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顺丰,上市了!

  • 顺丰传
  • 孟凡华
  • 12442字
  • 2020-05-22 15:51:13

1.顺丰,上市了

2017年2月24日9点25分,深圳证券交易所内,钟声响起,悠悠而鸣,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沉寂,随着钟声的远去,又有一家企业登陆A股,正式成为股票交易市场的一分子。

对于快递企业顺丰来说,短短的钟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钟声的结束,宣告了“顺丰控股”的上市,预示着顺丰公司即将开启在资本市场上的角逐。

这一天,顺丰总裁王卫并没有西装革履地上场,他下身穿着一条牛仔裤,上身穿一件白衬衫,衬衫外面罩着一件黑色的工装外套,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这样的一身装扮让人很难将他与坐拥40万名员工的顺丰帝国掌控者联系在一起,相反,抛开商人的身份,带着些文人气质的他倒是更像一名学者。这一天,与王卫一同亮相的还有此前因车辆剐蹭事件遭到车主掌掴的顺丰快递员、顺丰航空的一名机长和顺丰深圳客服中心的一名客服代表,他们都是顺丰公司的基层员工。这次上市仪式的敲钟环节,没有邀请业内大腕儿、社会名流,受邀担任敲钟人的正是这些基层员工。此举,符合王卫的一贯作风,体现了顺丰对普通员工的关注和认同。

这一天,王卫依然是各路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在业界,王卫出了名的低调,他不爱出风头,不喜张扬,基本上不接受媒体采访。所以,各路媒体纷纷将目光投向此次顺丰上市,希望能借此机会采访到王卫,深度挖掘顺丰及王卫背后的故事。

然而,这一次,众多媒体依旧没能如愿。办完企业上市应有的手续后,王卫没有过多停留,就大步离开了证券交易所。与以往不同的是,走进交易所的时候,他是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的总裁;离开的时候,他多了一重身份——市值超过2000亿元的上市企业“顺丰控股”的掌门人。

“顺丰控股”上市的第一天,就受到了众多股民的追捧。当天,顺丰控股开盘价格为53.5元,不到上午11点,便以2310亿元的市值,超过万科和美的,成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

“顺丰控股”上市当天,热情高涨的不只是股民,还有顺丰公司的员工。通常来说,成功上市的公司都会通过举办活动或者派发福利的方式以示庆祝。此时,顺丰员工的期待心情可想而知。总裁王卫的庆祝方式很特别,他以个人名义,通过公司内部系统,给所有的员工派发了红包。这些红包总共约40万个,每个红包的数额根据员工工作年限的不同而变化,最低1888元,所有红包的总额近1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顺丰不是第一家采用这种方式庆祝上市的企业,但是派发总额超过10亿元的,顺丰恐怕是头一个。

顺丰上市的钟声敲响之前,王卫还做了一个公开演讲,这个演讲没有长篇大论,非常简短,核心思想却非常清晰,概括起来就是“感谢、提醒、承诺”。

王卫的感谢,送给了所有与他相关的人。感谢父母的爱赋予了他生命,感谢妻子的提醒让他时刻保持清醒,感谢员工的付出成就了今天的顺丰,感谢客户的信任铸就了顺丰如今的规模,感谢政府的支持造就了顺丰的辉煌。

王卫的提醒,送给自己,送给朋友,送给员工。他提醒自己:顺丰上市后,更要谨言慎行,“有些话不能讲,有些地方不能去”。他提醒朋友:“有些问题不能随便问。”他提醒员工:“少说话,多做事。”

王卫的承诺,送给了顺丰的40万名员工。他郑重承诺,对员工的关爱永远不会改变。在王卫看来,没有员工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工作,就没有顺丰今天的成就。“顺丰不是我王卫做出来的,而是所有员工做出来的。不会因为上市改变对员工的关爱,而且绝对不会改变。”

这个演讲虽然简短,没有讲很多大道理,也没有喊什么口号,却是王卫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传达出真实的感动与感恩。低调的王卫几乎从不在公开场合长篇大论,也多次婉拒媒体的采访,比起站在聚光灯下展示自己,他更喜欢在他的快递王国中,做着简单而平凡的工作。在王卫的心中,顺丰上市了,但他创办顺丰的初心不会改变,他对事业的执着不会改变。

