科的前进据点而已。此时,苏军刚刚从德军的猛攻下逃过一劫,虽然得到很多新锐部队而加强了战斗力,但士气还不够高涨。朱可夫也不敢对此次战役抱太大的奢望。
不过,也正因为德国人刚刚停止进攻,反而给朱可夫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朱可夫当面的德军虽然总兵力不少,可他们转入防御才只有一天时间,两个装甲集群的主力几乎全部都集中在亚赫罗马到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之间的几个狭窄地段,控制的战线长度只有75公里,只占战线总长度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德军主力还没来得及在全线展开防御,阵地上到处都是薄弱和空虚地段,无人把守的漏洞随处可见。实际上,要在坚硬的冻土上挖出战壕可不容易,往往需要事先生火把冻土融化开。有时甚至要用炸药来爆破。德国人还没时间构筑这样的完整阵地。至于防御纵深就更谈不上了。
具体来说,德军部署如下:第3装甲集群的第41摩托化军集中在亚赫罗马附近,大致是在红军第1突击集团军当面;而第4装甲集群则分布在亚赫罗马到莫斯科之间,与红军第20、16、5集团军对峙。在12月5日,2个装甲集群的全部19个师,有9个师集中在莫斯科—伏尔加运河至克林一线的狭长地带,其中包括6个装甲师:第7、6、1、2、11、5装甲师,第14摩托化师一部。可是在第3装甲集群与第9集团军之间长达60公里的接合部,德国人的力量却极为薄弱,只有第56摩托化军所属的第36、14摩托化师。第3装甲集群本身也很虚弱,所辖的第1、6、7装甲师此时只剩下75——80辆坦克可供战斗。这3个装甲师位于第14摩托化师南侧,当面是苏联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
而在这个脆弱接合部当面进攻的红军第30集团军,却有很强的攻击实力。这个由列柳申科少将指挥的集团军拥有10个师,其中6个是来自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的精锐师。集团军突击兵力包括第365、371、379步兵师,第82骑兵师,以及担任快速突击任务的第107摩托化师。在集团军右翼担任掩护任务的是第46骑兵师、第185步兵师,左翼担任掩护任务的是第24、18骑兵师,第348步兵师。第30集团军总兵力为72000人,装备76毫米以上火炮迫击炮303门,反坦克炮77门,高射炮25门,火箭炮19门,坦克21辆。不过集团军的进攻正面宽度约有80公里,把雄厚的兵力给分散开了。
12月6日上午6时,几乎没有空中掩护的红军第30集团军沿着宽大正面开始向前推进。苏联人也没有发起惯常的凶猛炮击,而是由一队轻型坦克引导,以中路的3个步兵师向德军第14、36摩托化师展开猛攻。或许苏联人自己都没料到,他们居然很快就冲破了德军防线。穿过突破口,苏军第8坦克旅和第365步兵师迅速迫近枢纽要点克林。这迅猛的一击,撕裂了第3装甲集群的中央阵地,令莱因哈特大为惊恐,生怕在克林以东的主力装甲兵团会被切断后路。于是当莱因哈特刚刚得到消息,就匆忙向顶头上司博克打了个招呼,然后于12月6日中午命令克林以东的第1、2、6、7装甲师和第14摩托化师都退出一线阵地,向后撤往克林。这也意味着,莱因哈特放弃了保护赫普纳侧翼的任务。
莱因哈特自己的麻烦也难以摆脱。随着德军开始撤退,苏军也转入全面追击。12月7日,一个漫天暴雪的日子,火力贫弱的苏联第1突击集团军穿过德军防线,以每天一公里的速度缓慢向克林推进。第20集团军也开始行动。克林以南伊斯特拉突出阵地上的德国第2装甲师遭到猛攻,很快便不能坚持下去了。
莱因哈特所遭受的最大威胁,还是来自苏联第30集团军。12月7日,这个集团军已深入约18公里,把莱因哈特的后方搅了个天翻地覆。猝不及防的德军第56摩托化军陷入一片混乱,其司令部也在12月7日中午遭到了一队红军坦克的攻击。军长沙尔中将只能以一批20毫米自行高炮和机枪分队抵挡一时,还把司令部所有能拿枪的人都凑了起来(他本人也拿起了枪),才算击退了苏军的第一次进攻。其后,在第7装甲师第25坦克团的支援下,沙尔总算摆脱了危机,带着他的司令部逃到了克林城。他还将第1、6、7装甲师,第14摩托化师等从前线收缩下来,在城市东面组织了一条钢铁防线。被困在前进阵地内的第2装甲师,也拼命打开向西撤退的通道,试图退守到克林以西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到鲁扎一线。
红军的大规模突破,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博克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这一突发事态完全超出了德国将帅们的预料。博克在12月7日的日记里写道:“困难的一天。第3装甲集群右翼于晚上开始撤退,装甲集群的北翼出现了令人不快的突破。敌人也同样在扩大他们在第9集团军右翼的突破。”博克慌忙组织兵力实施反击,可是手中的部队虽多,绝大多数(包括全部装甲摩托化部队)却被苏联人的进攻吸引在第一线,后方则空空如也,只有一些警卫师和后勤单位。从战线其他地段调动援兵也几乎不可能。因为和德国将帅们所熟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如今在漫长的前线没有“平静地段”。即使在非主攻地段,苏联人也不顾死伤展开进攻,使德军无法增援他处。这种打法往往让苏军承受极高的死伤,但战役效果却很显著。
