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归”什翼犍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的一天,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这个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的国都,此时被浓浓的火光所笼罩,刀光剑影之中,只见一辆马车从城里冲出,车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女子,滚滚烟尘不能遮掩她姣好的面容。在她身边,除了几个随从外,还有一个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眼中满含着惊恐之色。

马车跑了许久,已经看不到盛乐城的影子,这位女子总算长出了口气,不料此时突然又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远远望去,杀来的原来是一个叫作“高车”的部落,他们曾经是代国的手下败将,听说代国被灭,也来趁火打劫。

这位年轻女子赶忙让车夫狠抽马背,马车疾驰而去,但一路的颠簸使得这辆马车早已不堪重负,如此拼命加速,使得车轮上的钉子不时脱落,大有倾覆的危险。如此危急时刻,这个女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暗暗祷告,她心里默念:如果上天不让拓跋部灭亡,就保佑我们母子平安。

心诚则灵,在狂奔的路上,马车最终没有倾倒。这个女子原本是想逃往自己的娘家贺兰部,但此时的情形已经不允许她这样做了,她决定跑向离得最近的一个匈奴部落——独孤部。高车部的骑兵看到这辆马车跑进了独孤部的疆域,便不再追赶,这对母子终于躲过一劫。

她们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注定将创造历史。

现在可以揭开谜底了,那个年幼的孩子就是后来建立北魏帝国的拓跋珪,而竭尽全力保护他的女子,正是他的母亲贺兰氏。

她们为何遭此劫难?代国又是如何建立而又如何覆灭的呢?

这个还应从鲜卑这个古老的民族说起,对于这个民族的起源,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概是在东汉时期,这个民族才被中原王朝所知,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拓跋部是鲜卑族中的一支,除了这个部落外,比较出名的还有慕容部、宇文部等。慕容部想必最为人熟悉,因为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多有提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一心想着“复国”的慕容复便是这个部落的后裔。慕容部在“五胡十六国”时代最为辉煌,“十六国”中的前燕、后燕、南燕都是这个部族所建,这还不包括不在“十六国”之内的西燕。

拓跋部相对于慕容部,显得落后许多,他们最早居于漠北,后来南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个地方水草丰美,就如那首同名歌曲所唱到的:“林海茫茫云雾间,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确实是一片风水宝地,拓跋部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

再后来,拓跋部进一步南迁到山西的北部,在那里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取名为“代”,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地区在战国时代是赵国的“代郡”,在西汉时,后来的汉文帝刘恒曾受封此地,他的名号也被称为“代王”。

不过,虽然建立了政权,但这个“代国”在乱世中实在不起眼,真正引着它走向强大的是一个叫作“拓跋什翼犍”的首领。

拓跋什翼犍生下来就好像是要干大事的,据《魏书》记载,他长大后有异相,“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

“立发委地”,听上去比较熟悉,同样拥有异相的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便如此,不过两人另外的一个奇异之处却迥然不同,司马炎是“手垂过膝”,而拓跋什翼犍则是“乳垂至席”,胸部实在够发达。

虽然拓跋什翼犍颇有异相,但他人生的早期却遭遇过极大的磨难,曾一度命悬一线,他后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应该感谢他的母亲和鲜卑族女子的服饰。

此话怎讲呢?因为拓跋什翼犍出生不久,正赶上拓跋部发生内乱,他的父亲拓跋郁律被杀,拓跋什翼犍也被列入杀戮名单,情急之下,他的母亲将其藏于“裤中”,当时拓跋什翼犍已经一岁左右,由此可见鲜卑女子的裤筒有多么肥大,他的母亲非常担心尚在襁褓中的拓跋什翼犍哭出声来,一旦出声,恐怕就没有活下来的可能。史书里记载,这位母亲一直在暗自祈祷,“天苟存汝,则勿啼”。

奇迹发生了,被藏在“裤筒”里的拓跋什翼犍像是听懂了母亲的暗语似的,自始至终,一声未吭,最终逃过了这场生死之劫。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拓跋什翼犍的哥哥拓跋翳槐做了代国国君,当时拓跋部并不强大,将与之接壤的后赵作为靠山,十岁时拓跋什翼犍被当作人质送往后赵。据史书记载,当时拓跋什翼犍并非只身前往,而是兴师动众,随同他前往后赵的居然达五千多家,俨然是一次一定规模的民族大迁移,后赵看上去足够大方,竟然接纳了如此多的拓跋部的人。

拓跋什翼犍这一走就是十年,换句话说,他整个青葱岁月都是在后赵的都城度过的,这段经历对拓跋什翼犍后来的成功举足轻重。因为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当时正值后赵的强盛时期,相比而言,尚处在游牧阶段的拓跋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落后很多,所以,与其说拓跋什翼犍是去当人质,还不如说是去“留学”。

但有得必有失,拓跋什翼犍虽然学习到了先进的东西,但是他远离故土,很难为国效力,况且他已经十年没有回去,拓跋部的人对他的印象极为模糊,因此无论拓跋部的头领如何交替,好像都和他没什么关系。成为拓跋部的“大头领”,对此时的拓跋什翼犍来讲只能说是一个黄粱美梦。

但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便是他那位国君哥哥拓跋翳槐也跑到了后赵。

怎么回事呢?因为拓跋部又发生了内乱,这位部落头领被夺了权,走投无路,只好投奔后赵这个“靠山”。

拓跋翳槐就此在后赵都城邺城待了些许日子,这段时间有两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相比于后赵,拓跋部实在太落后。二是多年不见的弟弟拓跋什翼犍已经长大成人,而且颇有才干,看上去是一个能堪大任之才。

后赵皇帝石虎虽然暴虐,但对亡命至此的拓跋翳槐很是不错,不仅好酒好肉款待,后来还派兵护送他归国复位。

不过王位失而复得后仅仅过了一年光景,拓跋翳槐便撒手人寰,临死前他留下遗命:“必迎立什翼犍,社稷可安。”他没有将位置传给其他宗亲,而是选择了远在后赵的这个弟弟,这应该与他的那次“后赵之旅”有很大关系。

然而人走茶凉,拓跋贵族并没有按照拓跋翳槐的意思办,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拓跋什翼犍归国尚需时日,在此期间为避免发生内乱,所以要尽快拥立新主。事实上,这些贵族们对拓跋什翼犍这个“海归”根本不了解,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所以不愿意让他归国继位。

拓跋什翼犍被排除,只剩两个选项,他的三弟拓跋屈和四弟拓跋孤,两人性格迥异,拓跋屈奸诈凶狠,拓跋孤则忠厚友善,看上去像一位“仁君”,以梁盖为首的拓跋贵族,担心拓跋屈上位后不好控制,便发动了事变,杀了拓跋屈,拥立拓跋孤为新头领。

但是令这些贵族们没想到的是,面对高高在上的位置,拓跋孤却选择了放弃,他死活不愿意当这个国君,坚持要按照拓跋翳槐的遗命将头领位置交给拓跋什翼犍,为此他亲自赶往后赵都城邺城来请拓跋什翼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