顺丰的成功上市,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王卫,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上市前,更确切地说是在2013年顺丰引入外部资金前,王卫是顺丰唯一的股东,他主导着整个顺丰集团的发展;引入外部资金之后,顺丰不再是王卫一个人的企业,他需要更多地从公司的战略层面思考问题,做出决策。而现在,公司上市以后,做一切决定都要更加小心、谨慎,因为顺丰又多了一份责任,它满载着股民的期待。

顺丰上市,影响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整个快递行业的发展。从2016年开始,中国的民营快递企业纷纷开启了上市的闸门,圆通快递、申通快递、韵达快递均通过借壳上市登陆A股市场,而中通快递则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五大民营快递企业中,顺丰是最后一个登陆A股市场的。

在顺丰控股的上市公告中,一组数据显示了顺丰的发展成效与运营能力。

从业务涵盖的地域范围来看,顺丰已经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状态。全国320多个地级市、2500多个县区级城市、7800多个乡镇都有顺丰的业务。

从航空运输能力来看,截至2016年,顺丰投入全运营的货机有45架,其中自有30架,外包15架。在自有航空网络和民航航空网络构成的综合航空网络里,顺丰每日开航航班超过3200架次,覆盖24个国家和地区。

从公路运输能力来看,截至2015年12月31日,顺丰约有1.5万台运输车辆,开通了6200多条运输干线和72000多条运输支线,运输线路已遍布全国。

从“最后一公里”覆盖范围来看,截至2015年年末,顺丰已通过与顺丰商业网点、合作代理点、物业管理顺丰控股及智能快递柜的合作,与近3万个代办点、超过500个物业公司开展合作。由顺丰控股参股的丰巢科技,已在深圳、北京、上海等54个城市的9000多个小区安装运营智能快递柜。

尽管实力强劲,但是王卫深知:前行的路上仍有诸多障碍,顺丰未来的发展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竞争会更加激烈——有来自国际国内快递公司的竞争,有一些大电商自办的物流体系的竞争,也有自身转型谋求增长点的竞争,等等,王卫和他的顺丰控股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太多。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全球的快递业务量疯狂增长,而在未来,快递业务量的增长将继续保持在高位状态。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预计将达到700亿件,相较于2015年提高3.4倍;快递业务收入将达8000亿元,相较于2015年提高2.9倍。如何布局,如何发展,如何竞争,是每一家快递企业都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丰上市,就是在谋划未来。

2.观念的转变

自2013年顺丰引入外部资金,“顺丰会不会上市,顺丰何时上市”的问题在社会上引发热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顺丰之所以引入外部资金,就是为上市做铺垫,甚至有人断言:顺丰上市“是迟早的事”。追溯顺丰上市的历程,就会发现王卫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正是因为王卫转变观念,才有了顺丰的上市。从“不上市”到“上市”的转变,是王卫根据顺丰的发展需要做出的决策。

但是,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因为就王卫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而言,人们很难从他那里得到有关顺丰上市的“有用的信息”,所以,人们只能玩一玩“猜谜”游戏。

顺丰的上市,绝不是王卫一时兴起的决策,而是顺丰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王卫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上市的准备工作,顺丰做得很充足。对于此次上市,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顺丰公司自当秘而不宣,至于王卫究竟何时有了“上市”的打算,当属商业机密,王卫自己不说,顺丰公司的管理层也不敢对外透露,外界自然无从知晓。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最不缺乏的就是“内部消息”与“小道消息”。2016年春节刚过,一则“小道消息”就开始悄悄流传:顺丰要上市了!很快,这个消息便一传十、十传百。只是,在这个“小道消息”还没有过多地发酵之际,王卫就迅速地展开了行动。

2016年2月18日,顺丰速运正式发布《上市辅导公告》,称:顺丰控股有限公司正在接受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辅导,拟于国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消息一出,无疑是在广而告之:顺丰上市已成定局。但是,顺丰究竟何时上市,以什么方式上市,公告中并未提及,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月15日,曾经与顺丰有过多次深度合作的上市公司红旗连锁停牌,其停牌公告中称:“正在筹划可能涉及公司股权变更及合作的重大事项。”顺丰公司的关注者纷纷猜测:莫不是顺丰要借红旗连锁登陆A股?