对于一夜间完全逆转过来的形势,德国将军们一筹莫展。12月8日,博克陆军元帅沮丧的向陆军总部表示,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无能为力,几乎无法在任何方向击退苏联人的进攻。其原因除了严寒外,还由于所谓“苏联人的巨大兵力优势”,尽管这种优势事实上仅仅存在于德国人的幻想当中。为了挽救败局,博克急切地请求为他派来预备队。而博克自己所能立刻向前线派出的援助是:12月9日将有500名携带机枪的官兵(来自第255步兵师)被空运到克林。此前的12月7日,第255步兵师还有1个营奉命乘车开往克林。博克的预备队实在太少,以至于只能拆分使用。
最终,博克只是拼凑了一个小型战斗集群的援军,包括第255步兵师的1个团以及1个集团军工兵营。可他们的前进道路却被溃逃的德军堵塞得拥挤不堪,使这支队伍只能在厚厚的积雪中如爬行般缓慢地前进。为了挽救局势,博克还在12月8日下令由第4装甲集群司令赫普纳大将统一指挥第3、4装甲集群(第3装甲集群司令莱茵哈特的资历不够),并要求他迅速动用机动部队击退克林方面的苏军。
苏第30集团军在12月8日夜尾随着沙尔继续追击,并在进攻开始后的3天时间里一口气向前推进了20公里,夺取了罗加切沃、亚穆加等地。12月9日黄昏,苏联人兵临克林城下。红军立刻行动起来,打算把整个克林包围个水泄不通。可是,他们很快撞上了沙尔将军的坦克钢铁防线,第一轮进攻被挫败。为此,德军也付出惨重代价。坦克防线上3个装甲师之一的第6装甲师,最后一辆可用坦克于12月10日被击毁。3天后,第6装甲师只剩下350名步兵。第14摩托化师在12月16日只能拼凑2个营迎战。
虽然苏军还不能马上夺取德国坦克严加防守的克林城本身,却已经截断了克林州以北的加里宁—莫斯科的公路。这样一来,第30集团军就得以与加里宁方面军第31集团军一道,把德国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群割裂开来。为了统一这次行动,第30集团军从12月中旬开始被编入加里宁方面军。
由于莱茵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被苏联人赶到克林,本该由他保护的第3、4装甲集群的接合部顿时门户洞开。苏联第1突击集团军,第20、16集团军乘机沿着这个大口子展开全线进攻。德国第4装甲集群也陷入了苦战。这迫使博克考虑动用第255师剩余的兵力,虽然这点兵力无疑也是绝对不够的。
短短几天的战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自诩的优越地位,就被苏联人给打垮了。第4装甲集群也陷入危机。可是德国人还算幸运。与加里宁方面军在北面的进攻一样,苏联人对第4装甲集群的攻势也打得相当不高明。他们总是从正面去进攻那些坚固的德军抵抗枢纽和支撑点,而且具体攻击措施也很拙劣。
作为“惯例”,没有经过太充分准备就转入进攻的苏军,其战斗侦察力肯定是不足的。而且各部队对于进攻的目标也根本没个准谱,制订的计划只规定最初的一些战术任务,其后则看情况再说。由于通信器材不足,苏联人虽然投入了大量飞机,而且据说动用了50%的飞行架次以消灭德军部队和技术兵器,但其效果似乎并不突出。这样苏联陆军只能指望炮兵和坦克了。
这个时期的苏军炮兵采用召唤射击,而不是逐次集中射击。炮兵指挥官们由于没有通讯工具,难以在战斗时实施指挥。而在战斗前他们制订的炮兵使用计划也粗糙得惊人,根本不规定炮兵部队如何执行反坦克、压制对方炮火、炮击重点目标等具体任务。不过这也难怪:由于战前没有时间进行地形勘查,而且对敌方的火力及防御配置一无所知,苏联炮兵军官们也无法规定炮击重点。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把大炮按照每公里正面平均地一字排开,然后对着简单的地图,规定炮兵应该对着上面的某个地方进行多长时间的面积扫射,为此需要耗费多少炮弹而已。这样的炮击基本上是瞎子摸象,耗费多少炮弹都没有用。而且如前所述,苏军大量的小口径火炮和迫击炮,炮弹落在雪地上爆炸威力很小。
而在经过炮击后,苏联步兵却又总是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冲上来。其原因很简单,由于彼此缺乏联系,很久才能让步兵明白炮击已经停止了。而趁着苏军火力准备和步兵冲锋前的这段间隙,躲在工事里的德国人早就回过神来,并且准备用机枪和迫击炮来迎击大群冲过来的苏军。
当然,苏联步兵的冲击在很多情况下都有坦克掩护。但这些坦克一般都是小群使用,和德国人在狭窄正面投入的大坦克集群根本没法比。而坦克这种脆弱的玩意儿,一旦失去了大集群冲击的威力,根本就不是用反坦克炮实施严密设防阵地的对手。但这也没办法:苏联人现在拥有的坦克也数量有限。
