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
- 卢庆强 王强 袁昕 尹稚 林澎
- 3734字
- 2021-04-02 20:46:09
第一节 与都市圈相关的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模式辨析
都市圈本质上属于城市—区域的类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表现多样,如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区、大都市带、城市密集区、巨型城市区域等,这些基于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发展模式,需要我们准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精确界定都市圈的概念内涵。从城市—区域发展模式的文献梳理来看,城市—区域这种空间类型已经有20多种不同的定义,这里就其中主要的几种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关键特征进行阐述。
一、都市圈
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对于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发展模式所包含的概念及其定义(见表2-1)。可见,都市圈概念内涵的关键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中心城市应该与圈内其他城市是地理相邻关系;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较高,与圈内其他城市异质性较高。都市圈与大都市带是两类不同的城市集群(见表2-2),但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大都市带可以看成是由若干都市圈和都市区组成,这些都市圈内部具有相对独立均衡的城市功能,同时彼此之间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关系,由此构成的大都市带的产业空间就表现为以多样化产业集群为支撑、疏密有序、多产业链共生共聚的空间优化平台。
表2-1 都市圈同类概念辨析
资料来源:根据陈美玲.城市群相关概念的研究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3):5-8整理。
表2-2 都市圈与大都市带的比较
资料来源:陈建军,陈菁菁,陈怀锦.我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5):166-176。
现代化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强大支撑,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紧凑型、紧密型的空间形态,基本上在一个省的行政区划内,可以形成共识,整合资源,探索创造一体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的都市圈经验和模式,进而以圈带群,推动城市群的发展。例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以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提出要依托交通运输网络推动90分钟通勤区建设,促进上海与周边地区形成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
二、城市群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出现城市群这一概念,提出城市群的发展将作为中国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国土空间开发的角度较为完整地提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布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成熟型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型城市群,如长江中游城市群依然处于投资驱动;培育型城市群,如兰西城市群仍然处在资源驱动。但从客观上讲,城市群范围确定的地理单元太大,在差异化、一体化与互补性的发展进程中,缺乏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难以形成统筹性、差别性、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三、都市区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MA或者metropolitan district)的概念源于美国。1949年,美国出现了“标准大都市区”的城市地域单元统计标准,一般概念是一个高密度人口核心地区与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高度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的空间组合。正如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在正式发布都市区界定标准文件时所强调的,美国的“都市区”属于统计范畴,并不改变美国现行的行政区划等级体系。美国的“都市统计区”的划分方法对其他欧美国家都市区的界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方各国仿效美国建立了相类似的概念,如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加拿大的“人口普查大都市区”、德国的“就业密集地区”、瑞典的“劳动力市场区”以及意大利的“城市化区域”等。
这种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内部区域出现分化的大城市,但不包括不属于这个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以外的区域。例如上海都市区(仅包括上海本市辖区),具备的关键特征有:①经济上中心与外围有紧密联系;②空间范围较小;③是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初级阶段,具有较明显的二元结构;④外围地区有一定比例的通勤人口,即有一定数量居民每天到中心市区上班;⑤通勤指标反映出中心与外围的经济联系关系,如果没有足够的通勤人口,就不能称之为都市区,只能是一种空间邻近或连绵成片的城镇密集区或城镇群[2]。
四、大都市带
“megalopolis”一词最早源于希腊。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一个新的城邦,并希望能够发展成为希腊最大的城市,将之命名为“megalopolis”。地理学家戈特曼用“megalopolis”来形容美国东北部由都市区通过集聚作用形成的宏伟城市发展现象,指出未来支配区域发展的不会再是单一的大城市或者都市区,取而代之的是大都市带所代表的集聚多个都市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联系而形成的巨大的多中心城市网络。之后,也衍生出与其相关的一些概念,如大都市地区(megalopolis region)、大城市区(megalopolis area)、城市化地带(urban region)等。地理学家麦吉认为戈特曼提出“megalopolis”的概念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区域收入持续增长、经济专业化水平递增、服务业部门发展、个人流动性增强以及聚落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的现象(其中,大都市提供了经济刺激)。但是,他反对西方学者的话语霸权,采用印尼语Desakota(desa即乡村,kota即城市)提出亚洲人口密集的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换过程的“半城市化区域”概念。受此概念影响,我国学者周一星针对国内沿海城市区域发展状况,提出了“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概念,其空间尺度与大都市带近似,并进行了相应的指标界定[3]。
目前,世界公认的六大都市带是: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带、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大都市带。这六个大都市带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空间结构上呈带状或环状,在政治经济上起到一定程度的中枢作用。正是因为欧盟一体化下的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欧洲才有了支撑阿丽亚娜火箭和空中客车飞机生产群落。在美国,东部大都市带是支撑美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业和科教文化服务业的主要空间平台。在日本,环太平洋大都市带分布有序、功能各异、禀赋差异互补的大中小城市体系,为汽车、动漫、高端设备制造等行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布提供了可供优化布局的空间选择,是日本构建世界级产业集聚的空间体系和支撑平台。在中国,长三角大都市带为该地区成为世界主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的产业集聚地提供了空间支撑。
五、都市圈的空间形态演进
都市圈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区域形态。根据上述的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都市圈的空间形态演进路径是: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见表2-3)。
表2-3 都市圈空间形态的演进路径
都市圈形成的前提是都市圈区域内部出现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间开始建立密切的交通和产业联系,可视为都市圈形成的基础阶段;与中心城市自身相比,都市圈的作用在于实现城市跨区域合作,从而形成发展的整体空间;以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都市圈成熟阶段的形成是城市群或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城市群或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则是都市圈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都市圈空间形态可以简要地描述成这样的状态:都市圈是在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快速的交通系统将分散的居住地与集中的就业中心相连接,形成的一种以统一的劳动市场和土地市场为特征的地域空间组织形态。没有足够的通勤人口,就不能称之为都市圈,只能是一种空间邻近或连绵成片的城镇密集区或城镇群。就业中心和通勤区反映出都市圈最本质的特征,即统一的劳动市场。可以说都市圈是以劳动市场定义的,都市圈内是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CBD是就业中心,中心劳动市场的覆盖范围就是都市圈的范围。都市区内不仅有统一的劳动市场,还有统一的土地市场,因为与市中心的距离决定了通勤的交通成本,出现了由中心向外递减的地租梯度线。通勤区的边缘就是都市圈的边界,也是城市土地市场的边界。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市中心,会出现由中心向外递减的地租曲线,土地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都可以从清晰的地租曲线中知道各区位的地租情况,从而使市场信息更加透明,提高土地市场的运作效率,使每一块城市土地都得到高效的利用。若就业岗位在城市是分散的,通勤交通流就会变成乱流,降低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由此可见,都市圈是一种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是市场选择的提高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结果。然而,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劳动市场和土地市场是分割的,不同于都市圈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劳动市场和土地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工业化阶段,城市就业岗位以工业为主,而工业就业无法高度集中在市中心。相比而言,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第三产业又具有空间集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