3月16日,一则来自顺丰内部的消息显示,顺丰仓配事业部即将重新划归速运事业部,这是顺丰内部架构的又一次大规模调整。这一举动,被业界解读为优质资产注入,为上市做准备。由此可见,顺丰速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业内人士的心。

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上市把控严格,但也并不意味着上市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国上市企业的数量更是日渐增长,几乎每周都有企业踏入A股市场的大门。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顺丰的上市为什么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有的人关注顺丰上市带来的显著的财产收益,有的人关注顺丰上市所引发的或明或暗的效应,更多的人则关注的是顺丰上市背后的故事:顺丰一向是快递行业的领头羊,也是快递行业中的“另类”。顺丰总裁王卫为人低调,曾多次拒绝资本的诱惑,这几年来多次对外宣称顺丰“不上市”,此次突然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寻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企业当前的发展所需。作为一家民营快递企业,顺丰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史,留给业内的印象是:这个公司很特别。规模很大,业务员很多,业务量很广,收费很高,走直营的路线,不打价格战。其业务不仅限于快递领域,还涉及电子商务和金融领域。这么大的盘子,王卫自然面临着不小的发展压力。

王卫的创业之路很特别,他从零开始,一步步将顺丰做大、做强。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将顺丰看作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平台;他多次强调,自己做企业的目的不单单是赚钱,更多的是想让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让一批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过去,对于公司上市的提议,王卫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一旦上市,股价的每一次变动都将牵动企业的神经,这对企业的管理极其不利。更进一步来说,一旦上市,企业的生存环境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了众多股民的参与,所以企业必须肩负起对股民的责任,尽量让股票价格保持上涨,如此一来,提升利润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王卫始终坚持着一种企业精神:做企业,心中要有目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敢于放手,敢于增加投入;对于企业的未来,要勇于大胆地布局。王卫的心中有个远大的愿景,那就是要将顺丰做成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顺丰就是王卫的孩子,是他一手带大的孩子。顺丰初创时,王卫只有22岁,他既是老板,也是员工,他每天都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只为尽快将货物安全送到客户手中,尽可能地与一批客户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在顺丰发展遭遇困境时,他抵押家产,带领顺丰渡过难关。这种深厚的感情,这种做企业的精神,恐怕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低调的王卫做出了一家高调的企业,因此,人们对顺丰抱以极大的关注。此次顺丰将要上市的消息,更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有人猜测:顺丰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启自己的资本盛宴了。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和质疑,王卫始终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因为归根结底,上市是一个企业行为。顺丰上市与否,取决于顺丰的发展阶段,取决于顺丰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多年来,独自带领顺丰在快递行业拼搏的王卫,对于“流言蜚语”,早就习以为常,无论是赞扬还是批判,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他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企业要什么,对于顺丰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他心里最清楚,转变观念、调整决策是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后的选择。

3.投身资本市场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顺丰上市已成事实。“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对于上市的好处,王卫可谓一语中的。过去,王卫坚称“不上市”,为的是不让顺丰走上“圈钱”之路。如今,王卫亲自将企业推向资本市场,为的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或许,王卫自己的一句话,“我没有条条框框,一切都回归到‘面临什么问题,需要什么东西’”,可以看作对这种转变的最好注解。

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当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自创办至今,顺丰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其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数不胜数。但是,遇山修路,遇河搭桥,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3年以前,顺丰是“独善其身”的,王卫不接受任何资本的渗入,无论是谁,意图接近顺丰、参股顺丰甚至收购顺丰,都会被王卫毫不犹豫地拒绝。在顺丰发展极度艰难的时期,王卫先后9次将公司的相关物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坚持不融资。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顺丰面临极大的风险,甚至已经徘徊在倒闭的边缘,王卫还是拒绝了融资。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顺丰有了充足的现金流,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据《2015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名单》显示,顺丰速运以物流收入257亿元位列第十,是榜单中唯一一家进入前十的快递企业。企业的运营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相对于加盟式企业,实行直营经营模式的顺丰,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庞大。如果始终坚持远离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将难以预测。因此,走向资本市场,是顺丰必然的选择。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可以寻根溯源,找到前因后果。促使王卫放弃坚守多年的“不上市”初衷的,是顺丰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2007—2009年,全球经济市场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当时,顺丰也几近倒闭。此次事件过后,让王卫开始重新思考资本的价值,渐渐地接受了资本投入。