苏军第16集团军对克留科沃的进攻就是这样展开的。该集团军此时兵力主要有5个步兵师。连同其他部队,集团军总兵力为55000人,其中包括在防御战斗中被塞进战斗部队的大量非战斗人员。这个集团军在莫斯科防御战役后期得到了特别的火力加强(参见第3卷),因此拥有76毫米以上火炮迫击炮990门,坦克125辆,另有大量火箭炮助战。在当时的苏军各集团军中,第16集团军火力最为强大。
这个集团军当面的德军包括第4装甲集群的第40摩托化军和第46摩托化军(第10装甲师、党卫军“帝国”师、第5装甲师、第11装甲师),以及第5军的第6装甲师一部和第35步兵师。两军的争夺焦点是距离莫斯科仅25公里(一说38公里)的克留科沃。
克留科沃其实是莫斯科州希姆金斯克区的一个工人村。这里不仅是德军第4装甲集群进攻莫斯科的一个跳板,而且是德军从克林和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进攻苏联首都的会合点。据守在这里以及邻近卡缅卡村的德军为第35步兵师2个步兵团和第6装甲师的一些坦克,这些部队隶属于鲁奥夫将军的第5军。德国人把这里的砖石建筑改为永备工事,特别是在当地造砖厂设置了坚固的阵地,并配置了反坦克炮。在阵地前,德军还敷设了地雷。不过德国坦克已经不能开动,因此大多被半埋在地下掩体内充当炮台使用。
为了夺取克留科沃,苏联第16集团军成立了专门的战役集群,群长是第8近卫步兵师师长列维亚金少将。由他指挥的部队包括第8近卫步兵师(该师在莫斯科防御战役中的表现参见第3卷),第44骑兵师(库克林上校),第17步兵旅(库达廖夫上校),以及在图拉方向重创过古德里安的第1近卫坦克旅(参见第3卷)。这个战役集群还得到了强大的炮火支援,其中包括1个重型加农炮团,1个轻型加农炮团,2个火箭炮营。
其实早在12月3日,苏军就已经对克留科沃展开进攻,但当时由于尚未加强炮兵力量,所以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列维亚金少将便下令在晚上发动进攻,并把第1近卫坦克旅投入了战斗,结果却在德军反坦克火力抗击下被击毁坦克10辆,其中7辆撤出了战场,另有1辆被丢在那里继续射击。直到进攻的第3天晚上,苏联工兵排除了通路上的地雷,才把这辆坦克给拖了回来。至此,第1近卫坦克旅预备队里只剩下4辆坦克。
通过总结这些代价沉重的进攻战斗,旅长卡图科夫对苏军坦克部队的编制提出了意见:重型KV坦克除了装甲厚外,和中型T-34坦克的火力相当(各有1门76毫米火炮),因此在进攻战斗中威力并不比后者强大。而由于重型坦克过于笨重,倒是经常拖中型、轻型坦克的后腿。他的这些意见后来直接呈报给了斯大林本人,将导致苏军坦克部队编制的又一次变化。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吃了亏的苏联人也不得不想办法改进了。列维亚金少将下令加强了战场侦察,为此不仅动用了身着白色伪装服的侦察员,甚至还出动飞机进行了航空摄影。在研究了侦察资料后,列维亚金鉴于德军火力很强,决定放弃正面突击的蛮干方法,改从南北两翼迂回进攻。为此,将动用第8近卫步兵师的2个步兵团和第44骑兵师的1个团,而第8近卫步兵师的另1个团和第17步兵旅,以及第44骑兵师主力则充当第2梯队。苏军各营还建立了2个强击群,由步枪手、反坦克手和战斗工兵组成。
12月6日黄昏,第8近卫步兵师的自动枪手携带着指示目标用的信号弹,悄悄潜入了克留科沃和卡缅卡村附近。当晚,苏军在距离德军防御前沿200米处挖掘了很多大坑,并在坑内点起篝火,以指示苏联飞机在黑夜中对德军阵地实施攻击,而在飞机飞过后,苏联人立即熄灭了篝火。
飞机攻击后大约15分钟,12月7日凌晨2时,苏军步兵和骑兵在坦克支援下开始发动冲击。其中步兵部队由坦克军官布尔达指挥的坦克群支援,骑兵则由著名的苏联坦克王牌拉夫利年科的坦克群配合。在战斗过程中,苏军各个强击群在烟雾的掩护下,逐个炸毁那些没有被炮击和轰炸摧毁的工事和掩体里的德国坦克。
激烈的战斗进行到了中午,苏军第1梯队已经冲入了克留科沃,并占领了村子的东部。第1075步兵团第1营和第44骑兵师1个团在中午12时到达了克留科沃西郊,封闭了德国人的退路。
但从当天8时开始,德国人调来的预备队发动了反攻,并在克留科沃车站附近击退了苏军第1075步兵团第2营。苏联人动用坦克对车站发动进攻,到傍晚时分终于把德国人赶了出去。
尽管苏联人包围了克留科沃,但在该村西部依然留有一个缺口,德国人在晚上开始从这个缺口逃跑。为了阻止他们,苏军动用炮兵实施猛烈轰击,被摧毁的汽车很快就堵塞了附近的道路,坦克也陷入了泥沼。德国人只好丢下车辆,钻入森林逃跑了。在克留科沃,苏联人缴获了60辆坦克,120辆汽车。而在卡缅卡,他们还宣称发现了2门德国人丢弃的300毫米口径火炮。但在1941年度东线德军的损失清单中,并未发现有此种口径火炮的损失记录,倒是记下了2门240毫米口径K3型火炮的损失。
