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创新型文化的基本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推进,深圳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斐然,但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创新型文化,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是作为城市主流文化建设的方向、要求和愿景而提出,这四型文化中,创新型显然是最核心的要素,创新体现出智慧和力量,创新必然要求有包容的情怀和精神。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基本使命和存在依据,是深圳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我们应该通过创新型文化建设使变革求新成为特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特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体征,进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路径。建设创新型文化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必须坚持全球视野和民族立场。

当今时代,创新型文化建设必须在扬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城市文化的新内涵和新表达。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一部分国家和民族对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更加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创新型文化一方面要有全球视野,要站在时代前沿大气度大力度地去充分吸纳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文化资源,摒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民族立场,坚持民族文化的主导性作用,避免在全球化的信息传导和文化交流中失去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座。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事实上世界上已经形成的文化大都市无论巴黎、伦敦,还是纽约、东京,都是国际化的,同时又延续着自己的文脉,留存着自己的文化之根。深圳创作演出大型交响乐《人文颂》就是基于这种理解的一个探索。

2.必须直面社会现实。

一个冉冉上升的社会自然会出现许多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作为经济特区,这些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自然会更先遇到,创新型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更快捷地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更有效地解决现实产生的矛盾。现实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一方面要突出问题导向,关注社会矛盾,看到现实生活中的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特别要将这种探索与深圳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起来,为全国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深圳方案和样本;另一方面要看到时代的变化,领会时代精神,对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予以转变,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作为。

3.必须突出原创能力。

按照“现代创新之父”熊彼特的理解,创新既包含了“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含了对原有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显然,作为“创造”的原始创新是创新活动之源,是根本的最高层次的创新。针对国外有人不怀善意地讥讽中国的科学家是“模仿科学家”,针对人们对中国“山寨文化”的议论,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必须突出原创能力的提升,以原创性为中心进行创新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实事求是地看,过去经济特区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一系列“全国第一”,很大程度上是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借鉴,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必须特别强调改革的原创意义和可复制性。

4.必须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当今社会是技术统治的时代,很多文化变革文化创新往往是技术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尤其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新的文化业态的形成、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的创新文化建设必须继续走好“文化+”的业态创新之路,特别是要继续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正是深圳文化发展和创新型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

5.必须发挥好市场机制和行政推动的双重作用。

文化既有市场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这就决定了创新型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好市场机制和行政推动的双重作用。政府的行政作用在于战略规划和引导协调,在于政策支持、投入到位,在于营造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市场则天然与文化创新相联系。凡是市场发育好、市场体系现代化程度高的地方,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一定比较强。一定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积极作用,让市场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础性力量。这也是我们推动深圳文化发展的经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