2013年,王卫迈出了融资的第一步,首次引入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古玉资本四家企业,打破顺丰以往单一的组织架构,出让顺丰不超过25%的股份,接受总额为8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尽管如此,顺丰依旧声明“无意上市”。

时隔三年,王卫放弃了“不上市”的坚守,转而向资本市场靠近。此举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还是早有此意?如果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来分析,基本上能找到答案。

一是快递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快递行业曾经是一个“暴利行业”,让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些企业赚得“盆满钵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快递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大的企业如马云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刘强东的京东商城,等等,都在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利润也因此被进一步分摊,从而引发业务量不断增长,利润却在下滑的行业怪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5年,往某一地点发送一件物品,需要支付27.7元的快递费用;到了2015年,同样的一单业务的快递费用不升反降——只需要13元。10年时间,快递费用下降了一半,而与此同时,快递行业的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却增长了一倍,如此,即便快递业务量越来越大,也没有带来相应的高额利润。

二是快递行业面临洗牌。在快递业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人们纷纷注册成立快递公司,其中不乏依靠价格竞争渔利的中小型快递公司,这造成了快递行业的“小、散、乱”,服务质量无从保证。随着行业的发展,许多小型快递公司面临被收购或者兼并,甚至倒闭的风险;而一些大型快递公司同样肩负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近些年,国际快递巨头纷纷进入中国,抢占中国的快递市场,国内快递行业大洗牌成为必然。

三是快递行业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资本竞争。在中国,快递行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除了一些大型的外资企业,中国本土的国营快递企业EMS,民营大型快递企业如申通快递、圆通快递、中通快递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型快递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在这种境况下,一些民营大型快递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资本市场:2016年10月20日,圆通快递成功借壳上市;12月30日,申通快递成功借壳上市;2017年1月18日,韵达快递成功借壳上市;2016年,中通快递也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相较而言,顺丰是几家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中最后上市的。曾经,王卫恪守“不上市”的原则,如今,迫于形势,他只能改弦易辙。

4.首次融资

在谋求资本成长的道路上,尽管有些不舍,王卫依旧为了顺丰的发展走上了“上市”之路。对此,王卫一再强调,“上市不代表上岸”,顺丰将一如既往,将企业做大做强。为此,王卫做出了很多改变。2013年,顺丰首次进行融资,这就是在为上市做铺垫。

王卫是一个有“资本洁癖”的人,在2013年以前的20年里,他一个人默默地谋划公司的发展。顺丰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很多著名资本的关注,然而无论是提出入股顺丰,还是买断顺丰,无一例外遭到了王卫的拒绝。王卫对待资本的态度向来如此,被人们视为“特立独行的另类”。

直到2013年,王卫的态度才发生转变。这一年,顺丰决定接受融资,对于融资这件事,王卫并没有一开始就对外公布具体的方案,王卫沉默,顺丰公司上下也对此三缄其口,王卫到底选择了哪家资本,融资的数额是多少,外界只能猜测。

但是,当事人选择沉默,并不代表媒体也会选择沉默,媒体方最先传出的消息是:有三家机构参与顺丰的融资,分别是苏州元禾控股、招商局、中信资本。后来,还有人指出,参与此次顺丰融资的投资方不是三家,而是四家,第四家公司是古玉资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原本是顺丰的融资顾问。

对于这些能够融入顺丰的资本,人们表现出一种好奇与惊叹。究竟是什么样的资本能让王卫放弃坚守了20多年的“不上市”原则呢?

以下是这四家投资公司的部分背景资料——

苏州元禾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30亿元,业务覆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和股权投资服务三大板块,管理着210亿元的资金规模。截至2013年6月,元禾控股共投资204个种子期项目,61个成长期项目,42个成熟期项目。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核心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结构融资及资产管理,在东京、纽约、中国香港、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

招商局集团,是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设于中国香港,其业务在东南亚等地区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多有分布。截至2012年年底,该集团拥有总资产3920.83亿元,管理总资产3.59万亿元,利润总额263.15亿元,母公司净利润146.22亿元,集团利润总额在中央企业中名列第十。