占领了克留科沃的苏军第16集团军继续向伊斯特拉方向发动进攻。撤退逃跑的德国人只能匆忙埋设一些地雷来阻扰红军的前进。前进道路上的雪厚得惊人,而且还相当松软。一架被击落的德国飞机,驾驶员在降落伞没有打开的情况下,从2000米高度摔下来砸在雪地上,居然几乎没有受伤。据估计,在1941—1942年冬季,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地区的积雪厚达700—1500毫米。无论是撤退的德国人,还是紧追不舍的苏联人,都受到这茫茫雪野的阻碍,陷在松软的雪堆里,只能艰难地一步步挪动。无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车辆,也都难以前进。摆动重型武器尤其困难。据说采用宽履带的苏联T-34和KV坦克的雪地通过能力要大大强于窄履带的德国坦克。但这类坦克并不算多,而且每辆坦克上只能搭乘少量步兵。骑兵和滑雪部队在雪原上倒是行动迅速。这方面,苏联人倒是占了不少优势,他们拥有大量的滑雪营。德军的滑雪兵却很少。举例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一个团,每个连平均只有10套滑雪用具。多数情况下,德军的滑雪设备只够少数巡逻队使用,而不足以担负更大的战术作用。
苏军西方方面军的另外两个集团军此时也获得了突破:其中第1突击集团军在2天内推进了8—20公里,夺占了亚赫罗马,从东南方向冲向克林,配合北翼的第30集团军对该城的进攻。一路上,第1突击集团军缴获了德国人丢下的65辆坦克、167辆汽车、138辆摩托车、火炮20门、迫击炮10门。收获可谓相当丰富。
与此同时,弗拉索夫将军指挥的第20集团军也击退了德国人的反击,在12月8日夺回了红波利亚纳,占领了白拉斯特,然后向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继续进攻。
苏联人反攻的最初几天,温度急剧下降。12月7日又下起了暴雪。苏联官方资料称12月5—7日达零下28摄氏度;德军少将劳斯记录这三天温度低至零下37——38摄氏度。数字差异可能是观测点不同造成的。但劳斯有一点和苏联人说法一致:自12月8日以来,温度又开始大幅回升。劳斯记录当天气温是零下6摄氏度,算是相对“暖和”的一天。而气温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对攻防双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莫斯科城下的冰天雪地中,苏德两军的数百万官兵都在苦苦挣扎。
叶列茨战役——莫斯科以南的歼灭战
1941年12月6日,在莫斯科前线转入进攻的红军除了北面和正面的加里宁、西方方面军外,还有南部地区—铁木辛哥元帅的西南方面军右翼兵团。这个集团主要包括1个战役集群和第3、13集团军,一共编制有12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1个摩托化旅,2个坦克旅。但总兵力只有区区80800人。在铁木辛哥元帅指挥下的全部军队中(包括西南方面军、南方方面军和黑海舰队的全部实力),该集团可以说是最弱小的一个。其当面德军为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一部。其中,第2集团军拥有8个师,包括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其中1个部署在第2装甲集团军防区)。
1941年12月4日 第2集团军战斗序列
第34军级司令部(步兵第45、134师)
第35军级司令部(第262、293步兵师)
第48摩托化军(第9装甲师,第10、16摩托化师,第95步兵师)
注:第10摩托化师实际部署在第2装甲集团军防区
尽管如此,由于事关首都莫斯科的安危,铁木辛哥元帅本人还是在12月4日飞到沃罗涅日,亲自指挥这个弱小军队集团在莫斯科以南战区的反攻。
在整个莫斯科前线中,铁木辛哥所负责的这个地段形势最为复杂而特殊。因为事实上德国人在这里还没有完全停止进攻,而红军则在继续撤退。
在战线北面,红军第3集团军在12月5日撤退到米哈伊洛夫卡(博戈罗季茨克东南40公里)、叶夫列莫夫以东,其右翼受到了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的威胁。
在战线南面,戈罗德尼扬斯基少将指挥的苏联第13集团军在12月5日已经撤退到了叶夫列莫夫东南、叶列茨以东和沃格洛地区。戈罗德尼扬斯基当面为德国第2集团军(指挥官施密特将军)主力,自北向南展开了第35、34军级司令部,第48摩托化军。在德军中路,第34军级司令部所辖的第45、134步兵师,第48摩托化军的第95步兵师还在继续推进,从已经被他们占领的叶列茨发起了凶猛的攻势,其目标是扎顿斯克。而在第13集团军左翼的卡斯托尔诺耶方向,德军第48摩托化军第9装甲师和第16摩托化师的攻势则基本被阻止住了。
从表面上看,苏联人所面临的形势不是很有利。但刚刚在罗斯托夫击败了克莱斯特的铁木辛哥却通过对战局的分析抓住了战机。此时,德军第34军级司令部拼命向苏联第13集团军防线的中部推进,与德国第48摩托化军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还越拉越大。整个德国第2集团军的战线也拉得太长,造成兵力稀疏。第2集团军与北面的第2装甲集群,与南面的南方集团军群,彼此之间的战线联系也都相当松散,难以互相支援。这一切被铁木辛哥看在眼里,他决心乘虚而入。