古玉资本成立于2011年年初,是一家公司制股权投资机构,曾投资过和顺环保、盛科网络和拉卡拉等十个项目,资金规模不详。

此次融资,顺丰给予四家投资公司不超过25%的股权,获得近80亿元投资金额。

融资成功后,王卫对外界盛传的“顺丰融资即准备上市”的说法予以否定。此时的王卫坚称,顺丰暂时没有上市的打算,且一再强调,这是一个“以顺丰为核心的多元化资本结构”。多元化,正是顺丰未来要走的路。

企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必将面临新的问题,这时企业需要改变经营思路,与时俱进。自公司成立以来,作为民营快递龙头企业的顺丰一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是,对于公司的发展,王卫仍然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到了2013年,快递行业开始了频繁的资本交流,据此将2013年称为快递行业的“资本年”也不为过。2013年1月,城市100快递被快捷快递收购,优速快递接受私人注资,原中通快递广东省加盟商吴传荣控股快捷速递,原汇通快递董事长徐建荣以3000万参股能达快递,力鼎资本、鹏康投资、凤凰资本入股全峰快递,红杉基金、金石基金入股中通速递。此外,快递行业还出现了新趋向,电商与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快递行业:阿里巴巴建立国内智能物流网络菜鸟网,腾讯开始布局人人快递。这些新事物改变着快递市场的格局。

作为民营企业,顺丰缺乏深厚的根基,要想做大做强,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引入外部的力量,走全球化道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此次融资,将股权多元化,正是顺丰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全球化发展的一次尝试。

5.借壳上市,是无奈,也是必然

2013年,顺丰引入四家具有国有背景的投资机构之后,业内一直关注顺丰的上市举动。尽管王卫一再强调“顺丰不上市”,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人们对其上市的期待,甚至有人断言:顺丰一定会上市,而且时间不会太晚。

正如人们所料,2016年,顺丰对外公布上市计划,终于走上了上市的道路。

顺丰上市,走的是“借壳”的道路。何谓“借壳”?通俗点说,就是借助另一方的力量达到企业上市的目的。顺丰的借壳上市,是通过证券市场,购买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的一定比例的股权,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再向其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及资产,以此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借壳上市的好处是,非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融资的能力进行融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2016年,一部分大的民营快递企业已经通过“借壳”的方式成功上市。

顺丰借的“壳”,是“鼎泰新材”。顺丰控股在资产注入中作价433亿元,此次借壳上市共募资80亿元。80亿元,当初顺丰所接受的业外资本也是这个数目。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航材购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冷运设备采购和中转场建设,王卫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快递服务质量。

顺丰此番借壳上市,从一个侧面表明,王卫正在探索利于顺丰发展的方式。近几年,快递行业竞争激烈,面对行业变革,作为一家快递企业,顺丰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谋求转型,以变谋变。

一直以来,顺丰立足于中高端市场,以商务件派送为主要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顺丰凭借稳定、高效、优质的派送服务,牢牢掌握了商务件派送市场的话语权。但是,商务件的市场容量并不大,加之近年来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商务件业务的增长面临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正依靠价格优势蚕食顺丰的优势业务。在此情形之下,顺丰开始放眼国际,将眼光投向冷链物流市场,并由此加大在航空运输领域的投资,建机场,买飞机,顺丰的投资总额高达200亿元。巨额的投资,给顺丰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以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这一年,圆通和申通的营业收入分别是117.4亿元和77.1亿元,而顺丰的营业收入达到482亿元,但在净利润方面,三方的差距并不大。圆通和申通的净利润分别是7.17亿元和7.6亿元,而顺丰的净利润是19.6亿元。

截至2015年年末,顺丰短期内可用于支付的款项仅141.53亿元,对于采用直营管理模式的顺丰来说,有着潜在的风险。此外,顺丰近几年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探索,花费了大量资金,却还没有盈利,为了弥补资金缺口,顺利完成转型与发展,顺丰必须将上市提上日程。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规模扩张,还是战略转型,都需要资本的支撑。当前正是快递行业转型的紧要关头。圆通快递的创始人喻渭蛟坚信,2017年中国快递行业将正式进入整合时代,他曾断言:“快则五年,慢则五到七年,现在国内的这些物流公司都会相继进行重组整合。”把握这个时间节点,是所有快递企业的头等大事。