于是,铁木辛哥下令组建了一个快速集群,管辖的部队包括第5骑兵军(第3、14、32骑兵师),第1近卫步兵师,第129坦克旅,第34摩托化旅。共有约2万人,装备了82挺重机枪、360挺轻机枪、80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126门火炮(包括反坦克炮)。集群指挥官为科斯坚科中将,另外还从西南方面军司令部调给他一个由原布良斯克方面军军官组成的作战组,充当集群的领率机关。铁木辛哥赋予快速集群的任务是:从叶列茨西南60公里处向西北面的利夫内市发动进攻,攻击德军第34军级司令部的侧翼和后方。雄心勃勃的铁木辛哥本人直接管辖这个集群。
为了配合快速集群的行动,第13集团军也奉命在叶列茨以北发动进攻。这个集团军编有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还有1个坦克旅。总兵力19799人,装备有60挺重机枪,95挺轻机枪,21门火炮和5门迫击炮。在苏军两个突击集团发动进攻时,第3集团军(兵员7548人、119门炮)则负责在叶夫列莫夫、阿尔汉格尔斯科耶方向实施牵制进攻。
上述几个苏联作战集团共有约4万人,装备有245门火炮迫击炮和16辆坦克。实力并不算很强,尤其是没有太多坦克可用。在苏军突击集团当面,德军有4个步兵师:第262、134、45、95步兵师(主要是第34军级司令部所辖单位)。苏军事先抓了一些俘虏,通过口供判断德军有31500人,装备有2000挺机枪,470门火炮和迫击炮,40多辆坦克(德军实际上有一些强击火炮)。
12月6日,担当辅助任务的第13集团军首先发动进攻,动用了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步兵旅和1个坦克旅。12月7日,快速集群也投入了进攻。主攻指向德国第95步兵师。直到这天,茫然不觉的德国第2集团军还在忙于夺取叶列茨等地,官兵们相信能在这些地区安全的构筑阵地,以得到休息渡过严冬。雨雪交加下,德国人完全没有准备,各部队之间存在很大空隙,也没有占领防御阵地,一些先头营还躲在村庄里睡觉。面对铁木辛哥的突然进攻,德军很快就开始溃退。在辽阔的雪原上,大群德国步兵还常常遭到迂回进攻的苏军骑兵的砍杀,损失惨重。12月7日,德国人终于回过神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接到报告:第2集团军被强有力的苏军部队驱逐。一个团报告有318人被冻伤。
不过,经历过最初的混乱后,德国人还是稳住阵脚,开始依托村庄构筑支撑点顽强抵抗苏军骑兵的冲击。就在这时,苏联人把仅有的少量坦克投入进攻。12月8日,苏联第150坦克旅的6辆坦克闯入德第45、95师之间,苏第55骑兵师随后跟进。德军出动一些强击火炮前去迎战,却因为大雪冰封而难以行动。当天,第2集团军司令施密特向博克报告他将毁灭叶列茨的重要设施,然后于夜间开始向“冬季阵地”撤退。12月9日,苏军第13集团军第148步兵师夺回了叶列茨市。放弃了该城的德国人逃向西面。
苏联人继续追击,丝毫都不肯放松。12月9日,苏军先头距离利内夫只剩下12公里路途。12月10日,苏军快速集群已经推进了40——50公里,切断了利内夫—叶列茨的道路。当天,博克接到报告:第2集团军在利内夫附近被突破,德第45、134步兵师处境困难。博克在这一地区可立刻动用的预备队仅有党卫军第1旅(承担反游击队任务)。博克只好向其他战区求援。12月11日,从南方集团军群增援来了第299步兵师主力(以2个团为基干)。博克已经用光了预备队。12月12日,他只能动用保护后方交通线的警卫部队,包括第221警卫师、党卫军第1旅、2个警察营,全都投入前线的救援作战。却还是无法挽回败局。经过利内夫方面的恶战,德第95步兵师参战单位遭到沉重打击,损失了一半人员。全师的6个步兵营平均每个营只剩下328人。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德国人的局势又雪上加霜:此前担任牵制任务的红军第3集团军也投入了进攻,并在12月13日收复了叶夫列莫夫。这一线的德军也就无法支援其他地段了。
形势继续急转直下。12月12日,苏军又占领了叶列茨—奥廖尔之间一段长10公里的铁路,几乎被完全截断退路的德军第45、134、95步兵师面临着被红军全歼的危险,陷入了一片混乱。德军第45、134步兵师由于供应中断,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而第34军级司令部也在沙季洛沃遭到了苏联骑兵的进攻,军长昆提泽将军此前已经坐上飞机逃之夭夭。德国第2集团军左翼的第9装甲师也在夜间与苏军遭遇,陷入恶战。快速穿插、不知从什么地方就会冒出来的苏联骑兵,与乱成一团的德国步兵,在雪原上的一个个村庄里展开了混战。一个当时在那里作战的德国士兵后来回忆道:“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进入村庄,都首先必须反击苏联人。早上当我们准备再次行动时,他们的机枪已经在我们身后嗒嗒嗒响个不停。我们无法带走死去的战友,只好把他们和死马一起倒放在路旁。”
第2集团军的糟糕局面使哈尔德大将痛心疾首。在当天日记中,他颇为恼火地写道:“战局已进入十分危急阶段。第134、45步兵师不再能够继续作战了。没有补给品。对图拉至库尔斯克之间地段的控制垮掉了”。此时,在库尔斯克和图拉地段的德国第2集团军由鲁道夫·施密特将军代理指挥(他是前任的第39摩托化军军长),而正式的司令魏克斯则请了病假。因此,英国人西顿推测哈尔德是在日记中对古德里安的指挥表示不满,因为从12月12日开始,由古德里安统一指挥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
不管哈尔德到底是对谁不满,被封锁在伊兹马尔科沃、罗索什诺耶、乌斯片斯科耶三角地带的大量德军,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事实。12月13日,苏第5骑兵军与第13集团军会合,彻底切断了德军的退路,甚至连乡间土路都被封锁起来。这是苏德战争史上,苏军第一次包围军级规模的德国重兵集团。为了能够逃出去,3个德国步兵师都毫不例外地抛弃了他们几乎所有的火炮。苏联人在斯洛博达村一地就缴获了150门火炮和大量其他军用物资。此前,用来牵引这些火炮的马已经因为没有饲料和严寒而死得差不多了。据说这是苏军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缴获德国军火。
而德军第134步兵师则发挥第2集团军进攻伊普季河时的“光荣传统”,把苏联平民驱逐在部队前面以便逃跑,结果却遭到了从侧后方冲来的苏联骑兵的砍杀。很快,在这一地区的积雪上就躺满了穿绿色军大衣的德军官兵尸体,上面落着一层薄雪,而在他们头顶,一群群乌鸦正在盘旋。在一些村庄,还活着的德国士兵则在绝望中疯狂地向躲在地窖的苏联平民扫射。由于天气太差,德军很难为被围部队空投物资。倒是投下了一些鼓励士气的传单。对生死边缘的数万官兵来说,这类玩意儿如同废纸。
博克元帅对被包围的第45、134步兵师却没那么绝望。因为他发现渗入德军后方的只是一些苏联骑兵—换言之只是一些缺少重武器的轻装部队。他相信德军仍有可能救出这两个师。博克的判断是正确的。此时苏联人自己也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由于缺乏通信工具,他们对于进攻和穿插中各部队的位置都无法搞清楚,根本没法实施有效的指挥,因此很大程度上是任由前线部队“自由发挥”。与此同时,厚厚的积雪在给德国人造成麻烦的同时,也阻碍了追击中的苏军,搞得苏联人没法把物资运往前线。更糟糕的是,苏军骑兵军由于推进太远,战马没有燕麦可吃,到12月15日已有20%的战马无法作战。弹药也快耗尽了。苏联骑兵只好和被包围的德国人一样请求空运。可是飞机数量不够加上气候不佳,完全没法指望空运。在没有步兵巩固阵地的情况下,骑兵们无法挡住德国人一次次的反击。为了逃命,德军的这些反击通常都相当猛烈。很快,在大群德国官兵的猛攻下,苏军也陷入一场血腥的混战。第32、14骑兵师与司令部的联系被切断,第32骑兵师各团的联系也中断了。在包围圈附近,苏军有第34摩托化步兵旅,却也因为没有油料而无法前去支援。
苏联人的混乱和战力削弱,给了德军逃生的大好机会。经过一番浴血厮杀,多数被包围的德国部队还是逃了出去,他们跟着第2集团军主力一道,撤向奥廖尔和库尔斯克一线。第45步兵师残部于12月14日突围成功。第134步兵师师长克钦豪森中将未能逃脱。据说此人在即将被俘时自杀,时间为12月13日。苏联则称克钦豪森是突围时被击毙的。没有逃离的德军大约在12月15日被彻底歼灭,但数量似乎不是很多。
虽然苏联人失去了彻底歼灭德国重兵集团的机会,叶列茨反击所造成的杀伤依然相当巨大,尤其对于一度被包围的第45、95、134步兵师。第45、134步兵师每个师逃出来的部队都不超过7个连,几乎丢失了所有火炮。其中第45步兵师抛弃了所有的车辆、半数武器装备和400名战死者的尸体,丢弃了31门榴弹炮和44门反坦克炮。至于第134步兵师,不仅是克钦豪森中将,他手下的数百名官兵也死于突围战。第95步兵师也遭到重创,在11月18日至12月17日因战斗损失1088人,其中457人失踪。第95步兵师还丢弃了13门榴弹炮和18门反坦克炮。在12月份,德国第2集团军总的战斗伤亡为4980人,其中阵亡和失踪的有1537人。被苏联人袭击的第34军级司令部则在1942年1月被撤销了番号。为了填补其空缺,德国人还在1942年1月2日把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第55军编入第2集团军。苏方则宣称,铁木辛哥的12月攻势给德军造成的死伤高达1.6万人(可能有些夸张),而被红军缴获的装备包括220门火炮,700辆汽车,250挺机枪。继罗斯托夫取胜后,铁木辛哥在叶列茨再取胜绩。