曾有人发问:以顺丰的经济实力,为什么不单独申请上市?为什么要采用借壳的方式?对此,业内人士的解读是:目前,国内任何一家快递公司所拥有的资金都不足以独自应对高速发展的快递行业,因此,借壳上市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顺丰曾在一封公告中称:“在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整体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快递企业需要外部资金,以完成向重资产型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转变。”由此可见,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公开融资获取发展资金已经成为快递企业的共识。

6.他超越了曾经的华人首富

借壳上市,不仅使顺丰获得了未来发展所需的资金,还给创始人王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7年3月7日,胡润全球富豪榜揭晓,顺丰总裁王卫以1860亿元身家排在第25位,相比2016年,排名上升了305位,位列大中华区第三,而王健林家族和马云分别以2050亿元、2000亿元位列大中华区第一位、第二位。值得关注的是,香港首富李嘉诚以1750亿元排名第四,在王卫之后。

与往年的不同之处是,在这份榜单中,前100名中有20人是新进入的,而在这20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6岁的顺丰掌门人王卫,他是榜单上当之无愧的黑马。胡润指出:“电商的崛起带动了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是快递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王卫。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快递企业的繁荣,而对于王卫的财富的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当数顺丰上市。自2017年2月24日顺丰借壳上市后,连续几日涨停,在资本市场上占尽风头,创始人王卫的财富也因此迅速膨胀,超过了香港首富李嘉诚。

在香港人的眼中,李嘉诚是躲不开的存在,因为在香港,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与李嘉诚相关。从1999年开始,李嘉诚就一直是香港首富,至今,已有近20年。

2017年,王卫通过顺丰上市,书写了一个关于财富的新传奇。随着顺丰的上市,网上有关顺丰和王卫的消息铺天盖地。顺丰上市当天,有媒体这样写道:“在2016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中,王卫排名第四。据媒体统计,如果顺丰控股接下来再收获1次涨停,王卫即可超越马化腾,跃居第三名;如果连续收获3次涨停,即可超越马云;而5个涨停之后,王卫就可成为中国首富。”

此后,类似于“王卫离中国首富还差5个涨停”的标题屡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抢占了人们的眼球。当然,质疑的声音也不在少数,在一些人看来,王卫的身家有“很多水分”,虽然顺丰控股的总市值高达2736.13亿元,但实际流通值却只有83.46亿元。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交易的价格是时时变动的,企业的总体财富随着股价的起落而相应升高或降低。所以,这种对于“身家”与“中国首富”的讨论,其实际意义并不大。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2017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排名前十的富豪中,除王卫以外,年纪最轻的是63岁的郭炳联,而李嘉诚更是已经88岁高龄,王卫则只有46岁,还相当年轻。

王卫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累积起巨额财富的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创业者来说,行业的选择非常重要。王卫最初创业的时候,就是看准了市场的需求,找准了时机,不畏艰难,进入当时不被世人看好的快递行业,才由此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顺丰刚刚成立时,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广东和香港,两地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为顺丰提供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市场,让王卫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在经营顺丰的过程中,王卫立足市场,首先在珠三角打下根基,然后将业务范围从珠三角逐渐拓展至全国,凭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顺丰的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网络购物兴起的时候,顺丰凭借在客户群中良好的口碑,顺利挺进2C的高端市场。

“识时务者为俊杰”,创业者王卫除了有精明的头脑,更有过人的胆识。王卫没有将公司设在香港,而是将广东顺德作为顺丰的起点,实在是明智的选择,试想,如果在香港那样一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城市开设快递公司,那么即使包揽广东和香港之间所有的快递业务,也很难支撑起顺丰今天的规模。当时,为了将公司开在中国内地,王卫成为深圳市民,并将顺丰速运从一家港资独资企业,转为一家注册在深圳的内地企业。

可以说,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精明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就没有如今市值近3000亿元的顺丰。

7.将中国快递业做大做强

顺丰上市后,王卫财富暴涨,身家超越李嘉诚……对外界的这些声音,王卫本人并不十分在意,他不会因为企业上市而有任何改变,如果说要改变,那就是更加“谨言慎行”。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卫对别人眼中的顺丰和自己并不在意,他只想将顺丰做大做强,将中国的快递业做大做强,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极致的追求。

综观顺丰20多年的发展历程,王卫一直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其中有几件影响企业发展的大事值得一提。