就在铁木辛哥重创德军的同时,在莫斯科战线的最南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苏联方面军:1941年12月24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以隶属于西南方面军的第3、第13集团军重新组成布良斯克方面军,切列维琴科上将被任命为司令员(旧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被撤销前还曾一度由扎哈罗夫少将指挥。此人很少被战史提及,主要是由于方面军当时已被打垮且很快就被撤销了)。此举主要是为了解除铁木辛哥的负担。这位元帅指挥下的部队实在过多,以至于没有更多精力来有效指挥。
在新布良斯克方面军序列内,除了上述两个原来就隶属于旧布良斯克方面军的老部队外,还加入了来自预备队的第61集团军。该集团军在12月9日被编入西南方面军,其指挥官为波波夫中将。新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继续向博尔霍夫和奥廖尔发动进攻,威胁着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接合部。尽管遭受苏军的追击,但在12月20日之前,施密特还是指挥德国第2集团军的8个师向季姆—利内夫—奥多耶夫一线撤退。侥幸逃脱出来的德国官兵,暂时稳定了局势。不过战斗还是很激烈。12月19日早晨,施密特向中央集团军群报告说他需要2个师来保护库尔斯克—奥廖尔铁路线,否则第2集团军甚至整个东线都将陷入危局。
古德里安从图拉退却
施密特的德国第2集团军被击退了,而在他北面的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是古德里安大将)也遭到了沉重打击。虽然博克认为古德里安的处境远比德军其他部队要好。可是在12月5日日终,古德里安的重兵集团正处于苏联人所说的“战役口袋”之中。第2装甲集团军总计14个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这些部队的坦克已经在进攻战役中消耗了大半)的兵力被展开在图拉至莫尔德韦斯、谢列布里亚内耶普鲁德、米哈伊洛夫、切尔纳瓦之间长达350公里的弧形阵地上,其两翼完全暴露给了苏联人。其中在古德里安的东面,以米哈洛夫为中心的约100公里的战线上,只有第10摩托化师和第29摩托化师的一部分兵力防守。在米哈洛夫以西和图拉以东,德军第17装甲师、第29摩托化师另一部、第167步兵师,第4装甲师等态势突出,处于苏第10、50、49集团军的包夹当中。
不仅如此,古德里安的部队也没有在战线上全面展开,而是集结在几个大的居民点内。其原因是非常好理解的:一方面,是由于古德里安遭受很大损失,兵力不是特别充足,而且还没有从进攻状态中转换过来;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德国人正躲在城镇和居民点里烤火取暖,打算舒舒服服的挨过这个冬天,不愿意进入寒冷的战壕。再说,和其他战线一样,原本是攻击态势的德军,也来不及挖掘完备的战壕工事。实际上,就在12月5日这天,古德里安才刚刚通知陆军总部说他决定从图拉前线撤退。目标是放弃危险的突出部阵地,退居图拉以东—沙季河—顿河一线,以建立一条较为平直的战线。
第2装甲集团军 战斗序列
第24摩托化军(第3、4、17装甲师,268步兵师)
第47摩托化军(第18装甲师)
第43军(步兵第31、131师)
第53军(第29摩托化师,第112、167步兵师)
预备队 第25摩托化师,第56步兵师
另外,第48摩托化军第10摩托化师也部署在第2装甲集团军防区
在德军防区内还有第296步兵师,该师在12月属于中央集团军群预备队,却似乎部署在图拉附近
在古德里安当面的苏军,主要是朱可夫领导的西方面军的左翼集团。这个集团包括:博尔金中将的50集团军、别洛夫少将的近卫骑兵第1军。还有来自大本营预备队第10、49集团军。前者由戈利科夫中将指挥,后者的指挥官是扎哈尔金中将。这个苏联重兵集团一共有123450人,装备了140辆坦克。
其中,第10集团军是刚刚开到战线的。这个集团军的情况,笔者在第3卷中介绍过一些,其兵力多达10万人,最初编有第322、323、324、325、326、328、330师,第57、75骑兵师,各师都齐装满员,但兵员素质极为低下。而且集团军没有自己的供给基地,也没有储备物资,每个师汽车只有10——20辆。集团军的火力包括76毫米以上火炮迫击炮735门,坦克60辆。在12月6日前,这个集团军还待在战线后方25——30公里处,正因为如此,德国人对其存在几乎完全不知情。
在12月5日到6日之间,第10集团军开始向前线开进。在这个集团军当面,是防守米哈伊洛夫地域的德军第10摩托化师和第29摩托化师等其他一些部队。12月5日白天,苏军已经向古德里安展开了很凶猛的反击。但多数都被德军打退。这次战斗中,德国第29摩托化师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可这还只是更大鏖战的序幕而已。
夜间,苏军继续行动。根据计划,戈利科夫应动用第10集团军主力的7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发动进攻,而其预备队另有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他的任务是突破古德里安薄弱的右翼,占领米哈伊洛夫。12月6日夜间,第10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到了战线附近。其中,索科洛夫指挥下的第330步兵师(配合行动的有第51坦克营)赶到了米哈伊洛夫附近,守卫该城的是德军第15摩托化步兵团。苏联史料曾误以为该团隶属于第10摩托化师,其实却是隶属于第29摩托化师。
按照此前的方案,苏军本应该由第328步兵师从东南面主攻米哈伊洛夫,第330步兵师由东北面发动辅助进攻。可是,第328步兵师由于积雪太厚而行动迟缓,没有及时赶到。第330步兵师师长索科洛夫不打算等待主攻部队到达,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德国人或许会发现苏联人的企图,并调来预备队加强防御。而通过提审德国战俘,索科洛夫已经确信,德军目前还完全没有察觉红军的行动。他决定不再等待,自行发动攻击。
在12月6日晚20时,第330步兵师第1111、1113步兵团在工兵和侦察部队掩护下,趁着夜色穿越了德国人设置的雷场,悄悄地摸到米哈伊洛夫前约4公里处。他们的任务是同时从东、北面进攻。2个团各得到了1个炮兵营的支援,第51坦克营也被用来配合其行动。而第330步兵师所属的第1109步兵团,则从西北面实施迂回,截断德国人的退路。
12月6日24时,苏军2个团突然发动攻击。在城郊的德国警戒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放了一阵机枪后,就开始逃向城内,苏军则紧随其后发动追击。与此同时,城内的德军焚烧北部的房屋用以照明,并开始以迫击炮和机枪实施阻拦射击。但这时苏军已经冲到城郊不到1000米处,从近距离开火射击德国人。德军也予以还击。可是德国人由于害怕误伤撤退的警戒部队,不久停止了射击。红军乘势一鼓作气冲进了城内。在黑夜中还怕吃亏的德国人丢下了550辆汽车、30门火炮,逃出了米哈伊洛夫。到了12月7日7时,第330步兵师在付出了相当轻微的代价后,已经完全收复米哈伊洛夫。1个小时后,担任主攻的第328步兵师才姗姗来迟。不过在后来比较粗略的苏联战史中,为了照顾第328步兵师的面子,还是将收复米哈伊洛夫的算作两个师共同的功劳。
在占领米哈伊洛夫的同时,红军第10集团军其他部队也利用黑夜的掩护,把毫无防备的德国人赶出了舒舒服服的城镇、远离了暖烘烘的火炉。其中第324步兵师和第323步兵师占领了佩切尔尼科夫斯克和戈尔季诺居民点,切断了米哈伊洛夫—帕维列茨的铁路线,第322步兵师也在夜间占领了谢列布里亚内耶普鲁德大居民地。古德里安在东部的防线被突破了,被黑夜中突然出现的红军打垮的第29摩托化步兵师部队在慌乱和寒冷中撤退。此后,红军第10集团军继续向韦尼奥夫和斯大林诺戈尔斯克进攻,一路进展顺利。直到12月9日,第10集团军才遭到德军第112步兵师和其他一些部队的顽强阻击。
12月7日,红军第50集团军左翼的1个师和第1近卫骑兵军也开始从北面敲打古德里安的防线,其中近卫骑兵第1军在12月9日占领了韦尼奥夫,并继续向斯大林诺戈尔斯克追击。12月8日,第50集团军的其余部队也从图拉转入进攻。12月10日,红军突破了古德里安麾下第296、31步兵师之间的阵地,在德军第43军和第24摩托化军之间撕开了一个40公里的口子。古德里安慌忙请求其北面的第4集团军(克卢格元帅指挥)予以增援,该集团军所属的第13军与古德里安的第43军毗邻,并且拥有第17、260、137、52步兵师。可是克卢格仅仅从该军中调派了第137步兵师的4个营,由师长布格曼指挥前往支援古德里安。结果,布格曼在战斗中被红军打死,支援行动完全失败。看样子,克卢格很有可能是利用这个机会来报复与之素来不合的古德里安—至少古德里安是这么理解的。
现在古德里安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好向南撤退。他的新计划是在沙季河和顿河一线建立起一条比较平直的战线。可是暴露在狂风大雪下的后撤行军,委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古德里安部下的一个师甚至在一天内就由于冻伤而损失1200人。在12月10日,这位已经丧失了昔日威风和自信,并且开始频繁失眠的将军,分别写信给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陆军人事处长小凯持尔,希望这两位“元首”的亲信向希特勒汇报前线真实的恶劣情况,放弃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承认败退的事实。不过这事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骄横跋扈的古德里安人缘实在太坏,不仅与同为集团军司令的克卢格之间有矛盾,甚至连他的上级如博克、哈尔德等人也对他很不“感冒”。由于害怕这些人在希特勒面前隐瞒自己所处的危机,古德里安只好通过“内臣”们想办法了。
而事实上,即使在希特勒的大本营里,失败的气氛也早已蔓延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