一是确立新的运营模式。

在国内快递行业中,除了EMS,顺丰算得上是目前唯一一家还在实行直营制的快递企业。几乎与它在同一时间成立的宅急送最开始也是直营模式,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转向网络加盟和直营并举。不过,顺丰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实行直营制的,在将顺丰由加盟制转向直营制的过程中,王卫的果断、坚毅与执着可谓一览无余。在顺丰成立初期,加盟制也曾为顺丰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96年顺丰走出广东,向全国快递市场进军的时候,就是依靠加盟制才迅速占领快递市场。后来,随着国内快递业的发展,加盟制弊端渐显,一个又一个的加盟商形成“诸侯割据”,毁坏了顺丰速运的形象,王卫面临自己多年心血“付诸东流”的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王卫当机立断,收回原本分散的权力,将经营模式由加盟改为直营。

“加盟改直营”,说起来只有简单的5个字,但是做出这一决策却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由加盟制改为直营制可谓困难重重,直营制是一种十分“烧钱”的经营模式,当时国内还没有完全采取直营制的民营快递企业,在国内快递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即使顺丰顺利转型,发展前景也难以预料,更何况加盟顺丰的公司业已成为一方“土霸王”,他们会乖乖交出手中的权力吗?

这些,王卫不是没有想到,但是为了顺丰速运的长远发展,他必须这么做。不出所料,加盟商不想轻易放弃嘴边的“肥肉”,采用各种办法顽强抵抗,王卫的“收权”运动阻力重重。但越是困难,王卫越是不放弃,最终,他的勇敢与果断,帮他完成了对顺丰运营模式的彻底改造。

对此,有人认为加盟商曾为顺丰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不应当“一刀切”,王卫此举有几分“过河拆桥”的意味。但事实并非如此,王卫并非“过河拆桥”之人,他要收回的,是对顺丰速运的管理权;他要改造的,是顺丰速运的运营模式。既然决定改造,那就必须彻底。此次改制,王卫采用了高额收购的方式,加盟商在资金上绝对不吃亏,从这一点来看,王卫称得上有情有义。

二是布局航空运输。

顺丰将经营方式由加盟制转为直营制迈出了规范化发展的第一步。实行直营制有利于营造顺丰的品牌形象。这时的顺丰在全国已有近200处快递网点,面对如雪片一样飞来的快件,仅仅依靠顺丰当时的运输能力,已经渐渐有些吃力。于是,王卫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飞机送快递。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超前而又有争议的决策。用飞机送快递,那得耗费多大的成本?在当时的国内快递市场上,除了国有企业EMS,还没有哪家快递公司敢用飞机作为运输工具。王卫的这一想法实在冒险。

2003年,王卫包下了国内一家航空公司的5架货运飞机,开始用飞机运送快件。事实证明,这一步棋走对了。依靠飞机运输,顺丰在快件运送速度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像异地发件,快递公司当天收件,快件第二天送达,这种其他快递公司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顺丰做到了。这种高效的运送服务为顺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大大助推了顺丰的发展。看到用飞机运送快件给公司带来的改变后,王卫将购买飞机提上了日程。购买飞机,组建自己的航空公司,从“输血”到“造血”,王卫一步步打造他的“快递帝国”。2009年,顺丰自己的航空公司获得民航总局批准,正式投入运营,从此,顺丰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

三是顺丰上市。

在这件事上,王卫着实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多年以前,对于顺丰上市,王卫是坚决拒绝的,不仅如此,王卫对外部资金也一直十分排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快递行业的竞争不断白热化,王卫开始转变观念,他不再排斥外部资金,也不再排斥上市,他开始认识到资金的价值所在。2013年,顺丰首次敞开怀抱,引入了元禾控股等四家公司投资,核心资源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

不固执己见,能够顺势而为,正是王卫的过人之处。王卫所布局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将顺丰做成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为了顺丰的长远发展,为了顺丰更大、更强。

对于快递行业的发展,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划。2017年年初,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出,要“积极打造快递航母”,到2020年,要形成3~4家快递企业集团,这些集团的年业务量将超百亿件,收入将超千亿元。同时,还要培育两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良好商誉的世界知名快递品牌。显然,顺丰速运在未来的快递行业竞争中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王卫将顺丰做大做强的目标也与国家将快递业做大做强的理念相契合。